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原子的构成针对训练(解析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化学鲁教版(全国)上册(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3.1 原子的构成针对训练(解析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化学鲁教版(全国)上册(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7-24 08:3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鲁教五四新版化学八年级全一册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原子的构成针对训练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下列对原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原子核很小
B.电子质量很小且带正电荷
C.多电子原子中,电子具有的能量和运动速率几乎完全相同
D.电子在原子里有“广阔”的运动空间
2.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对该粒子的判断中,错误的是(  )
A.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
B.该粒子属于金属元素
C.在化学变化中易得电子
D.该粒子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3.如图为甲、乙两种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甲是原子,乙是阳离子
B.甲、乙是同一种元素的粒子
C.甲、乙化学性质均比较稳定
D.甲粒子易失电子形成乙粒子
4.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如图),根据这个实验获得的正确结论是(  )
A.金原子核带正电荷
B.金原子是实心球体,紧密排列
C.金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
D.金原子核的质量与α粒子质量相当
5.如图是五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④属于金属元素
B.②的微粒符号是Al3+
C.②③⑤属于阳离子
D.②和⑤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
6.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一定间隔
C.分子、原子都是不显电性的粒子
D.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7.碳纳米管和单晶硅在信息、材料等领域中应用广泛。碳原子和硅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分别为和,下列关于碳元素和硅元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都属于非金属元素
B.碳元素和硅元素最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C.都位于第二周期
D.二者化学性质相似
8.模型认知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完成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提出了有核原子模型。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卢瑟福原子结构理论观点的是(  )
A.原子核带正电荷
B.原子就像充斥着正电荷的“葡萄干布丁”
C.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大”空间中运动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9.“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如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③④不属于同种元素
B.①④均表示阳离子
C.③④化学性质相似
D.②和③可形成XY3型化合物
10.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B.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C.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D.原子的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11.如图是甲、乙两种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两种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情况不同
B.要形成稳定化合物,甲、乙两种原子结合的个数比是2:1
C.两种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等,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D.两种元素的原子化合时,二者得失电子总数一定相等
12.原子结构理论的建立是许多科学家不断探索结果。汤姆森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提出了汤姆森原子结构棋型,如图所示。该模型说明(  )
A.原子不可再分
B.原子可以再分
C.原子中有带正电荷的原子核
D.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3.图中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 
 种元素的粒子。A表示的微粒符号是 
 。
(2)若D表示的是离子,则x= 
 ,写出由B和C所表示的微粒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 
 。
(3)分析A、C的粒子结构示意图,二者的相同点是 
 ,不同的是 
 (回答一点即可)。
14.人们为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
(1)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最先确立了原子学说,他的中心论点主要有: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③同种元素的原子,其性质和质量都相同。按照目前你所学的原子结构的理论,你认为道尔顿的三个论点中,不确切的是 
 (填数字序号)。
(2)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又进行了实验。他们在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
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了 
 ;
②少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方向,原因是这些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 
 (填“吸引”或“排斥”)而稍稍改变了运动方向;
③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原因是α粒子的质量远远 
 (填“大于”或“小于”)金原子核的质量。
(3)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科学家们运用了 
 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15.【情景提供】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87年,汤姆森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
【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进行实验】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
(1)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α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
000倍;
(2)金箔﹣﹣作为靶子,厚度1
μm,重叠了3
000层左右的原子;
(3)荧光屏﹣﹣α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4)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达情况。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1
μm金箔包含了3
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 
 。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以下的 
 。
鲁教五四新版化学八年级全一册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原子的构成针对训练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解答】解:A、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后来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电子质量很小且带负电荷,故选项说法错误。
C、多电子原子中,电子具有的能量是不同的,能量较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内运动,能量较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内运动,故选项说法错误。
D、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很小,电子在原子里有“广阔”的运动空间,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2.【解答】解:A、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B、该粒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2,为镁元素,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弧线表示电子层,该粒子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3.【解答】解:A.甲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是原子;乙中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是阳离子,选项说法正确;
B.甲、乙的质子数相同,是同一种元素的粒子,选项说法正确;
C.甲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的电子,化学性质不稳定,选项说法错误;
D.甲粒子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而形成乙粒子,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4.【解答】解:A.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又因为α粒子带正电,所以遇到了带正电的微粒才改变了方向,说明了金原子核带正电,故A说法正确;
B.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说明金原子并不是实心球体,原子核外空间很大,故B说法错误;
C.该实验的三种现象根本不能说明核外电子所带电荷情况,故C说法错误;
D.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说明遇到了质量很大的东西,即原子核质量很大,故D说法错误。
故选:A。
5.【解答】解:A、①④的核内质子数分别是9、13,分别是氟元素和铝元素,分别属于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②质子数=13,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符号是Al3+,故选项说法正确。
C、②③,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⑤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②是原子失去3个电子得到的,②和⑤所表示的粒子分别是铝离子和氖原子,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似,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6.【解答】解: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选项说法错误;
B、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选项说法正确;
C、分子、原子都是不显电性的粒子,选项说法正确;
D、原子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7.【解答】解:A、碳和硅的名称中都带有“石”字旁,都属于非金属元素,故A说法正确;
B、碳元素和硅元素最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B说法正确;
C、在原子中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碳原子和硅原子的电子层数分别是2、3,分别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二、三周期,故C说法错误;
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4相同,化学性质相似,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8.【解答】解:A、原子核带正电荷,是属于卢瑟福原子结构理论观点,说法正确;
B、原子就像充斥着正电荷的“葡萄干布丁”是汤姆生的原子的模型,说法错误;
C、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大”空间中运动,属于卢瑟福原子结构理论观点,说法正确;
D、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是属于卢瑟福原子结构理论观点,说法正确;
故选:B。
9.【解答】解:A、③④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故A说法不正确;
B、在①中质子数大于电子数,表示阳离子,在④中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表示阴离子,故B说法不正确;
C、③④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相似,故C说法不正确;
D、②的质子数是13,是铝元素,化合价为+3价,③的质子数是17,是氯元素,与金属形成化合物时显﹣1价,所以②和③可可形成XY3型化合物,故D说法正确。
故选:D。
10.【解答】解: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电子的质量很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选项说法正确。
C、原子核不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如氢原子中没有中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原子不显电性,原子的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1.【解答】解:A、甲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7,大于4,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乙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2,小于4,易得到电子,所以两种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情况不同,故A正确;
B、甲的质子数是17,属于氯元素,化合价为﹣1价,乙的质子数是12,属于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价原则可知,要形成稳定化合物,甲、乙两种原子结合的个数比是2:1,故B正确;
C、甲、乙两种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等,但最外层电子数不同,不具有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故C错误;
D、两种元素的原子化合时,二者得失电子总数一定相等,故D正确。
故选:C。
12.【解答】解:A、由汤姆森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以再分,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汤姆森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以再分,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汤姆森原子结构棋型,没有体现原子中有带正电荷的原子核,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汤姆森原子结构棋型,没有体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3.【解答】解:(1)由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共有三种质子数,表示三种元素的粒子。A表示的微粒的质子数是13,电子数是10,是铝离子,符号是Al3+。
(2)由于D的质子数是12,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小于4,易失去,若D表示的是离子,则x=0;B和C所表示的微粒分别属于氯元素和铝元素,形成化合物时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1价+3价,化学式为:AlCl3。
(3)由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可知,A、C的粒子二者的相同点是质子数相同,不同的是电子层数不同。
故答案为:(1)三;Al3+。
(2)0;AlCl3。
(3)质子数相同;电子层数不同。
14.【解答】解:(1)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还可以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故说法错误;
②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电子在核外空间中绕核做高速运动,故说法错误。
③一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又分为质子和中子,所以同一类原子只能说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即原子的质量也不一定相同。故说法错误。
故填:①②③;
(2)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了原子核很小,原子内部有很大空间;故填:原子核很小,原子内部有很大空间;
②少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方向,原因是这些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排斥而稍稍改变了运动方向;故填:排斥;
③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原因是α粒子的质量远远小于金原子核的质量;故填:小于;
(3)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科学家们运用了模型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故填:模型。
15.【解答】解:(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原子中“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故填:不会,原子核;
(2)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故填:B;
(3)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得出的是原子有核模型,故填;C。
日期:2021/7/22
19:49:19;用户:化学;邮箱:wennanzx129@;学号:27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