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蜀相》教案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3.2《蜀相》教案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4 14:2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高二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第一单元1.4《蜀相》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理解本诗的内容和主旨;
2.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指导,理解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
3.通过阅读诗歌,感受作者思想和情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首先让我们通过一副对联来认识一个历史人物。你读完之后告诉我,这是写给谁的?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
yáo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通过对联的内容,同学们都猜到了这副对联写的是诸葛亮,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蜀相》写的就是这位三国时期的贤相,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诗,去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
二、走进杜甫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朝(朝代)大诗人。他的诗被称作:“诗史”,代表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他被世人尊称为:“诗圣”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句:他有积极的入世思想:他坚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他饱经忧患,感受到贫富对立,民不聊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心怀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三、有感情的诵读诗歌蜀相【作者】杜甫【朝代】唐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①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韵味、感情。
②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教师范读(特别注意好字的读音),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
③指名读,结合音乐背景,师生评议。④师生分角色应和诵读,进一步理解诗歌感情。
四、整体感知
1.诗中写景的句子有哪些?首联和颔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2.前四句都写到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祠堂、翠柏、碧草、黄鹂;营造了寂寞、悲凉的意境;
五、研读分析
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历来被认为名句,这里的“自”和“空”能不能换成“尽”和“皆”?为什么?不能。
①用“尽”和“皆”写出春意盎然、善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②“自”和“空”却使诗意陡然一转,在赏心悦目的春色上蒙上了一层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色彩。所见是满院萋萋碧草,更觉寂寞难言,惟闻呖呖黄鹂,倍感荒凉。
③综上所述,“自”和“空”更符合诗中悲凉的意境。
2.本诗叙事、抒情的句子有哪些?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这两联写了诸葛亮的哪些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4.怎样理解这两联诗句包含的思想感情?
①称颂、崇敬、仰慕的感情“天下计”写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诸葛亮丰功伟业,“老臣心”写出诸葛亮忠心报国;
②歌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读出诗人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怀古为了伤今。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六、齐读写作背景
创作背景
《蜀相》一诗为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七、总结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诗人借助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八、写作训练
请你为袁隆平院士、吴孟超院士写一段文字(或一副挽联)寄托哀思。
课堂小结
1.学会通过意象把握意境的方法。
2.通过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3.将诗歌鉴赏技巧运用到阅读与写作的实践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