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8-2019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单元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18·邵阳)下图是《湖南开国将帅画传》封面书影图片。图中三位湖南籍元帅分别是罗荣桓、__________和贺龙。( )
A.黄兴 B.刘少奇 C.任弼时 D.彭德怀
【答案】D
【知识点】湖南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兴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之一,不是开国将帅。故A不符合题意;刘少奇是湖南省宁乡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代主要领导人之一。刘少奇不是开国将帅。故B不符合题意;任弼时是湖南省湘阴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工农红军主要领导者之一。任弼时不是开国将帅。故C不符合题意;彭德怀是湖南湘潭人,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毕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彭德怀是湖南籍元帅,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湖南籍”和“开国元勋”。
2.(2018八下·大石桥月考)有人说中国民主革命是“从南京到南京”,也有人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北京到北京”.这两句话中的后一个“南京”和后一个“北京”分别所指的历史事件,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开国大典
B.《南京条约》的签订、五四运动
C.鸦片战争、平津战役
D.解放军攻占南京、新中国的成立
【答案】D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大战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民主主义革命指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到1949年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从1919年发生在北京的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D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对应的是第一个南京,《南京条约》的签订地点是南京;五四运动是第一个北京,平津战役涉及到北京,那时叫做北平,平津战役时,民主革命任务尚未完成。ABC均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的内容,难度低,分析题干即可得知。
3.(2018·邵阳)1948年秋,中共中央果断决定与国民党军队主力进行决战,首先选择在东北境内发动了( )
A.台儿庄战役 B.辽沈战役 C.平津战役 D.淮海战役
【答案】B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儿庄战役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故A不符合题意;1948年的辽沈战役发生在东北境内,故B符合题意;平津战役发生在1948——1949年,与东北境内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淮海战役是以徐州为中心,不符合题干的“东北境内”。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战役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东北境内”。
4.(2018八下·临川月考)新中国成立的最基本的前提是( )
A.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被推翻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C.开国大典
D.中国大陆基本解放
【答案】A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最基本的前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代表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因此,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目标。所以,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被推翻是新中国成立的最基本的前提,A项符合题意;B项为筹建新中国准备了条件,不是最基本的条件,不符合题意;C项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不符合题意;D项的事件是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旨在考查考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情况。新中国成立的最基本的前提是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被推翻。
5.(2018八下·河东开学考)根据以下表格,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是( )
A.解放军作战勇敢 B.国民党统治腐败
C.中共中央指挥正确 D.共产党得到人民支持
【答案】D
【知识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本题是根据图表信息来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根据图表信息可以看出人民的支持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重要原因,选项A、选项B和选项C虽都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原因,但不符合图表信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表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解答本题关键是要依据表格信息中的内容得出答案。
6.(2017八上·含山月考)翻开原南京总统府办公桌的台历,透过历史的尘埃,我们还能看到上面写有“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的字样,其寓意是( )
A.日军占领南京并进行大屠杀 B.抗日战争获得最终胜利
C.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D.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答案】D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12月,故A不符合题意;
1945年抗日战争获得了胜利,故B不符合题意;
1952土地改革的完成,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故C不符合题意。
1912年是中华民国元年即中华民国一年。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就是1912+38-1=1949,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突破国民党的长江防线,攻占南京,推翻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解放战争中的最终结果,结果导致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从此由中国共产党当家做主,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前期背景。
7.(2018八上·姜堰期末)1948年底,山东农民唐和恩率领他的支前小车队,冒风雪,忍饥寒,跋山涉水,日夜奔行。他还用心地在随身携带的竹棍上刻下了他支前经过的每一个地方(见下图)。依据其行程判断,他参加了( )
A.北伐战争 B.百团大战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是1926年——1928年,百团大战是940年,渡江战役是1929年,排除ABD,淮海战役是1948年。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淮海战役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三大战役的名称、时间、参战部队、领导人、取得的战果。
8.2015年11月7日下午3时许,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微笑着相向而行,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这次跨越了66年的“世纪握手”是大陆与台湾双方就两岸关系未来发出的最强音。66年前两岸分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西方列强的侵略 B.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
C.美国的武力干涉 D.国内战争的影响
【答案】D
【知识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2015年的66年前即1949年。1949年4月,南京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从此造成了台湾与大陆的分离。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胜利。
9.(2018八上·莆田月考)李明同学在进行解放战争的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一张关于淮海战役的卡片。其中表述错误的是( )
1948年11月—1949年1月,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次主力决战。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华北全境。
A.作战时间 B.作战部队 C.胜利因素 D.战役结果
【答案】D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淮海战役的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1月——1949年1月,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作战部队是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淮海战役中五百万支前民工,遍地都是运粮食、运弹药、抬伤员的群众,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的结果是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解放了华北全境是平津战役的结果。
故答案为D。
【点评】学生要掌握淮海战役的时间、参战部队、领导人、淮海战役的意义。本题难度适中。
10.“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人民群众直接参加了淮海战役
B.人民群众从人力、物力等方面积极支援前线
C.人民群众推小车参加了淮海战役
D.国民党害怕人民群众的小车
【答案】B
【知识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淮海战役有关知识的理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淮海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1949年1月,由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同国民党主力进行的一次主力决战。在这次战役中,出动的民工、担架、大小车、船只、挑子等很多。人民群众从人力、物力等方面积极支援前线,淮海战役最终取得胜利。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1.1948年冬,陈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A.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同国民党主力决战
B.人民群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C.华东与东北解放军合力进行了淮海战役
D.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黄河以南各省的基础
【答案】B
【知识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的“陈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和“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淮海战役爆发,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提供人力物力财力,大力支持,陈毅赞扬人民群众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ACD与题干材料内容不相符合。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材料分析题
12.(2017八上·灌南月考)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
八月十四日
材料二:解放战争开始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430万 130万
武器装备 接受日本100万日军的装备,美国提供大量的武器 基本上是步枪
拥有人口、地区 3亿多、大城市 1亿多、小城镇乡村
(1)1945年国共双方经过谈判的成果内容是什么?什么问题国共双方没有达成协议?
(2)请根据上表所提供的信息,试着将蒋介石发动内战的优势归纳一下,具体有?
(3)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共产党在三年内打败国民党,为什么?
(4)你认为国民党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双十协定》或《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内容: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问题。
(2)优势:军队人数多、装备精良、控制地区富庶、统治人口多。
(3)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正确的战略战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人心所向。
(4)国民党统治的腐败。
【知识点】重庆谈判;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1945年国共双方经过谈判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内容有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问题国共双方没有达成协议;
(2)依据图表信息可知,蒋介石发动内战的优势:军队人数多、装备精良、控制地区富庶、统治人口多。
(3)依据所学可知,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正确的战略战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人心所向。
(4)依据所学 可知,国民党统治的腐败,是国民党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
【点评】本题依重庆谈判为切入点,考查了重庆谈判的内容和影响,解放战争中共胜利的原因。本题难度适中。
13.(2017八上·徐州月考)结合材料回答下列一组问题
材料一:1937年8月中旬蒋介石被迫同意将在陕北的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材料二: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率团访问大陆,他在《答谢胡锦涛辞》中说“诚如总书记刚才所讲,今天的聚会是国民党和共产党六十年来头一次,也是在两岸的情况之下党和党见面交换意见高层次的一次,难能可贵。”
材料三:日本投降后不久,内战爆发。国民党处于劣势。得不到控制的通货膨胀、食物短缺以及官员腐败使得国民党不得人心,并且摧毁了军队的士气。尽管国民党从美国得到军火,但是同组织良好并赢得广大农民支持的共产党相比,它仍不能取得军事优势。1948年,战争的天平倒向共产党。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北京,同年10月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月,蒋介石和他的追随者们逃往台湾岛。
(1)根据材料回答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形成标志是?
(2)请问六十年前国共两党最高层次的见面指的是什么事件?60年前的这一会晤中,国共双方达成了什么协定?
(3)根据材料三,归纳南京国民政府在内战中失败的自身原因。
【答案】(1)《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
(2)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或《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3)经济困难;政治腐败;丧失民心;军队士气低落。
【知识点】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重庆谈判;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可知,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形成;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2005年、六十年来可知,六十年前国共两党最高层次的见面指的是1945年的重庆谈判;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
(3)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导致国民党在内战中失败的原因有:经济困难、政治腐败、丧失民心、军队士气低落。
故答案为:(1)《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2)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或《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3)经济困难;政治腐败;丧失民心;军队士气低落。
【点评】阅读材料是处理解决本题第一步,读正文,找出与答案相关的信息点、相似点、关联点,这是获取正确答案的关键.
14.(2017八上·含山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全国人民渴望和平和民主。面对这种形式,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说:“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1945年8月,蒋介石在短短的十天之内一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
材料二:毛泽东《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材料一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谈国家大计”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2)面对材料一的情况,中共接受了邀请,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中“钟山风雨起苍黄”中的“钟山”是指什么地方?
(4)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次战役?该战役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答案】(1)历史事件:重庆谈判。真实目的: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也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2)目的: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3)钟山是指:南京。
(4)战役:渡江战役。历史意义:解放军占领南京,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覆灭。
【知识点】重庆谈判;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也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谈国家大计”。因此材料一与重庆谈判有关。故答案为:重庆谈判。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中共接受了邀请,赴重庆和国民党进行谈判。因此面对材料一的情况,中共接受了邀请,目的是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故答案为: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钟山风雨起苍黄”中的“钟山”是指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南京。故答案为:南京。
(4)根据材料二“毛泽东《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覆灭。故答案为:战役:渡江战役。历史意义:解放军占领南京,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覆灭。
故答案为:(1)历史事件:重庆谈判。真实目的: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也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2)目的: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3)钟山是指:南京;(4)战役:渡江战役。历史意义:解放军占领南京,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覆灭。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解放战争时期的理解,分析解放战争发生的背景,和国民党蒋介石的阴谋,同时中国共产党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形成了一个很清晰的脉络,学生通过这样的脉络,可以完整的对解放战争有一个深刻的记忆,在中考中尤其是很重要的考点。
1 / 1部编版2018-2019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单元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18·邵阳)下图是《湖南开国将帅画传》封面书影图片。图中三位湖南籍元帅分别是罗荣桓、__________和贺龙。( )
A.黄兴 B.刘少奇 C.任弼时 D.彭德怀
2.(2018八下·大石桥月考)有人说中国民主革命是“从南京到南京”,也有人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北京到北京”.这两句话中的后一个“南京”和后一个“北京”分别所指的历史事件,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开国大典
B.《南京条约》的签订、五四运动
C.鸦片战争、平津战役
D.解放军攻占南京、新中国的成立
3.(2018·邵阳)1948年秋,中共中央果断决定与国民党军队主力进行决战,首先选择在东北境内发动了( )
A.台儿庄战役 B.辽沈战役 C.平津战役 D.淮海战役
4.(2018八下·临川月考)新中国成立的最基本的前提是( )
A.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被推翻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C.开国大典
D.中国大陆基本解放
5.(2018八下·河东开学考)根据以下表格,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是( )
A.解放军作战勇敢 B.国民党统治腐败
C.中共中央指挥正确 D.共产党得到人民支持
6.(2017八上·含山月考)翻开原南京总统府办公桌的台历,透过历史的尘埃,我们还能看到上面写有“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的字样,其寓意是( )
A.日军占领南京并进行大屠杀 B.抗日战争获得最终胜利
C.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D.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7.(2018八上·姜堰期末)1948年底,山东农民唐和恩率领他的支前小车队,冒风雪,忍饥寒,跋山涉水,日夜奔行。他还用心地在随身携带的竹棍上刻下了他支前经过的每一个地方(见下图)。依据其行程判断,他参加了( )
A.北伐战争 B.百团大战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8.2015年11月7日下午3时许,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微笑着相向而行,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这次跨越了66年的“世纪握手”是大陆与台湾双方就两岸关系未来发出的最强音。66年前两岸分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西方列强的侵略 B.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
C.美国的武力干涉 D.国内战争的影响
9.(2018八上·莆田月考)李明同学在进行解放战争的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一张关于淮海战役的卡片。其中表述错误的是( )
1948年11月—1949年1月,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次主力决战。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华北全境。
A.作战时间 B.作战部队 C.胜利因素 D.战役结果
10.“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人民群众直接参加了淮海战役
B.人民群众从人力、物力等方面积极支援前线
C.人民群众推小车参加了淮海战役
D.国民党害怕人民群众的小车
11.1948年冬,陈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A.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同国民党主力决战
B.人民群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C.华东与东北解放军合力进行了淮海战役
D.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黄河以南各省的基础
二、材料分析题
12.(2017八上·灌南月考)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
八月十四日
材料二:解放战争开始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430万 130万
武器装备 接受日本100万日军的装备,美国提供大量的武器 基本上是步枪
拥有人口、地区 3亿多、大城市 1亿多、小城镇乡村
(1)1945年国共双方经过谈判的成果内容是什么?什么问题国共双方没有达成协议?
(2)请根据上表所提供的信息,试着将蒋介石发动内战的优势归纳一下,具体有?
(3)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共产党在三年内打败国民党,为什么?
(4)你认为国民党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13.(2017八上·徐州月考)结合材料回答下列一组问题
材料一:1937年8月中旬蒋介石被迫同意将在陕北的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材料二: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率团访问大陆,他在《答谢胡锦涛辞》中说“诚如总书记刚才所讲,今天的聚会是国民党和共产党六十年来头一次,也是在两岸的情况之下党和党见面交换意见高层次的一次,难能可贵。”
材料三:日本投降后不久,内战爆发。国民党处于劣势。得不到控制的通货膨胀、食物短缺以及官员腐败使得国民党不得人心,并且摧毁了军队的士气。尽管国民党从美国得到军火,但是同组织良好并赢得广大农民支持的共产党相比,它仍不能取得军事优势。1948年,战争的天平倒向共产党。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北京,同年10月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月,蒋介石和他的追随者们逃往台湾岛。
(1)根据材料回答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形成标志是?
(2)请问六十年前国共两党最高层次的见面指的是什么事件?60年前的这一会晤中,国共双方达成了什么协定?
(3)根据材料三,归纳南京国民政府在内战中失败的自身原因。
14.(2017八上·含山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全国人民渴望和平和民主。面对这种形式,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说:“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1945年8月,蒋介石在短短的十天之内一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
材料二:毛泽东《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材料一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谈国家大计”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2)面对材料一的情况,中共接受了邀请,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中“钟山风雨起苍黄”中的“钟山”是指什么地方?
(4)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次战役?该战役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湖南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兴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之一,不是开国将帅。故A不符合题意;刘少奇是湖南省宁乡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代主要领导人之一。刘少奇不是开国将帅。故B不符合题意;任弼时是湖南省湘阴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工农红军主要领导者之一。任弼时不是开国将帅。故C不符合题意;彭德怀是湖南湘潭人,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毕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彭德怀是湖南籍元帅,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湖南籍”和“开国元勋”。
2.【答案】D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大战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民主主义革命指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到1949年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从1919年发生在北京的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D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对应的是第一个南京,《南京条约》的签订地点是南京;五四运动是第一个北京,平津战役涉及到北京,那时叫做北平,平津战役时,民主革命任务尚未完成。ABC均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的内容,难度低,分析题干即可得知。
3.【答案】B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儿庄战役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故A不符合题意;1948年的辽沈战役发生在东北境内,故B符合题意;平津战役发生在1948——1949年,与东北境内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淮海战役是以徐州为中心,不符合题干的“东北境内”。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战役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东北境内”。
4.【答案】A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最基本的前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代表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因此,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目标。所以,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被推翻是新中国成立的最基本的前提,A项符合题意;B项为筹建新中国准备了条件,不是最基本的条件,不符合题意;C项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不符合题意;D项的事件是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旨在考查考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情况。新中国成立的最基本的前提是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被推翻。
5.【答案】D
【知识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本题是根据图表信息来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根据图表信息可以看出人民的支持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重要原因,选项A、选项B和选项C虽都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原因,但不符合图表信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表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解答本题关键是要依据表格信息中的内容得出答案。
6.【答案】D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12月,故A不符合题意;
1945年抗日战争获得了胜利,故B不符合题意;
1952土地改革的完成,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故C不符合题意。
1912年是中华民国元年即中华民国一年。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就是1912+38-1=1949,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突破国民党的长江防线,攻占南京,推翻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解放战争中的最终结果,结果导致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从此由中国共产党当家做主,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前期背景。
7.【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是1926年——1928年,百团大战是940年,渡江战役是1929年,排除ABD,淮海战役是1948年。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淮海战役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三大战役的名称、时间、参战部队、领导人、取得的战果。
8.【答案】D
【知识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2015年的66年前即1949年。1949年4月,南京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从此造成了台湾与大陆的分离。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胜利。
9.【答案】D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淮海战役的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1月——1949年1月,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作战部队是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淮海战役中五百万支前民工,遍地都是运粮食、运弹药、抬伤员的群众,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的结果是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解放了华北全境是平津战役的结果。
故答案为D。
【点评】学生要掌握淮海战役的时间、参战部队、领导人、淮海战役的意义。本题难度适中。
10.【答案】B
【知识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淮海战役有关知识的理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淮海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1949年1月,由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同国民党主力进行的一次主力决战。在这次战役中,出动的民工、担架、大小车、船只、挑子等很多。人民群众从人力、物力等方面积极支援前线,淮海战役最终取得胜利。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1.【答案】B
【知识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的“陈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和“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淮海战役爆发,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提供人力物力财力,大力支持,陈毅赞扬人民群众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ACD与题干材料内容不相符合。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1)《双十协定》或《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内容: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问题。
(2)优势:军队人数多、装备精良、控制地区富庶、统治人口多。
(3)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正确的战略战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人心所向。
(4)国民党统治的腐败。
【知识点】重庆谈判;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1945年国共双方经过谈判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内容有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问题国共双方没有达成协议;
(2)依据图表信息可知,蒋介石发动内战的优势:军队人数多、装备精良、控制地区富庶、统治人口多。
(3)依据所学可知,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正确的战略战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人心所向。
(4)依据所学 可知,国民党统治的腐败,是国民党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
【点评】本题依重庆谈判为切入点,考查了重庆谈判的内容和影响,解放战争中共胜利的原因。本题难度适中。
13.【答案】(1)《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
(2)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或《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3)经济困难;政治腐败;丧失民心;军队士气低落。
【知识点】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重庆谈判;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可知,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形成;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2005年、六十年来可知,六十年前国共两党最高层次的见面指的是1945年的重庆谈判;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
(3)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导致国民党在内战中失败的原因有:经济困难、政治腐败、丧失民心、军队士气低落。
故答案为:(1)《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2)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或《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3)经济困难;政治腐败;丧失民心;军队士气低落。
【点评】阅读材料是处理解决本题第一步,读正文,找出与答案相关的信息点、相似点、关联点,这是获取正确答案的关键.
14.【答案】(1)历史事件:重庆谈判。真实目的: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也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2)目的: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3)钟山是指:南京。
(4)战役:渡江战役。历史意义:解放军占领南京,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覆灭。
【知识点】重庆谈判;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也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谈国家大计”。因此材料一与重庆谈判有关。故答案为:重庆谈判。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中共接受了邀请,赴重庆和国民党进行谈判。因此面对材料一的情况,中共接受了邀请,目的是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故答案为: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钟山风雨起苍黄”中的“钟山”是指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南京。故答案为:南京。
(4)根据材料二“毛泽东《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覆灭。故答案为:战役:渡江战役。历史意义:解放军占领南京,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覆灭。
故答案为:(1)历史事件:重庆谈判。真实目的: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也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2)目的: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3)钟山是指:南京;(4)战役:渡江战役。历史意义:解放军占领南京,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覆灭。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解放战争时期的理解,分析解放战争发生的背景,和国民党蒋介石的阴谋,同时中国共产党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形成了一个很清晰的脉络,学生通过这样的脉络,可以完整的对解放战争有一个深刻的记忆,在中考中尤其是很重要的考点。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