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人教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人教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22 12:50:51

文档简介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 》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惊骇(hài) 孤孀(shuāng) 疮疤(chuāng)
B.掳去(lǔ) 惧惮(dàn) 憎恨(zèng)
C.絮说(xù) 诘问(jié) 霹雳(pī)
D.粗拙(zhuó) 烦琐(suǒ) 游逛(guàng)
2.下列词语的字形与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守寡 哀悼 和蔼 烦索之至(极点)
B.渴慕 书藉 郑重 情有可原(原谅)
C.疮疤 疏懒 精致 莫名其妙(名字)
D.睡相 孤孀 顺流 深不可测(测量)
3.下列语句中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份试卷中的第1小题他花了10分钟时间才完成,真是小题大作。
B.篮球比赛输了,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吸取教训,提高技艺。
C.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登峰造极,在山顶欣赏到了美好的景色。
D.黄山的石、雾、松是大自然的造化,无一不巧夺天工,令人赞叹不已。
4.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是(  )
A.我国登山运动员不顾暴风雪的袭击,终于登上珠穆朗玛峰最高顶峰。修改:删去“最高”或删去“顶”。
B.从这件小事中,说明了一个大问题。修改:删去“从”和“中”。
C.一个“人人争三好”的热潮正在我校展开。修改:将“展开”改为“开展”。
D.迎面吹来一股寒风,不禁使我打了个寒噤。修改:将“不禁”放在“打”前面。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
A.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
B.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
C.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D.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6.对《阿长与<山海经>》题目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阿长这个不识字的劳动妇女与历史名著《山海经》联系起来,看似矛盾,实则令人好奇,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B.作者称“长妈妈”为阿长,显然是因为儿童时期讨厌她的缘故,到了中年这种情绪仍未消除。
C.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表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
D.题目用的是作者46岁写作时的口气,用阿长称呼很合适。
7.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呐喊》。
B.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C.《阿长与<山海经>》以记叙为主,作者通过对长妈妈的回忆,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热情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同时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毒害。
D.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切渴望平安,虽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的劳动妇女的形象。
二、综合题
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曾一度热播的电视剧《虎妈猫爸》。让“爹娘难当”成了朋友圈里热议的话题,也让“起跑线”的争论再度被热炒。也许,①通过采访各类专家,让人们可以找到“真正起跑线”的答案。
材料二:对家长说“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问题的调查结果
材料三: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是父母自身。“正本”必须“溯源”,③家长只有形成正确的育儿观,才能帮助孩子在成长的每一天中都向着理想的终点奔跑。从这个意义上讲,父母才是孩子成长的真正起跑线。
材料四:④专家提醒:将近78%以上的孩子有心事总会选择向朋友和同学诉说。由此可见,父母还要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1)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真正起跑线”的内涵。
(2)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图表中所包含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5个字)
(3)以上材料中四个画线句子有两句存在语病,请指出序号并加以改正。
三、现代文阅读
9.课内经典文段阅读。
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从选文看,课文以“阿长与《山海经》”为题有何用意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3)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 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4)“我”为什么把阿长送的《山海经》看做“最为心爱的宝书”
10.课外精选美文阅读。
母亲养蜗牛
梁晓声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
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
“吃 ……”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崖”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 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的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 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喇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裸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有删改)
(1)“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
①   。波澜顿起。
②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③   。波澜又起。
(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二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3)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阿长与《山海经》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我会认的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B项中“憎”应读zēng。A、C、D正确。
读答案为:B
【点评】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母、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2.【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阿长与《山海经》
【解析】【分析】A项中“烦索之至”的“索”应为“琐”;B项中“书藉”的“藉”应为“籍”;C项中“名”应为“说出”的意思。
据形辨析法。明了部首的含义,通过部首的不同来辨别形近字。如:“书籍”的“籍”,常与“藉”混淆。在纸发明前,人们把字写在“竹简”上,书就与“竹”有关;而“藉”多组词为“狼藉”,就像“草”一样乱七八糟。了解了这些,这两个字就不容易混淆了。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和理解。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3.【答案】B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阿长与《山海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学生要明确词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词语使用的正确与否.词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彩相一致.A项“小题大作”拿小题目做大文章。比喻把小事情当做大事情来处理。与对应的语境不符。B项“怨天尤人”尤:责备。埋怨上天,责备别人。形容对不如意的事一味强调客观因素。与对应的语境相符。C项“登峰造极”登:上;峰:山顶;造:到达;极:最高点。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 与对应的语境不符。D项“巧夺天工”专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制成,形容技艺十分高超。与对应的语境不符。
故答案为:B。
【点评】做好本题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阅读,多积累课文中以及课外的词语和意思,学会恰当的使用。
4.【答案】C
【知识点】阿长与《山海经》;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C“热潮”和“开展”搭配不当。A、B、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修改病句是一项综合能力训练,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注意句子的病因。改病句时要对症下药。
5.【答案】B
【知识点】分号;阿长与《山海经》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改为: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
故答案为:B
【点评】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有选择题、加标点题、修改题。所以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
6.【答案】B
【知识点】阿长与《山海经》;文章标题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阅读选项,B项显然不符合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故答案为:B。
【点评】探究记叙文题目的含义和作用,一要看它与主题的关系,二要看它的表达方式、表达效果。
7.【答案】A
【知识点】阿长与《山海经》;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情节,比较判断正误。
A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呐喊》是小说集。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文学名著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与作品有关的内容,解答此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积累。
8.【答案】(1)家长有正确的育儿观,能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2)家长对“孩不衣能输在起跑线上”二者认识的比例差异较大。(或:不认同“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者过半且超另两种认识者)
(3)①删去“遍过“”或“让”;删除“将近”或“以上”。
【知识点】图表信息;见解表述;阿长与《山海经》
【解析】【分析】(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真正起跑线”的内涵,家长有正确的育儿观,能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2)材料二图表中所包含的主要信息,家长对“孩不衣能输在起跑线上”二者认识的比例差异较大。(或:不认同“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者过半且超另两种认识者)(3)①删去“遍过“”或“让”;删除“将近”或“以上”。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对材料二图表中所包含的主要信息的概括能力以及修改病句的能力。
9.【答案】(1)为了突出阿长为“我”买《山侮经》这件事.赞美阿长的真诚、善良、能干和乐于助人,表达‘.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极言心情之惊喜,感动之强烈;生动形象,凝练传神。(意思对即可)
(3)对《山海经》的关心就是对孩子的关心,突出了阿长善良的性格特点。
(4)《山海经》是“我”渴慕已久、念念不忘的书,它承载着阿长对“我”的关爱和“我”对阿长的敬意(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阿长与《山海经》;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先抑后扬
【解析】【分析】(1)课文以“阿长与《山海经》”为题为了突出阿长为“我”买《山侮经》这件事.赞美阿长的真诚、善良、能干和乐于助人,表达‘.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怀念之情。(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极言心情之惊喜,感动之强烈;生动形象,凝练传神。(意思对即可)(3)阿长对《山海经》的关心就是对孩子的关心,突出了阿长善良的性格特点。(4)《山海经》是“我”渴慕已久、念念不忘的书,它承载着阿长对“我”的关爱和“我”对阿长的敬意(意思对即可)。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就不难找出正确答案。
10.【答案】(1)"我”忙于写作,没空陪母亲,楼上人家送给母亲几只小蜗牛,母亲精心养它们;母亲把蜗牛放了,做了蛤蒯汤给儿子喝
(2)结构作用:承上启下;内容作用:承接上文邻居送母亲蜗牛,引出下文母亲对几只蜗牛的细心照顾和爱护,为下文写母亲对蜗牛有了特殊的感情并“偷放’,蜗牛作了铺垫。
(3)示例一: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母亲和儿子的两次不同的一问一答,侧面表现了儿子想吃蜗牛肉的心理,表现了母亲对蜗牛的一种怜惜和保护的心理。示例二:语言描写。通过母亲和儿子的对话,侧面表现了儿子想吃蜗牛肉的心理,表现了母亲对蜗牛的一种怜惜和保护的心理。
(4)主题一:赞美母亲的智慧。主题二:要从心灵精神上对老年人关心通过儿、户想吃蜗牛肉,“我”对儿户的教育,儿子明白了道理;通过母亲对蜗牛的细心照顾,以及后来把蜗牛放了,可以看出母亲渴望得到心灵深处情感的交流。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挖掘、感悟文章主题;阿长与《山海经》;文章过渡及其作用;心理描写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的理解和运用,在熟悉和理解短文的基础上回答此题不难。(1)①"我”忙于写作,没空陪母亲,楼上人家送给母亲几只小蜗牛,母亲精心养它们。波斓顿起。③母亲把蜗牛放了,做了蛤蒯汤给儿子喝。波澜又起。(2)第二自然段结构作用:承上启下;内容作用:承接上文邻居送母亲蜗牛,引出下文母亲对几只蜗牛的细心照顾和爱护,为下文写母亲对蜗牛有了特殊的感情并“偷放’,蜗牛作了铺垫。(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一: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母亲和儿子的两次不同的一问一答,侧面表现了儿子想吃蜗牛肉的心理,表现了母亲对蜗牛的一种怜惜和保护的心理。二:语言描写。通过母亲和儿子的对话,侧面表现了儿子想吃蜗牛肉的心理,表现了母亲对蜗牛的一种怜惜和保护的心理。(4)本文的主题一:赞美母亲的智慧。主题二:要从心灵精神上对老年人关心通过儿、户想吃蜗牛肉,“我”对儿户的教育,儿子明白了道理;通过母亲对蜗牛的细心照顾,以及后来把蜗牛放了,可以看出母亲渴望得到心灵深处情感的交流。
【点评】做好每一个小题,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运用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
1 / 1人教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 》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惊骇(hài) 孤孀(shuāng) 疮疤(chuāng)
B.掳去(lǔ) 惧惮(dàn) 憎恨(zèng)
C.絮说(xù) 诘问(jié) 霹雳(pī)
D.粗拙(zhuó) 烦琐(suǒ) 游逛(guàng)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阿长与《山海经》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我会认的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B项中“憎”应读zēng。A、C、D正确。
读答案为:B
【点评】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母、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2.下列词语的字形与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守寡 哀悼 和蔼 烦索之至(极点)
B.渴慕 书藉 郑重 情有可原(原谅)
C.疮疤 疏懒 精致 莫名其妙(名字)
D.睡相 孤孀 顺流 深不可测(测量)
【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阿长与《山海经》
【解析】【分析】A项中“烦索之至”的“索”应为“琐”;B项中“书藉”的“藉”应为“籍”;C项中“名”应为“说出”的意思。
据形辨析法。明了部首的含义,通过部首的不同来辨别形近字。如:“书籍”的“籍”,常与“藉”混淆。在纸发明前,人们把字写在“竹简”上,书就与“竹”有关;而“藉”多组词为“狼藉”,就像“草”一样乱七八糟。了解了这些,这两个字就不容易混淆了。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和理解。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3.下列语句中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份试卷中的第1小题他花了10分钟时间才完成,真是小题大作。
B.篮球比赛输了,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吸取教训,提高技艺。
C.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登峰造极,在山顶欣赏到了美好的景色。
D.黄山的石、雾、松是大自然的造化,无一不巧夺天工,令人赞叹不已。
【答案】B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阿长与《山海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学生要明确词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词语使用的正确与否.词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彩相一致.A项“小题大作”拿小题目做大文章。比喻把小事情当做大事情来处理。与对应的语境不符。B项“怨天尤人”尤:责备。埋怨上天,责备别人。形容对不如意的事一味强调客观因素。与对应的语境相符。C项“登峰造极”登:上;峰:山顶;造:到达;极:最高点。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 与对应的语境不符。D项“巧夺天工”专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制成,形容技艺十分高超。与对应的语境不符。
故答案为:B。
【点评】做好本题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阅读,多积累课文中以及课外的词语和意思,学会恰当的使用。
4.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是(  )
A.我国登山运动员不顾暴风雪的袭击,终于登上珠穆朗玛峰最高顶峰。修改:删去“最高”或删去“顶”。
B.从这件小事中,说明了一个大问题。修改:删去“从”和“中”。
C.一个“人人争三好”的热潮正在我校展开。修改:将“展开”改为“开展”。
D.迎面吹来一股寒风,不禁使我打了个寒噤。修改:将“不禁”放在“打”前面。
【答案】C
【知识点】阿长与《山海经》;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C“热潮”和“开展”搭配不当。A、B、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修改病句是一项综合能力训练,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注意句子的病因。改病句时要对症下药。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
A.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
B.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
C.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D.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答案】B
【知识点】分号;阿长与《山海经》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改为: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
故答案为:B
【点评】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有选择题、加标点题、修改题。所以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
6.对《阿长与<山海经>》题目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阿长这个不识字的劳动妇女与历史名著《山海经》联系起来,看似矛盾,实则令人好奇,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B.作者称“长妈妈”为阿长,显然是因为儿童时期讨厌她的缘故,到了中年这种情绪仍未消除。
C.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表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
D.题目用的是作者46岁写作时的口气,用阿长称呼很合适。
【答案】B
【知识点】阿长与《山海经》;文章标题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阅读选项,B项显然不符合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故答案为:B。
【点评】探究记叙文题目的含义和作用,一要看它与主题的关系,二要看它的表达方式、表达效果。
7.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呐喊》。
B.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C.《阿长与<山海经>》以记叙为主,作者通过对长妈妈的回忆,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热情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同时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毒害。
D.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切渴望平安,虽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的劳动妇女的形象。
【答案】A
【知识点】阿长与《山海经》;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情节,比较判断正误。
A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呐喊》是小说集。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文学名著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与作品有关的内容,解答此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积累。
二、综合题
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曾一度热播的电视剧《虎妈猫爸》。让“爹娘难当”成了朋友圈里热议的话题,也让“起跑线”的争论再度被热炒。也许,①通过采访各类专家,让人们可以找到“真正起跑线”的答案。
材料二:对家长说“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问题的调查结果
材料三: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是父母自身。“正本”必须“溯源”,③家长只有形成正确的育儿观,才能帮助孩子在成长的每一天中都向着理想的终点奔跑。从这个意义上讲,父母才是孩子成长的真正起跑线。
材料四:④专家提醒:将近78%以上的孩子有心事总会选择向朋友和同学诉说。由此可见,父母还要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1)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真正起跑线”的内涵。
(2)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图表中所包含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5个字)
(3)以上材料中四个画线句子有两句存在语病,请指出序号并加以改正。
【答案】(1)家长有正确的育儿观,能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2)家长对“孩不衣能输在起跑线上”二者认识的比例差异较大。(或:不认同“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者过半且超另两种认识者)
(3)①删去“遍过“”或“让”;删除“将近”或“以上”。
【知识点】图表信息;见解表述;阿长与《山海经》
【解析】【分析】(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真正起跑线”的内涵,家长有正确的育儿观,能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2)材料二图表中所包含的主要信息,家长对“孩不衣能输在起跑线上”二者认识的比例差异较大。(或:不认同“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者过半且超另两种认识者)(3)①删去“遍过“”或“让”;删除“将近”或“以上”。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对材料二图表中所包含的主要信息的概括能力以及修改病句的能力。
三、现代文阅读
9.课内经典文段阅读。
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从选文看,课文以“阿长与《山海经》”为题有何用意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3)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 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4)“我”为什么把阿长送的《山海经》看做“最为心爱的宝书”
【答案】(1)为了突出阿长为“我”买《山侮经》这件事.赞美阿长的真诚、善良、能干和乐于助人,表达‘.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极言心情之惊喜,感动之强烈;生动形象,凝练传神。(意思对即可)
(3)对《山海经》的关心就是对孩子的关心,突出了阿长善良的性格特点。
(4)《山海经》是“我”渴慕已久、念念不忘的书,它承载着阿长对“我”的关爱和“我”对阿长的敬意(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阿长与《山海经》;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先抑后扬
【解析】【分析】(1)课文以“阿长与《山海经》”为题为了突出阿长为“我”买《山侮经》这件事.赞美阿长的真诚、善良、能干和乐于助人,表达‘.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怀念之情。(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极言心情之惊喜,感动之强烈;生动形象,凝练传神。(意思对即可)(3)阿长对《山海经》的关心就是对孩子的关心,突出了阿长善良的性格特点。(4)《山海经》是“我”渴慕已久、念念不忘的书,它承载着阿长对“我”的关爱和“我”对阿长的敬意(意思对即可)。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就不难找出正确答案。
10.课外精选美文阅读。
母亲养蜗牛
梁晓声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
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
“吃 ……”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崖”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 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的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 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喇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裸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有删改)
(1)“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
①   。波澜顿起。
②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③   。波澜又起。
(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二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3)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我”忙于写作,没空陪母亲,楼上人家送给母亲几只小蜗牛,母亲精心养它们;母亲把蜗牛放了,做了蛤蒯汤给儿子喝
(2)结构作用:承上启下;内容作用:承接上文邻居送母亲蜗牛,引出下文母亲对几只蜗牛的细心照顾和爱护,为下文写母亲对蜗牛有了特殊的感情并“偷放’,蜗牛作了铺垫。
(3)示例一: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母亲和儿子的两次不同的一问一答,侧面表现了儿子想吃蜗牛肉的心理,表现了母亲对蜗牛的一种怜惜和保护的心理。示例二:语言描写。通过母亲和儿子的对话,侧面表现了儿子想吃蜗牛肉的心理,表现了母亲对蜗牛的一种怜惜和保护的心理。
(4)主题一:赞美母亲的智慧。主题二:要从心灵精神上对老年人关心通过儿、户想吃蜗牛肉,“我”对儿户的教育,儿子明白了道理;通过母亲对蜗牛的细心照顾,以及后来把蜗牛放了,可以看出母亲渴望得到心灵深处情感的交流。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挖掘、感悟文章主题;阿长与《山海经》;文章过渡及其作用;心理描写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的理解和运用,在熟悉和理解短文的基础上回答此题不难。(1)①"我”忙于写作,没空陪母亲,楼上人家送给母亲几只小蜗牛,母亲精心养它们。波斓顿起。③母亲把蜗牛放了,做了蛤蒯汤给儿子喝。波澜又起。(2)第二自然段结构作用:承上启下;内容作用:承接上文邻居送母亲蜗牛,引出下文母亲对几只蜗牛的细心照顾和爱护,为下文写母亲对蜗牛有了特殊的感情并“偷放’,蜗牛作了铺垫。(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一: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母亲和儿子的两次不同的一问一答,侧面表现了儿子想吃蜗牛肉的心理,表现了母亲对蜗牛的一种怜惜和保护的心理。二:语言描写。通过母亲和儿子的对话,侧面表现了儿子想吃蜗牛肉的心理,表现了母亲对蜗牛的一种怜惜和保护的心理。(4)本文的主题一:赞美母亲的智慧。主题二:要从心灵精神上对老年人关心通过儿、户想吃蜗牛肉,“我”对儿户的教育,儿子明白了道理;通过母亲对蜗牛的细心照顾,以及后来把蜗牛放了,可以看出母亲渴望得到心灵深处情感的交流。
【点评】做好每一个小题,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运用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