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中外历史纲要(上)
1. 三国鼎立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2.西晋短暂的统一
西晋(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之一,传四帝 ,国祚五十一年。若以灭东吴始,则仅立朝37年。三国末期曹魏的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都是权倾一时的权臣。司马炎于公元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新政权,建国号为晋, 定都于洛阳。公元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西晋建立,政风黑暗,贪赃枉法,贿赂风行。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改元建武,史称东晋。西晋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
西晋
6
01
02
03
04
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
少数民族内迁
八王之乱
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八王之乱,耗竭国力。
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
简要说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
3.东晋和十六国的南北分立
4.南北朝并立
北朝
南朝
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前秦统一十六国
淝水之战后崩溃
北魏拓跋部统一
分裂为西魏和东魏
北齐
北周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巧思妙记】“三、四、五、六”
{21E4AEA4-8DFA-4A89-87EB-49C32662AFE0}三
四
五
六
三国:魏、蜀、吴
南朝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
1.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2.北朝的五个朝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
—《徙戎论》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江南经济的开发
北魏孝文帝改革
汉人与胡人的民族交融
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依据材料,概括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面貌有何不同?
简要说明
西汉之前,江南地区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魏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快速发展。
1. 江南经济的开发
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自然环境
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社会环境
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劳动力与技术因素
1
1
2
2
3
3
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
1. 江南经济的开发
石头城下启航的船队,不仅航行在秦淮上下,大江南北,而且经常“直挂云帆济沧海”,进行海外贸易。……六朝时期来到建康的就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批使臣,……当年的石头城下,时常可以看到外国人物和奇装异服,居民习以为常,不仅不感到诧异,并且学会了与他们交往,甚至模拟外国人的形状制作日常器具。
——薛冰《南京城市史》
长江中下游一带(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迅速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一带,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简要说明
根据材料分析,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哪些表现?江南开发有哪些影响?
1. 江南经济的开发
12
开垦荒地,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很多水利。
改进、推广犁耕,施用粪肥,精耕细作;改进种植技术。(育秧移栽、麦稻兼作、双季稻)
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
02
OPTION
03
OPTION
牛耕图
施肥图
龙骨翻车
01
OPTION
13
01
史称,扬州“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04
南朝十分重视造船,江南已发展到能建造1000吨的大船。 船速明显加快,尤其是祖冲之发明千里船,能日得百余里。民间的造船业也很兴盛。
03
经过“块炼法”--“百炼钢”--“炒钢法”的发展历程,中国发明了灌钢法。
02
东晋南朝时青瓷发展到成熟阶段,无论在胎质、釉色、纹饰与烧制技术方面,都有提高。
织锦
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东晋与南朝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
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民族融合;也为后世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简要说明
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有哪些表现?江南开发有哪些影响?
说汉话
穿汉服
改汉姓
结汉亲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鲜卑衣服狭而短,窄领小袖,便于骑射,汉服宽而长。
为了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
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2、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在北魏前期的官制里,既有汉文化的执政机构——尚书制度,又有鲜卑文化的大人制度;既有汉文化的监察机关——御史台等,又有鲜卑文化的监察机关。
——周建江《太和十五年:北魏政治文化变革研究》
(北魏后期)稻谷亩产量一般在4斛左右,若精心耕作,可达10斛,大大超出了汉代平均亩产3斛的水平。……为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冶铁业也大有发展……酿酒业,制瓷业以及其他供城市消费的手工业,从业人数增加很快。……(洛阳)城不仅五方杂处,市场繁荣,沽贩云集,而且在城南的特定区域,安置了南、北、东、西各族降民以及西域和域外商人。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
中古时代,中国经历七八百年的民族重整过程,原有“汉人”的中国人口,在接纳无数北方、南方的外族成分,形成一个新的庞大而多元的民族。这个民族不是由血统界定的种族,而是认同于一个文化传统,却又呈现多元性的人群。
—— 许倬云《万古江河》
3. 汉人与胡人之间的民族交融
根据材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融合性,血统上的融合与思想文化上的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夷夏观念趋于淡薄
胡床 椅子 方凳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跪坐变为垂脚落座
唐代仕女图
汉代陶俑
民族交融的影响
本课小结:
东汉
魏
十六国
北方
南方
蜀、吴
220-280年
西晋
东晋
317-420年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宋
南朝:420-589年
北方
南方
隋
北朝:439-581年
266-316年
齐
梁
陈
政权更迭频繁,国家长期分裂,北方民族大交融,南方经济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