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一中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份月考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松江一中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份月考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5-20 20:28:35

文档简介

松江一中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份月考试卷
高三历史
2012.3
考生注意:
1.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 选择题答案必须全部涂写在答题卡上,其它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一乐山某校历史兴趣小组,要研究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奴隶社会的情况,你认为应选取的素材是:
A.金字塔  B.《汉穆拉比法典》 C.种姓制度   D.《论语》
2.一位英国历史学家说:“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这里的“她”是指:
A.雅典 B.斯巴达 C.罗马共和国 D.罗马帝国
3.你如果阅读一本名为《罗马帝国的兴衰》的书,这部书开始记载罗马帝国的时间是:
A.前509年 B.前27年
C.395年 D.476年
4.对右侧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中各阶层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大小封建主都是帝王的直接附庸
B.小封建主通过服劳役和耕种的方式向帝王效忠
C.大小封建主之间构成领主与附庸的关系
D.各阶层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5.公元2世纪的雄辩家阿里斯泰德热情地赞美罗马:“无论海洋还是陆地上任何的间隔距离都不能将一个人排斥于公民身份之外。”他赞扬的是罗马的:
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6.“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可见《十二铜表法》:
A.维护平民的利益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承认私有财产权 D.体现了自然法思想
7.梁启超在他的一本书中写道:“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感觉不足而采取行动是在:
A.18世纪90年代 B.19世纪90年代
C.1901-1912年 D.1915-1925年
8.当代中外学者把宋代的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香料之路”,其起点是:
A.长安 B.洛阳 C.泉州 D.广州
9.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中,最直接触犯旧贵族政治利益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织
C.建立县制 D.禁止弃农经商
10.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说:“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 并进”,他提出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
A.遏制学术自由 B.加强中央集权 C.提高儒学地位 D.统一思想文化
11.“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12.中国古代曾经对一个人的祖上和出身非常重视,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但后来该现象因为政策原因逐步消失。 据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大规模开始消失于哪一时期:
A.春秋战国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13.下列通商口岸的开放,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①南京 ②宁波 ③天津 ④杭州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①④②③
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二条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最重要的作用是:
A.建立中华民国 B.规定民主共和政体
C.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D.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15.下表为“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农村和城市人口统计表”
此表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城市化开始起步 B.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
C.西方侵略延缓了城市化 D.东西方城市化差距大
16.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说:“在几十年前统治全球对欧洲来说还只是一个美丽的梦想,但伴随着通讯事业的突飞猛进、内燃机被用于交通领域,技术上的革新和欧洲日益增长的实力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格局的确立”,他所说的世界格局指的是: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C.雅尔塔体系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7.1913 年1月, 《大公报》有文章描述当时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现象:“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 女子敢死队,女子同盟会, 女子参政团, 女子自由党。” 这种现象反映了:
A.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 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
C.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 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
18.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结果是:
A.国家开支显著上升 B.农产品数量明显增加
C.银行数量不断增多 D.美元逐渐升值
19.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形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这个历史时期是指: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20.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 变法;维新党……意以犯上作乱为自振之机”。材料中所指 “维新党”的代表是: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21.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是:
A.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 B.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愚昧统治
C.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D.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22.2009年1月20日中午12时许,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宣誓就任美国第44任总统,他在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罗伯茨的见证下庄严宣誓。誓词大意为:“我郑重宣誓,我将忠实履行美国总统职责,尽己所能保存、保护和捍卫美国宪法……”下列关于美国总统的职责与美国宪法内容的叙述,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美国中央政府的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总统对立法没有否决权
B.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
C.美国联邦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
D.按照宪法规定,美国的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
23.据载,山西太原有个前清举人叫刘大鹏,辛亥革命后仍以清代遗民自居,拒不承认民国,直到1937年后才承认自己是中华民国人。促使刘大鹏思想转变的原因最可能是: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民主共和制度的确立
C.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4.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各项表述中,与梁先生观点一致的是:
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 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
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
25.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规定:“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第一次实践了这一观点的是:
A.第一国际 B.巴黎公社 C.俄国十月革命 D.新中国成立
26.儒家思想经过2000多年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荀子根据时代需要对儒家思想的改造主要表现在:
A.提倡“仁政” B.提倡“以德服人”
C.主张礼法并用 D.提出“天人感应”
27.1824年,斯坦德哈尔写道“从1785年到1824年,世界经历着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在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年历史中,风俗、思想和信仰,恐怕从未有过这样巨大的革命。” 这里“巨大的变化”主要是指: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C.马克思主义诞生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28.右图是英国1782年的一幅漫画。此漫画反映了:
A.英国国际地位下降
B.英美关系亲近友好
C.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D.英国愿与美国和解
29.在20世纪第二个十年间,堪称中国历史转折之里程碑的是:
A.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 B.《新青年》创办、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新青年》创办 D.中华民国成立、五四运动
30.鲁迅先生说:“中国现代的社会情况,只有实地的革命战争。一首小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这里的“一炮”是指:
A.辛亥革命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31.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这样记述:“大洋洲有我们的牧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羊群,……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及东印度群岛。”这一记述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B.英国占有广阔的海外原料市场
C.英国对海外殖民地进行残酷掠夺
D.大英帝国的统治达到鼎盛时
3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33.中国文献中最早关于罗马法的记载,是清政府派大臣出洋考察西洋法制的报告。载泽等人于1906年5月在《考察情形折》中称:“大抵欧洲各国政治,悉根源于罗马旧制,言政法者必先言罗马,犹中国学者必首推周秦。……”从中国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开始,到现在,罗马法都被作为一门大学课程开设。根据这则材料我们可以说①罗马法是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②罗马法是后来欧洲许多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③在今天罗马法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④罗马法对《临时约法》的制定产生的直接影响: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
34.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35.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
二、非选择题(共80分)
36.社会变革往往成为历史进步的先导。阅读《工业文明孕育期社会变革示意图》,完成各项要求:(10分)




(1)根据图中分类,在A、B、C、D处填写适当的历史事件。(4分)
(2)在图中找到与启蒙运动相关的四个箭头,对箭头的含义做出合适的解释。(6分)示例:箭头①:启蒙思想产生于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启蒙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之一。
箭头②:
箭头③:
箭头④: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大革命前法国社会三个等级人口、土地和税收基本状况
材料二:三级会议是法国中世纪遗留下来的等级代议机关。自1614年最后一次召开以来中断了175年。长期的挥霍无度,使统治法国的波旁王朝陷入财政危机,被迫于1789年5月5日在凡尔赛宫重开三级会议,讨论增加税收的问题。
材料三:在18世纪中叶到1770年期间,伏尔泰的《憨第特》出了43版,《哲学通信》出了35版,卢梭的《新爱洛依丝》出了70版,1764年至1789年期间卢梭全集出了18版。每次新版本都向市场投放1000册或2000册……36卷本的《百科全书》达到了24000套。
——引自(法)让 皮埃尔 里乌、让 弗朗索瓦 西里内利 《法国文化史》
材料四: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的1792年,国王路易十六在狱中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感叹道:“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
(1)对路易十六所谓“毁了法国”的正确解释应是什么?为什么路易十六断定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5分)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路易十六的论断的看法。(9分)
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1901年和1902年,他先后发表《A》和《B》两篇文章……。在《A》文中,开宗明义:“史也者,记述人间过去之事实者也。虽然,自世界学术日进,故近世史家本分,与前者史家有异。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以此论之,虽谓中国前者未尝有史,殆非为过。”
——摘自《史学月刊》2004年07期:20世纪中国的四次实证史学思潮
请回答:
(1)上文中的“他”是谁?(1分)
(2)《A》和《B》两篇文章分别是什么?(2分)它们的发表在当时产生怎样的影响?(2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近世史家”与“前者史家”差异的具体表现?(6分)
3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经历的一场巨大的历史变革过程。它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并引发整个经济领域以及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现代化的世界进程是人类文明形态的重大飞跃,也是人类社会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发展的转折。”
——摘自《高中历史》拓展型教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请回答:
(1)现代化最早发端于哪国?(1分)现代化的进程是如何逐步向全球扩展的?(3分)
(2)各国在探索现代化道路中各具特色,20世纪现代化探索模式呈现多样性特点,试举一例并加以简要说明。(2分)
(3)试举18世纪以来,西欧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顺应现代化潮流而发生的重大史实各一例,并分别加以说明。(6分)
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晋 《三国志》
材料二:
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帢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
——吴国 《曹瞒传》
材料三:
在宋代之前,曹操在人们的心中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宋代以后,曹操的形象却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曹操成了阴险狡诈的权术家、大奸臣。——《文汇报》2009年
问题:
(1)曹操主要生活在什么时期?(1分)
(2)材料一与材料二对曹操的态度有何不同?你怎样看待这两则材料的史料价值?请说明理由。(6分)
(3)宋代以后导致曹操形象却出现颠覆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41.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1931年这一年因一显著特征而不同于“战后”前几年,也不同于“战前”前几年。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阿诺德 J 汤因比
材料二:我一直在想着我们的人民,无论是上班的还是失业的,思考着他们的生计问题,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和退休养老问题。你我都赞同安全是我们的最大需求,就业机会、企业合理盈利的机会……所以,我决心尽一切努力帮助你们获得这种安全……否则这种安全是不会长久的。 ——富兰克林 罗斯福
材料三:罗斯福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政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 ——内森 米勒《罗斯福传》
材料四: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富兰克林 罗斯福
材料五:在罗斯福纪念馆里还存留着罗斯福当年演讲时的一句话:“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能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够有足够生存来源”。
——选自《大国崛起 美国》
请回答:
(1)罗斯福新政开始于哪一年?(1分)其实质是怎样的?(2分)
(2)罗斯福执政时是怎样保障“贫穷的人也能够有足够生存来源”的?(6分)
(3)根据材料,谈谈你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15)
“不列颠娜”与流浪的女儿“美利坚”
商品货币 资本原始积累
关系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早期殖民扩张
工业文明的孕育期
经济
A
B
启蒙运动
思想
文化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
D
政治
民族国家
的形成
美国独立战争
100%
65%
25%
10%
98%
0.5%
1.5%
土地
人口
税收
■第一等级 :教士 ■第二等级:贵族 ■第三等级:平民
截然不同的曹操形像
曹操脸谱松江一中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份月考答题纸
高三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请做在答题卡上。
二、非选择题(共80分)
36.(1)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箭头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箭头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箭头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松江一中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份月考试卷
高三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10 BABCC CBCCB
11-20 DCBCB AAABC
21-30 BACAC CADDB
31-35 ADBDB
二、非选择题(共80分)
36.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君主专制的建立;法国大革命。(4分)
(2)箭头②: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新一轮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为启蒙运动奠定思想基础;箭头③: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提供理论根据,进行舆论动员;箭头④:启蒙运动为美国独立战争提供理论根据,进行舆论动员,并为独立后的美国提供政体构想。(6分)
37.
(1)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1分)伏尔泰和卢梭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主要代表代表人物,,。(1分)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从各个方面向封建势力发起猛烈冲击,传播进步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2分)为即将到来的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根据,进行了舆论动员。(1分)
(2)根本原因是,在法国的君主专制统治和封建等级制度下,第一、第二等级人数虽少,却占有大量土地、拥有免税的特权,阻碍资本主义发展,(3分)也激起整个第三等级对特权等级的仇恨,宣传启蒙思想的书籍流行反映了社会舆论对君主专制统治的不满。(3分)波旁王朝的财政危机加速革命爆发,三级会议的召开成为导火线。在深刻的经济、政治、社会背景下,大革命必然爆发,启蒙思想则对法国革命起了宣传动员作用。(2分)
路易十六站在君主专制统治者的立场上,说出革命爆发的思想基础,但是还未涉及问题的本质。(1分)
38.
梁启超
《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对中国传统史学做了激烈的批评。倡议建立新史学,重写中国史。梁启超的这两篇文章被称为“新史学的宣言书”。
新史学在历史观念、治史目的、对象等方面,都与传统史学有着根本的不同:新史学持历史进化的观点,区别于传统史学复古、循环的观念;新史学以国民群体为历史重心,区别于传统史学以皇族王朝为历史重心;新史学以全体国民为读者对象,区别于传统史学位帝王个人提供借鉴。总之,新史学的宗旨世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
39.
(1)英国(1分)
(2)德意志统一(2分)
(3)工业革命、资产阶级政权确立、启蒙运动
40.
东汉末年或公元3世纪初(1分);2.材料一,高度评价了曹操(引用材料,具体回答也可)(1分);材料二是贬低曹操(引用材料,具体回答也可)(1分)。
材料一,三国志作者是晋朝人,晋是曹魏的延续,对曹操的肯定,也就是肯定本朝,所以褒扬多;(2分)。材料二来自当时敌国,含有对敌宣传和丑化曹操意图,难免有夸大其劣迹之嫌(1分)。从史料价值看,两则都有不足(1分)。(6分);3.统治者为强化皇权需要,程朱理学对正统观念的强化(2分)。如果答文官体制、重文轻武等边缘知识也给1分。
41.
(1)1933年
(2)政府举办公共工程(1分),实施“以工代赈济”(1分);组建民间自然资源保护队,吸收大量男青年从事市政工程(1分);实施失业救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通过《社会保险法》(1分),建立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残废及无谋生能力者的救济制度(1分);推进劳资谈判,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禁止使用童工(1分)。(6分)
(3)根据材料,谈谈你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15)
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
第一层面:前结构的回答。只有结论而没有材料加以论述,或回答与材料无关。(0—1分)
第二层面:单点结构的回答。从一个角度用一个材料来进行论述。(2—5分)
第三层面:多点结构的回答。能从一个角度用多个材料来进行论述。(6—9分)
第四层面:关联结构的回答。利用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10—13分)
第五层面:抽象拓展结构的回答。超越材料本身而进入抽象、提升的层次(14—15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