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八课《兰亭集序》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癸丑(kuǐ) 会稽(kuài) 修禊(xì) 巳日(sì)
B.峻岭(lǐn) 激湍(tuān) 流觞(shānɡ) 骋怀(chěnɡ)
C.娱乐(yú) 会晤(wù) 形骸(hái) 国殇(shānɡ)
D.虚诞(xián) 酣畅(hān) 玄理(xián) 清冽(liè)
【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兰亭集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字音。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
A.癸:ɡuǐ
B.岭:lǐnɡ
D.诞:dàn,玄:xuán。
故答案为:C
【点评】字音是基础内容,学生平时要多做这些知识的总结。
2.下面各项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B.未尝不临文嗟悼
C.齐彭殇为妄作 D.悟言一室之内
【答案】D
【知识点】通假字;兰亭集序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通假字。A、B、C三项中均没有通假现象。D项中的“悟”通“晤”,面对面。
故答案为:D
【点评】通假字是文言文的重要的内容,平时学生要多做积累。
3.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咸:都。
B.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列叙:分别记载。
C.我书比钟矫,当抗行 抗:抵挡。
D.而羲之甚轻之 轻:轻视。
【答案】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兰亭集序
【解析】“抗”应为“相当、匹敌”。
4.下面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散文佳作,又是名帖,流传久远。
B.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C.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被称为“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D.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有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献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
【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兰亭集序
【解析】【分析】《兰亭集序》是诗集的序言,不是赠序。
【点评】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5.下列句子中“一”作数词用的一项是( )
A.①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②悟言一室之内
C.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②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D.①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答案】A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兰亭集序
【解析】【分析】B.C两项中①的“一”是相同.同等的意思,D项中的①“一”是副词,相当于“很”。
【点评】这些句子选自教材,学生对每句话所处的上下文不太陌生,所以难度不大。关键是平时要准确识记这些实词的意义,准确翻译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6.下列各项与例句中“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答案】B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兰亭集序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例句与A、C、D三项中的“之”都作助词“的”讲,B项中的“之”用作代词。
故答案为:B
【点评】“之”字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虚词,学生要牢记“之”字的常见用法和意义,才能准确的推断答案。
7.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会:会议。
B.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毕:完毕。
C.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或者,也许。
D.向之所欣 向:从前。
【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兰亭集序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主要考查课内内容,需要理解、识记。
A项“会”,是“集会”的意思
B项“毕”,“都、全”的意思
C项“或”,指有的人。
故答案为:D
【点评】实词是文言文的基础,只有积累好基础才能读懂文言文。
8.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映带:映照围绕,指景物互相衬托。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相与:相互结交。
C.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管弦:竹管琴弦。
D.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癸丑:古人以天干地支纪年,永和九年正值癸丑。
【答案】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兰亭集序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主要考查课内内容,需要理解、识记。C项,“管弦”属于借代的手法,此处代指音乐。
故答案为:C
【点评】实词是文言文的基础,学生平时要多总结这些基础知识,做题时才能轻松自如。
9.下列各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此地/有/崇山峻岭
C.不知/老之将至 D.足以/极视听之娱
【答案】A
【知识点】断句;兰亭集序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停顿。需要理解语句的意思断句。A项,“夫人”中的“夫”是句首发语词,应该与主语“人”分开使用,改为“夫/人之相与”。
故答案为:A
【点评】做断句题除了一些技巧外,最重要的是要读懂文言句子,学生平时要多读文言文。
二、文言文阅读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1)对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万物之逆旅 ②百代之过客 ③会桃花之芳园 ④序天伦之乐事
A.①②③④各不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③④全都相同
(2)下列对“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夜里拿着蜡烛行游,真是有所凭借的
B.古人夜里依靠蜡烛行游,真是有原因的
C.古人夜里依靠蜡烛行游,确是有所凭借的
D.古人夜里拿着蜡烛行游,确是有原因的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积极心态的一组是( )
①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②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③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④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⑤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⑥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⑥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同《兰亭集序》一样,属于宴集序。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回答了什么人(作者与从弟)、什么时候(春夜)、什么地方(桃花园)、干什么(宴饮)等问题。
B.李白与堂弟们宴饮赋诗,并为之作此序文。序中写出了欣赏美景、高谈清论、饮酒作诗的情景,虽有“浮生若梦”的慨叹,但不足以掩盖其豪情逸兴。
C.本文重点写景,辅以叙事、抒情。作者以诗笔行文,充满诗情画意。虽然是文,却和诗一样飘逸俊爽。
D.本文引用了不少典故,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篇首“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写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6)本文和《兰亭集序》同是记叙宴饮之乐的序文,但表达的生命观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D
(3)D
(4)C
(5)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天地比作旅舍,把光阴比作行人,旅舍是供人临时寄宿的,所以不能久居;行人是来去匆匆的,所以转瞬即逝。这样写说明了光阴易逝、人生莫测这一道理。
(6)王羲之感慨时过境迁之后,游赏之乐便成为了陈迹,欢乐和生命总是短暂的,必然会“终期于尽”,所以发出了“岂不痛哉”“悲夫”的慨叹;而李白则认为正是因为人生短暂,才更应珍视生命,爱惜光阴,展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课文理解;兰亭集序;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①②③④句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⑵解答本题,要把握句中的关键词。秉:拿着。良:确实。以:名词,原因。考生了解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
⑶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句流露出的是人生如梦而应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考生运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⑷“本文重点写景”错,本文主要是写“夜宴桃花园”。
⑸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语句不难看出,作者把“天地”比作“逆旅”,把“光阴”比作“过客”,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学生结合句子对这一手法加以分析,点明作者写这句话的用意即可。
⑹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答本题,学生首先要明确《兰亭集序》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态度,然后与本文作者的情感和态度进行对比分析即可。
【附参考译文】
天地是万物的客舍,百代是古往今来时间的过客,死生的差异,就好像梦与醒的不同,纷纭变换,不可究诘,得到的欢乐,又能有多少呢!古人夜间执着蜡烛游玩实在是有道理啊,况且春天用艳丽景色召唤我,大自然把各种美好的形象赐予我,相聚在桃花飘香的花园中,畅叙兄弟间快乐的往事。弟弟们英俊优秀,个个都有谢惠连那样的才情,而我作诗吟咏,却惭愧不如谢灵运。清雅的赏玩兴致正雅,高谈阔论又转向清言雅语。摆开筵席来坐赏名花,快速地传递着酒杯醉倒在月光中,没有好诗,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 倘若有人作诗不成,就要按照当年石崇在金谷园宴客赋诗的先例,谁咏不出诗来,罚酒三杯。
故答案为:⑴D;⑵D;⑶D;⑷;C;⑸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天地比作旅舍,把光阴比作行人,旅舍是供人临时寄宿的,所以不能久居;行人是来去匆匆的,所以转瞬即逝。这样写说明了光阴易逝、人生莫测这一道理。⑹王羲之感慨时过境迁之后,游赏之乐便成为了陈迹,欢乐和生命总是短暂的,必然会“终期于尽”,所以发出了“岂不痛哉”“悲夫”的慨叹;而李白则认为正是因为人生短暂,才更应珍视生命,爱惜光阴,展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点评】主要考察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虚词理解,内容理解和翻译。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注意语序。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中,学生要锻炼自己在翻译时判断采分点的能力。这是课文中学习过的课文,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作答即可。题目中涉及到另一篇课文《兰亭集序》,作答时要注意审题,看题干内容究竟是让针对什么内容进行比较。
11.(2018高一上·黄陵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兰亭集序》)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其次:它的旁边,指曲水之旁
B.俯察品类之盛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相与:互相赠与
D.或取诸怀抱 怀抱:胸怀抱负
(2)下面全都属于作者感到“信可乐也”原因的一项是( )
①暮春之初,修禊事也 ②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③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④无丝竹管弦之盛 ⑤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A.①③⑤⑥ 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兰亭聚会,畅叙幽情。描绘兰亭周围的山水美景,暗示它可以引发与会者的诗兴,从而有了“一觞一咏”的作诗情形。
B.第二段情景交融,以景托情。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先用美景烘托,由此说到“俯”“仰”之所见,再归结为“游目骋怀”之“乐”,顺理成章。
C.第三段兴感抒情,发挥议论。先说躁者“悟言一室之内”;静者“放浪形骸之外”;接着指出不管怎样不同,人总要死,从而提出“死生亦大”的观点。
D.文章借题发挥,立意高远。从一次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虚诞”“妄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答案】(1)C
(2)B
(3)C
(4)①(这可以)用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极尽视听的乐趣。②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相等是没有根据的。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兰亭集序
【解析】【分析】(1)题干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意。文言实词的含意最好根据上下文,代入原文解读。C项,“相与”:“相交往”。
(2)题干是“下面全都属于作者感到‘信可乐也’原因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①是交代时间、事件,④指当时不具备的条件。二者都不是“信可乐”的原因。排除法,排除①④,所以选B项。
(3)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通读全文,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C项错在:躁者“悟言一室之内”;静者“放浪形骸之外”。正确的应为:静者“悟言一室之内”;躁者“放浪形骸之外”。
(4)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所以”:“用来……的”;“极”:“尽情享受,极尽乐趣”;“骋怀”:“开畅胸怀,放开胸怀”。第二句关键点:“固”:“本来”;“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
故答案为:
(1)C
(2)B
(3)C
(4)①(这可以)用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极尽视听的乐趣。
②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相等是没有根据的。
【点评】第(1)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C项应解作“相交往”,全句翻译为: 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附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
这一天,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的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时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的大事)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却)不能明白于心。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加聚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三、语言表达
12.下面诗句是赞扬老师的,请另选赞扬对象,仿照其形式写一节小诗。
一支粉笔,指点知识王国的迷津;
一块黑板,记下了老师的无限的深情;
三尺讲台,映着老师的艰辛;
一条教鞭,指点通向理想的道路。
【答案】一把锄头,开垦出明亮的天空;一顶草帽,遮挡了无数的风雨;一块田地,浸透了晶莹的汗水;一片庄稼,升起了对未来的希望。
【知识点】仿写句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仿写句式。仿写有嵌入式仿系、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无论是哪种都注意一个原则,即“形似”“意谐”。形似,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结构、修辞方式及句式上相似。为此,要对例句的结构运用的修辞方法,句式进行分析,弄清例句的“骨架”,外形,这样才能进行仿写。意谐,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思路、感情,、语意上谐调,因此,要认真分析例句的思路,理解例句的语意,把握例句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感情,特别要注意例句中的隐含信息,弄清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
故答案为:一把锄头,撑起了四方的天空;一顶草帽,遮挡了无数的风雨;一块田地,浸透了晶莹的汗水;一片庄稼,升起了对未来的希望。
【点评】仿写句子要诀:读题目、读材料、找模拟点、写答案。
1 / 1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八课《兰亭集序》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癸丑(kuǐ) 会稽(kuài) 修禊(xì) 巳日(sì)
B.峻岭(lǐn) 激湍(tuān) 流觞(shānɡ) 骋怀(chěnɡ)
C.娱乐(yú) 会晤(wù) 形骸(hái) 国殇(shānɡ)
D.虚诞(xián) 酣畅(hān) 玄理(xián) 清冽(liè)
2.下面各项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B.未尝不临文嗟悼
C.齐彭殇为妄作 D.悟言一室之内
3.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咸:都。
B.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列叙:分别记载。
C.我书比钟矫,当抗行 抗:抵挡。
D.而羲之甚轻之 轻:轻视。
4.下面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散文佳作,又是名帖,流传久远。
B.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C.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被称为“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D.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有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献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
5.下列句子中“一”作数词用的一项是( )
A.①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②悟言一室之内
C.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②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D.①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6.下列各项与例句中“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7.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会:会议。
B.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毕:完毕。
C.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或者,也许。
D.向之所欣 向:从前。
8.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映带:映照围绕,指景物互相衬托。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相与:相互结交。
C.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管弦:竹管琴弦。
D.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癸丑:古人以天干地支纪年,永和九年正值癸丑。
9.下列各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此地/有/崇山峻岭
C.不知/老之将至 D.足以/极视听之娱
二、文言文阅读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1)对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万物之逆旅 ②百代之过客 ③会桃花之芳园 ④序天伦之乐事
A.①②③④各不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③④全都相同
(2)下列对“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夜里拿着蜡烛行游,真是有所凭借的
B.古人夜里依靠蜡烛行游,真是有原因的
C.古人夜里依靠蜡烛行游,确是有所凭借的
D.古人夜里拿着蜡烛行游,确是有原因的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积极心态的一组是( )
①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②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③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④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⑤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⑥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⑥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同《兰亭集序》一样,属于宴集序。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回答了什么人(作者与从弟)、什么时候(春夜)、什么地方(桃花园)、干什么(宴饮)等问题。
B.李白与堂弟们宴饮赋诗,并为之作此序文。序中写出了欣赏美景、高谈清论、饮酒作诗的情景,虽有“浮生若梦”的慨叹,但不足以掩盖其豪情逸兴。
C.本文重点写景,辅以叙事、抒情。作者以诗笔行文,充满诗情画意。虽然是文,却和诗一样飘逸俊爽。
D.本文引用了不少典故,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篇首“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写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6)本文和《兰亭集序》同是记叙宴饮之乐的序文,但表达的生命观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11.(2018高一上·黄陵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兰亭集序》)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其次:它的旁边,指曲水之旁
B.俯察品类之盛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相与:互相赠与
D.或取诸怀抱 怀抱:胸怀抱负
(2)下面全都属于作者感到“信可乐也”原因的一项是( )
①暮春之初,修禊事也 ②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③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④无丝竹管弦之盛 ⑤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A.①③⑤⑥ 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兰亭聚会,畅叙幽情。描绘兰亭周围的山水美景,暗示它可以引发与会者的诗兴,从而有了“一觞一咏”的作诗情形。
B.第二段情景交融,以景托情。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先用美景烘托,由此说到“俯”“仰”之所见,再归结为“游目骋怀”之“乐”,顺理成章。
C.第三段兴感抒情,发挥议论。先说躁者“悟言一室之内”;静者“放浪形骸之外”;接着指出不管怎样不同,人总要死,从而提出“死生亦大”的观点。
D.文章借题发挥,立意高远。从一次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虚诞”“妄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三、语言表达
12.下面诗句是赞扬老师的,请另选赞扬对象,仿照其形式写一节小诗。
一支粉笔,指点知识王国的迷津;
一块黑板,记下了老师的无限的深情;
三尺讲台,映着老师的艰辛;
一条教鞭,指点通向理想的道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兰亭集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字音。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
A.癸:ɡuǐ
B.岭:lǐnɡ
D.诞:dàn,玄:xuán。
故答案为:C
【点评】字音是基础内容,学生平时要多做这些知识的总结。
2.【答案】D
【知识点】通假字;兰亭集序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通假字。A、B、C三项中均没有通假现象。D项中的“悟”通“晤”,面对面。
故答案为:D
【点评】通假字是文言文的重要的内容,平时学生要多做积累。
3.【答案】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兰亭集序
【解析】“抗”应为“相当、匹敌”。
4.【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兰亭集序
【解析】【分析】《兰亭集序》是诗集的序言,不是赠序。
【点评】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5.【答案】A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兰亭集序
【解析】【分析】B.C两项中①的“一”是相同.同等的意思,D项中的①“一”是副词,相当于“很”。
【点评】这些句子选自教材,学生对每句话所处的上下文不太陌生,所以难度不大。关键是平时要准确识记这些实词的意义,准确翻译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6.【答案】B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兰亭集序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例句与A、C、D三项中的“之”都作助词“的”讲,B项中的“之”用作代词。
故答案为:B
【点评】“之”字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虚词,学生要牢记“之”字的常见用法和意义,才能准确的推断答案。
7.【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兰亭集序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主要考查课内内容,需要理解、识记。
A项“会”,是“集会”的意思
B项“毕”,“都、全”的意思
C项“或”,指有的人。
故答案为:D
【点评】实词是文言文的基础,只有积累好基础才能读懂文言文。
8.【答案】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兰亭集序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主要考查课内内容,需要理解、识记。C项,“管弦”属于借代的手法,此处代指音乐。
故答案为:C
【点评】实词是文言文的基础,学生平时要多总结这些基础知识,做题时才能轻松自如。
9.【答案】A
【知识点】断句;兰亭集序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停顿。需要理解语句的意思断句。A项,“夫人”中的“夫”是句首发语词,应该与主语“人”分开使用,改为“夫/人之相与”。
故答案为:A
【点评】做断句题除了一些技巧外,最重要的是要读懂文言句子,学生平时要多读文言文。
10.【答案】(1)D
(2)D
(3)D
(4)C
(5)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天地比作旅舍,把光阴比作行人,旅舍是供人临时寄宿的,所以不能久居;行人是来去匆匆的,所以转瞬即逝。这样写说明了光阴易逝、人生莫测这一道理。
(6)王羲之感慨时过境迁之后,游赏之乐便成为了陈迹,欢乐和生命总是短暂的,必然会“终期于尽”,所以发出了“岂不痛哉”“悲夫”的慨叹;而李白则认为正是因为人生短暂,才更应珍视生命,爱惜光阴,展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课文理解;兰亭集序;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①②③④句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⑵解答本题,要把握句中的关键词。秉:拿着。良:确实。以:名词,原因。考生了解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
⑶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句流露出的是人生如梦而应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考生运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⑷“本文重点写景”错,本文主要是写“夜宴桃花园”。
⑸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语句不难看出,作者把“天地”比作“逆旅”,把“光阴”比作“过客”,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学生结合句子对这一手法加以分析,点明作者写这句话的用意即可。
⑹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答本题,学生首先要明确《兰亭集序》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态度,然后与本文作者的情感和态度进行对比分析即可。
【附参考译文】
天地是万物的客舍,百代是古往今来时间的过客,死生的差异,就好像梦与醒的不同,纷纭变换,不可究诘,得到的欢乐,又能有多少呢!古人夜间执着蜡烛游玩实在是有道理啊,况且春天用艳丽景色召唤我,大自然把各种美好的形象赐予我,相聚在桃花飘香的花园中,畅叙兄弟间快乐的往事。弟弟们英俊优秀,个个都有谢惠连那样的才情,而我作诗吟咏,却惭愧不如谢灵运。清雅的赏玩兴致正雅,高谈阔论又转向清言雅语。摆开筵席来坐赏名花,快速地传递着酒杯醉倒在月光中,没有好诗,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 倘若有人作诗不成,就要按照当年石崇在金谷园宴客赋诗的先例,谁咏不出诗来,罚酒三杯。
故答案为:⑴D;⑵D;⑶D;⑷;C;⑸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天地比作旅舍,把光阴比作行人,旅舍是供人临时寄宿的,所以不能久居;行人是来去匆匆的,所以转瞬即逝。这样写说明了光阴易逝、人生莫测这一道理。⑹王羲之感慨时过境迁之后,游赏之乐便成为了陈迹,欢乐和生命总是短暂的,必然会“终期于尽”,所以发出了“岂不痛哉”“悲夫”的慨叹;而李白则认为正是因为人生短暂,才更应珍视生命,爱惜光阴,展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点评】主要考察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虚词理解,内容理解和翻译。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注意语序。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中,学生要锻炼自己在翻译时判断采分点的能力。这是课文中学习过的课文,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作答即可。题目中涉及到另一篇课文《兰亭集序》,作答时要注意审题,看题干内容究竟是让针对什么内容进行比较。
11.【答案】(1)C
(2)B
(3)C
(4)①(这可以)用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极尽视听的乐趣。②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相等是没有根据的。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兰亭集序
【解析】【分析】(1)题干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意。文言实词的含意最好根据上下文,代入原文解读。C项,“相与”:“相交往”。
(2)题干是“下面全都属于作者感到‘信可乐也’原因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①是交代时间、事件,④指当时不具备的条件。二者都不是“信可乐”的原因。排除法,排除①④,所以选B项。
(3)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通读全文,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C项错在:躁者“悟言一室之内”;静者“放浪形骸之外”。正确的应为:静者“悟言一室之内”;躁者“放浪形骸之外”。
(4)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所以”:“用来……的”;“极”:“尽情享受,极尽乐趣”;“骋怀”:“开畅胸怀,放开胸怀”。第二句关键点:“固”:“本来”;“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
故答案为:
(1)C
(2)B
(3)C
(4)①(这可以)用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极尽视听的乐趣。
②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相等是没有根据的。
【点评】第(1)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C项应解作“相交往”,全句翻译为: 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附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
这一天,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的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时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的大事)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却)不能明白于心。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加聚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12.【答案】一把锄头,开垦出明亮的天空;一顶草帽,遮挡了无数的风雨;一块田地,浸透了晶莹的汗水;一片庄稼,升起了对未来的希望。
【知识点】仿写句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仿写句式。仿写有嵌入式仿系、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无论是哪种都注意一个原则,即“形似”“意谐”。形似,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结构、修辞方式及句式上相似。为此,要对例句的结构运用的修辞方法,句式进行分析,弄清例句的“骨架”,外形,这样才能进行仿写。意谐,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思路、感情,、语意上谐调,因此,要认真分析例句的思路,理解例句的语意,把握例句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感情,特别要注意例句中的隐含信息,弄清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
故答案为:一把锄头,撑起了四方的天空;一顶草帽,遮挡了无数的风雨;一块田地,浸透了晶莹的汗水;一片庄稼,升起了对未来的希望。
【点评】仿写句子要诀:读题目、读材料、找模拟点、写答案。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