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古代诗歌四首
新知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诗我们最熟悉的诗人之一吧?请列举并背诵他的诗歌。
《静夜思》
《赠汪伦》
《望庐山瀑布》
《望天门山》
《夜宿山寺》
《朝发白帝城》……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绝句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4.背诵默写诗歌。
新知讲解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简称七绝。特点有一、篇幅固定: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二、押韵严格;三还要讲究平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者简介
李白,
(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
初读感受音韵美
1.读准字音;
2.划出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七绝的节奏一般的通例是“上四/下三”,其中“上四”一般可分为“上二/下二”,“下三”又可分为“上一/下二或上二/下一”
再读理解内容美
读了这首诗你脑海里呈现怎样的画面?
根据注释,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大意。
标题解说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遥:遥想,遥祝。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再读理解内容美
子规:即杜鹃鸟。
五溪:
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夜郎:
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杨花都凋谢了,只有杜鹃在声声哀啼,我得知你被贬到龙标,跋涉五溪。
我把愁心托付给明月,与风一同伴随你奔赴夜郎之西。
三读品味意境美
杨花落尽子规啼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含飘零之感,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
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子规”即杜鹃,传说它是蜀国国王杜宇魂化而成,叫声凄凉哀婉。有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三读品味意境美
闻道龙标过五溪。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
“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三读品味意境美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借景抒情。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
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
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
三是说,人隔两地,难以相从,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为了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拟人),她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了辽远的夜郎之西。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感情。
四读解疑问难:
1、作者为何要写杨花与子规?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传说它是蜀国国王杜宇魂化而成,叫声凄凉哀婉。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四读解疑问难:
2、作者为何“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全),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
(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4)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同时具备以上特点,所以,再也没有什么比一轮明月更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
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自由诵读,背诵、默写。
课堂总结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课堂练习
1.第一句选取了哪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
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
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
?
2.
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全),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
(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4)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同时具备以上特点,所以,再也没有什么比一轮明月更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
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在这里诗人想象奇特,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远行朋友的关心、思念与同情。?
拓展提高
读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做题: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
?
2、这首诗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
?
?
作业布置
课外搜集有关写月的诗歌,并选择1-2首背诵。
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1-2句:写景
叙事
3-4句:抒情
杨花:漂泊无定(友人)
子规啼:离愁别恨(诗人)
闻道:震惊、痛惜
过五溪:偏远、艰难
愁心:关切、思念、安慰
明月:千里可共(拟人)
关切
同情
安慰
情景交融
拟人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单元
1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3.初步了解绝句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4.背诵默写诗歌。
重点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难点
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诗我们最熟悉的诗人之一吧?请列举并背诵他的诗歌。《静夜思》《赠汪伦》《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夜宿山寺》《朝发白帝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板书课题
背
激趣
讲授新课
展示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3.初步了解绝句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4.背诵默写诗歌。范读: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简称七绝。特点有一、篇幅固定: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二、押韵严格;三还要讲究平仄。作者简介:李白,
(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初读感受音韵美读准字音读准节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七绝的节奏一般的通例是“上四/下三”,其中“上四”一般可分为“上二/下二”,“下三”又可分为“上一/下二或上二/下一”再读理解内容美——根据注释,口译诗意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遥:遥想,遥祝。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子规:即杜鹃鸟。五溪:
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夜郎:
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杨花都凋谢了,只有杜鹃在声声哀啼,我得知你被贬到龙标,跋涉五溪。
我把愁心托付给明月,与风一同伴随你奔赴夜郎之西。三读品味意境美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含飘零之感,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子规”即杜鹃,传说它是蜀国国王杜宇魂化而成,叫声凄凉哀婉。有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闻道龙标过五溪。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借景抒情。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人隔两地,难以相从,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为了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拟人),她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了辽远的夜郎之西。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感情。四读解疑问难:1、作者为何要写杨花与子规?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传说它是蜀国国王杜宇魂化而成,叫声凄凉哀婉。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作者为何“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全),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4)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同时具备以上特点,所以,再也没有什么比一轮明月更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自由诵读,背诵、默写。
读跟读笔记读读划节奏笔记口译诗意品析笔记解疑问难读,背,写
明确目标目标1、4了解背景了解七绝特点了解作者完成目标1、4目标3完成目标2目标2目标2目标1、4
课堂练习:1.第一句选取了哪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2.
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拓展阅读:读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做题:十五夜望月唐
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总结
巩固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练习
课堂练习:
1.第一句选取了哪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2.
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阅读:
读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做题: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7世仁教育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练习
课堂练习:
1.第一句选取了哪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
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
2.
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全),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
(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4)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同时具备以上特点,所以,再也没有什么比一轮明月更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
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在这里诗人想象奇特,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远行朋友的关心、思念与同情。?
拓展阅读:
读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做题: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描绘十五月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色,抒发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关心、思念和牵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