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珍稀植物
生产者
维持氧和二氧
化碳的平衡
促进水循环
我国植被的
主要类型
我国资源面临
的主要问题
“树木撑起了天空。如果森林消失,世界之顶的天空就会塌落,自然和人类就一起灭亡。”
——美洲印地安人的传说
一、绿色植物是生产者
(在养育地球上的生命)
二、绿色植物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
(在维持地球上生命的碳、氮和氧循环)
温室效应(Green effects)
短波的阳光能透过玻璃,室内的长波辐射却辐射不出去。大气也具有这种特性,我们称之为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的影响
1. 地球表面温度增加
2. 海平面上升
3. 全球气候转暖
避免温室效应的措施
自我做起:降低能源的使用量及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开源节流:研究开发干净无污染的能源
绿色处方:停止砍伐原始热带雨林
改善温室效应:少排放二氧化碳是唯一办法
危害
对策
温室效应对人类的影响:
1、土地沙漠化进程加快:气候变暖使蒸发加大,如果降水量不明显增加,将会使我国农牧交错带南扩,草原的面积将因此增加。而农牧过渡带却是潜在的沙漠化地区,沙化威胁巨大。
2、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30-50年后,长江流域的降水比现在更多,而北方则更加干旱,旱涝滑坡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甚至会导致许多物种的加速灭绝
3、粮食减产:土壤有机质中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昆虫、杂草生长加速,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
4、人的免疫力下降: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更活跃,使人的免疫力下降,全球变暖对人类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对贫穷地区的人口将是最大的。
5、气候变暖对人居环境产生影响:人类目前正遭受水、能源短缺、垃圾处理和交通等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因高温、多雨而加剧。
以中国为例,到2050年,专家预测,中国沿海有近48个城市,9.2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将受到淹没的危险,大约有6700万人口将要背井离乡
1997年12月11日,在日本京都会议上,通过了一份
具有约束力的国际协议《京都议定书》,议定书规定,
所有发达国家应在2010年把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比
1990
1、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京都议定书》
让海洋成为二氧化碳的“掩埋场”
? 海洋既是各种珍奇生物的家乡,也蕴涵着数不清的宝藏。海水中溶解的化学元素有5亿亿吨!一些为全球变暖而忧心的科学家,近年来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海洋。
海洋被称为生命的母体,科学家们通过模型研究证实,
往海水里注入二氧化碳越深,二氧化碳会“掩埋”得越
好。600米是所需的最低安全深度,到了950米,二氧
化碳基本上就无法向海上逃窜了
2、消除二氧化碳
新问题:但海洋毕竟不是纯粹的回收站,海中储存二氧化碳可能确实有阻止全球变暖之效,但二氧化碳溶解后会使海水酸化,目前还不能确定这是否会危害海中生物,引出新的环境问题。
美好的设想:以特定的间距分散注入、而不是将
所有二氧化碳集中注入一个区域,可以有效降低
海水酸化的程度。但他们也说,这只是理论上的
想法,效果怎么样有待实际检验
3、植树造林
4、寻找新能源利用太阳能等
城市防治噪声的绿墙
森林能降低噪音
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环境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森林覆盖率
森林是世界上大多数动物的家园
1、下列不是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
原因的是 ( )
A、人口增长,呼吸作用增强 B、
森林锐减,光合作用减少
C、温室效应,使二氧化碳增加
D、大量使用燃料,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2、由于二氧化碳增加引起的生态变化是 ( )
A、酸雨形成 B、臭氧层空洞
C、温室效应 D、碳氧平衡效应
C
C
3、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
列除哪项外,其余各项都是光合作用的意义( )
A.为生物提供食物 B.为生物的生存提供能量
C.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二氧化碳
D.为生物的生存提供氧气
4、在山坡或沙地植被是利用根的 ( )
A、输导功能B、吸收功能 C、贮存功能D、固定功能
5、我国“三北”防护林是一项规模空前的生态建设工程,
被誉为“绿色万里长城建设工程”。以下哪项不是植
树造林在保护环境方面的要求 ( )
A、调节气候 B、提供足够的木材
C、维持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比例
D、防风固沙、减少土地沙漠化和沙尘暴的发生
6、地球上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 )
A、植物的光合作用B、生物体合成和地球内蕴藏的能量
C、太阳光 D、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7、森林中含氧量最多的时间是 ( )
A、早晨 B、正午 C、傍晚 D、夜间
8、在炎热的夏天,树林里空气湿润,
凉爽宜人,原因是 ( )
A.光合作用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浓度和空气的温度
B.呼吸作用吸收了大量的热量,降低了空气的温度
C.蒸腾作用降低了温度,提高了大气的湿度
D.呼吸作用产生了大量的水分,提高了空气的湿度,
降低了温度
9、下面是参与自然界水循环的生物和自然界的环境因素,请在它们之间用箭头标出主要的水循环途径:
大 气
陆地与河流及地下水
植 物
海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