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第12课《祝福》教案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第12课《祝福》教案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4 20:34: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第六单元
12课《祝福》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悉全文,能够具体说出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找出文章中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对祥林嫂三次到鲁镇的外貌描写进行赏析,分析祥林嫂的形象。
二、教学过程:
(一)概括故事情节
1、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六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锻炼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要求:语言简洁,脉络清晰,关键词语突出。学生读书准备回答。教师适度点播:以鲁镇为线索。
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明确小说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再引导学生进行“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六部分的情节概括。
序幕:鲁镇准备祝福
结局:祝福之夜惨死
开端:逃避初到鲁镇
发展:被逼卖到贺家
高潮:再寡再到鲁镇
尾声:鲁镇正在祝福
倒叙在本文中的作用: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二)分析刻画人物的手法和祥林嫂的形象紧扣祥林嫂的几次肖像描写,抓住人物描写(肖像和动作等)的语言,通过品味语言来感受人物命运的变化。通过提问,步步深入。
1、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新寡,穿着朴素,“脸色青黄”说明遭受婆婆虐待,“只是顺着眼”,说明善良、安分。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
2、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分析: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她被卖改嫁,丧夫失子,精神倍受刺激,内心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3、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是什么样子?这些描写有何作用?学生找出并进行讨论分析。教师做适当补充。作用明确:生活陷于绝境,失去了生存最基本的物质保障,预示着她的死亡。
4、祥林嫂临死之前向“我”提出的三个问题,我们怎么来认识?三个问题?学生分析讨论。
教师补充引导:希望其有,希望其无的三层含义。5、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经历坎坷悲惨,被社会和人们无情抛弃的可怜的中国古代妇女形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探讨小说的主题艺术
2、引导学生思考悲剧的多重原因。
二、教学过程
1、导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祝福,前边,我们通读了小说全文,概括了故事情节,分析了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这篇小说的主题艺术。先问同学们一个小问题,读过东野圭吾的悬疑推理小说的同学请举手。点到举手人,并追问作品的名字,这部作品里最后找出来的凶手是谁?学生回答,教师适当明确。
2、这么多的杀人案件背后都有一个凶手,我们都能查出凶手是谁?甚至叫出凶手的名字,那么,我想问问在座的各位,杀死祥林嫂的凶手是谁呢?
生答:教师汇总追问,提出问题,证明均不具备杀人凶手的条件。
3、然而,事实是祥林嫂确实死了,要找出真凶,我们只能通过事件本身去调查了。那么大家谁能告诉我,在祥林嫂走向死亡的过程中,有一次打击是最致命的,让他的心理一下子崩溃了,谁能找到这次关键的打击,而且读一读,让我们感受到这次打击带给祥林嫂的巨大变化。学生找到并朗读,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的变化之大和原因,并引出祝福的话题,转入对三次祝福的探讨。学生找到三次祝福,并比较其中的不同,分析原因——寡妇改嫁。最终用
ppt表明,封建礼教、四叔四婶和祥林嫂本人似乎都不是杀人凶手。
4、转入对鲁镇的人们和柳妈的探讨,他们是否是凶手?明确:鲁镇的人们是嘲笑、冷漠,但是原因是祥林嫂寡妇改嫁。柳妈有嘲笑,主要是要帮助祥林嫂,无意中反而害了祥林嫂。最终不能确定谁是凶手。
5、最重要的转折:讲了这么多人,我们还是没找到凶手,可是我却有个重大的发现,什么呢?我们平时讲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有哪些来?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你有没发现,这么多人物作者竟然没有对任何一个人有直接的心理描写。
四叔、四婶、柳妈、祥林嫂、镇上的人们。这难道不值得推敲一下吗?什么是心理,就是人内心所想。关键:用改嫁无罪反向逆推,最终找到凶手——礼教观念。柳妈:改嫁无罪,就不会去嘲笑祥林嫂的伤疤了,也就没有地狱之苦了,那还捐什么门槛,不会导致后来的打击发生。
鲁镇的人们:改嫁无罪,我们就不该取笑鄙薄祥林嫂了,应该对祥林嫂的不幸感同身受,应该给予关怀和帮助。四叔四婶:改嫁无罪,那就可以参与祝福了。祥林嫂:改嫁无罪,那我捐什么门槛,赎什么罪,祝福让干就干,不让干正好。封建礼教:改嫁有罪与改嫁无罪冲突,不可调和。
6、小说的主题艺术:真凶找到了,原来就是礼教观念,可是想想这个凶手多么可怕:这个凶手是无形的,而且杀人于无形,也就是参与杀人的人和被杀的人对此毫无感知,最最可怕的是杀人无罪,无法缉拿归案定罪。它就像一个幽灵,在没有恐怖中制造出最可怕的恐怖,而恐怖的表象竟然是祝福的欢乐。
可是,人不就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吗?(帕斯卡尔)我们谁不是生活在时代的观念和理念中的呢,我们检校过自己头脑里的观念吗?确定他们都不会害人?比如要做人上人,比如所谓的人生起跑线,比如所谓的成功哲学,比如金钱万能......会不会害人害己于无形?这样说,有没有感到后背发凉?这就是好的主题艺术:为人生,揭出痛苦,引起疗救得注意。这段话在课本的
106页,课下再琢磨琢磨。
6、布置作业:我们说这篇小写人物没有心理描写其实是不完全对的,本文中有一个人物,但是是唯一的一个人物,小说不吝笔墨写了大量的心理活动,这个人是——我。想一想在那个时代的鲁镇,我是不是唯一一个有新思想的人,我是不是唯一一个对祥林嫂的死感到紧张的人,我是不是唯一一个对祥林嫂的死内疚的人,可是,我为什么没能拯救祥林嫂呢?小说最后说我懒散而且舒适,疑虑被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是真的吗?谈谈你的理解,字数不限,写在作业本上。
三、翻转课堂:如果我们认为,杀死祥林嫂的凶手还有其他原因,你能不能自找自证。明确:人性、迷信、落后。
本课的设计,力求对自己多年的《祝福》教学能有所突破,让学生能读懂鲁迅,能感受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之高,因而,只是从多方面的原因中主抓一条,领着学生深入挖掘感受,从礼教的无形,到无形杀手的可怕,真正领会到鲁迅写作《祝福》的“为人生”的艺术主张。学生的活动,主要是思维引领,不追求热闹的形式,目前看也许还能有更好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