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件(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24 13:5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八年级历史人教版·上册
一、新课引入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新课
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发展阶段:甲午中日战争后、辛亥革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民党时期。
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张謇为挽回中国的利益,积极发展本国工商业,以抵制列强对中国的剥削。
张謇,江苏南通人,1853年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五岁入塾,十六岁中秀才。1885年张謇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人。1894年4月,张謇再次赴京参加会试,考取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同年七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战败,边疆紧急,张曾上疏痛劾李鸿章奉行妥协政策。张謇目睹国事日非,京官疆吏不足为谋,虽科举成名,却不愿以此求官,而另走兴办实业和教育的新路。建大生集团,主营纺织和面粉。
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
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短暂的春天”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
原因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人们相继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回国创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内因
外因
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民族资本主义的衰败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②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还受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原因
四大家族,一般是指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指20世纪上半叶控制中国政治、经济命脉的四个家族,即蒋中正家族、宋子文家族、孔祥熙家族和陈果夫、陈立夫家族。有道是:“蒋家天下陈家党,宋家姐妹孔家财。”
卢作孚
侯德榜
荣宗敬
荣德生
毛泽东在回顾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时,曾说过我国实业界有四个人是不能忘记的,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謇。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
材料: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
特点:轻工业多、重工业少
地区分布特点:
沿海、沿江多,内地少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近代前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示意图
萌芽和艰难发展
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再度受挫
凋谢萎缩
①时间短暂,过程曲折。
②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比较落后。
③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薄弱;地区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沿江沿海的大城市。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给我们的启迪?
1.____________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前提。
2._________的环境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保证。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性质
近代史上政权更替、战乱频繁
民族独立
和平
2.社会生活的变化
(1)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的轮船
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火车
电车
汽车
飞机
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溥仪剪辫装
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
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
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
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变化。
总体来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不平衡
小结
民族工业发展
新式交通的出现
风俗习惯的改变
新式婚丧礼节的出现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1
2
3
4
1.甲午战争后,提出“实业救国”口号的人是(
)
A.张之洞
B.张謇
C.荣宗敬
D.范旭东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短暂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①北洋政府加大了对民族工业的扶植力度
②辛亥革命扫除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些障碍
③帝国主义国家无暇顾及,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掠夺
④民族企业家找到了快速发展的途径
⑤民族工业通过军火生意积累了发展的资本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
D.③④⑤
B
C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