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潍坊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4 13:0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潍坊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21.7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希腊神庙
十九世纪以来,西方美学界最大的流派是以费肖尔父子为首的新黑格尔派,他们最大的成就在对于移情作用的研究和讨论。所谓“移情作用”是指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一个对象(自然或艺术作品)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最明显的事例是观照自然景物以及由此产生的文艺作品。
移情说的一个重要代表利普斯反对用生理学观点来解释移情现象,主张要专用心理学观点,运用英国经验主义派的“观念联想”(特别是其中的“类似联想”)来解释。他举希腊建筑中的道芮式石柱为例。这种石柱支持上面的沉重的平顶,本应使人感到它受重压而下垂,而我们实际看到的是它仿佛在耸立上腾,出力抵抗。利普斯把这种印象叫作“空间意象”,认为它起于类似联想,石柱的姿态引起人在类似情况中耸立上腾、出力抵抗的观念或意象,在聚精会神中就把这种意象移到石柱上,于是石柱就仿佛耸立上腾,奋力抵抗了。利普斯的这种看法偏重移情作用的由我及物的一方面,唯心色彩较浓。
同属移情派而与利普斯对立的是谷鲁斯。他侧重移情作用的由物及我的一方面,用的是生理学观点,认为移情作用是一种“内摹仿”,在他的名著《动物的游戏》里举过看跑马的例子:
一个人在看跑马,真正的摹仿当然不能实现,他不但不肯放弃座位,而且有许多理由使他不能去跟着马跑,所以只心领神会地摹仿马的跑动,去享受这种内摹仿所产生的快感。这就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最纯粹的审美的观赏了。
他认为审美活动应该只有内在的摹仿而不应有“货真价实”的摹仿。如果运动的冲动过分强烈,例如西欧一度有不少的少年因读了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摹仿维特自杀,那就要破坏美感了。正如中国过去传说有人看演曹操老奸巨猾的戏,就义愤填膺,提刀上台要把那位演曹操的角色杀掉,也不能引起美感一样。
我还记得五十年代的美学讨论中攻击的靶子之一就是我的“唯心主义”的移情作用,现在趁这次重新谈美的机会,就这个问题进行一番自我分析和检讨。我仍得坦白招认,我还是相信移情作用和内摹仿的。这是事实俱在,不容一笔抹煞。我还想到在一八五九年左右移情派祖师费肖尔的五卷本《美学》刚出版不久,马克思就在百忙中把它读完而且做了笔记,足见马克思并没有把它一笔抹煞,最好进一步就这方面进行一些研究再下结论。我凭对个人经验的分析,认识到这问题毕竟很复杂。在审美活动中尽管我一向赞赏冷静旁观,但有时还是一个分享者,例如我读《史记·刺客列传》叙述荆轲刺秦王那一段,到“图穷而匕首见”时我真正为荆轲提心吊胆,接着到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时,我确实从自己的筋肉活动上体验到“持”和“揕”的紧张局面。以下一系列动作我也都不是冷静地用眼睛看到的,而是紧张地用筋肉感觉到的。我特别爱欣赏这段文字,大概这种强烈的筋肉感也起了作用,因此,我相信美感中有筋肉感这个重要因素。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材料二:
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摹仿”。但利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
(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费肖尔父子在移情作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世界美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B.
古希腊道芮式石柱之所以能引发人们耸立上升的感觉,是因为利普斯提出的“类似联想”
C.
《动物的游戏》里看跑马的事例印证了谷鲁斯主张的移情作用是一种“内摹仿”的观点。
D.
依照谷鲁斯的观点,西欧少年摹仿维特之举、中国观众的不冷静行为都是毫无审美的表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朱光潜在读荆轲刺秦时体验到“持”和“揕”的紧张局面,意在说明冷静的旁观者的存在。
B.
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可以判断利普斯的观点比谷鲁斯移情源于人的“内摹仿”的观点更可信。
C.
西方对移情现象有了较早的理论概括,庄子“鱼之乐”表明我国早已有这方面的理论分析。
D.
李白在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之中把物写成人,物我交融,山可以看人而不厌。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移情作用”的一项是(

A.
窦娥的善良、鲁侍萍的真情、哈姆雷特的理想都是有价值的东西,却遭遇到摧残和毁弃,这常常会引起我们心灵深处的悲伤。
B.
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泥土,钟扬献身种子事业、不懈探索,他们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令我们感佩和敬仰。
C.
《红楼梦》中,林黛玉吟道:“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
D.
《与妻书》中,林觉民写道:“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
4.
材料一中朱光潜针对质疑予以回应,请简要分析其说理思路。
5.
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说“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石涛之语的理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翱翔的白羊肚巾
高火花
如果可以,我想把这次的旅行称作翱翔。当洁白的箭一样的火车开过来,我的心中蓦然升起一股豪壮感,和着几丝白发舞蹈。我的主人此刻开心得像个十岁的孩子,如果还有能力跳起来,我想她会欢呼蹦跳的。
要知道,我原先可是在千米的高原上待了二十年之久呢。但还有比我待得更久的一个人,现在已是驼背弯腰、步履艰难的黑瘦老人。她就是我的主人,她有个奇怪的名字,白驹驹。她脾气也很怪。花花绿绿的晚辈们来了一茬又一茬,几次三番劝她搬出窑洞,可她每次都是紧抓土炕,摇头抵抗。我在白驹驹头上被晃晕多次,正如她抵抗出洞后累得精疲力竭地昏睡。
二十年,我反正是呆腻了。风大,土大,没水,没腰鼓表演。没了腰鼓表演,我这白羊肚巾还有啥价值?
白驹驹却说,我不稀罕下山!都活一百年了,啥风浪没见过?再说,你们哪个不是在这原上养大的?!
来劝说的人就这样被呛了回去。
春去暑来,原上撒着几朵稀疏的绿,那是熬过饥渴幸存下来的酸枣树。
靠着孙辈们送来的衣食,白驹驹也熬过了寒冬和冷春。她支起玄孙小艺送的扶手架,颤巍巍走出窑洞,坐在院中一块黑石板上,感受夏日里特有的热风和热土。我在她头上尽情吸收热烈的、光彩夺目的阳光。
一阵丝溜溜的南风吹来,白驹驹坐出一种闲散姿势,两腿盘坐在热乎乎的黑石板上,眯着眼,表情平和。我和着丝溜溜的南风,情不自禁扇起一块边角和几根银发舞蹈。舞蹈中,我想起二十年前的无限风光。那是怎样的一群后生啊,轰隆隆搏击腰间的鼓,奏出疾风骤雨般的音乐。我在白马头上狂舞,跟着腰鼓后生们在原上翱翔。
后来,在一个春风刮起的日子里,原上后生们纷纷离开高原,包括白马。白马是白驹驹的孙子。后生们几乎以俯冲的姿势飞下山,再也没回来。后生们曾经居住的窑洞也以箭一样的速度纷纷坍塌。我和白驹驹住的这个窑洞,在西南角缩着,很独立的样子。也许是太孤单,这唯一住着人的窑洞去年忍不住弄断自己一脚,头顶的黄土轰隆一声笑着住进了屋。
黄土进屋后的那几天,来了三四个花花绿绿的晚辈,还有几个着正装的年轻人。晚辈自然是一通劝说,白驹驹自然拒绝出洞。着正装的年轻人异口同声,为安全考虑,必须搬出去,抬也要抬出去!晚辈们果真卸下一块门板,去抱白驹驹,白驹驹却像在炕上生了根。有一个晚辈眼尖,大喝一声,都别弄,太奶奶的手指出血了!原来,白驹驹十指紧抓土炕,几乎嵌了进去。着正装的年轻人又是异口同声,这老太太,真犟!他们说完,叮嘱其他年轻人几句加紧维修窑洞的话才离开。
晚辈们没几个人过来了,除了玄孙小艺。许是年轻,小艺逢学校放假就会扛来油米面菜,熟练地放进地窖。白驹驹心疼玄孙,每次都省吃俭用,有时一顿饭就一个馍对付过去了
小艺从不说让白驹驹搬离窑洞的话,只说些山下和学校的趣事。白驹驹津津有味地听着玄孙说话,内心的喜悦虽没化作笑声,但这股喜悦会蔓延到头上为数不多的几根白发。我趴在白驹驹头上听得激动欢喜,总期盼未来某天能飞下高原,去小艺所说的世界里遨游一番。小艺每次离开时,总问白驹驹还想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下次好一并带来。白驹驹总说啥也不缺,只嘱咐小艺以后少来,专心做自己的事。
小艺再次到来的那个暑假,原上旱得比往年更厉害些。小艺照例捎来菜米面油,只是多了一张纸和一个黑色的叫手机的东西。小艺放下东西,在白驹驹面前手舞足蹈,激动地摊开那张纸,双手做喇叭状,大声地说自己考上大学,学的是音乐表演。白驹驹很老了,耳朵经常不听使唤,但她这回听清楚了,也跟着激动,高兴地把我从头上取下来。我看到白驹驹眼里对小艺的宠溺,能淹没整个高原。
小艺打开那部手机给白驹驹看他训练的视频,我趴在白驹驹头上痴痴地看。突然,一个腰鼓表演令我和白驹驹同时打了个哆嗦。我能想到,白驹驹和我想的一样,二十年前原上那场蓬勃热烈的庆丰收的腰鼓表演!
白驹驹破天荒问小艺在哪里还能看腰鼓。小艺说,咱下了高原,哪里都有腰鼓,还有更多好看的。
我几乎也是以俯冲的姿势从高原飞到平原。在小艺的悉心安排下,我和白驹驹在一个阔大的广场观看了一场腰鼓表演。白驹驹年轻得像个十岁的孩子,眼里的光洒了一地,收也收不住,嘴里喃喃说着,这腰鼓队,没变!世道真变了,还有这样好的世界!我年轻的心也回来了,很想加入队伍中蹦跳。就在这时,小艺没有丝毫嫌弃,愉快地将我戴在他年轻的头上。我感觉自己释放出了比二十年前还要多的磅礴力量。原来,在平原翱翔的感觉丝毫不输高原!
我们看完了腰鼓,再看火车、坐火车。小艺告诉我们,那叫高铁。白驹驹坐在座位上,笑着说,这哪是火车,是地上的飞机呀!
我知道,我在新世界里翱翔,白驹驹也是。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白驹驹多次拒绝晚辈们的劝说,坚持住在高原上的窑洞里,表明她是一个固执而又不通人情的人。
B.
高原风大,土大,没水,生存环境恶劣,并且已经没有了腰鼓表演,是年轻人离开高原的重要原因。
C.
白驹驹在平原广场上观看腰鼓表演后,感叹腰鼓队没变而世道变了,表明她对新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D.
小说描述白驹驹坐上高铁后变得非常开心的样子,可以看出她已经改变了留守在高原窑洞的想法。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简写白驹驹的旅行及其感受,结尾部分详写本次旅行的具体内容,首尾呼应,都表现出白驹驹的愉悦心情。
B.
小说用词生动,如后生们离开高原窑洞时用“俯冲”“飞”等动词描绘其迅疾,表现出他们奔向新世界的急切心态。
C.
小说善用拟人修辞,如窑洞“弄断自己一脚”,黄土“笑着住进了屋”,形象地写出窑洞的破败,表达了人们对窑洞的厌弃之情。
D.
小说中晚辈们的“花花绿绿”与白驹驹单调的白羊肚巾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年轻人离开高原后的变化。
8.
你是如何看待时代变迁中的窑洞与腰鼓的?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以白羊肚巾的口吻讲述故事,这种写法有什么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为韩报仇,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后十年,沛公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下韩十馀城。沛公欲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注】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陷秦将。”秦将果叛,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沛公入秦宫,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遣良归韩。良因说汉王烧绝栈道。良说项王曰:“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汉王亦已还定三秦矣。至彭城,汉败而还。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汉王乃遣随何说九江王布,而使人连彭越。及魏王豹反,使韩信将兵击之,因举燕、代、齐、赵。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时时从汉王。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节)
【注】贾竖:旧时对商人的贱称。
10.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公略地下邳西略:巡视
②原沛公且留壁
壁:军营
③为五万人具食具:备办
④再战,秦兵竟败竟:竟然
⑤良因说汉王烧绝栈道绝:断绝
⑥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捐:舍弃
⑦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
属大事属:通“嘱”,托付
⑧韩信将兵击之,因举燕、代、齐、赵举:占领
A.
①③④⑥
B.
②⑤⑦⑧
C.
②③④⑦
D.
①⑤⑥⑧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皇帝,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而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B.
国,本义指疆域、地域,此处指刘邦的封地,《周礼》中有“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
C.
三秦,项羽灭秦后,把秦关中之地分封给三个秦朝降将,其所辖地就称三秦,今把陕西的陕南、陕北、关中并称“三秦”。
D.
世家,是司马迁《史记》一书的“五体”之一,以能号令天下的“王迹”为主,展示历代兴亡原委。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良胆识过人。当韩被秦灭亡之后,他不畏惧秦的强大,行刺秦皇帝为韩报仇。
B.
张良懂得隐忍。刺杀行动失败之后,他了保全性命,就更改姓名,躲藏起来。
C.
张良善于辞令。刘邦进入秦宫想留下来,只有张良规劝刘邦,以秦亡为例劝止。
D.
张良忠心耿耿。虽未能跟随刘邦到巴蜀,但后来又找到机会抄小路回到他那里。
13.
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如因其解击之。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
14.
汉高祖曾称赞张良有“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的才能,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按部至春州
周敦颐
按部广东经数郡,若言岚瘴更无春。
度山烟锁埋清昼,为国天终护吉人。
万里诏音频降下,一方恩惠尽均匀
丈夫才略逢时展,仓廪皆无亟富民。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照应题目,总体概述了作者视察广东各郡的经历以及沿途所见到的景色。
B.
诗中如实描绘春州地区人们恶劣的居住环境,从中可以看出百姓生活的艰辛。
C.
作者用吉言勉励和祝福当地人,虽身处岚霭瘴气之地但一定会得到上天庇佑。
D.
“锁”和“乾坤日夜浮”中“浮”皆具动态感,一言烟之浓,一言水之浩瀚。
16.
请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问志,公西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答语,体现出他谦虚好学的态度。
(2)苏洵在《六国论》中交待六国的祖辈父辈们开疆拓土、创业艰难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常常在诗中用比喻写江水、湖水,表现水的广阔、明净,例如我们学过的“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端午节_____________夏至,空气里氤氲着此时草木果蔬特有的清香,是四时生活里最_____________的好滋味。这滋味最先被记忆在唇齿舌尖。端午时节的美食,首屈一指的当然是粽子。芦苇也好箬叶也好,此时都被春夏一日胜过一日的阳光滋养得翠绿欲滴。人们将它们摘下,仔细清洗,再将糯米团在当中裹成尖角状。被草木仔细包裹后的糯米清香四溢、搭配上蜂蜜的清甜,再加上豆沙、蛋黄之类做成的馅儿,就是此时最易让人_____________的美味了。除了吃粽子,端午佳节也少不了水果。端午节里买来几斤枇杷——端午时节刚好成熟,就是不吃,单摆放在桌上,也是新鲜有趣的节日清供。艾草更是_____________的。艾草的叶片和菊花的很相似,淡青点染几分苍白,像是孤寂中又带着些清傲。端午节时值仲夏,正是多种疾症易发之时,而具“纯阳之性”的艾草,恰好能在这个时节发挥药性。所谓“凡物感阳而生者,则强而立;感阴而生者,则柔而靡。”艾草因为质地“强而立”,人们将其“悬于户上”,保护人们不受疾病侵扰的同时:与端午节一起,传承着延续千年的历史。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临近  念念不忘  大快朵颐  不可或缺
B.
邻近  记忆犹新  大快朵颐  缺一不可
C.
临近  记忆犹新  脍炙人口  缺一不可
D.
邻近  念念不忘  脍炙人口  不可或缺
19.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B.
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
C.
我没有做出什么事来该得到这样的讥诮——刚好相反,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上是正人君子。
D.
非常荣幸在这里接受今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一生物学领域最负盛名的奖项。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因为艾草质地“强而立”,被人们“悬于户上”,保护人们不受疾病侵扰的同时,与端午节一起,传承着延续千年的历史。
B.
艾草因为“强而立”的质地而被“悬于户上”,保护人们不受疾病侵扰的同时,也与端午节一起,传承着延续千年的历史文化。
C.
艾草质地“强而立”,人们将其“悬于户上”,保护人们不受疾病侵扰,它与端午节一起,传承着延续千年的历史。
D.
因为艾草“强而立”的质地,人们将其“悬于户上”,保护人们不受疾病侵扰的同时,与端午节一起,传承着延续千年的历史文化。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青藏高原数千万年的隆起和复杂的地质、气候变化过程中,生长在这里的植物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为应对高原的恶劣环境,一些植物会通过紧密的植株排列和贴地的生长高度来保持小环境下的适宜温度,类似于“抱团取暖”。而生长在雪域草滩地、盐湖或流石滩上的雪兔子草,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它全身披上了稠密的白色、黄褐色或浅紫色的厚绒毛。它能在高寒恶劣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全靠这件“秘密武器”。这些绒毛,  
  ,而且能够抵御太阳辐射、保留水分,还能保存花粉,作为繁衍后代的重要工具。然而,  
  ,也有一些“衣着单薄”的植物,它们也会找到其他办法来防止自身水分散失。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的植物正是凭借自己的独特智慧,在高原顽强地生存和繁衍着。
名著阅读(本题共1小题,6分)
22.
《红楼梦》第五回中探春的判词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请结合原著,针对判词中的“才自精明”“志自高”“千里东风一梦遥”各找出一个情节进行印证。要求:表述符合原著,语言简练概括,每项不超过20字。
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陈独秀在发表的创刊词《敬告青年》中指出:“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人类探索与发现的脚步从未停止,不断用创新推动文明进步,而创新的过程充满了挑战,正是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驱动我们不断追求,努力向前。
学校要创办校刊《新青年杂志》,请你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为其投稿,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B
2.
D
3.
C
4.
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相信移情作用和内模仿是事实俱在的;然后用马克思阅读费肖尔的五卷本《美学》佐证自己的观点,倡导继续研究后再下结论;最后用自己的读书体验来说明内摹仿的存在。
5.
①石涛之语体现出审美移情中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境界;②作者完全沉浸到“山川”中去,进入忘我境界,与“山川”融合为一,让“山川”也有了情感;③作者处在“山川”和“我”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最佳创作状态。
6.
C
7.
C
8.
①窑洞作为当地人旧有的居住方式,将会在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中逐渐成为历史;
②腰鼓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其文化在新时代中得到了传承与弘扬。
9.
①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赋予白羊肚巾以人的情态,新颖形象,让读者耳目一新;
②有利于近距离地表现白驹驹的日常言行,突出她的形象特点;
③白羊肚巾是表演腰鼓时的一件重要服饰,展现出腰鼓文化在新时代的变迁。
10.
B
11.
D
12.
C
13.
(1)这只是峣关的守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听从,不如趁着他们懈怠时攻打他们。
(2)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认为正确就看不出有什么值得反悔的啊。
14.
①抓住秦将叛变的时机打败秦国的峣下军;
②攻占咸阳后,劝说刘邦放弃享乐还军霸上;
③说服刘邦烧绝栈道,消除项羽的戒备之心;
④对局势分析透彻,为刘邦选定打败楚国的三名将领。
15.
C
16.
①尾联写作者希望通过施展才略使百姓富裕;
②展现了一位心系天下苍生而希望一展抱负的官员形象;
③卒章显志,表现出作者的济世之心。
17.①.
端章甫
②.
愿为小相焉
③.
暴霜露
④.
斩荆棘
⑤.
玉鉴琼田三万顷
⑥.
白银盘里一青螺
18.
A
19.
D
20.
B
21.(1)并拥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智慧”;(2)不仅能够保暖;(3)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能拥有厚厚的绒毛
22(1)“才自精明”:王夫人被贾母大骂,探春机智解围。(2)“志自高”:抄检大观园,维护作主子的威信与尊严。(3)“千里东风一梦遥”:远嫁他乡,天长路远,梦魂难度。
23.略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