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1、九品中正制:
背景:①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做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 ②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
2、科举制:
(1)形成与发展: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2)作用: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保障
②在程序上给所有考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③形成了相当大的社会阶层流动
④以才学为依据,保证了政府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⑤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
创新一:选官制度
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时期、制度、标准):西周:世卿世禄制,以血缘为标准; 战国、秦、汉初:军功爵制,以军功为标准; 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和征辟制,以品行为标准; 东汉末、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 隋唐到清代1905年:科举制,以才学为标准。
4、从世卿世禄、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①选官标准:从血缘、门第到考试成绩;②选官范围:不断扩大。 ③选官形式:由世袭、推举到考试。 ④选官特点:由封闭垄断到公平开放
农业发展表现
创新二:中枢政务机构——三省六部制
【复习问题导学】:
请同学们思考,从秦汉经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中国古代中枢政务机构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秦朝:
三公九卿制
西汉武帝时:
中外朝制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
宋代
二府三司
元朝:
一省二院制
明朝
废丞相,内阁制度
淸朝
军机处
所谓中枢政务机构,即在中国古代中央官僚机构中参与决策、发布政令、拥有实权的部门。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
政事堂(中书门下)
皇 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起草诏令
负责 执行
封驳审议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六部---吏:主管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户部:主管户籍、土地、赋税等,
礼部:主管礼仪、科举等,
兵部:主管军政,
刑部:主管刑狱,
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
特点: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决策、审议、执行分解)
三省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历史影响:
1)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2)相互监督和牵制,避免权臣大权独揽,利于加强皇权;
3)节制君权,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保证政治清明,减少腐败。
4)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成熟的标志之一。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史学新研究
新材料:“三省六部制”简单地说,就是朝廷下面设立三个省,分别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运作中最大的特色归结为一句话,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使得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做到理性决策,而且切实可行。以德治国的国家中枢权力机构最重要的是决策民主,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
[新视角]
史学主流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是皇权集中的产物,是皇权加强的表现。而材料中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体现了“体制内的民主”。
史学新研究
[新思维]三省六部制最大限度追求“体制内的民主”。
实现权力有效监督
把朝廷的决策分成三个部分,分别由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来承担,按照决策、审议、执行的行政程序前后相继,并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通过合理分散权力来加强民主决策,并对权力运作形成监督和制约
实现权力分配均衡
“三省六部制”改变以往的个人施政,成为集体施政,其行政体制设计注重权力之间的相互或单向制约,从制度上避免政策失误和朝令夕改,通过正确的决策和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决策与行
政分离
三省六部制的政权系统中,决策与行政分离已经完成并成熟,中书省和门下省成为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发令系统,而尚书省的决策权转移到中书省和门下省,行政权保留下来,尚书省向职能化方向发展
部门协同
机制
三省六部制具有部门协同机制,宰相集体办公的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一切军国大政都在这里讨论商定,集思广益,最后由皇帝裁决施行
平衡君权
任何政令未经中书、门下而发出者,均属违制,一切皇帝诏令必经中书、门下两省,这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重点突破 】
1.隋唐时期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完善
(6)比较:隋唐三省六部与美国三权分立
①设置目的: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
三权分立是为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
②分权部门及内容:
三省六部是程序分权: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三权分立是职能分权:国会立法,总统行政,最高法院司法。
③实质:三省六部制是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
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
1.唐武则天及中宗时常有皇帝直接敕封官员之事,这种官员的任命状是墨敕斜封的,有别于经由中书省的朱笔正封敕命。时人讥称此类官员为“斜封官”。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中书省拥有官吏任免权
B.专制皇权失去最高权威
C.集体议政机制得到认可
D.宰相辅政制度名存实亡
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皇权不断加强
D.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真题再现
归纳总结 唐朝时期中央行政制度的变迁
唐前期
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三省议政场所叫政事堂
唐太宗时期
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
唐玄宗后
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体制,成为新的中枢体制。中书门下体制建立后,使职差遣体制逐渐定型,形成了不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使职差遣体制
1.(2018课标Ⅱ)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古代赋税制度演变:
春秋时期---
汉代时期---
魏晋时期---
隋唐时期---
北宋时期---
明朝时期---
清朝时期---
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一条鞭法
(前期)租庸调制
(后期)两税法
租调制
编户齐民制度(赋税徭役制度形成)
相地而衰征、初税亩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总体特点:
征收的标准:
人丁→田亩、资产过渡;
征收的方式:
实物地租→货币地租;
征收的名目:
多种成分→单一货币
征收时间:
由不定时→定时
农民服役:
由必须服役→可以代役
地丁银
创新三:赋税制度
【前期】租庸调制
隋唐时期:
租调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和均田制配套的税收法令,上接魏晋南北朝户调制,下启唐代租庸调法。
租调制,指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
唐代在隋代实行的租调制基础上,增加了“庸”。庸即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
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租庸调制使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阅读史料,分析问题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资治通鉴》卷22
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中叶两税法实行的背景。
均田制破坏 安史之乱 税制混乱
阶级矛盾激化 增加税收需要
【后期】两税法
1.背景: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国家财政紧张。
2.内容
(1)实行“量出制入”的原则,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预算征收总额,分配到各地征收。
(2)不分主户和客户,一律就地落籍纳税。
(3)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4)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地税按亩缴纳谷物。
(5)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3.特征: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
4.影响
(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2)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3)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有利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
(4)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5)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从魏晋到唐代,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发展趋势是什么?
趋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
三、赋税制度——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F5AB1C69-6EDB-4FF4-983F-18BD219EF322}
租庸调制
两税法
背景
目的
标准
影响
均田制实施
均田制无法推行
巩固统治,保证财政
收入
缓和阶级矛盾,解决财政困难
①对农民人身控制强
②纳庸代役保证农时
③政府赋税得到保障
①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②简化税收名目
③扩大收税对象
④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人丁
财产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中枢机构
赋税制度
演变过程:
创新:科举制
演变:
创新:确立三省六部制
影响:
演变
创新:唐前期租庸调制,
中后期两税法
课堂小结
背景
内容
影响:
背景
内容
特点
影响:
背景
内容
特点
影响:
法律:《唐律疏议》的特点及地位
文化创新
参考纲要第7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