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一国两制”的构想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退出
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说说台湾为什么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台湾基本情况
高山族的景观
图为金门山后村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这里共有18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的传统闽南二进式双落建筑,格局壮阔整齐,雕梁画栋,古朴而精美。金门如今已经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和人员往来的最前沿
台北景观
俯瞰台北
日月潭
阿里山云海
台湾风光:玉山
台湾故宫
乡愁
于光中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这首诗反映
了诗人怎样
的情感?
探亲潮中,一位女台胞在大陆找到白发苍苍的母亲
大陆客轮首航台湾,两岸姐弟50年后终团聚
从照片
反映了
台湾什
么现实
情况?
解决台湾问题为什么要实行“一国两制”,两制又指的是什么?
一国两制的构想
返回
回忆英国殖民者是怎样占领香港的?
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1987年4月,邓小平出席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正式签字仪式
香港回归仪式
澳门回归的仪式
香港澳门顺利回归说明了什么?
返回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返回江泽民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的八项主张
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等单位举行的春节茶话会上,发表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并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了八项主张和看法。这八项主张是:
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坚决反对一切“台独”和分裂的言行。
二、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但是,我们反对台湾以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为目的的所谓“扩大国际生存空间”的活动。
三、再次建议双方就“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进行谈判,并提议:“作为第一步,双方可先就‘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在此基础上,共同承担义务,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对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进行规划。”
四、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
五、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主张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将切实维护台商的一切正当权益。应当采取实际步骤,加速实现直接“三通”。
六、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七、要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湾同胞的一切正当权益。我们欢迎台湾各党派、各界人士,同我们交换有关两岸关系与和平统一的意见,也欢迎他们前来参观、访问。
八、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我们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中国人的事我们自己办,不需要借助任何国际场合。
江泽民的八项主张(简称“江八点”),针对台湾局势、两岸关系形势和国际形势出现的新情况,提出了不少精辟的新主张,如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问题、关于政治谈判分步骤进行、关于不以政治分歧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等,对邓小平和平统一思想作了重大发展。讲话发表后,在海峡两岸、港澳地区和海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得到各界人士的普遍好评和赞誉。它对两岸关系发展和和平统一所具有的指导作用和产生的深远影响,已为近年来的实践所证明,并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一步体现出来。
第九单元 溶液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溶液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2、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溶质可以有多种,溶剂只能有一种。【溶质和溶剂的判断:①液态的为溶剂,固态或气态的为溶质;②都为液态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③有水时,水一定是溶剂,其它的为溶质;④不知道量的多少时可以根据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前面的为溶质,后面的为溶剂。】
3、乳浊液:不溶性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4、乳化: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使本来不能混合到一起的两种液体能够混到一起的现象称为乳化现象,具有乳化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称为乳化剂。
5、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6、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改变温度时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添加溶质或添加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7、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① 溶解的过程:a、扩散吸热;b、水合放热;两个过程共同决定溶解时是吸热还是放热;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③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溶解度的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为——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4)溶解度曲线
①t3℃时A的溶解度为Sg;
②P点的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③N点为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溶液;
④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⑤t2℃ 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无晶体析出的有C,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C<B;
⑥从A的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采用冷却A的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分离A与B(B含量少,要得到A)的混合物,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从B的溶液中获取B晶体,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分离A与B(A含量少,要得到B)的混合物,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即气体体积与水体积的比值,无单位)。
(2)影响因素: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和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结晶的两种方法:①蒸发溶剂,如NaCl(夏天晒盐);②降低温度,即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冬天捞碱)。
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1、公式: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2、在饱和溶液中:
溶质质量分数 (C < S,S表示溶解度)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用固体配制:①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4.3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案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理解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21世纪教育网3、理解洪积扇、河漫滩、三角洲对聚落分布的影响。4、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21世纪教育网5、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21世纪教育网]
过程与方法 1、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2、利用景观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重点 1、河谷的演变过程。2、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难点 1、区分河流侵蚀的三种形式。2、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教学方法与手段 自主学习,分析法、讨论法通过师生互动、网络与课堂链接的教学模式和小组讨论、查阅资料、电脑演示等多种学习方式,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全面参与,培养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及 教学 策略 本节教材在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时,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初步了解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这是这段内容的重点。
在河流侵蚀地貌部分,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用运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现实中的张家界的河谷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推测。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地理课学以致用的体现。
在河流堆积地貌部分,介绍了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和它的形成过程。“冲积平原”这个名词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它的组成是新知识。图4.17示意性地指出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大致分布位置。这三种平原虽然都是河流的堆积作用形成的,但是具体的形成机制还是有差别的,对此,教材一一做了简要介绍。这部分教材设计了一个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河流三角洲的发育条件(即河流输沙量大、入海口潮差小,潮流搬运能力弱)及形成过程。随后还安排了一个“活动”,分析黄淮海平原的地貌特征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材从三方面阐述了河流堆积地貌,即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对所在的高原、山区和平原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随后,教材设计了“活动”,让学生对分析与聚落分布有关的地理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板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地貌【介绍】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板书】1、分类: 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过渡】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河流侵蚀地貌【板书】2、河流侵蚀地貌【介绍】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引导读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77倒数第二段,填出以下表格。溯源侵蚀下蚀侧蚀概念对河流的影响溯源侵蚀下蚀侧蚀概念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对河流的影响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特别强调伸长加深展宽【板书】(1)河流侵蚀的类型及对河流的影响【教师总结】实际上河流的形成过程正是由于以上的侵蚀作用而形成。到底是如何经过一步步的形成河流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下一个问题。【板书】(2)河谷的形成原理【引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7~78部分,读图4.17,思考河谷作为一种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如何一步步发育成熟的?【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讲解】第一幅图片反映的是发育初期的河谷形状,从这幅图可以看出,它的集水面积比较小,横剖面呈“V”字形。它刚开始形成时一般为沟谷。当降水或冰雪融水在地表流动过程中,逐渐汇聚成为沟谷流水。若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能量集中,就形成下蚀和溯源侵蚀,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由于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发育成为河谷。【教师讲解】从第二幅图可以看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它就是当“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的结果。【教师讲解】第三幅图中,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内堆积了大量泥沙。这时,河谷发育进入成熟期。从图中可以看出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形。这样一条成熟的河流最终形成。【过渡】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河流侵蚀作用下,沟谷最终发育成了一条河流,那么,在刚上课时我们留下的问题A、B、C的名称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们是否为我们刚才讲的河流的侵蚀地貌呢?(不是)那么它们是什么地貌呢?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下一个问题。【板书】3、河流的堆积地貌【介绍】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8~80部分,并读图4.18,思考:1、冲积平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在上图中的A、B、C的名称分别是什么?2、A、B、C所表示的地貌类型分别是如何形成的?【学生讨论回答】冲积平原一般是由洪积一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板书】(1)冲积平原的组成 (2)冲积平原的形成原理【教师总结讲解】 图中A所代表的就是洪积一冲积平原。它一般是由于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最终形成洪积一冲积平原。【板书】洪积一冲积平原【教师总结讲解】 图中B所代表的就是河漫滩平原。它一般是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板书】河漫滩平原【教师总结讲解】图中C所代表的就是三角洲平原。它一般是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人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平原。【板书】三角洲平原 读图4.19,黄河三角洲的发育 黄河是一条多沙的河流,中上游每年输出泥沙16亿吨,经河口入海的约有12亿吨。而黄河在利津入海口的潮流作用很弱,河口潮流的落差通常只有0.8—1.0米。由于潮流弱、搬运能力差,黄河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河口附近淤积,河口两侧的堆积体以每年2~3千米的速度向海洋延伸,黄河三角洲也以很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转折过渡】 以上我们讲解了河流塑造的众多地貌的一般知识,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那么河流地貌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这里主要探讨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河流流经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板书】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条件聚落分布 【启发讨论】请同学们结合我们讲过的知识6人一组进行讨论: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提示:从对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区三个方面分别分析)【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讲解】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高原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差较好河流地貌类型深切的河谷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流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冲积平原河流地貌条件发育于其上的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而成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聚落分布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如雅鲁藏布江河谷,聚落分布呈狭长的带状。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呈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岸发展,形成沿海岸聚落带。
板书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流地貌1.分类: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2.河流侵蚀地貌(1)河流侵蚀的类型及对河流的影响(2)河谷的形成原理3.河流的堆积地貌(1)冲积平原的组成(2)冲积平原的形成原理洪积一冲积平原 三角洲平原 河漫滩平原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条件聚落分布
作业 地理填充图上的练习
教学反思
添加溶质、降低温度、减少溶剂
添加溶剂、升高温度、减少溶质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C
0
·
·
B
A
t1
t2
t3
S
P
T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