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制作:宣博文
1、检查预习
蓊蓊郁郁 踱着 点缀 袅娜
颤动 脉脉 酣眠 棹
倩影 梵婀玲 鷁首 媛
敛裾 煤屑
wěng
niǎo nuó
zhuì
duó
chàn
mò
hān
qiàn
fàn ē
yuàn
yì
zhào
liǎn jū
xiè
二、小组讨论,再交流
(1)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归纳各段大意。
(2)再给课文划为三部分,并概括意思。
一、(1) 观荷缘起——心里颇不宁静
二、(2——6)荷塘月色
月色下荷塘(4)
荷塘上月色(5)
四周景色 (6)
三、(7——9)联想中回到现实
小径漫步 (2、3)
文章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思考:
暗 线
明线:
游踪
?
带上(家)门,去荷塘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回忆江南采莲旧俗
荷塘四周
快速阅读课文,小组讨论。
(1)请划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咀嚼含义。
(2)从文章行文看,作者复杂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是什么
----寻找宁静
他找到宁静了吗?
欣赏了荷塘月色之后他的心情又有怎样的变化?
——变得不宁静
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
第六段最后一句:“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八段最后一句:“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最后一句:“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
最后一段中:“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全文题眼,也是下文夜游荷塘的缘由。)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寻求宁静和得到宁静)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失去宁静,回到现实)
(不宁静——寻找宁静——得到宁静——失去宁静)
清华荷塘景色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4~6段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内心怎样的感情?
峭楞楞如鬼一般
引起惊恐不快之感,写月影灌木的黑影可怖。
没精打采的
阴阴
淡月下树色阴暗迷蒙,渲染了荷塘幽静的气氛但同时似乎有点压抑
最热闹
增加人的落寞孤寂之感
描写路灯,尽选消极的词语和事物,而且句式舒缓,语调低沉,读者从字里行间似乎能听到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息声
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绪变化的思绪线索。
现实现实
带门出去
走在路上
月下荷塘
塘上月色
江南旧俗
推门近来
塘的四周
颇不宁静
淡淡喜悦
淡淡哀愁
淡淡喜悦
淡淡哀愁
无限慨叹
惦记江南
无法回避
幽雅宁静朦胧
为什么“内心颇不宁静”?
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织,给优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胧的轻纱,他的忧愁源自于何处呢?
我们回头来看看作者的心情变化 追寻内心不平静的原因
“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中来,幽默是从忠厚中来,腴厚是从平淡中来。”——杨振声
近春园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生于江苏东海,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是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作品: 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朱先生结过两次婚。第一次是一九一六年考入北大预科,当年寒假里回扬州老家结婚。妻子武钟谦,扬州名医武威三的女儿,朴实,文静,在上面引用过的那篇文章里,魏金枝说,“至于我们的朱师母呢,也正和朱先生是一对,朴素羞涩以外,也是沉默,幽静。除开招呼以外,不大和我们搭腔,我们谈着,她便坐在床上做活”。
——文中开头结尾提到的妻子就是武钟谦
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
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
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
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
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
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作者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作者郁结的烦闷和满怀愁绪无处诉说的苦衷,把偶然写到的闲情看作是苦情的反衬,心里充满了孤独。 这份孤独发展到后来,就形成了悲剧。作者有苦闷,却不能向谁述说,就连妻子也不能理解,极力地想超脱,却最终无法超脱。这就是作者的人生悲剧。
文本研习
我为什么又“惦着江南”了?
因为我尽管是个“自由的人”,在淡淡的月色下“冷静”“独处”时,在没有看到荷塘水的清华园观赏到了荷塘的美;但是我更向往“热闹”“群居”时,在明媚的阳光下,有着宽阔的水面荷塘的美景。
荷香月色不能真正排遣内心的不宁静,所以思古怀乡。
写过不少赞美江南的文章,到清华后常有思念之情。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但难以摆脱,身处烦忧,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重压之外,同样是不可能的。刚才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题解:
荷塘:
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
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是荷塘上的月色还是月色下的荷塘?
压缩法
荷塘上是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中(是)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
替换法
方方正正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连着的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出现着些白花,有已经盛开的,有含苞欲放的。
想象法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通感
缕 缕 清 香
渺 茫 的 歌 声
嗅 觉
听 觉
光与影的旋律
梵婀玲奏着的名曲
视 觉
听 觉
通感
①这女孩长得好甜
视觉
味觉
③红杏枝头春意闹
视觉
听觉
②那政客名声很臭
听觉
嗅觉
④暗香浮动月黄昏
嗅觉
视觉
写出叶和花在月下的特点,奶白色而又娇艳欲滴的实感和轻柔飘渺的姿容。
“洗”承“泻”,“笼”承“浮”,以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月色的朦胧柔和
泻
浮
洗
笼
写月色的淡而静,有动感,一泻无余;换“照”是月光射在荷叶上和流水比喻不协调,而泻字写月光流水般由上而下一大片地流到整个荷塘的叶和花上,富于动感。
换“升”仅是由低往高移动,而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的升腾,缓缓的扩展弥漫,以动景写静景。
6
荷塘四周
树隙、树色、树姿
远山、路灯
蝉声、蛙声
以动衬静
文章后面引用《采莲赋》《西洲曲》里的句子,这两处引用有何作用?
①通过引用表现了“我”对“热闹”而“风流”的采莲情景的向往以及“无福消受”的惋惜之情,表现了眼前荷塘没有“流水的影子”的缺憾,和对江南的惦念。
(引用内容本身的意义)
②引用这些有关荷花的诗句,内容上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语言上增加了诗意。
有人说:“《听听那冷雨》之于余光中,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说明他们两者的散文风格虽不同但各有千秋。
请你结合课文p99页余光中对朱自清的评价,以《我看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 》为题 谈谈你的看法。
作业《荷塘月色》教学实录(2课时)
教师:上虞丰惠中学 风中小柳
记录:余珍
师:不知道是谁说过,第一个把女人比做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做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做花的人是蠢才。问问大家,你喜欢什么花.?
生:我喜欢百合,她代表百年和好,圆圆满满。
生:我喜欢梅花,在寒冬开放,象征坚强,
师:怪不得你的名字中有个梅字。还有吗?
生:我喜欢菊花,尤其在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菊花傲霜怒放,它不畏寒霜欺凌的气节,也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体现。
师:古代的一些君子是很喜欢——
生:莲花
师:为什么?背一背莲花的诗词,接天莲叶无穷碧——
生: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
师: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对莲花的最高评价是
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周敦颐的诗句,以莲花来比喻做人应当不受世俗利诱,恪守洁身自好的坚贞之情。
师:歌德曾说,人在观察大自然的时候,会把他最美好的东西从心中统统掏出来。
今天我们要接触一位现代散文大家,在江湖上是赫赫有名的,他的成名作就是荷躺月色
师:去过荷塘吗?我们学校也是有的吧?见识过吗?
生:现在有的是残荷。想起叶败花落的凋零,只剩满水池的残叶,的确是件令人伤感的事。雨中的残荷该是凄婉动人的
师:从学校的那方水塘之前经过,看到仅有的几棵荷花已是叶残花凋,不仅想起《红楼梦》中的一个片段。那日,众人游至荇叶渚,宝玉眼见得满池残荷,不禁想要找人把这甚是煞风景的残荷拔掉,偏是黛玉不肯:"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 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师:你敢不敢在在晚上去荷塘边散步
生:我希望,最好是有月亮的晚上
师:可能是希望是两个人,有浪漫情调,但需要在几年之后,
这个标题有点特殊,看到这个标题你头脑中第一个想象是什么?
生: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是写晚上的景色
师:你说了这篇文章的体裁,还有吗?
生:是写荷塘上的月色,
师:写月色的诗歌是很多的,但散文似乎不多,是单纯写月亮吗?
师:还写月色下的荷塘。
师:这样说来,荷塘月色是两块内容,既写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
师:哪些段落写荷塘上的月色,哪些写月色下的荷塘。
生:课文第四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
师:好,这些都是写景比较集中的段落,我们先来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一些问题,写了哪些景,从什么角度写的,即怎样写?(生朗读课文)
师:问一个问题,你是用怎样的心情来朗读的?
生:是一种很悠闲的欣赏的语气朗读,因为是月下漫步吗。
师:可你们读的时候明显超速了,不是散步而是跑步,在早锻炼。
写了哪些景物?
生:荷花,荷叶、荷香
生:还有流水
师:还有吗?
生:荷叶
师:大家把这些景物都找出来了,大家讨论讨论,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景物说说怎么写的?
生:我觉得写荷香最特殊,
师:特殊在哪里?
生: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写的是清香,作者偏偏用听觉来说
师:你说出了特殊的修辞手法,叫——
生:通感,既然是通感,两者必须有相通点,说一说相通点。
生:是说香气是淡淡的,微风送来,一会有一会无,时强时弱,
生:还有若有若无,捉摸不定,很飘忽。
师:那歌声呢?
生:是远处的高楼上的歌声,那也是一会有一会无,捉摸不透。。
师:可能是个女子在唱歌吧,,在暮色中,有人在用心歌唱,那甜美的歌声渗透到你的心肺中,哦,一不小心,老师也说了句通感——
生:甜美的歌声
师:完全正确,是味觉和听觉的打通,比如我们听邓丽君唱歌,就觉得在吃甜美的汤团,滑润入口。我们不妨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说一个通感的句子,,比如我们班有个同学说话慢条斯理的,你来个通感。(生思考)
生:他说话好像山涧的溪流,哗哗的流淌
师:有点意思,
生:他说话就像冬日的阳光,让人温暖。照得人亮堂堂。
师:这是说他说话有亲和力,就像刘老师说话一样。(有点自做多情)
生:他说话就像春蚕吐出缕缕的蚕丝。
师:好。如果说就像蟒蛇突出红红的舌头,就超级恐怖了。还有同学要说?
生:叶子用裙来比喻,是说裙子漂亮,不,是说荷花漂亮,
师:荷花和裙子之间有什么相似点?老师怎么没发现?
生:都是圆的,并且很大,这是相似点。
师:那老师比喻锅盖,那也是圆大的,荷花像锅盖可以吗?
生:绝对不可以,很难看。
生:叶子出水很高,荷花的茎很细,就像身材高条的舞女,跳舞是展开的裙,很漂亮。
师:最好是芭莱舞,那时用脚尖跳舞的,难度系数更高,那也就更加亭亭了。
生:我来说荷花。作者用比喻手法和拟人。写出了荷花的状态,袅娜,羞涩就是拟人手法。
师:老师读书的时候,这里有一句是删掉的,是刚出浴的美人,现在才显出了庐山真面目。大家评评理,能删吗?
生:不能删,这句很美。
师:美在哪里?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我们先放一放。等会来解决,如果老师忘了,别忘提醒。
课文中说有零星的点缀这些白花,如果说开满了白花,这样也可以吧?
生:点缀说说数量少,物以稀为贵,是说荷花很珍贵,很稀有。
师:老师的头上也零星的点缀这些白发,我要好好照顾,这些不是白发,而是——能用书上的句子来说一说吗?
生:一粒粒的明珠,
师:这样比喻说荷花的珍贵和晶莹,零星的点缀和珍珠就有关系了,那同理可得——
生:有袅娜的开着的,那就是碧天里的星星,碧天比做荷叶,荷花就是星星,因为是月光下,写出了荷花的明亮剔透。
师:同理可得
生: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荷花,那一定是刚出浴的美人,那样的纯洁和妩媚,
师:妩媚这个词用的好,人世间有千娇百媚。而我独爱你这一种。由此可见,美人是不可丢弃的,否则就缺少照应了,减弱了文章的美感,当然,朱自清是绝对不会同意的删掉的。还有吗?
生:我说说荷波吧,这是一个动态描绘,把荷波比做闪电,写出景物的灵动和活泼,当然也有点调皮。流水是用默默的来修饰,一般脉脉是修饰女性的眼睛的,写出了流水有情。
师:看来荷花有意,流水有情啊。这些景物我们概括一下,写荷花荷叶从形态美,写荷波荷香是动态美,写流水是静态美。总之明月下的荷塘呈现出一种幽美之境。那荷塘上的月色?如果老师让你描绘月色你会怎样描绘?
生:月光皎洁,明亮,
生:月光透过香樟照在大地上,铺上一片银白。
师:你们都是正面描绘月光,看课文正面描写月光的句子
生: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着一片叶子和话上,
师:泻改做照可以吗?
生:不可以。泻写出月光是从高处下来的,有种动态美,既然是流水,那用泻更贴切。
师:抓住了月色的特征和状态,评析的有理。有没有侧面写月光的——
生:叶子与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有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月光下景物的蒙胧美,
生:通过影子写月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落下斑驳的参差的黑影,诮冷冷的如鬼一般。
师:这是通过影子描写月光的,但黑影与倩影能换吗?
生:不能,黑影是峭楞楞的,就是鬼的摸样。
师:怪不得有个词叫黑鬼,
师:倩影是画还是印,?
生:还是用画好,画的东西珍贵,有价值,而印的价值就不高。
师:比如老师为你画张像,把你画的活灵活现。你就很乐意挂在堂堂炫耀,这是俺老刘送给本人的。假如有人也需要这张画,我复印一张,那你可能会不乐意,因为没有多大的价值,我可以复印很多,可见
画比印要
生:珍贵,有价值。
师:那就写出了
生:写出了倩影的珍贵和可爱。
生:老师这里也有一句通感,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奏着的名曲。
视觉和听觉的打通,写出了月观的和谐柔媚。
师:你已经正确的理解了通感,老师很高兴。如果改做如假日步行街上,强劲的迪斯科音乐那绝对是不合格的。
生:那就破坏文章的蒙胧优雅的意境。
师:看来只能演奏的悠扬的音乐了。比如梁祝化蝶。同学们,这段中你们还有疑问吗?
生:老师,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生:解释说明,
生:哪位来解释说明一下?
生:酣眠就是睡的熟,像猪一样,(生笑)比如晚上就寝时;小睡就是打瞌睡,中午午休时的
师:以后睡觉时不要把这句当作挡箭牌,护身符,具体解释解释。
生:这是比喻,酣眠比喻月亮淡淡的,小睡就是月光朗照。
师:是这样吗?你喜欢酣眠还是小睡,
生:我喜欢酣眠,
师;朱自清更倾向于——(读这几句话,读后学生自然理解了,有时课堂中朗读有特殊效果)
生:小睡是指淡淡的月光,而酣眠是明亮的月光。作者喜欢在淡淡的月光下散步,就像人的小睡一样。别有滋味在心头。
师:如果说月色下的荷塘是幽美之景。那么荷塘上的月色是
生:朦胧
生:迷幻
师:迷幻用的很贴切,这些景物描写好象是在天上的,不在人间。除了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外,作者还捕捉到
生:荷塘的四周的景物
师:四周重点写了哪些景?
生:杨柳,灯光,蝉声
师:怎样写这些景物,跟前面两段有区别吗?
生:写树的时候有远近的对比,写灯光是用拟人手法。
师:说一说灯光吧?
生:是渴睡人的眼,是说灯光一明一暗的,很模糊的样子。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是树缝里,漏着的,并且是一两点,当时风吹来,树叶摇动,所以灯光就复明复暗的,和忍不住要打瞌睡的眼睛相似了。
师:欧阳修曾在《六一诗话》中引梅尧臣的话说:“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评价荷塘月色是恰当不过了,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但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依据忽然触发的感受,凭借丰富的想像,使物象灵光闪现,把读者引入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以本文而论,作者不用浓墨重彩,画的是淡墨水彩。但欧阳修还有半句话“含不尽之意,见於言外”。下节课我们解决不尽之意的问题。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班级:上虞丰惠中学高一(1)班
教师:刘建松
记录:沈丽君
师:上一节课我们品尝了荷塘月色的朦胧美,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光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月色朦胧,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美丽而繁杂的图象。现在我们试图走进先生的心灵世界,探索先生心灵的奥秘。文章中有没有直接说先生心灵的语段,找一找,读一读(估计学生会找到第三自然段)。追求刹那间的感受只为暂时忘却现实的黑暗,但他毕竟是一个现实中的人,也不可能真正超然,蝉声和蛙声又袭上他的心头,不觉愁从此起,一幅无奈而又无助的自画像。
生:这几天心颇不宁静,开头就直接点明心情。
师:还有吗?
生: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段。
生: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还有这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是无福消受了。
师:大体都找到了,其中第二自然段可以看作是作者心灵的独白,在银光下,人的灵魂在游荡,寂寞的心灵独白.空旷,伤怀.就像我们所有人都曾经度过的时刻.艰难,但是真实.褪去矫饰和浮华。说一说作者当时的心境。
生:是说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这里的另一个世界就是荷塘月色的世界。
生: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了,是说现实世界很中不自由,有很多的烦心事,没有人理解他。
师:看来只有月光理解他的,真正是月亮代表我的心。还有吗?
生:白天他可能有很多的家务事,朱自清就不能安心的写文章,写散文,连思考的空间也很狭小,而现在自由了,所以说这是独处的妙处。
师:这样就照应了开头一句。
生: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师:有时一个细节可以透露人的内心的复杂性,说一说在这一段中,你发现了哪个有价值的细节。
生:背着手踱着
师:哪些人会背着手踱着
生:一般是年纪大的人,像我们就不可能的,
师:同学们充满朝气,背着手踱着的可能性很少,我们是插着手跑着。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生:踱有点悠闲,背着手是说有心事,不高兴。
师:你的生活中碰到过类似情况吗?
生:我爸爸就是这样的,当他遇到不开心的事,就是抽烟不停的抽烟,然后在客厅里踱来踱去。
师:其实踱步的时候就是思想最激烈斗争的时候,是思维最活跃的时候,踱的过程其实就是思考的过程。作者也是这样认为的。找一些句子来说明说明。
生:第一段说忽然想起日夜走过的横荷塘,在着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景色吧。这里忽然想起是说平时没有时间,出来散步,也看出生活中有很多的烦闷。希望有所发泄。释放
师:还有吗?
生:忽然想起采莲的事,于是又记起西洲曲的句子
生;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是自己的门前。
师:全文明显的用了三处想,我们重点分析这三处想和作者的心态有什么关系?谁来说一说?
生:第一个忽然想起日夜走过的荷塘,就是游荷塘的原因,是由于他平时生活很不自由。
师:对,忽然想起就是作者有对现实世界的不满,走向荷月世界,想寻找一份感情的寄托。所以作者到荷塘的感觉是——
生:这一片天地仿佛是我的,我且受用着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写出了喜悦之情
师:什么叫好象是我的?
生:实际上不是我的,在喜悦之余有隐约的伤感。
师:这种哀愁是淡淡的,这里有一个字很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复杂的情绪。
生:且
师;什么是且
生:况且
师:是况且吗?
生:是暂且,作者也知道这段时间是短暂的,是来之不易的,是忙里偷闲的,所以不免有些惆怅,但也有喜悦。
师:这样看来,文章就笼罩的淡淡的喜欢和淡淡的哀愁这两种主要情绪,这是解读文章的一把钥匙,那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情感渗透在景物中,作者选择景物很有讲究的。说一说。
生:所以荷香也是淡淡的,流水也是脉脉的,这些景物有一种恬静美 朦胧美。跟他心情有关。
生:轻雾是薄薄的,像笼着轻纱的梦,也选择了淡雅之景,这也符合此刻的心境。
生:就是连月光也是淡淡的,而我认为是到了好处,文章写写了许多树,写了柳树,
师:读一读这些杨柳树(生读)
生:柳树是一团烟雾,很多很多。古人称柳树为烟柳,烟柳远看模糊,近看却没有,天地见笼着说不清的感觉
师:老师想到了一句诗,烟锁池塘柳,多形象,所以在描写景物的时候,潜意识的选择了一些幽静的景物,作者完全陶醉与这个荷月世界,一系列的意象浓淡相间地勾勒出整个荷塘的月夜风采,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使作者不安定的心得到了暂得的安闲,心灵的郁结得以轻解。但有个疑问,有一样东西看起来很不协调。是什么?
生:蛙声和蝉声。
师;你喜欢蛙声和蝉声吗?
生:不喜欢,太吵,太闹,。
师;蝉声一直在叫吧,在作者离家时也一定鸣叫,为什么要放到后面呢,放到前面行不行?(生思考)
生:因为这句后面有作者的评论,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用蝉声的热闹衬托写出作者的孤独和寂寞。是用衬托手法。
师:那我放到前面行不?可以从情感的角度考虑考虑(生思考)
生:因为一开始是到荷塘去排遣烦闷的,看到的荷塘迷幻优美的景色,心情自然高兴,人在高兴可能不会注意烦躁的蛙声。,
师:你是说作者的注意力不在那里吧? 是有道理的,“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都没有。”言其处境在鸣蛙燥蝉之。这一特殊刺耳的声符,将作者整个如镜心境打碎,那种似梦似幻的朦胧之景打碎,他意识到眼前的荷景尽管美,但也有着美丽的遗憾,是蛙声把作者拖回到现实,但他想立刻回到现实中去吗
生:不想。
师:这是一位有许多烦恼想发泄又缺少勇气的文人,他只有化为幻想和回忆。于是就有了忽然想起采莲的往事。读一读此段,告诉大家,你用怎样的心情朗读。(生读)
生:我用欢欣鼓舞的口气来朗读,文中说采莲是唱着艳歌,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很浪漫的。
师:很好,那哪些人在采莲?
生:少年的女子。
师:谁在看,
生:少年的男子。
师:是在看采莲吗?
生:在看心上人。
师:看来醉翁之意不在酒啊!老师给大家描绘以下场面:阳春江南,清风拂面,荷花飘香,少男少女荡游船,唱艳歌;亭亭翠荷,灼灼芙蓉,意态万方;英俊少年,明丽淑女,情态千种,乘鹢首彩船,束素腰拥碧裙,时而依船采菱,时而清歌传情,时而嬉水流连,时而“交传羽杯”,简直就是一场天然的相亲会。可能着少年中也有着朱自清年轻的影子,说不定他也站在旁边在默默的看着某位年轻的女孩。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写出少年的无拘无束,情窦初开,幸福莫名,相亲相爱的
师:注意,这里强调的是少年的浪漫,而如今是中年了,青春不在。浪漫不在。这一世界又显得可望而不可即,可想象、可远观而无可置身,是每个现实世界的中年人“无福消受”的,只能在想象中过把瘾。这就是理想世界,我们知道,人生中烦恼最少、最无忧无虑的当属少年时代,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是也。人类的心灵还应该是快乐幸福的。采莲赋写的热热闹闹,风风火火。那西洲曲删掉可以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
生:写女子采莲时候的生活,和心情莲叶拂面,荷香入怀,她低眉信手,心中是喜是忧是甜是嗔,说不清道不明。
师:这里用了谐音手法,“莲”和“怜”同音,在古语中“怜”就是“爱”的意思。而现代有“怜爱”的词语,意思就有所变迁了,主要是偏指怜惜。在这句诗中使用一个同音词,巧妙的把女子对意中人的爱意表达出来了,“莲子清如水”意即“爱你纯洁如水”,表达得非常自然含蓄而又情真意切。写出女子的纯净之美。《采莲赋》那“群居”的热闹和《西洲曲》那“独处”的妙处也印证了作者所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的心境。脑海中才能呈现出一幅完整的“江南采莲图”。于是作者沉醉于浪漫之中,这样想着,——
生:猛一抬头,不觉是自己的门前,
师:作者在强调一个词
生:什么也没有,心灵又不宁静。
师:大家说一说,作者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一是钱理群老师的社会角度的解读,二是孙绍振老师的伦理角度的解读,都有道理)
师:现实世界是人类心灵无法逃避超脱的。逃避只能是暂时的,也许只有生命的终结才是永久的逃避,现实终须面对。《荷塘月色》中作者最终回“家”是必然的结果。理想世界则是人类心灵之梦想家园,它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栖居而无法置身。但有它存在,我们人类的心灵就不会在现实的苦难中沉沦、堕落。而处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那个心灵家园,每个成熟的心灵都确知它的存在,并且都曾栖息过。它对人类的心灵生存与成长起着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但人们又往往对它视而不见。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现实与理想这两极。
板书:
诗意的栖居
现实世界:颇不宁静 苦闷烦恼
荷月世界 忽然想起 自由短暂
理想世界 忽然想起 无忧无虑
现实世界 这样想着 什么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