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第21课《〈庄子〉二则》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B.?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C.?子/固非/鱼也????????????????????????????????????D.?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答案】
D
【考点】文言文断句,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解析】【分析】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本题D项划分错误,句意为:既然已经知道我知道这件事却还问我。所以应划分为: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2.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是鱼之乐也
?
?
?
?
?
?
?
?
?
?
?
?
?
?是日更定矣
B.?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
?
?
?
?
?
?
苟全性命于乱世
C.?子固非鱼也
?
?
?
?
?
?
?
?
?
?
?
?
?
?汝心之固
,
固不可彻
D.?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
?
?
?
?云归而岩穴暝
【答案】
A
【考点】一词多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解析】【分析】
?A.是:都是代词,解释为“这”;
B.全:前者“完全确定”,后者“保全”;
C.固:前者“本来”,后者“顽固”;
D.云:前者是语气助词,后者“云彩”。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注意识记、积累,根据句意进行推断。尤其注意虚词的用法。
3.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
?)
A.?其翼若垂天之云(若:好像)???????????????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息:气息)
C.?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安:怎么)????????D.?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既:就)
【答案】
D
【考点】常用文言实词,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解析】【分析】
故答案为:D
【点评】
4.下面句子中的“而”字与“潭西南而望”一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化而为鸟?????????B.?其远而无所至极邪?????????C.?怒而飞?????????D.?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答案】
C
【考点】一词多义,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潭西南而望”中的“而”表示修饰连词,可以不翻译,“西南”作“望”的状语。A、“而”字表示顺接连词;B、“而”是承接连词,表示将其前面的意思更进一层,隐含"又、再、更……“的意思。字C、“而”字表示修饰连词;D、“而”是转折连词,可是,却的意思。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适合多义词的哪一个义项选择。
5.下列句子中,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南冥者,天池也
A.?后遂无问津者????????????????????????????????????????B.?《齐谐》者,志怪者也
C.?亦若是则已矣????????????????????????????????????????D.?似与游者相乐
【答案】
B
【考点】判断句式,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解析】【分析】B项属于判断句,因为有典型的者、也标识,与例句相同。其余各项则无明显的标识。文言句式主要根据外在形式进行判断。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特殊句式的辨析能力。文言句式主要有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主要是省略句子成分;倒装句则是成分前置或后置;判断句则通过者、也等词表判断;被动句通过于、见、被等词表被动。
6.下面对《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了一场轻松风趣的对话,惠子力辩,拘泥于事物的真实性;庄子巧辩,超然于事物之外。
B.?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很快乐,这其实只是一种主观看法,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C.?惠子认为水中的游鱼并不快乐,所以当庄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时,他立即给予了反驳。
D.?庄子的形象在简洁的对话中得以体现,他机敏、诙谐、富有情趣。
【答案】
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解析】【分析】本题C项分析有误,原文并没有这么说,只是说“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快乐”。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本,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注意一定不能脱离文本。
7.填空。
①《<庄子>二则》选自《庄子集释》。作者庄子,名________,________(朝代)时期哲学家,_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②《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北冥有鱼》节选自内篇中的《________》。题目是编者加的。
③出自本课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周;战国;道;逍遥游;扶摇直上;鹏程万里
【考点】先秦诸子百家,作家作品,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知识的识记。阅读名著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做此类题要求学生在读名著时,要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对主要故事情节要熟悉,注意不能张冠李戴。
本题主要考查庄子《逍遥游》相关的常识。
故答案为:周;战国;道;逍遥游;扶摇直上;鹏程万里。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知识的识记。答题时应注意,平时要牢记并准确书写作者名、作品名、体裁、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8.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怒而飞???????
?????????怒:________
②志怪者也?
?????????????志:________
③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________
???扶摇:________
④去以六月息者也?
???????息:________
⑤亦若是则已矣?
?????????是:________
【答案】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记载;盘旋飞翔;旋风;气息,这里指风;这样
【考点】常用文言实词,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解析】【分析】①怒,奋起,奋发,振奋;②动词,记录、记载;③动词,盘旋;④气息,代指风。⑤代词,这样。
故答案为: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记载;盘旋飞翔;旋风;气息,这里指风;这样。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可以回忆注释和译文先熟悉句子的意思,再提取出实词的具体意义。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答案】
(1)用力鼓动翅膀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2)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海。
(3)大鹏往南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4)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5)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考点】文言文翻译,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解析】【分析】(1)怒,振奋,奋起;垂,挂;句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2)是,代词,这;海运,海水起伏,海风吹起。
(3)之,取消句子独立成分;水,名词作状语,在水上。
(4)野马,像野马一样的雾气。
(5)苍苍,湛蓝;本句属于反问修辞手法的运用。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可以回忆注释和译文,然后确定句子的意思。根据逐字翻译的特点,需要知道具体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时注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等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
二、文言文阅读
10.阅读《北冥有鱼》一文,完成下列题目。
???????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1)作者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两个故事来说明“逍遥”的真正含义。
(2)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谈谈你对本文中想象手法的理解。
(3)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旨是:世间万物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是不自由的。请你结合这一主题,谈谈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答案】
(1)鲲鹏变化;鹏飞南冥
(2)①在想象中夸张。如对鲲、鹏形象的描写,“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显现出其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②在想象中对比。作者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鲲鹏作对比,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恃的道理。
③在想象中寄寓情感。作者如此醉心“逍遥”,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3)自由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遵守法纪,懂得自律的人,才会有自由的空间和生活。
【考点】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梳理、概括故事情节,联想想象,北冥有鱼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依照所示情节概括方式概括。两个故事分别是:鲲鹏变化;鹏飞南冥。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想象的写法。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主要体现在①在想象中夸张。②在想象中对比。③在想象中寄寓情感。作者如此醉心“逍遥”,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对于主观题,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自然流畅。示例;只有遵守法纪,懂得自律的人,才会有自由的空间和生活。
故答案为:(1)鲲鹏变化;鹏飞南冥。
(2)①在想象中夸张。如对鲲、鹏形象的描写,“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显现出其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②在想象中对比。作者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鲲鹏作对比,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恃的道理。
③在想象中寄寓情感。作者如此醉心“逍遥”,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3)自由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遵守法纪,懂得自律的人,才会有自由的空间和生活。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答题时应注意,认真审题,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简要归纳故事。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想象的写法。答题时应注意,运用想象的写法是要有凭借和依托的,主要从想象和夸张、对比、思想感情结合的角度分析。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答题时应注意,?要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表达要简明、条理清晰。
?【参考译文】?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庄子与惠子争论的焦点是________,通过这可以看出:庄子注重________,惠子注重________。
(2)“请循其本”中“本”指的是________,庄子用________的办法战胜了惠子。
【答案】
(1)庄子究竟能不能知道鱼(外物)的快乐;美学上的观赏,能超然物外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知识上的判断,认为每个人都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2)最初的话题——“汝安知鱼乐”;偷换概念、避重就轻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概括内容。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从“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和“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可知二人争论的问题是庄子究竟能不能知道鱼(外物)的快乐。从庄子的回答,可以看出他的角度是美学上的观赏,惠子注重知识上的判断。
(2)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仔细阅读原文,逐句阅读提取相关的信息。最初的话题是惠子提出的疑问“汝安知鱼乐”。庄子没有回答自己如何知道鱼的快乐,转移了话题,属于偷换概念、避重就轻。
故答案为:(1)庄子究竟能不能知道鱼(外物)的快乐;美学上的观赏,能超然物外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知识上的判断,认为每个人都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2)最初的话题——“汝安知鱼乐”;偷换概念、避重就轻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内容。答题时应注意,要求提取、概括文章内容,逐句阅读提取相关的信息,从二人思考的不同角度,自己归纳回答。
(2)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分析归纳。
【附参考译文】
???????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哪里知道鱼儿的快乐’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惠子相梁
???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干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这一则故事中,庄子用了精彩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请指出下面各词的比喻意义。
①鹓:________。
②鸱:________。
③功名利禄:________。
(2)在这则故事里,庄子把自己比做________,把惠子比做________。
(3)庄子讲鹓雏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
(1)比喻志向高沽之士;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比做腐鼠
(2)鹓;鸱
(3)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比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比喻意义。文章善于运用比喻,其中的“鹓”“鸱”和“腐鼠”都具有明显的比喻义,且比喻自然生动形象,鹓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腐鼠比喻功名利禄。活画出了惠子因怕丢掉相国的官职而偏狭猜忌的丑态。庄子和惠子本是朋友,惠子先于庄子而逝,在《庄子·徐无鬼》中表现了庄子对墓中的惠子的怀念。
(2)本题考查分析比喻的修辞手法。鹓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使惠子自己觉得愧疚,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故事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成鲜明对照,比喻巧妙贴切,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
(3)本题考查概括语言的寓意。故事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庄子往见惠子,表明自己的清高,无意功名利禄,指责惠子为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的心态,但这些并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中,使人感到意味隽永,具有更强的讽刺性。它给我们的启迪是:在还未了解别人的真实意图,或还未了解事情的真相时,切不可妄加猜忌。
故答案为:(1)比喻志向高沽之士;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比做腐鼠。
(2)鹓;鸱。
(3)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比喻意义。答题时应注意,本篇表现了庄子无意于功名利禄的清高的品质,准确把握寓意再分析词语的比喻意义。
(2)本题考查分析比喻的修辞手法。答题时应注意,理解庄子是有远大理想,不稀罕功名利禄的人。惠子是醉心于功名利禄,见利忘义,没主见的人。
(3)本题考查概括语言的寓意。答题时应注意,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据此概括寓意。
【参考译文】
?
?
?
??
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1
/
1(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第21课《〈庄子〉二则》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B.?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C.?子/固非/鱼也????????????????????????????????????D.?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2.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是鱼之乐也
?
?
?
?
?
?
?
?
?
?
?
?
?
?是日更定矣
B.?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
?
?
?
?
?
?
苟全性命于乱世
C.?子固非鱼也
?
?
?
?
?
?
?
?
?
?
?
?
?
?汝心之固
,
固不可彻
D.?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
?
?
?
?云归而岩穴暝
3.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
?)
A.?其翼若垂天之云(若:好像)???????????????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息:气息)
C.?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安:怎么)????????D.?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既:就)
4.下面句子中的“而”字与“潭西南而望”一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化而为鸟?????????B.?其远而无所至极邪?????????C.?怒而飞?????????D.?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5.下列句子中,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南冥者,天池也
A.?后遂无问津者????????????????????????????????????????B.?《齐谐》者,志怪者也
C.?亦若是则已矣????????????????????????????????????????D.?似与游者相乐
6.下面对《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了一场轻松风趣的对话,惠子力辩,拘泥于事物的真实性;庄子巧辩,超然于事物之外。
B.?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很快乐,这其实只是一种主观看法,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C.?惠子认为水中的游鱼并不快乐,所以当庄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时,他立即给予了反驳。
D.?庄子的形象在简洁的对话中得以体现,他机敏、诙谐、富有情趣。
7.填空。
①《<庄子>二则》选自《庄子集释》。作者庄子,名________,________(朝代)时期哲学家,_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②《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北冥有鱼》节选自内篇中的《________》。题目是编者加的。
③出自本课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
8.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怒而飞???????
?????????怒:________
②志怪者也?
?????????????志:________
③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________
???扶摇:________
④去以六月息者也?
???????息:________
⑤亦若是则已矣?
?????????是:________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二、文言文阅读
10.阅读《北冥有鱼》一文,完成下列题目。
???????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1)作者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两个故事来说明“逍遥”的真正含义。
(2)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谈谈你对本文中想象手法的理解。
(3)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旨是:世间万物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是不自由的。请你结合这一主题,谈谈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庄子与惠子争论的焦点是________,通过这可以看出:庄子注重________,惠子注重________。
(2)“请循其本”中“本”指的是________,庄子用________的办法战胜了惠子。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惠子相梁
???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干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这一则故事中,庄子用了精彩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请指出下面各词的比喻意义。
①鹓:________。
②鸱:________。
③功名利禄:________。
(2)在这则故事里,庄子把自己比做________,把惠子比做________。
(3)庄子讲鹓雏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一、积累运用
1.【答案】
D
【考点】文言文断句,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解析】【分析】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本题D项划分错误,句意为:既然已经知道我知道这件事却还问我。所以应划分为: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2.【答案】
A
【考点】一词多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解析】【分析】
?A.是:都是代词,解释为“这”;
B.全:前者“完全确定”,后者“保全”;
C.固:前者“本来”,后者“顽固”;
D.云:前者是语气助词,后者“云彩”。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注意识记、积累,根据句意进行推断。尤其注意虚词的用法。
3.【答案】
D
【考点】常用文言实词,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解析】【分析】
故答案为:D
【点评】
4.【答案】
C
【考点】一词多义,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潭西南而望”中的“而”表示修饰连词,可以不翻译,“西南”作“望”的状语。A、“而”字表示顺接连词;B、“而”是承接连词,表示将其前面的意思更进一层,隐含"又、再、更……“的意思。字C、“而”字表示修饰连词;D、“而”是转折连词,可是,却的意思。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适合多义词的哪一个义项选择。
5.【答案】
B
【考点】判断句式,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解析】【分析】B项属于判断句,因为有典型的者、也标识,与例句相同。其余各项则无明显的标识。文言句式主要根据外在形式进行判断。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特殊句式的辨析能力。文言句式主要有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主要是省略句子成分;倒装句则是成分前置或后置;判断句则通过者、也等词表判断;被动句通过于、见、被等词表被动。
6.【答案】
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解析】【分析】本题C项分析有误,原文并没有这么说,只是说“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快乐”。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本,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注意一定不能脱离文本。
7.【答案】
周;战国;道;逍遥游;扶摇直上;鹏程万里
【考点】先秦诸子百家,作家作品,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知识的识记。阅读名著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做此类题要求学生在读名著时,要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对主要故事情节要熟悉,注意不能张冠李戴。
本题主要考查庄子《逍遥游》相关的常识。
故答案为:周;战国;道;逍遥游;扶摇直上;鹏程万里。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知识的识记。答题时应注意,平时要牢记并准确书写作者名、作品名、体裁、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8.【答案】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记载;盘旋飞翔;旋风;气息,这里指风;这样
【考点】常用文言实词,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解析】【分析】①怒,奋起,奋发,振奋;②动词,记录、记载;③动词,盘旋;④气息,代指风。⑤代词,这样。
故答案为: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记载;盘旋飞翔;旋风;气息,这里指风;这样。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可以回忆注释和译文先熟悉句子的意思,再提取出实词的具体意义。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
9.【答案】
(1)用力鼓动翅膀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2)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海。
(3)大鹏往南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4)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5)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考点】文言文翻译,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解析】【分析】(1)怒,振奋,奋起;垂,挂;句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2)是,代词,这;海运,海水起伏,海风吹起。
(3)之,取消句子独立成分;水,名词作状语,在水上。
(4)野马,像野马一样的雾气。
(5)苍苍,湛蓝;本句属于反问修辞手法的运用。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可以回忆注释和译文,然后确定句子的意思。根据逐字翻译的特点,需要知道具体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时注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等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
二、文言文阅读
10.【答案】
(1)鲲鹏变化;鹏飞南冥
(2)①在想象中夸张。如对鲲、鹏形象的描写,“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显现出其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②在想象中对比。作者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鲲鹏作对比,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恃的道理。
③在想象中寄寓情感。作者如此醉心“逍遥”,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3)自由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遵守法纪,懂得自律的人,才会有自由的空间和生活。
【考点】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梳理、概括故事情节,联想想象,北冥有鱼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依照所示情节概括方式概括。两个故事分别是:鲲鹏变化;鹏飞南冥。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想象的写法。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主要体现在①在想象中夸张。②在想象中对比。③在想象中寄寓情感。作者如此醉心“逍遥”,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对于主观题,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自然流畅。示例;只有遵守法纪,懂得自律的人,才会有自由的空间和生活。
故答案为:(1)鲲鹏变化;鹏飞南冥。
(2)①在想象中夸张。如对鲲、鹏形象的描写,“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显现出其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②在想象中对比。作者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鲲鹏作对比,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恃的道理。
③在想象中寄寓情感。作者如此醉心“逍遥”,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3)自由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遵守法纪,懂得自律的人,才会有自由的空间和生活。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答题时应注意,认真审题,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简要归纳故事。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想象的写法。答题时应注意,运用想象的写法是要有凭借和依托的,主要从想象和夸张、对比、思想感情结合的角度分析。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答题时应注意,?要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表达要简明、条理清晰。
?【参考译文】?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
11.【答案】
(1)庄子究竟能不能知道鱼(外物)的快乐;美学上的观赏,能超然物外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知识上的判断,认为每个人都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2)最初的话题——“汝安知鱼乐”;偷换概念、避重就轻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概括内容。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从“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和“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可知二人争论的问题是庄子究竟能不能知道鱼(外物)的快乐。从庄子的回答,可以看出他的角度是美学上的观赏,惠子注重知识上的判断。
(2)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仔细阅读原文,逐句阅读提取相关的信息。最初的话题是惠子提出的疑问“汝安知鱼乐”。庄子没有回答自己如何知道鱼的快乐,转移了话题,属于偷换概念、避重就轻。
故答案为:(1)庄子究竟能不能知道鱼(外物)的快乐;美学上的观赏,能超然物外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知识上的判断,认为每个人都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2)最初的话题——“汝安知鱼乐”;偷换概念、避重就轻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内容。答题时应注意,要求提取、概括文章内容,逐句阅读提取相关的信息,从二人思考的不同角度,自己归纳回答。
(2)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分析归纳。
【附参考译文】
???????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哪里知道鱼儿的快乐’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12.【答案】
(1)比喻志向高沽之士;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比做腐鼠
(2)鹓;鸱
(3)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比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比喻意义。文章善于运用比喻,其中的“鹓”“鸱”和“腐鼠”都具有明显的比喻义,且比喻自然生动形象,鹓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腐鼠比喻功名利禄。活画出了惠子因怕丢掉相国的官职而偏狭猜忌的丑态。庄子和惠子本是朋友,惠子先于庄子而逝,在《庄子·徐无鬼》中表现了庄子对墓中的惠子的怀念。
(2)本题考查分析比喻的修辞手法。鹓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使惠子自己觉得愧疚,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故事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成鲜明对照,比喻巧妙贴切,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
(3)本题考查概括语言的寓意。故事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庄子往见惠子,表明自己的清高,无意功名利禄,指责惠子为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的心态,但这些并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中,使人感到意味隽永,具有更强的讽刺性。它给我们的启迪是:在还未了解别人的真实意图,或还未了解事情的真相时,切不可妄加猜忌。
故答案为:(1)比喻志向高沽之士;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比做腐鼠。
(2)鹓;鸱。
(3)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比喻意义。答题时应注意,本篇表现了庄子无意于功名利禄的清高的品质,准确把握寓意再分析词语的比喻意义。
(2)本题考查分析比喻的修辞手法。答题时应注意,理解庄子是有远大理想,不稀罕功名利禄的人。惠子是醉心于功名利禄,见利忘义,没主见的人。
(3)本题考查概括语言的寓意。答题时应注意,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据此概括寓意。
【参考译文】
?
?
?
??
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