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划线字注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篁竹(huáng) 翕忽(xī) 悄怆(chuāng) 嵁(kān)
B.清冽(liè) 俶尔(chù) 披拂(fú) 寂寥(liáo)
C.坻(chí) 摇缀(zuì) 差互(cī) 幽邃(suì)
D.斗折(dǒu) 佁然(yǐ) 翠曼(màn) 屿(yǔ)
2.下列词语中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如鸣珮环 青树翠曼 往来翕忽
B.犬牙差互 水尤清冽 竹树环合
C.明灭可见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D.其境过清 隶而从者 纷至沓来
3.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B.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C.不可知其源 以其境过清 D.心乐之 乃记之而去
4.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潭中/鱼可百许头
C.其岸势/犬牙差互 D.四面竹树/环合
5.下列各句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B.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下面划线的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A.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B.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一潭中景物一潭上气氛一小潭源流一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8. 按要求填空。
(1)描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是: 。
(2)说明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语句是: 。
(3)描写鱼静态的语句是: ;描写鱼动态的语句是: ;描写鱼情态的语句是: 。
(4)前文中跟“皆若空游无所依”相呼应的一句是: 。
(5)与《与朱元思书》一文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语句是: 。
(6)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能含蓄表达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语句是: 、 。
二、综合题
9.存某班的主题班会上,正在模拟一场新闻发布会:就学校举行“中国梦,我的梦”文艺竞赛活动召开现场发布会。由体育委员担任新闻发言人,代表校方回答现场提问。
升学加分是同学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同学问道:“参加表演的同学能否凭获奖证书在升学时得到加分?”发言人回答:“加分的问题,我知道得不多,不好说,这个你懂的。”答毕,会场充满了笑声。
(1)对“你懂的”,有人评价为巧妙,有人评价为圆滑,你赞同哪个评价?请说出理由。
(2)如果用反问句去质疑“你懂的”,你将怎样说?
三、文言文阅读
10.(2019九下·宁江模拟)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本文作者柳宗元, (朝代)文学家。
(2)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B.水尤清冽(特别)
C.往来翕忽(疾速的样子) D.隶而从者(奴隶)
(3)文章开篇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运用了一系列动词详写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4)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
(5)“兴尽悲来”似乎是多情文人宴游的常态心理,柳宗元也没有逃脱。本文情感先乐后忧,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变化呢?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钴铒潭记①
柳宗元
钴铒潭在西山②西。其始盖冉水③自南奔流,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④势峻,荡击益暴,啮⑤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⑥,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余之亟⑦游也,一旦款⑧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⑨之委积,既芟⑩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 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涤然。
尤与中秋观月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尔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注释】①选自《柳河乐集》。钴铒,熨斗。因潭形如熨斗,故名。②西山:山名,在永洲城西五里。③冉水:即冉溪,潇水的支流。④颠委:头和尾,指水的上游和下游。⑤啮:这里是侵蚀的意思。⑥轮:喻水的漩涡。⑦亟:屡次,时常。⑧款:敲打。⑨私券:私人的借据,指债务。⑩芟:除草。 贸财:换取钱财。 迥:辽远。
(1)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2)钴锶潭之水与小石潭之水有何异同?
(3)第二段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小石潭记
【解析】【分析】本题为考查字形、字音题。字形、字音题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形、字音而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汉字、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侧重的是“常用字的字音”。考查主要涉及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方言字、统读字、难读字等。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是考试的重点、形声字、形近字次之。多音字、难读字是“认读”的难点。复习时应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把记忆和训练结合起来。本题中
A 悄怆(chuàng)B 正确 C 摇缀 (zhuì)D曼——蔓
故答案为:B
【点评】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形、字音。
2.【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小石潭记
【解析】【分析】此题是考查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改正错别字。认真分析词语中哪个字用错了,应该怎样改正。成语的用字都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随便改动。
A 曼——蔓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3.【答案】C
【知识点】小石潭记;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
A项“乐”的意思依次为“高兴”“玩乐”;
B项“以”的意思依次为“作为”、“表承接关系的连词”;
C项两个“其”均做代词,代指“小石潭”。
D项“之”的意思依次为“代词,这件事”、“代词,这件事”。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此类试题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平时学习中,对于文言多义词要多加比较,知道它有几个意思,并分别举出例句,积累下来。
4.【答案】D
【知识点】小石潭记;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学生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判断能力,D应为“四面/竹树环合”。
故答案为:D
【点评】有以下六种情况要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5.【答案】B
【知识点】小石潭记;比喻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比喻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
A.句意:像玉佩玉环在碰响,悦耳的水声使我心中快乐,把流水的声音比作玉佩玉环碰响的声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B.句意: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
C.句意:看到溪岸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流动,把溪岸的曲折比作北斗星和蛇的爬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D.句意:溪流的岸势(两岸的样子)像狗牙一样参差不齐,把两岸的高低不平比作狗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ACD项均运用了比喻修辞。B项没用运用修辞。
故答案为:B
【点评】首先明确四个选项中句子的意思,然后再判断。
6.【答案】C
【知识点】小石潭记;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C划线的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犬牙,事物名词作状语)像狗牙一样参差不齐。斗、蛇:都是名词作状语,意思分别是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A、B、D划线的词语的用法与例句不同。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7.【答案】C
【知识点】小石潭记;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C项应为“潭中景物小潭源流一潭上气氛”“情随景迁”。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此类题,必须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抓住各项的表述要点,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潭中景物,再写小潭源流及潭中气氛,最后记录了同游者。“潭中气氛”与“小潭源流”应互换位置。
8.【答案】(1)闻水声,如鸣珮环
(2)伐竹取道
(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水尤清冽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小石潭记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文章的理解背诵能力。解答此类问题,主要依靠我们平时的积累,凡是要求背诵的古诗文篇目能熟练背诵,对其中的重点句子还要做到准确默写。
故答案为:(1)闻水声,如鸣珮环(2)伐竹取道(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4)水尤清冽(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根据提示填写。注意“翕”“清冽”“悄怆幽邃”的正确书写。
9.【答案】(1)同意巧妙的评价。借用热词,短短的三个字不但使自己摆脱了不便说、不能说的尴尬,而且还获得了对方的认同(理解)。或者同意圆滑的评价。发言人恭维了对方,推卸了可能会有的责难.看似在回答,其实并没有。
(2)“如果我懂,还需要提问吗?”或者“我懂的,你懂吗?”或者“你不说,我怎么懂呢?”
【知识点】小石潭记;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本题是口语表达题,语言要得体。
【点评】考查综合学习能力。
10.【答案】(1)唐代
(2)D
(3) 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4)将小溪比作北斗星和蛇,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小溪蜿蜒曲折时隐时现的特点,将溪岸比作狗牙写出了溪岸的参差不齐时隐时现的特点。
(5)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忧愁的心境。小石潭的美景虽然使他感受到了快乐,然而,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景物的触发,悲哀的情感就会油然而生。
【知识点】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小石潭记;常用文言实词;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1)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出生于公元773年,根据常识唐朝(618年—907年)可知,这个时期属于唐代。
(2)D项,隶而从者,意思是:一同去游览的人,隶,随从。故D项解释错误。
(3)一系列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详细经过,同时也暗示了小石潭位置的幽静。
(4)段落通过比喻手法,抓住了小溪的蜿蜒曲折和时隐时现等特点。
(5)作者的情感虽然会随着景物的感受略有波动,但这种感情是短暂的,作者内心的悲欢才是永恒的,作者当时被贬,内心是悲哀的。
故答案为:(1)唐代;(2)D;(3)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4)将小溪比作北斗星和蛇,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小溪蜿蜒曲折时隐时现的特点,将溪岸比作狗牙写出了溪岸的参差不齐时隐时现的特点。(5)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忧愁的心境。小石潭的美景虽然使他感受到了快乐,然而,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景物的触发,悲哀的情感就会油然而生。
【点评】(1)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著名作家的了解。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先读一读句子,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取出划线字的意思,再对照解释,看是否一致。
(3)本题考查对作者写作手法的赏析。“移步换景”指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
(4)本题考查对景物特点的概括能力。抓住关键词,修辞手法进行分析整理即可。
(5)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解答本题需要了解作者当时的历史背景,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作者心中的悲哀是难以排解的。
11.【答案】(1)钻鉧潭的景色。
(2)前者流急,清澈;后者平缓,清澈。
(3)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的控诉。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小石潭记;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1)抓住课文大意,概括内容要点。(2)(3)由“不胜官租私券⑨之委积,既芟⑩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可以分析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点评】①考查归纳能力。②③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1 / 1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划线字注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篁竹(huáng) 翕忽(xī) 悄怆(chuāng) 嵁(kān)
B.清冽(liè) 俶尔(chù) 披拂(fú) 寂寥(liáo)
C.坻(chí) 摇缀(zuì) 差互(cī) 幽邃(suì)
D.斗折(dǒu) 佁然(yǐ) 翠曼(màn) 屿(yǔ)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小石潭记
【解析】【分析】本题为考查字形、字音题。字形、字音题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形、字音而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汉字、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侧重的是“常用字的字音”。考查主要涉及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方言字、统读字、难读字等。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是考试的重点、形声字、形近字次之。多音字、难读字是“认读”的难点。复习时应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把记忆和训练结合起来。本题中
A 悄怆(chuàng)B 正确 C 摇缀 (zhuì)D曼——蔓
故答案为:B
【点评】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形、字音。
2.下列词语中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如鸣珮环 青树翠曼 往来翕忽
B.犬牙差互 水尤清冽 竹树环合
C.明灭可见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D.其境过清 隶而从者 纷至沓来
【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小石潭记
【解析】【分析】此题是考查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改正错别字。认真分析词语中哪个字用错了,应该怎样改正。成语的用字都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随便改动。
A 曼——蔓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3.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B.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C.不可知其源 以其境过清 D.心乐之 乃记之而去
【答案】C
【知识点】小石潭记;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
A项“乐”的意思依次为“高兴”“玩乐”;
B项“以”的意思依次为“作为”、“表承接关系的连词”;
C项两个“其”均做代词,代指“小石潭”。
D项“之”的意思依次为“代词,这件事”、“代词,这件事”。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此类试题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平时学习中,对于文言多义词要多加比较,知道它有几个意思,并分别举出例句,积累下来。
4.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潭中/鱼可百许头
C.其岸势/犬牙差互 D.四面竹树/环合
【答案】D
【知识点】小石潭记;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学生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判断能力,D应为“四面/竹树环合”。
故答案为:D
【点评】有以下六种情况要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5.下列各句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B.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答案】B
【知识点】小石潭记;比喻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比喻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
A.句意:像玉佩玉环在碰响,悦耳的水声使我心中快乐,把流水的声音比作玉佩玉环碰响的声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B.句意: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
C.句意:看到溪岸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流动,把溪岸的曲折比作北斗星和蛇的爬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D.句意:溪流的岸势(两岸的样子)像狗牙一样参差不齐,把两岸的高低不平比作狗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ACD项均运用了比喻修辞。B项没用运用修辞。
故答案为:B
【点评】首先明确四个选项中句子的意思,然后再判断。
6.下面划线的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A.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B.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案】C
【知识点】小石潭记;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C划线的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犬牙,事物名词作状语)像狗牙一样参差不齐。斗、蛇:都是名词作状语,意思分别是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A、B、D划线的词语的用法与例句不同。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一潭中景物一潭上气氛一小潭源流一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答案】C
【知识点】小石潭记;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C项应为“潭中景物小潭源流一潭上气氛”“情随景迁”。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此类题,必须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抓住各项的表述要点,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潭中景物,再写小潭源流及潭中气氛,最后记录了同游者。“潭中气氛”与“小潭源流”应互换位置。
8. 按要求填空。
(1)描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是: 。
(2)说明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语句是: 。
(3)描写鱼静态的语句是: ;描写鱼动态的语句是: ;描写鱼情态的语句是: 。
(4)前文中跟“皆若空游无所依”相呼应的一句是: 。
(5)与《与朱元思书》一文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语句是: 。
(6)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能含蓄表达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语句是: 、 。
【答案】(1)闻水声,如鸣珮环
(2)伐竹取道
(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水尤清冽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小石潭记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考查文章的理解背诵能力。解答此类问题,主要依靠我们平时的积累,凡是要求背诵的古诗文篇目能熟练背诵,对其中的重点句子还要做到准确默写。
故答案为:(1)闻水声,如鸣珮环(2)伐竹取道(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4)水尤清冽(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根据提示填写。注意“翕”“清冽”“悄怆幽邃”的正确书写。
二、综合题
9.存某班的主题班会上,正在模拟一场新闻发布会:就学校举行“中国梦,我的梦”文艺竞赛活动召开现场发布会。由体育委员担任新闻发言人,代表校方回答现场提问。
升学加分是同学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同学问道:“参加表演的同学能否凭获奖证书在升学时得到加分?”发言人回答:“加分的问题,我知道得不多,不好说,这个你懂的。”答毕,会场充满了笑声。
(1)对“你懂的”,有人评价为巧妙,有人评价为圆滑,你赞同哪个评价?请说出理由。
(2)如果用反问句去质疑“你懂的”,你将怎样说?
【答案】(1)同意巧妙的评价。借用热词,短短的三个字不但使自己摆脱了不便说、不能说的尴尬,而且还获得了对方的认同(理解)。或者同意圆滑的评价。发言人恭维了对方,推卸了可能会有的责难.看似在回答,其实并没有。
(2)“如果我懂,还需要提问吗?”或者“我懂的,你懂吗?”或者“你不说,我怎么懂呢?”
【知识点】小石潭记;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本题是口语表达题,语言要得体。
【点评】考查综合学习能力。
三、文言文阅读
10.(2019九下·宁江模拟)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本文作者柳宗元, (朝代)文学家。
(2)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B.水尤清冽(特别)
C.往来翕忽(疾速的样子) D.隶而从者(奴隶)
(3)文章开篇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运用了一系列动词详写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4)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
(5)“兴尽悲来”似乎是多情文人宴游的常态心理,柳宗元也没有逃脱。本文情感先乐后忧,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变化呢?
【答案】(1)唐代
(2)D
(3) 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4)将小溪比作北斗星和蛇,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小溪蜿蜒曲折时隐时现的特点,将溪岸比作狗牙写出了溪岸的参差不齐时隐时现的特点。
(5)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忧愁的心境。小石潭的美景虽然使他感受到了快乐,然而,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景物的触发,悲哀的情感就会油然而生。
【知识点】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小石潭记;常用文言实词;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1)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出生于公元773年,根据常识唐朝(618年—907年)可知,这个时期属于唐代。
(2)D项,隶而从者,意思是:一同去游览的人,隶,随从。故D项解释错误。
(3)一系列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详细经过,同时也暗示了小石潭位置的幽静。
(4)段落通过比喻手法,抓住了小溪的蜿蜒曲折和时隐时现等特点。
(5)作者的情感虽然会随着景物的感受略有波动,但这种感情是短暂的,作者内心的悲欢才是永恒的,作者当时被贬,内心是悲哀的。
故答案为:(1)唐代;(2)D;(3)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4)将小溪比作北斗星和蛇,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小溪蜿蜒曲折时隐时现的特点,将溪岸比作狗牙写出了溪岸的参差不齐时隐时现的特点。(5)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忧愁的心境。小石潭的美景虽然使他感受到了快乐,然而,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景物的触发,悲哀的情感就会油然而生。
【点评】(1)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著名作家的了解。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先读一读句子,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取出划线字的意思,再对照解释,看是否一致。
(3)本题考查对作者写作手法的赏析。“移步换景”指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
(4)本题考查对景物特点的概括能力。抓住关键词,修辞手法进行分析整理即可。
(5)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解答本题需要了解作者当时的历史背景,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作者心中的悲哀是难以排解的。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钴铒潭记①
柳宗元
钴铒潭在西山②西。其始盖冉水③自南奔流,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④势峻,荡击益暴,啮⑤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⑥,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余之亟⑦游也,一旦款⑧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⑨之委积,既芟⑩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 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涤然。
尤与中秋观月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尔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注释】①选自《柳河乐集》。钴铒,熨斗。因潭形如熨斗,故名。②西山:山名,在永洲城西五里。③冉水:即冉溪,潇水的支流。④颠委:头和尾,指水的上游和下游。⑤啮:这里是侵蚀的意思。⑥轮:喻水的漩涡。⑦亟:屡次,时常。⑧款:敲打。⑨私券:私人的借据,指债务。⑩芟:除草。 贸财:换取钱财。 迥:辽远。
(1)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2)钴锶潭之水与小石潭之水有何异同?
(3)第二段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钻鉧潭的景色。
(2)前者流急,清澈;后者平缓,清澈。
(3)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的控诉。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小石潭记;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1)抓住课文大意,概括内容要点。(2)(3)由“不胜官租私券⑨之委积,既芟⑩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可以分析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点评】①考查归纳能力。②③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