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之《水调歌头》过关练习-(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之《水调歌头》过关练习-(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4 17:3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水调歌头》过关练习
一、文学常识
苏轼
,字
,号
,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与他的父亲
、弟弟
,世称“三苏”。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人称诗神。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
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二、词语解释
1.丙辰中秋
丙辰:
纪年法
2.欢饮达旦
达旦:
3.兼怀子由
子由:
4.把酒问青天
把酒:
把:
5.不知天上宫阙
天上宫阙(què):
阙:
6.我欲乘风归去
归去:
7.又恐琼楼玉宇
琼(qióng)楼玉宇:
8.高处不胜寒
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
胜:
9.起舞弄清影
弄清影:
弄:
10.何似在人间
何似: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
朱阁:
绮户:
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
何事:
13.此事古难全
此事:
14.但愿人长久
但:
15.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
共:
婵娟:
三、诗意理解
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译:
2.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译: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译: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
四、阅读鉴赏
1.理解性默写:
(1)此词中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是:

;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是: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作者矛盾心情的句是:



(3)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此事”是指:


(4)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


(5)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阕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



(6)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



(7)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从“隔千里兮并明月”演化而来的句子是:


2.这首诗的小序使我们了解到什么?
3.(简要赏析)“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的极妙,妙在何处?
4.词的上阙抒写了词人怎样的迷茫和矛盾?
5.词的下阙,从
的自然变化,联系
的世事迁移,抒发了词人对
的感慨。
6.词的上片写
,下片写

7.“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在词语的运用和表达情感上都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乃千古名句。请对此句进行简要的评析。
9.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由此还表现出他的什么特点?
10.谈谈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名句的理解。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思想感情)?
11.本词中一共有几问?(写出句子)问的对象分别是什么?
12.有人说这首中秋怀人之作,终篇浸透着离愁。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理由。
13.词中的“婵娟”指月亮,请再写出两个月亮的别称。并举例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中常常蕴含的意义。
15.有人就此词上阕内容写了个上联,请你根据下阕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望月怀逸兴壮思,自具雅量高致。
下联:
【选择题】
16.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17.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天上∕宫阕,今昔∕是∕何年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8.下列对《水调歌头》一词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写出了作者寂寞的心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B.
词的上阕刻画出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
C.
词的下阕点明题旨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D.
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旷达豪迈的情怀。
19.下列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了思念亲人思想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五、课外延伸
(一)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词,完成第14、15题。 (2020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题)
【甲】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B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4.甲词中加点的“婵娟”在词中指的是?????
??。(1分)
15.甲乙两词共同体现了苏轼哪种可贵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中划波浪线的A、B两句具体阐述。(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游白水书付过①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②百仞,山八九折③,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④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⑤,观山烧⑥,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⑦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更,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时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②悬水:瀑布。③折:弯转。④缒(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⑤倒行:顺来路回去。⑥山烧:夕照景象。⑦击汰:击水。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其源殆可熟物
殆:
(2)食余甘煮菜
食:
(3)顾影颓然
顾:
(4)书以付过
书: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相与步于中庭
于我如浮云
B.循山而东
人不知而不愠
C.折处辄为潭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不得其所止
其真不知马也
3.用“/”给选文(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4.翻译句子:
(1)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译:
(2)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译:
5.作者在《水调歌头》《游白水书付过》两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有相同之处,试加以概括。
《水调歌头》过关练习参考答案
一、文学常识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世称“三苏”。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人称诗神。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二、词语解释
1.丙辰中秋
丙辰:干支纪年法,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欢饮达旦
达旦:到天亮
3.兼怀子由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问青天
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5.不知天上宫阙
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我欲乘风归去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又恐琼楼玉宇
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高处不胜寒
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9.起舞弄清影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10.何似在人间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13.此事古难全
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14.但愿人长久
但:只
15.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共:一起欣赏
婵娟:指月亮
三、诗意理解
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译: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2.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译: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译: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四、阅读鉴赏
1.理解性默写:
(1)此词中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是: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作者矛盾心情的句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3)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此事”是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4)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阕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6)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7)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从“隔千里兮并明月”演化而来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这首诗的小序使我们了解到什么?
点明词的主旨,兼怀子由
3.(简要赏析)“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的极妙,妙在何处?
“弄”字的意思是“做出”,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像到舞姿的美妙。更写出了词人在月光下尽情起舞瞻顾自己的身影陶醉其中的情形。
4.词的上阙抒写了词人怎样的迷茫和矛盾?
“我欲乘风归去”抒写了不甘无为,渴望重新回到广阔的政治舞台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则表达担忧谗言和迫害之情。
5.词的下阙,从月光的自然变化,联系人的世事迁移,抒发了词人对人生的感慨。
6.词的上片写 欢宴时的想像
,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追求。
7.“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在词语的运用和表达情感上都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本句运用“转”“低”“照”等动词写出了月光的游转和时间的推移,表现了词人彻夜无眠思念亲人的形象,凝练传神,情感丰富。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乃千古名句。请对此句进行简要的评析。
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美好的月色。表达对亲人美好的祝愿。进而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也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开阔胸怀。
9.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由此还表现出他的什么特点?
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②旷达的胸怀,乐观的生活态度。
10.谈谈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名句的理解。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思想感情)?
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如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规律。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11.本词中一共有几问?(写出句子)问的对象分别是什么?
两问;问天:“明月几时有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问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12.有人说这首中秋怀人之作,终篇浸透着离愁。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理由。不同意;诗中写离愁,并非全篇浸透着离愁。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可以看出作者释却了离愁。
13.词中的“婵娟”指月亮,请再写出两个月亮的别称。并举例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中常常蕴含的意义。
银钩、玉钩、
玉弓、弓月、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玉兔、金蟾、银蟾、蟾宫、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月亮”“月光”在古诗词中常有思乡怀人的意义,如“床前明月光”“我寄愁心与明月”等。
15.有人就此词上阕内容写了个上联,请你根据下阕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望月怀逸兴壮思,自具雅量高致。
下联:怀人写悲欢离合,颇显旷达胸襟。
【选择题】
16.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17.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不知∕天上∕宫阕,今昔∕是∕何年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8.下列对《水调歌头》一词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C

A.词的上阕写出了作者寂寞的心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B.
词的上阕刻画出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
C.
词的下阕点明题旨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D.
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旷达豪迈的情怀。
19.下列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了思念亲人思想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五、课外延伸
(一)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词,完成第14、15题。 (2020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题)
【甲】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B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4.甲词中加点的“婵娟”在词中指的是?????
??。(1分)
15.甲乙两词共同体现了苏轼哪种可贵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中划波浪线的A、B两句具体阐述。(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1分)月亮
15.(3分)两词都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1分)。A句体现出词人感悟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自古皆然。表现了词人达观超然的生活态度(1分)。B句写词人在雨中潇洒徐行,不惧困难,表现了他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心态(1分)。
【参考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游白水书付过①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②百仞,山八九折③,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④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⑤,观山烧⑥,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⑦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更,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时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②悬水:瀑布。③折:弯转。④缒(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⑤倒行:顺来路回去。⑥山烧:夕照景象。⑦击汰:击水。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其源殆可熟物
殆:大概
(2)食余甘煮菜
食:吃
(3)顾影颓然
顾:回头看
(4)书以付过
书:动词,写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A.相与步于中庭
于我如浮云
B.循山而东
人不知而不愠
C.折处辄为潭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不得其所止
其真不知马也
3.用“/”给选文(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4.翻译句子:
(1)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译:(瀑布)像雪一样飞溅,像雷声一样怒吼,让人又喜又怕。
(2)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译: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5.作者在《水调歌头》《游白水书付过》两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有相同之处,试加以概括。
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参考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使东西熟透。
  沿着山路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七八十丈。山路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又惊又喜。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欣赏山上的火烧云,十分的壮观。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山走过几条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在江心划船,用手拨弄水中玉碧明珠似的月影。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凄凉之感涌上心头,就再难安眠。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
附:
六、《水调歌头》的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七、《水调歌头》的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八、《水调歌头》的主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