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课《烛之武退秦师》同步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课《烛之武退秦师》同步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4 14:19:01

文档简介

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课《烛之武退秦师》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每对词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侵犯 迟到/城池 坠落/缒城而下
B.城阙/氾南蕨类 肆意/肄业 戍守/数典忘祖
C.赏赐/驱驰 卑鄙/凋敝 闲暇/瑕不掩瑜
D.执事/明智陪伴/赔偿 既然/亟待解决
【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A项,分别读fán/fàn,chí/chí,zhuì/zhuì;
B项,分别读què/jué,sì/yì,shù/shǔ;
C项,分别读cì/chí,bǐ/bì,xiá/xiá;
D项,分别读zhí/zhì,péi/péi,jì/jí。
故答案为:B。
【点评】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特别是同音字、形似字、易错汉字、多音字更应引起注意。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 D.何厌之有?
【答案】A
【知识点】通假字;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B项说—悦,C项知—智,D项厌—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C
【知识点】课文理解;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C项,表述错误,烛之武说服秦伯时,只字未提郑国利益,全部是从秦国的利益出。
4.下列各句中的“焉”与例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A.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答案】D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A项意为“哪里”;B项代词,指这篇“说”;C项疑问代词,“哪里”;例句与D项均为句末助词,不译。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其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C.解释《春秋》的著作代表性的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而《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左传》为编年体史书,司马迁开纪传体先河。故选项B错误。
6.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解说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似乎、好像,动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你,代词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假如,连词
B.诣太守,说如此 陈述,动词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一种文体,名词 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高兴,动词
C.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告辞,动词 停数日,辞去 告别,动词 不辞劳苦 推卸,动词
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边远的地方,名词 越国以鄙远 卑鄙,形容词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浅陋,形容词
【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A项中第二句“若”意为“如果”,第三句是人称代词“你”。C项第一句“辞”意为“推辞”,第二句正确,第三句“辞”意为“推托”。D项第二句中“鄙”意思是“把……当作边邑”。
7.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见:拜见。
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然而。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尝:曾经。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只有。
【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D项,“唯”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8.对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执事:对人的敬称,此代指秦伯。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东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
C.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
D.失其所与,不知 所与:结盟。
【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与”意思是结交、亲附,“所与”即同盟者,所字结构,应是名词。
9.对下面句中划线词的释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师必退 师:军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亡:灭亡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接济
B.唯君图之 图:考虑 以乱易整,不武 易:交换 两军相去四十里 去:距离
C.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使:派 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如果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晋军亦去之 去:离开 君之所知也 知:通“智”
【答案】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A项中的“济”意为“渡河”,B项中的“易”为“替代”,D项中的“知”意为“知道,了解”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D
【知识点】课文理解;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①②④⑤都能表明烛之武的机智善辩。③重在表现郑伯自责,⑥是烛之武的牢骚话。
二、文言文阅读
11.(2020高一上·南昌开学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囚,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越国以鄙远:边邑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使……缺,损害:
(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越国以鄙远 敢以烦执事
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A.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3)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 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 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⑤
(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答案】(1)B
(2)B
(3)B
(4)①因为郑国对晋国没有礼貌,且对楚国有二心。②何必用使郑国灭亡来增加邻国的土地。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概括分析;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1)B项,“越国以鄙远”,意思是“越过别的国家来把远方的国家当做自己的边邑”。鄙:名词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故选B。(2)越国以鄙远,意思是“越过别的国家来把远方的国家当做自己的边邑”。以:目的连词,来。敢以烦执事,意思是“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以:介词,拿。因此两个“以”字不同。既东封郑,意思是“已经在东面使郑国成为了边界”。封: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界。又欲肆其西封,意思是“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封:边界。因此两个“封”字不同。故选B。(3)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来做。烛之武开始的推辞之词“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只是对自己不得重用稍有不满,并非牢骚满腹,且最后他“许之,夜缒而出”,可知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错;烛之武劝说秦君时说“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这并非挑拨离间,这是救郑国的策略,可见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错;这段话说的晋国与秦国的恩怨是真实情况,可见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错。排除这三项。故选B。(4)本题关键词有:①以,因为;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对晋国无礼;贰,数词作动词,有二心。②焉,疑问代词,哪里;亡,使动用法,使……灭亡;以,目的连词,来;陪,增加。
故答案为:(1)B(2)B(3)B(4) ①因为郑国对晋国没有礼貌,且对楚国有二心。②何必用使郑国灭亡来增加邻国的土地。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3)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评价能力。完成这类题目,先把握人物形象,从对人物语言、动作等得描写把握人物形象,评价人物形象时,需要整体着眼,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参考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郑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侍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王弗许。
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垒,欲出为四队。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数让之 让:谦让 B.奢不能难 难:困难
C.妾请无随坐 坐:坐下 D.张二奇兵以劫之 张:布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廉颇易与,且降矣 且焉置土石
B.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 先帝不以臣卑鄙
C.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 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D.尝与其父奢言兵事 君知其难也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始妾侍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②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
(4)赵括熟谙兵法,为什么招致惨败?请从赵括自身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案】(1)D
(2)B
(3)①当年我服侍赵括的父亲,他做大将的时候,亲自捧着饭碗前去招待的将士有数十位,他的朋友有数百人;大王和贵族宗室给他的赏赐,他全部都分发给手下将士。
②秦王听说赵军的粮草通道已经被切断,便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到长平。
(4)①赵括缺乏实践,对战争的残酷估计不足。②赵括不能礼贤下士,急于追求利禄。③赵括用人轻率,贸然出击。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课文理解;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1)A项,让:责备。
B项,难:反驳,驳诘。
C项,坐:定罪。
(2)A项,副词,将要/连词,况且。
B项,介词,因为。
C项,介词,在/介词,表比较,比。
D项,介词,他的/代词,其中的。
(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第①句关键词:将(做大将)、身(亲自)、与(给)。
第②句关键词:如(动词,往、到)、发(征发、征调)。“民年十五以上”,定语后置句式要翻译出来。
(4)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通读全文,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归纳概括。从“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可概括出赵括缺乏实践,对战争的残酷估计不足。从“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可概括出赵括急于追求利禄,不能礼贤下士。从“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可概括出赵括用人轻率,贸然出击等。
故答案为:⑴D
⑵B
⑶①当年我服侍赵括的父亲,他做大将的时候,亲自捧着饭碗前去招待的将士有数十位,他的朋友有数百人;大王和贵族宗室给他的赏赐,他全部都分发给手下将士。
②秦王听说赵军的粮草通道已经被切断,便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到长平。
⑷①赵括缺乏实践,对战争的残酷估计不足。②赵括不能礼贤下士,急于追求利禄。③赵括用人轻率,贸然出击。
【点评】(1)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2)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
(3)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附参考译文】
秦军屡屡打败赵军,廉颇便下令赵兵坚守营垒不出战。赵王以为廉颇损失惨重而更加胆怯,不敢迎战,愤怒之余,就多次责备他。这时应侯范雎又派人带上千金去赵国施行反间计,(散布谣言)说:“秦国所畏惧的,只是马服君的儿子赵括做大将。廉颇极易对付,而且他也就快投降了!”赵王于是任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蔺相如劝阻道:“大王因为赵括有名望就重用他,这就像是粘住调弦的琴柱而弹琴呀!赵括只知道死读他父亲留下的兵书,而不知道随机应变。”赵王不听。当初,赵括从小习读兵法时,就自以为天下无人能够与之相比;他曾经与父亲赵奢探讨兵法,赵奢也难不住他,但始终不肯说他有才干。赵括的母亲询问缘故,赵奢说:“领兵作战,是人死亡的险境,而赵括谈起来却轻松自如。赵国不用他做大将也就罢了,假如一定要用他,那么使赵军失败的必定是赵括。”待到赵括即将出发,他的母亲上书赵王,说赵括不可用。赵王问:“为什么?”赵母回答道:“当年我服侍赵括的父亲,他做大将的时候,亲自捧着饭碗前去招待的将士有数十位,他的朋友有数百人;大王和贵族宗室给他的赏赐,他全部都分发给手下将士;他自接受任命之日起,就不再过问家事。而赵括刚刚成为大将,就向东高坐,接受军吏拜见,大小军官没有人敢抬头仰望他;大王赏给他的金银绢帛,他全部都搬回家藏起来,每天看到可买的良田美宅就买下来。大王您以为他像他的父亲一样,其实他们父子是心思迥异的两个人,还望大王千万不要派他去!”赵王却说:“赵母你不要再说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母亲因此说:“万一赵括出了什么差错,我请求大王不要连累我治罪。”赵王同意了她的请求。
秦王听说赵括已经担任大将,便暗地里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改王龁为副将,并在军中下令:“有谁胆敢泄露白起为上将军的消息,一律处死!”赵括来到军中,废除原来的所有规定,更换军官,下令出兵攻打秦军。白起佯装战败逃走,布置下两支奇兵截击赵军。赵括乘胜追击,直捣秦军营垒,秦军坚守不出,赵军无法攻克。这时,秦军的一支二万五千人的奇兵已经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外一支五千人的骑兵也堵截住赵军返回营垒的通道。赵军被一分为二,粮道也被断绝。武安君白起派轻兵前去袭击,赵军迎战失利,便坚筑营垒等待援兵。秦王听说赵军的粮草通道已经被切断,便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到长平,阻断赵国的救兵及粮食。齐国、楚国增援赵国,赵军缺乏粮草,向齐国请求借粮,齐王不同意。
到了九月份,赵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赵军内部暗中互相残杀,吞食人肉。赵括心急如焚,便下令赵军进攻秦军营垒,想派出四队人马,轮番进攻。赵括亲自率领精兵与秦军搏战,被秦兵射杀。赵军于是大败,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秦国。白起说:“当初秦军已攻克上党,上党百姓却不愿归顺秦国而去归附赵国。赵国士兵多反复无常,如果现在不全部杀掉,恐怕会有后患。”于是用欺诈的手段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出二百四十个年岁较小的回到赵国。前后共杀死赵国虏兵四十五万人,赵人大为震惊。
三、语言表达
13.烛之武的说辞充分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请参考示例,从给出的三句话中任选两句进行点评。
示例: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点评:站在秦国的立场说话,引起秦伯好感,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可能。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
②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答案】①暗示秦帮晋成霸业必使秦自己的力量削弱,从根本上动摇秦晋联盟的基础,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②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又不失时机地从历史出发,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
③进一步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了晋的贪欲,灭郑后必犯秦,使秦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知识点】课文理解;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本题对于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烛之武采用含蓄的语言达到了很好的说辞效果,本题要全面理解文章的意思,在翻译的基础上,通过人物语言的特点,准确把握语言的言外之意。
故答案为:①暗示秦帮晋成霸业必使秦自己的力量削弱,从根本上动摇秦晋联盟的基础,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②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又不失时机地从历史出发,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
③进一步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了晋的贪欲,灭郑后必犯秦,使秦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点评】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立足烛之武站在郑国立场上规劝秦伯退军这一意图分析其说话的艺术。
1 / 1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课《烛之武退秦师》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每对词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侵犯 迟到/城池 坠落/缒城而下
B.城阙/氾南蕨类 肆意/肄业 戍守/数典忘祖
C.赏赐/驱驰 卑鄙/凋敝 闲暇/瑕不掩瑜
D.执事/明智陪伴/赔偿 既然/亟待解决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 D.何厌之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4.下列各句中的“焉”与例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A.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其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C.解释《春秋》的著作代表性的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而《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6.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解说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似乎、好像,动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你,代词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假如,连词
B.诣太守,说如此 陈述,动词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一种文体,名词 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高兴,动词
C.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告辞,动词 停数日,辞去 告别,动词 不辞劳苦 推卸,动词
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边远的地方,名词 越国以鄙远 卑鄙,形容词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浅陋,形容词
7.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见:拜见。
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然而。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尝:曾经。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只有。
8.对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执事:对人的敬称,此代指秦伯。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东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
C.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
D.失其所与,不知 所与:结盟。
9.对下面句中划线词的释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师必退 师:军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亡:灭亡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接济
B.唯君图之 图:考虑 以乱易整,不武 易:交换 两军相去四十里 去:距离
C.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使:派 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如果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晋军亦去之 去:离开 君之所知也 知:通“智”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二、文言文阅读
11.(2020高一上·南昌开学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囚,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越国以鄙远:边邑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使……缺,损害:
(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越国以鄙远 敢以烦执事
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A.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3)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 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 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⑤
(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侍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王弗许。
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垒,欲出为四队。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数让之 让:谦让 B.奢不能难 难:困难
C.妾请无随坐 坐:坐下 D.张二奇兵以劫之 张:布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廉颇易与,且降矣 且焉置土石
B.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 先帝不以臣卑鄙
C.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 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D.尝与其父奢言兵事 君知其难也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始妾侍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②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
(4)赵括熟谙兵法,为什么招致惨败?请从赵括自身方面作简要分析。
三、语言表达
13.烛之武的说辞充分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请参考示例,从给出的三句话中任选两句进行点评。
示例: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点评:站在秦国的立场说话,引起秦伯好感,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可能。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
②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A项,分别读fán/fàn,chí/chí,zhuì/zhuì;
B项,分别读què/jué,sì/yì,shù/shǔ;
C项,分别读cì/chí,bǐ/bì,xiá/xiá;
D项,分别读zhí/zhì,péi/péi,jì/jí。
故答案为:B。
【点评】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特别是同音字、形似字、易错汉字、多音字更应引起注意。
2.【答案】A
【知识点】通假字;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B项说—悦,C项知—智,D项厌—餍。
3.【答案】C
【知识点】课文理解;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C项,表述错误,烛之武说服秦伯时,只字未提郑国利益,全部是从秦国的利益出。
4.【答案】D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A项意为“哪里”;B项代词,指这篇“说”;C项疑问代词,“哪里”;例句与D项均为句末助词,不译。
5.【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左传》为编年体史书,司马迁开纪传体先河。故选项B错误。
6.【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A项中第二句“若”意为“如果”,第三句是人称代词“你”。C项第一句“辞”意为“推辞”,第二句正确,第三句“辞”意为“推托”。D项第二句中“鄙”意思是“把……当作边邑”。
7.【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D项,“唯”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8.【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与”意思是结交、亲附,“所与”即同盟者,所字结构,应是名词。
9.【答案】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A项中的“济”意为“渡河”,B项中的“易”为“替代”,D项中的“知”意为“知道,了解”
10.【答案】D
【知识点】课文理解;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①②④⑤都能表明烛之武的机智善辩。③重在表现郑伯自责,⑥是烛之武的牢骚话。
11.【答案】(1)B
(2)B
(3)B
(4)①因为郑国对晋国没有礼貌,且对楚国有二心。②何必用使郑国灭亡来增加邻国的土地。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概括分析;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1)B项,“越国以鄙远”,意思是“越过别的国家来把远方的国家当做自己的边邑”。鄙:名词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故选B。(2)越国以鄙远,意思是“越过别的国家来把远方的国家当做自己的边邑”。以:目的连词,来。敢以烦执事,意思是“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以:介词,拿。因此两个“以”字不同。既东封郑,意思是“已经在东面使郑国成为了边界”。封: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界。又欲肆其西封,意思是“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封:边界。因此两个“封”字不同。故选B。(3)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来做。烛之武开始的推辞之词“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只是对自己不得重用稍有不满,并非牢骚满腹,且最后他“许之,夜缒而出”,可知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错;烛之武劝说秦君时说“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这并非挑拨离间,这是救郑国的策略,可见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错;这段话说的晋国与秦国的恩怨是真实情况,可见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错。排除这三项。故选B。(4)本题关键词有:①以,因为;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对晋国无礼;贰,数词作动词,有二心。②焉,疑问代词,哪里;亡,使动用法,使……灭亡;以,目的连词,来;陪,增加。
故答案为:(1)B(2)B(3)B(4) ①因为郑国对晋国没有礼貌,且对楚国有二心。②何必用使郑国灭亡来增加邻国的土地。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3)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评价能力。完成这类题目,先把握人物形象,从对人物语言、动作等得描写把握人物形象,评价人物形象时,需要整体着眼,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参考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郑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
12.【答案】(1)D
(2)B
(3)①当年我服侍赵括的父亲,他做大将的时候,亲自捧着饭碗前去招待的将士有数十位,他的朋友有数百人;大王和贵族宗室给他的赏赐,他全部都分发给手下将士。
②秦王听说赵军的粮草通道已经被切断,便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到长平。
(4)①赵括缺乏实践,对战争的残酷估计不足。②赵括不能礼贤下士,急于追求利禄。③赵括用人轻率,贸然出击。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课文理解;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1)A项,让:责备。
B项,难:反驳,驳诘。
C项,坐:定罪。
(2)A项,副词,将要/连词,况且。
B项,介词,因为。
C项,介词,在/介词,表比较,比。
D项,介词,他的/代词,其中的。
(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第①句关键词:将(做大将)、身(亲自)、与(给)。
第②句关键词:如(动词,往、到)、发(征发、征调)。“民年十五以上”,定语后置句式要翻译出来。
(4)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通读全文,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归纳概括。从“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可概括出赵括缺乏实践,对战争的残酷估计不足。从“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可概括出赵括急于追求利禄,不能礼贤下士。从“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可概括出赵括用人轻率,贸然出击等。
故答案为:⑴D
⑵B
⑶①当年我服侍赵括的父亲,他做大将的时候,亲自捧着饭碗前去招待的将士有数十位,他的朋友有数百人;大王和贵族宗室给他的赏赐,他全部都分发给手下将士。
②秦王听说赵军的粮草通道已经被切断,便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到长平。
⑷①赵括缺乏实践,对战争的残酷估计不足。②赵括不能礼贤下士,急于追求利禄。③赵括用人轻率,贸然出击。
【点评】(1)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2)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
(3)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附参考译文】
秦军屡屡打败赵军,廉颇便下令赵兵坚守营垒不出战。赵王以为廉颇损失惨重而更加胆怯,不敢迎战,愤怒之余,就多次责备他。这时应侯范雎又派人带上千金去赵国施行反间计,(散布谣言)说:“秦国所畏惧的,只是马服君的儿子赵括做大将。廉颇极易对付,而且他也就快投降了!”赵王于是任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蔺相如劝阻道:“大王因为赵括有名望就重用他,这就像是粘住调弦的琴柱而弹琴呀!赵括只知道死读他父亲留下的兵书,而不知道随机应变。”赵王不听。当初,赵括从小习读兵法时,就自以为天下无人能够与之相比;他曾经与父亲赵奢探讨兵法,赵奢也难不住他,但始终不肯说他有才干。赵括的母亲询问缘故,赵奢说:“领兵作战,是人死亡的险境,而赵括谈起来却轻松自如。赵国不用他做大将也就罢了,假如一定要用他,那么使赵军失败的必定是赵括。”待到赵括即将出发,他的母亲上书赵王,说赵括不可用。赵王问:“为什么?”赵母回答道:“当年我服侍赵括的父亲,他做大将的时候,亲自捧着饭碗前去招待的将士有数十位,他的朋友有数百人;大王和贵族宗室给他的赏赐,他全部都分发给手下将士;他自接受任命之日起,就不再过问家事。而赵括刚刚成为大将,就向东高坐,接受军吏拜见,大小军官没有人敢抬头仰望他;大王赏给他的金银绢帛,他全部都搬回家藏起来,每天看到可买的良田美宅就买下来。大王您以为他像他的父亲一样,其实他们父子是心思迥异的两个人,还望大王千万不要派他去!”赵王却说:“赵母你不要再说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母亲因此说:“万一赵括出了什么差错,我请求大王不要连累我治罪。”赵王同意了她的请求。
秦王听说赵括已经担任大将,便暗地里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改王龁为副将,并在军中下令:“有谁胆敢泄露白起为上将军的消息,一律处死!”赵括来到军中,废除原来的所有规定,更换军官,下令出兵攻打秦军。白起佯装战败逃走,布置下两支奇兵截击赵军。赵括乘胜追击,直捣秦军营垒,秦军坚守不出,赵军无法攻克。这时,秦军的一支二万五千人的奇兵已经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外一支五千人的骑兵也堵截住赵军返回营垒的通道。赵军被一分为二,粮道也被断绝。武安君白起派轻兵前去袭击,赵军迎战失利,便坚筑营垒等待援兵。秦王听说赵军的粮草通道已经被切断,便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到长平,阻断赵国的救兵及粮食。齐国、楚国增援赵国,赵军缺乏粮草,向齐国请求借粮,齐王不同意。
到了九月份,赵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赵军内部暗中互相残杀,吞食人肉。赵括心急如焚,便下令赵军进攻秦军营垒,想派出四队人马,轮番进攻。赵括亲自率领精兵与秦军搏战,被秦兵射杀。赵军于是大败,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秦国。白起说:“当初秦军已攻克上党,上党百姓却不愿归顺秦国而去归附赵国。赵国士兵多反复无常,如果现在不全部杀掉,恐怕会有后患。”于是用欺诈的手段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出二百四十个年岁较小的回到赵国。前后共杀死赵国虏兵四十五万人,赵人大为震惊。
13.【答案】①暗示秦帮晋成霸业必使秦自己的力量削弱,从根本上动摇秦晋联盟的基础,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②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又不失时机地从历史出发,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
③进一步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了晋的贪欲,灭郑后必犯秦,使秦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知识点】课文理解;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分析】本题对于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烛之武采用含蓄的语言达到了很好的说辞效果,本题要全面理解文章的意思,在翻译的基础上,通过人物语言的特点,准确把握语言的言外之意。
故答案为:①暗示秦帮晋成霸业必使秦自己的力量削弱,从根本上动摇秦晋联盟的基础,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②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又不失时机地从历史出发,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
③进一步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了晋的贪欲,灭郑后必犯秦,使秦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点评】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立足烛之武站在郑国立场上规劝秦伯退军这一意图分析其说话的艺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