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课堂教学资料(课件+教案)《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课堂教学资料(课件+教案)《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0 16:37:03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德]海因里希·伯尔
战争既是谋杀,也是自杀!
执教:许夏女
1、1917年出生于德国科隆一个雕刻家家庭
2、艰难的童年和青年时期
3、二战爆发,征兵入伍,历时6年,后被俘入战俘营
作者介绍
4、“废墟文学”
5、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的灵敏技巧和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 ”)
6、被称为“德国的良心”,1985年去世,联邦总统亲自抬棺为他送行
伯尔自称最喜欢短篇小说这一形式。他的小说创作遵循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德国战后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现象,同时也采用了一些西方现代派手法。他擅长运用回忆、内心独白、象征、怪诞的联想等手法。在叙述故事情节时,时空概念颠倒跳跃,而塑造人物形象时则大量采用内心独白。
文本研读——小说三要素
情节:
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他始终想知道自己到底受的什么伤,究竟在什么地方。
环境:
战地医院,盟军攻入德国,夜晚,火光冲 天,炮声不断
人物:
“我”,一个文科中学八年级的学生,参军三个月,现在成了伤兵
课文中的“我”的叙述给人造成了怎样的悬念?“我”始终在思考哪两个问题?
是不是自己的母校;
到底受了什么伤。
“我”在母校生活了八年,而上战场才三个月,为何“我”一直没认出自己的母校?
(1)“我”处于重伤状态:“我在发高烧,浑身上下到处都疼”,以致怀疑自己产生幻觉。
(2)美术教室在战乱年代完全变了样:“散发着碘酒,粪便,垃圾和烟草的气味,而且喧闹得很”。
(3)每所文科学校的设置都很相似,令我难以确定。
二次大战期间,身为“纳粹党全部文化哲学教导事务领袖私人代表”的罗森贝格为“德国总教会”拟定了“三十点纲领。”纲领规定德国境内的全部教会都是“民族性教会”,必须根绝“各种异己的外来的基督教信仰”,停止出版和传播《圣经》,从供坛上清除一切耶稣受难像、圣经和圣徒像,各教堂必须撤除基督十字架,代之以纳粹卍符号。(《德国史纲》)
为什么小说对学校走廊上布置的艺术作品反复描述?(找出这样的描述)
成功的环境描写烘托了小说的主题。作者把人物放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来表现,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
文本研读——环境描写:
仅仅三个月,生活学习八年的学校已面目全非,难以辨认,自己伤势重得让自己难以回忆从前,可见战争的残酷和破坏何等触目惊心,更可见和平与战争、文明与野蛮的冲突何等触目惊心。
在《一个人的遭遇》中,主人公索科洛夫明白自己是为了家国而战,《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是为什么而战呢?
“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不满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这一形象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我”被蒙蔽的根源是什么?
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
有这么一句话几乎是被所有统治者尊崇的至理名言:“正如长满眼睛的身体是畸形的,国家亦如此,如果它的臣民都是智者,他们将不再是顺民,傲慢与自负将大行其道。”他们需要什么?他们需要顺民,镇压刁民,并且大力实施愚民政策。孙子早就说过:“攻心为上。”而思想统治则远远胜于制度统治与军事统治,希特勒歪曲尼采思想并利用其思想实行独裁统治和武装侵略。真正的灾难就是思想统治!引导思想崇拜的人等同恶魔,一旦崇拜者与被崇拜者因为崇拜而迷失方向,必将引发难以预见的、持久的灾难。
在中小学教育方面,私立学校逐渐被取消,国家加强了对全部教育事业的控制。纳粹教育纳粹政权将德国的教育完全纳入了培养纳粹接班人的轨道。
1933年11月6 日,希特勒在一次讲演中说:“当一个反对者说,‘我不会投向你那边的’,我就平静地说,‘你的子女已经属于我们了。一个民族是万古长存的。你算什么?你是要死的。但是,你的后代现在站在新营垒里。在一个短时期后,他们就将不知道别的,而只知道这个新社会’”。1937年5月1日他又说:“这个新国家将不把它的青年交给任何人,而是自己管青年,自己进行教育和抚养。”(《德国史纲》)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 …”这个典故你知道吗?作者在这里引用有什么作用呢?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 …”是铭文的起句,伤兵在美术课上按老师的要求用六种字体将这段铭文写在黑板上。铭文典故原指斯巴达战士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而本文的伤兵则充当纳粹德国侵略战争的炮灰,最终成为残废人。
小说已此为题,揭示了纳粹德国军国主义教育是使许多青年成为战争炮灰的根源。奠定了整篇小说的批判和反思基调。
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300名斯巴达战士扼守温泉关,奋战阵亡,希腊人在此立碑纪念,铭文“流浪人,你若到家乡,请报告斯巴达公民们,我们阵亡此地,至死犹恪守他们的命令。”
探讨小说标题的作用:
(1)因为这句话最终消解了之前的悬念,体现了情节上的重要性。
(2)这个典故原指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如今,它出现在美术课堂上,让那些充满战斗激情的热血青年走上战场,这里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
(3)这句话既是纳粹德国用军国主义思想毒害青年的证据,也是最后确定自己在母校的证据,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师生为什么都没将这段铭文写完?
小说中的解释是黑板太短,字体太大,其实是作者安排他们都没写完,表现了对“至死恪守命令”的否定。作者伯尔正以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的反战态度被称之为“德国的良心”。
当打开包扎后,“我”发现了自己的伤情:四肢仅存一肢。这时,“我”是否还在想着要青史留名?知道自己伤情后有何反应?
惨不忍睹的场面四肢仅存一肢、 残酷的现实青春不再潇洒英雄梦完结,年轻的学生再也不能对战争满不在乎,等待他的是残酷的现实。客观上揭示了战争的罪恶:
摧垮人类
军国主义教育图片展
日本开展大规模战争前对
小学生进行军国主义教育
军国主义教育图片展
日本开展大规模战争前对越前永平寺僧人也进行军事训练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后,日本出现了战争狂热
结尾“牛奶”的含义是什么?认出门房比尔格勒对表现小说主题有什么意义?
“牛奶”成为和平与学校的代名词。由悲惨的现实发出呼唤和平反对战争的声音,突出小说的主题。
拓展提高
1、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蒙受空前灾难。战火燃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扩展到40个国家的国土,有五六十个国家参战。这场战争造成共计5700万人死亡,其中德军死亡400万,犹太人600万。
2、越战:战争长达12年,美军死亡5.6万,30多万人受伤。在战争中失去双腿的伦道夫·巴克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愤怒地控诉道:“(政府)要我们为了自由和理想去(越南)战斗,而战争却使我永远失去了自由。而且至今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了一种什么样的理想和自由去战斗。每年我除了与那些悲惨的战友们泪流满面地团聚外,似乎痛苦与孤独就是我生活的全部。”
拓展提高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过去了六十年,在这六十年间,曾对世界人民犯下战争罪行的法西斯国家对它们的历史是怎样看的呢?阅读下面两段史料,回答问题。
1970年12月7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突然双膝下跪,并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勃兰特以此举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510万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 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消息传来,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无不拍手称赞。1971年12月20日,勃兰特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消息一: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
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这是一个心胸坦荡的民族! 这是一个从不逃避历史,勇敢承担责任的民族! 他们曾经犯过错误。 但是今天,他们的每一届政府都不厌其烦的向全世界真诚道歉!他们本国的法庭和警察帮着别的国家的人逮捕和审判本国的战犯!他们对每个受到他们伤害过的人都给予真诚的道歉和补偿! 从小学开始,他们就教育自己民族的后代:“我们日尔曼民族曾经侵略过别的国家,我们曾经对别的国家和民族造成过伤害。我们每个德国人都要对过去的行为负责。我们每个德国人都有责任不让历史重演。
消息二:
每年8月15日前后,日本内阁成员都要掀起一股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的风潮。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今年1月1日第四次参拜靖国神社。自当选以来,小泉曾四次参拜靖国神社。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8月10日表示,他不会屈服于国际社会的压力,明年还要参拜靖国神社。
这是一个卑劣的民族! 这是一个狭隘无耻的民族! 这是一个逃避过去,拒绝承担责任的民族! 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误,但是他们直到今天依然拒绝承认他们错了! 他们的每一届下政府都把他们本国的战犯说成“英雄”,把侵略别的国家说成是“进入”,他们把屠杀别的国家的人民的历史说成是捏造的! 他们的国家的法庭和警察全力以赴保护自己国家的战犯,拒绝为受到过使我们伤害的国这的人民提供补偿! 他们从小学开始就对自己的民族的后代说:“别的国家那样谴责我们的过去是因为嫉妒我们现在的成就!我们没必要没完没了的道歉。”
(1)假如你是中国的领导人物,面对中日关系的过去和现实,将如何制定对日本的外交政策?请用一段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
跪着的日尔曼人比站着的日本人高贵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记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我们希望日本政府和领导人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从维护中日友好、维护亚洲地区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出发,以严肃慎重的态度处理好历史问题,把对那场侵略战争表示的道歉和反省落实到行动上。
(2)阅读胡主席的讲话,思考:中国领导人对日本确定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请用一句简明的话表达出来,不超过20字。
我愿在此重申,中国政府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的方针没有改变。我们将严格遵守《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政治文件,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分歧,加强两国在广泛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强民间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扩大共同利益,以实际行动致力于发展21世纪的中日友好合作关系,使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使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胡锦涛
铭记不幸,珍惜和平,谋求和谐发展!
比较阅读
课后练习第一题P51
这篇小说和《一个人的遭遇》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保卫祖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一、主题比较:
作品的主题都是反战。
《一个人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则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现场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两部作品都有很强的冲击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索科洛夫只想过太平的生活,这个要求并不高,但是战争摧毁了他的全部生活;《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中的“我”根本还没有长大,就被赶到炮火之中,战争夺去了他的肢体,也结束了他的青春。
同样是遭遇了战争的不幸,索科洛夫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知道自己为什么去打仗,而《流》中的“我”受了欺骗并不清楚自己离开学校去参加战斗的原因。一个为保卫祖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
索科洛夫失去了家庭, 《流》中的“我”失去了四肢中的三肢,心灵所遭受的伤痛是一样。
相比较而言,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索科洛夫要比《流》中的“我”更加珍视幸福。
二、人物命运比较
两个人物同样遭遇不幸, 索科洛夫是悲伤的, 《流》中的“我”则显得比较麻木,这中间有年龄阅历方面的因素,也有外来的作用, 索科洛夫知道自己是在为保卫祖国, 《流》中的“我”受了欺骗,没有认识到法西斯的侵略本质。
三、表达形式比较
虽然都用了第一人称“自白”的形式,但索科洛夫是在和别人交流,本文“我”是内心独白,是在和自己的心灵世界交流;而且构思巧妙,反战视角独特: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
和平的祈祷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人数总计高达3500万;各种损失折合当时美元计算数额高达1000亿以上。
二战各国死亡人数约5265万,其中军队1473万。
一战累计死亡847万人,伤残2120万人。
据外国学者统计,在1964年以前的5164年里,世界上共发生战争14513次,使36.4亿人丧生,损失的财富如果折合成黄金,可以铺成一条宽150公里,厚1O米,环绕地球一周的金质腰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37年里,世界接连爆发了470余起局部战争,至少有1000万人死于兵火,在全世界范围内,没有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平均要过520天才有一天太平日子。
和平的祈祷:
今天,现在,枪声还在不断从伊拉克、从阿富汗、从世界的不同角落传来。
让我们默默祈祷和平!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德]海因里希 伯尔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了解不同作家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2、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2、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比较阅读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战争,摧残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肢体,还有人们的心灵,同受伤的肉体相比,心里流淌的悲伤更加无法医治和忘却,也许,看了本文以后,你会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你会更加热爱和平生活。
2、在上一个文本中我们形象地感触了一个为保家卫国而战的战士在二战中饱受战争创伤的痛苦经历,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小说,它讲述了的是敌对阵营中的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的小伤兵的悲惨遭遇――战争不仅有害于人民,同样,也有害于战争发动者及其追随者……
3、德国著名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在他的《德国人:一个双重历史的国家》中谈及二战时说:“但是所有这些陈述,都没有涉及德国人民应当负什么罪责。”“但是在国内深入一步追究这场世界大战的罪责,就会直接指向德国人民。德国人民多年来以默许的态度对待这场罪恶,现在要想说成是无所事事的旁观者,或无辜者,这是徒劳的。”
同样,在日本侵华期间的所有的烧杀奸掠,也都是普通日本人干的,日本人对那场战争不仅默许,而且积极地拥护并参与了侵略和屠杀。日本人民不是无辜的,他们也是施害者,对这场战争,他们也是有责任的。日本人民只看到自己民族经历了战争苦难,而没有深刻认识他们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制造的苦难。
4、参见“历史的回声”专题“永志不忘”板块“消息两则”中的《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一文。
二、作者介绍:
海因里希 伯尔(1917—1985年),出生于德国科隆市,诞生在一战期间,二战爆发,伯尔被征入法西斯军队服役,先后在法国、前苏联、罗马尼亚作战,1945年被浮,同年12月获释,返回科隆。1947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开始成为专业作家,他希望通过小说使人们从恐怖的战争中认识过去,清算历史,在痛苦的回忆中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他的成名作是出版于1949年的中篇小说《火车正点》伯尔认为“战争是无聊的”,不管什么样的战争,它只能给人们带来死亡,因此他把战争归结为一种可怕的自然现象,人类失去理智的产物。他的作品另有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1950),长篇小说《亚当,你到哪里去了?》等。它们揭露和批判法西斯侵略战争,以被迫充当炮灰的普遍德国士兵的遭遇,反映了德国人民的苦难。这些作品的基调灰暗、抑郁,把战争渲染成一场抽象的人与命运的搏斗,结果是人的毁灭。20世纪70年代,伯尔的创作出现了新的高峰。中篇小说《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 勃罗姆》(1974)为其赢得了世界声誉。
伯尔自称最喜欢短篇小说这一形式。他的小说创作遵循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德国战后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现象,同时也采用了一些西方现代派手法。他擅长运用回忆、内心独白、象征、怪诞的联想等手法。在叙述故事情节时,时空概念颠倒跳跃,而塑造人物形象时则大量采用内心独白。1972年,伯尔由于“凭借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化的灵敏技巧,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三、词语整理:
颤(chàn)动:短促而频繁地振动。(颤抖、颤巍巍、颤悠) (zhàn——颤栗)
凝眸(móu):目不转睛地(看)。
恺(kǎi)撒:古罗马政治家、军事家。
门楣(méi):门框上边的横木。
斑斓(lán):灿烂多彩。
威风凛凛(lǐn):使人敬畏的声势或气派。
甲胄(zhòu):盔甲。
目光炯炯(jiǒng):形容目光的明亮。
惟妙惟肖(xiào):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肖像、逼肖)(xiāo——姓)
心血来潮:形容突然产生某种念头。
颠簸(bǒ):上下震荡。
啐(cuì)掉:用力从嘴里吐出来。
腓(féi)特烈:德国皇帝。
吞噬(shì):吞食;并吞。
倒坍(tān):倒塌,倒下来。
惬(qiè)意:满意,称心。
粗犷(guǎng):粗豪;豪放。粗野;粗鲁。
百无聊赖: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
诅(zǔ)咒:咒骂。
蹒跚(pán shān):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襁褓(qiǎng bǎo):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胡子茬(chá):胡子的根部。
铭文:器物、碑碣等上面的文字。
恪(kè)守:严格遵守。
四、文题解读: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原指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300名斯巴达战士扼守温泉关,奋战阵亡。后来,希腊人立碑以示纪念,碑上的铭文是:“流浪人,你若到家乡,请报告斯巴达公民们,我们阵亡此地,至死犹恪守他们的命令。”
这里揭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
五、小说情节:
(一)情节的基本要素:
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
地点:战地医院。
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
情节: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他始终想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
(二)情节结构:
开端:(从开头到“我吸了一口,说了声‘谢谢!’”),写“我”负伤到了伤兵医院后,被抬进美术教室。
发展:(“这一切不是证据”到“烟草的气味……”),写“我”怀疑伤兵医院是三个月前自己就读的学校改建的。
高潮、结局:(“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到结尾),“我”终于认出手术室就是自己读书的教室。
六、文本研习:
1、文中的“我”一般处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文中“我”的叙述给人造成怎样的悬念?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我”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一直处在半昏迷状态。
给人造成的悬念是――到底受了什么样的伤?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
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17岁的学生怎么会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而这间“手术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我”到底受的什么伤?为什么有点神志不清?
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在“我”的叙述中得到体现,而小说的结尾,悬念落实,真相大白,命运的捉弄,人的悲惨,产生强烈的震撼,作品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最全面的昭示。
2、文中主人公对于战争的认识是什么?作者通过塑造这个人物表达了对战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文中的“我”虽然因伤回到临时的战地医院接受手术,但并未表现出对战争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他想的是“多出色的炮队啊”,他甚至想到自己的名字有可能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青史留名。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揭露和批判了军国主义战争。
3、从人物的叙述中,你能感受到“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从人物的自述话语中,还是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独特性格。“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他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这可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
4、找出有关学校环境布置的描写,说明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地反复描写学校走廊上的环境布置?
明确: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
5、教师命令学生用六种字体写下同一句话“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法西斯用这句话用来教育青少年,目的很明确,就是向他们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而“我”能死死地记住这句话,并最终凭借这句话来肯定自己现在就是在母校,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6、小说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明确:这篇小说的构思巧妙,作品的主题是反战。作品的视角独特: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伯尔善于用内心独白和回忆来展示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不是回到了母校,自己到底伤在何处,小说自始至终,都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无尽的痛苦和困惑也感染了读者。
七、小说主题:
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巧妙地把一名德国伤兵安排在临时改为战地医院的他的母校,让受重伤的他昏昏沉沉中看到先前读书军国主义教育的痕迹,从而暗示了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通过这个伤兵的遭遇,作者真实地概括了那个时代的生活,从而反映了战争的惨无人道,反映了牺牲者所处的绝境,以及被战争败坏了的整个年轻一代的无可奈何。作品对战争的原因有所揭露,含义深刻。
八、写作特点:
这篇小说的构思巧妙,作品的主题是反战,作品的视角独特: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伯尔善于用内心独白和回忆来展示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不是回到了母校,自己到底伤在何处,小说自始至终,都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无尽的痛苦和困惑也感染了读者。
成功的环境描写烘托了小说的主题。作者把人物放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来表现,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
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虽然是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但是我们从人物的自述话语中,还是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独特性格。“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他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这可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
九、比较阅读:(《一个人的遭遇》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1、两篇小说都以二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明确:《一个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则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中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两部作品都有很强的冲击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2、两篇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同样遭遇了不幸,但有所不同,请作比较。
明确:对参战目的的认识上――索科洛夫知道自己是在保卫祖国,《流》中的“我”受了欺骗,没能认清法西斯侵略的本质。
对遭遇战争不幸的态度上――索科洛夫是悲伤的,《流》中的“我”则显得比较麻木。
在对生活幸福的珍视上――索科洛夫比《流》中的“我”更加珍视幸福。
3、两篇小说都用了“自白”的形式,但又有不同,试作比较。
明确:不同之处是:《遭》中索科洛尼是在和别人交流;而《流》中“我”是内心独白,是在和自己的心灵世界交流。
4、《一个人的遭遇》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有许多描写画面感很强,根据你的理解和想像,选择你认为比较能把握的内容,改编成电影剧本的分镜头,和同学交流。
明确:如《一个人的遭遇》中,索科洛夫回乡面对成了弹坑的故居,向儿子告别,认凡尼亚为儿子,关于“皮大衣”的对话等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汽车到达伤兵医院,走廊的布置,消防队员喂水,黑板上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字样等等。
5、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愿望,那么,《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请想一想,这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曾有人批判《一个人的遭遇》,认为其“渲染战争恐怖,鼓吹和平主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本专题文章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明确:《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与世无争,就想过太平的日子,然而全家死于炮火,只剩孤身一人;《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虽然有点“另类”,但是炮火夺去了他那握画笔的手。普通人本来都有自己的人生设计,但是战争破坏了一切,包括他们最平常的梦想。
“战争恐怖”不是“渲染”出来的,而是客观存在,这种所谓“恐怖”更不是作家蓄意制造的。如果不让人民知道战争造成的灾难,就很难制止战争的发生。任何战争,最终的受害者都是普通民众,所以应当维护和平,尽可能地防止战争的发生,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矛盾。
【作业布置】
1、完成《学习与评价》中“遭遇战争”的相关练习。
2、我们的祈祷: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人数总计高达3500万;各种损失折合当时美元计算数额高达1000亿以上。
二战各国死亡人数约5265万,其中军队1473万。
一战累计死亡847万人,伤残2120万人。
据外国学者统计,在1964年以前的5164年里,世界上共发生战争14513次,使36.4亿人丧生,损失的财富如果折合成黄金,可以铺成一条宽150公里,厚10米,环绕地球一周的金质腰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37年里,世界接连爆发了470余起局部战争,至少有1000万人死于兵火,在全世界范围内,没有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平均要过520天才有一天太平日子。
今天,现在,枪声还在不断从伊拉克、从阿富汗、从世界的不同角落传来。让我们拿起笔,写下我们对和平的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