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9课
辛 亥 革 命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黎明前夕——革命志士的奋斗
二、旭日初升——武昌起义
三、厚德流光——辛亥革命的评价
黎明前夕
猛回头,祖国鼾眠如故。
外侮侵陵,内容腐败,没个英雄作主。
天乎太瞽!
看如此江山,忍归胡虏?
豆剖瓜分,都为吾故土。
——秋瑾《如此江山》
黎明前夕
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兴中会
同盟会
黎明前夕
萍浏醴起义
安庆起义
镇南关起义
黄花岗起义
起义 时间 领导人 结果 影响
萍浏醴起义
安庆起义
广西镇南关起义
广州起义
1906年
刘道一蔡绍南
失败
1907年
徐锡麟
秋瑾
1907年
孙中山
黄兴
1911年
孙中山
黄兴
赵声
(黄花岗起义)
失败
失败
失败
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同盟会声望大振
黎明前夕
影响最大
广州黄花岗起义
1911年4月27日,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由黄兴领导的武装起义。在这次起义中,喻培伦、林觉民等80多人英勇牺牲。后来收殓烈士遗骨72具,合葬于城郊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兴
喻培伦
林觉民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林觉民《与妻书》
本日驰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以当绝笔!
——黄兴
黎明前夕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分析黄花岗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
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材料研读】
黎明前夕
旭日初升
1911年,帝国主义国家指使清政府宣布了一条“铁路国有”的法令,将本来已经交由中国民间商办的铁路的建筑权收回转交给外国人。这一出卖国家利益的法令立即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四川人民为了保住当时正在修建中的川汉铁路的建筑权而掀起激烈的“保路运动”。四川总督强硬镇压“保路运动”,激起四川人民更为强烈的反抗。清政府急忙抽调湖北的新军到四川去帮助镇压,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湖北守备空虚。湖北的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利用有利时机,积极策划在武昌起义。
旭日初升
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起义的主要力量是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10月9日,共进会负责人孙武在汉口租借制造炸弹,不慎爆炸,起义计划泄露……
1、武昌起义的时间:
2、武昌起义的主要力量:
1911年10月10日
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湖北新军为清末张之洞于湖北训练的新式军队。中下层军官遍布革命党人。当中以共进会及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渗透最广。本是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但湖北新军后来反而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之一。
旭日初升
10月10日晚,夺取楚望台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
10月11日,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
革命在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取得胜利。
结果:1911年10月11日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旭日初升
用手枪逼出来的都督
吴兆麟:黎统领,大势所趋,请尽快定夺。
黎元洪:我平日待你们不薄,何苦为难我呢?
张振武:(用枪指着黎)请你做军政府的都督,怎么是为难你?
黎元洪:你把枪放下!(看向吴)你让他把枪放下!
张振武:(僵持了一会儿才把枪放下)
吴兆麟:黎统领,您平时善待士兵,您做总督,众望所归。
黎元洪:你们革命党人才济济,为何不找孙文去当领袖?
吴兆麟:黎元洪,我们革命政府当然选革命者做领袖,只是当下,孙文在海外,黄克强也尚在途中,才给了你这个机会,黎元洪,你要识时务!
黎元洪:我可以不当清朝的官,但我也不想当你们革命党的官,我只想回家!
张振武:此刻恐怕由不得你了!(再次用枪指着黎)
黎元洪:(无奈且担忧)也罢!(默认就职)
旭日初升
10月10日晚,夺取楚望台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
10月11日,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
革命在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取得胜利。
结果:1911年10月11日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旭日初升
各省纷纷响应,一半以上宣布独立。
湖北军政府旗帜
黎元洪
湖北军政府成立
二.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武昌
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几个省宣布独立
汉口
汉阳
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旭日初升
辛亥革命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1.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革命有着正确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3.革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4.革命党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5.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旭日初升
合作探究
厚德流光
材料一:这些事件使其他省行动起来,在以后的四个月中结束了清朝的统治……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材料三:一时间,国内民主空气非常浓厚,言论、出版、结社相对自由,办报成为时尚,全国上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皇帝如今都可以被打倒……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 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
——金冲及
结合课本和材料,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3、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厚德流光
清帝退位诏书
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给当时和以后的中国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四:
剪辫子
劝禁缠足
服饰变革
材料五:1912年——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一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
厚德流光
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制度结束的标志
(1)君主专制制度是以君主专制、独裁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政治制度。在我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是以辛亥革命中清帝退位为标志的。
(2)封建制度则是一个综合性的政治概念,它不仅包括封建的政治制度,还包括封建的经济制度、封建的土地制度以及封建思想、文化等。封建制度的终结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完成为标志的。
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终结。
思想: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族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大门。
社会生活:人们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发生变化,体现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性质: 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厚德流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不过修剪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颗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芽的。
——胡适
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厚德流光
武汉有“首义之城”的美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镇
课堂小结:
辛亥革命
1911年
黎明前夕
旭日初升
(1)萍浏醴起义
(2)安庆起义
(3)广西镇南关起义
(4)黄花岗起义
厚德流光
(1)政治
(2)思想
(3)社会生活
(4)经济
(4)经过
(3)主要力量
(2)时间
(5)结果
(1)谋划
作业:
课下阅读一些关于革命党人事迹的书籍,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革命党人讲述他为革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
1、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存现在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守旧党、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
A. 顽固派、抵抗派和洋务派
B. 抵抗派、洋务派和维新派
C. 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D. 顽固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小试牛刀
D
3、中国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个武装起义是( )
A.安庆起义 B.广西起义
C.萍浏醴起义 D.黄花岗起义
4、孙中山称黄花岗起义“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主要是因为( )
A.它是武昌起义前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
B.它是孙中山、黄兴直接领导的
C.革命党表现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D.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C
D
5、洪仁玕、康有为、孙中山三人思想的相同点是( )
①主张推翻清政府 ②主张向西方学习 ③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④主张实现君主立宪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B
6、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以下他没有直接参加的革命活动是( )
A.成立兴中会 B.组建同盟会
C.发动武昌起义 D.建立中华民国
C
7、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革新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是个“飞跃”。这里的“飞跃”指的是辛亥革命( )
A.推翻了封建制度
B.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C.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
比较项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起止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中 1898 1911
领导阶级及派别
目的 性质 学习侧重 积极影响 局限性 只学习技术没有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 资产阶级软弱妥协性,对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退让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维护清朝统治
救亡图存,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封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自下而上的武装斗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西方先进技术
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
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
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西方资本入侵起一定的抑制作用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科学传播;在社会上起思想启蒙作用
改革要从实际出发,顺应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
对比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异同
比较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政治主张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宪制,保留皇帝 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帝制,实行民主共和
性质 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采取自下而上的武装斗争,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结果 完全失败,变法法令被废除 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取得了很大成功
历史背景 都发生在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级,清政府极端腐败民族危机之时 目的 都为了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领导阶级 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都有既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都有软弱妥协 最络结果及原因 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根本原因在于资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性的脱离广大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