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燃烧和灭火同步练习(含2021年中考真题)—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1 燃烧和灭火同步练习(含2021年中考真题)—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有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7-24 08:4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1燃烧和灭火》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21?广州)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化学药品时,应注意安全。浓硫酸运输车须张贴的标志是(  )

2、(2021?长沙)为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某校举行了消防安全知识竞赛。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室内起火,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B.电器在使用时着火,立即用水灭火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D.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立即乘坐电梯逃生
3、(2021?乐山)证据推理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下列基于事实的推理正确的是(  )
A.元素周期表每一个横行叫一个周期,因此现行周期表有七个横行即有七个周期
B.燃烧必须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因此只有温度低于着火点才能灭火
C.自来水厂净水时需要杀菌消毒,因此净水时加入活性炭的目的就是杀菌消毒
D.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因此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的一定是硫
4、(2021?邵阳)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如图为某实验示意图,有关该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
A.只有铜块上的白磷燃烧 B.向水中的白磷通氧气,白磷会燃烧
C.热水的作用既提供热量又隔绝空气 D.升高水的温度,铜块上的红磷也能燃烧
5、(2021?东营)下列有关灭火的知识,错误的是(  )
选项 情景 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
A 酒精洒在桌上起火 用湿抹布盖灭 隔绝氧气
B 炒菜时油锅着火 用锅盖盖灭 隔绝氧气
C 楼房着火 用水浇灭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 森林着火 开辟隔离带 隔离可燃物
A.A B.B C.C D.D
6、2021年3月29日是第26个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今年的主题是“知危险,会避险,守护安全成长”。如果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一定不要慌张,要沉着应对。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原理解释错误的是(  )
A.木材着火时,用水浇灭——降低了木材的着火点
B.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可燃物
C.用扇子扇煤炉,越扇越旺——供给燃烧所需的足够氧气
D.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氧气
7、关于燃烧和灭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厨房天然气泄漏,可打开抽油烟机排气
B.家用电器着火,应立即用水浇灭
C.面粉在有限的空间内遇到明火会急剧燃烧,但不会发生爆炸
D.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而着火,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8、下列灭火的方法错误的是(  )
A.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用湿抹布扑盖
B.由于吸烟,不慎引燃被褥--用水灭火
C.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而起火--用水扑灭
D.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9、有一种自动干粉灭火球简称“AFO”,当发生火灾的时候,引线接触到火焰后,内部的高压超细纳米干粉受热膨胀破裂,覆盖在可燃物表面,起到灭火的效果。“AFO”的主要灭火原理是(  )
A.将可燃物隔绝空气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D.干粉燃烧消耗了氧气
10、设计如图实验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将三支试管(①中充满N2;②、③中充满空气)同时放入50℃的水中,观察到只有②中有白烟产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对比①和②可说明N2不支持白磷燃烧
B.对比②和③可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低于红磷
C.对比①和③可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O2接触
D.气球的作用是缓冲气压和防止燃烧产物污染环境
11、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使温度高于240℃;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过程①中,a、b均无明显实验现象
B.实验过程②中,a中无现象,b中红磷燃烧
C.对比①②两个实验过程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D.对比①实验中a和②实验中b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12、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物质的燃烧实验,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燃烧升温至260℃的过程中,仅③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
B.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
二、填空题:
13、(2021?鄂州)为探究燃烧的条件,某同学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Ⅰ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设计实验Ⅱ的目的是? 。
(3)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
(4)实验中水的作用是? 。
14、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1)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火善用之为福,不善用之为祸”。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灭火方法:
①熄灭液化气火焰时,关闭阀门
②木材着火时,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③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
④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
⑤蜡烛用扇子一扇即灭
⑥森林着火时,将大火蔓延路前的树木砍掉
请你从灭火原理的角度,选择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分类标准: ;包括事例(填数字序号)? 。
(2)在第24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上,讨论的核心物质就是CO2。CO2的浓度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都保持在一定的范围,随着工业的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CO2的排放量不断增加。
如何降低大气中CO2浓度,是人类一直在研究的重要议题。
海洋封存:利用庞大的水体使海洋成为封存CO2的容器,但会引起海水酸化等。
地质封存:将CO2注入特定的地层,该方法最大的风险是CO2泄漏,局部CO2浓度快速上升,直接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等。
矿石碳化:利用矿石中的氧化族或氧化钙等,在一定条件下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镁或碳酸钙等,但过程缓慢。
综合利用:工业上可以将CO2转化成尿素[CO(NH2)2]、甲醇(CH3OH)等资源。2017年8月,科学家发现了一种镍与有机物组成的混合催化剂,利用太阳光能,将水中溶解的CO2转化成CO和O2。在二氧化碳的处理过程中,化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用化学方程式解释海洋封存二氧化碳时引起海水酸化的原因: 。
②二氧化碳可被压缩成液态,封存在地质结构中。从微观角度解释二氧化碳能够压缩成液态的原因是? 。
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序号)。
A.碳循环中的“碳”是指碳单质
B.CO2是温室气体,对人类生活有害无利
C.矿石碳化过程中,可能发生反应MgO+CO2MgCO3
15、化学小组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1)利用图一装置进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①如图一实验中气球的作用是 ;瓶底放少量细沙的作用是 。
②实验时若取用红磷的量不足,对实验的结果 (填“有”或“没有”)影响。
(2)用如图二装置进行实验。已知:通常状况下白磷着火点为40℃。
①关闭K,向长颈漏斗中注入蒸馏水,至漏斗下端导管有一段水柱时,停止注水(如图所示),若 ,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取下胶塞,倒出具支试管内的水。
②取黄豆粒大的白磷,将其固定在燃烧匙上,白磷不燃烧。原因是 。
③打开K,沿长颈漏斗倒入70℃热水至没过白磷,白磷不燃烧。若使白磷燃烧,可进行的操作是 。
16、如图是“燃烧的条件”实验活动的部分操作示意图:
(1)仪器①的名称为 。
(2)实验一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B中棉球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过长,会发生的现象为 。
(3)实验二观察到先燃烧的物质是 ;若将铜片上的物质换成等量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进行实验,观察到乒乓球碎片先燃烧,说明滤纸碎片的着火点比乒乓球碎片 。
(4)实验三用仪器①倒扣住三支高度不同燃着的蜡烛,观察到三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为 ;从上而下蜡烛依次熄灭的原因为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A 4、D 5、C 6、A 7、D 8、C 9、A 10、C
11、D 12、A
二、填空题:
13、答案:(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4P+5O22P2O5;
(2)探究燃烧需要氧气;
(3)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4)提供热量、隔绝氧气。
14、答案:(1)清除可燃物(或隔绝氧气或降温至着火点以下);①⑥(或②③④或⑤);
(2)①CO2+H2O=H2CO3;
②分子之间有间隔,压强增大时,分子间隔减小;
③AB。
15、答案:(1)①平衡瓶内外气体压强;防止瓶底炸裂;
②没有;
(2)①长颈漏斗内的液面不下降;
②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③推动注射器活塞,直到试管中水面降到燃烧匙以下。
16、解:(1)仪器①的名称为烧杯;故填:烧杯;
(2)酒精具有可燃性,水没有可燃性,实验一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B中棉球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过长,水分蒸发后,棉球也会发生燃烧;故填:物质具有可燃性;棉球燃烧;
(3)木屑片的着火点低于煤粉的着火点,所以木屑片先燃烧;若将铜片上的物质换成等量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进行实验,观察到乒乓球碎片先燃烧,说明滤纸碎片的着火点比乒乓球碎片高;故填:木屑片;高;
(4)蜡烛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消耗氧气,氧气被耗尽后石蜡熄灭,所以燃烧需要氧气;虽然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支持燃烧,但此处生成的二氧化碳温度较高所以密度较小,因此二氧化碳会从上而下慢慢充满整个烧杯,所以上面的蜡烛先熄灭,然后下面的蜡烛才以此熄灭。
故填:氧气;热二氧化碳的密度比常温下的空气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