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论教养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
教养是一个人的天性,教养是为人处事的准则。如果一个人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mào然行动,鲁莽做事,这不是有教养的表现。剖析教养的本质,对于教养的形成我们很难开出一个确切的处方,但最基本的做法就是要尊重他人,提升自己的hán
养。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剖析(__
_) 处方(__
_)
2.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mào(__
__)然 hán(_
__)养
3.语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__
__改为__
__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男孩儿彬彬有礼地站起来,向大家先鞠了一个躬,然后说了声:“谢谢叔叔阿姨!”
B.我们在任何场合下讲话都应慎重,不要随心所欲,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C.阅读课上,同学们像一只只勤奋的小蜜蜂,扑在书上,呕心沥血地吮吸着知识的营养。
D.他聪明机灵,不论遇到哪种状况,都能随机应变,将事情妥善处理。
5.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开展了“学家规 树新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0个字)
材料一:西周时期,周公以《无逸》告诫后辈子孙不要因贪图享乐而荒废政务;春秋时期,孔子以“不学礼,无以立”训诫儿子。这两个事例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我国家规文化的源头。
材料二:“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规,除对家族的繁衍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外,还是社会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为社会提供家庭教育的范本和楷模。
(2)我国古代家规教导子孙为人处世涉及方方面面。请在下面三条家规中选择一条,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不少于100字)
①一生之成败,皆关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曾国藩家书》
②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朱子家训》
③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颜氏家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让讲规矩成为新常态
①钱穆先生写过一篇叫“做人的规矩”的文章,说:“诸位将来离开学校踏入社会,谋到了一项职业,做甚么应该像甚么,应该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模范。人有人的样子,也便是有规矩了,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诚哉斯言!讲规矩确实是人生的最高艺术。
②一个人应该讲规矩。一个讲规矩的人,为人处世才会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有君子的气度,有“人的样子”。这样的人,有操守,识分寸,知进退,懂轻重,是一个靠谱的人,一个明白的人,一个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现代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契约精神的社会,对个体的规矩意识有着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讲规矩,不但有损人品,有亏德行,而且寸步难行,注定一事无成。
③一个家庭应该讲规矩。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家庭的规矩串联起来,影响着社会风气,影响着全民的公德素养,影响着国家文化。不难发现,很多民间规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美好理念。我们的家庭不但应该践行规矩,保持对规矩的敬畏和重视,让规矩在家庭教育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应该承担主要的传承责任,通过言传身教把有价值的规矩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④一个政府也应立好规矩,维护规矩。“依法治国”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理念,“法”即规矩。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先立规矩后办事应是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则,也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基础。自古以来,凡躬订良法者,必定要考虑到它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故需谨慎研判,反复论证。今天我们的政府在立规矩这件事上,理应有更严谨的态度、更专业的精神,令规矩更有前瞻性、现实性。
⑤政府和政府官员须带头守规矩。手握公权力的人坚决按规矩办事,不仅体现了一种品德和修养,更表现了一种政治上的清明与成熟。须知规矩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朱元璋曾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活?”有言位居显赫者最快活,有言富甲一方者最快活……朱元璋均不满意。唯有大臣万钢答道:“天下守法度者最快活。”朱元璋大悦。法度就好比我们的规矩,守规矩者,不越法纪“雷池”,绝无“暗室亏心之忧”,自然能坦坦荡荡,光明磊落。
⑥清代画家沈宗骞有一句名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我们不但要懂规矩,守规矩,还要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让讲规矩成为中国的新常态。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7.按照要求,补充任务表格中的对应内容。
第①段的作用:_
____
第②③④段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换?请说明理由。
__
_
8.下面对相关论据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守规矩的重要性。
B.荀子《劝学》中的“木受绳则直”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规矩所起到的作用。
C.“东施效颦”的事例可以用来论证不守规矩的危害性。
D.“商鞅立木”的事例可以运用到第④段中,论证立规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9.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春别曲
[唐]张籍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①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①杜荀鹤:唐代诗人。字意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品悟妙处】
10.这两首诗中的一、二两句描写景物时都注重“着色”,请从“染”和“匀”两个字中任选一个,结合诗句赏析妙处。
我选“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诗情】
11.《春别曲》中诗人埋怨江头之橘为什么不把友人的行舟拴住,以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惜别之情;《闽中秋思》中_
__
8 论教养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
教养是一个人的天性,教养是为人处事的准则。如果一个人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mào然行动,鲁莽做事,这不是有教养的表现。剖析教养的本质,对于教养的形成我们很难开出一个确切的处方,但最基本的做法就是要尊重他人,提升自己的hán
养。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剖析(__pōu__) 处方(__chǔ__)
2.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mào(__贸__)然 hán(__涵__)养
3.语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__处事__改为__处世__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小男孩儿彬彬有礼地站起来,向大家先鞠了一个躬,然后说了声:“谢谢叔叔阿姨!”
B.我们在任何场合下讲话都应慎重,不要随心所欲,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C.阅读课上,同学们像一只只勤奋的小蜜蜂,扑在书上,呕心沥血地吮吸着知识的营养。
D.他聪明机灵,不论遇到哪种状况,都能随机应变,将事情妥善处理。
5.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开展了“学家规 树新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0个字)
材料一:西周时期,周公以《无逸》告诫后辈子孙不要因贪图享乐而荒废政务;春秋时期,孔子以“不学礼,无以立”训诫儿子。这两个事例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我国家规文化的源头。
材料二:“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规,除对家族的繁衍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外,还是社会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为社会提供家庭教育的范本和楷模。
材料一:我国家规文化历史悠久。(或:我国家规文化起源早。)
材料二:古代家规影响深远。(或:古代家规的积极影响。)
(2)我国古代家规教导子孙为人处世涉及方方面面。请在下面三条家规中选择一条,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不少于100字)
①一生之成败,皆关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曾国藩家书》
②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朱子家训》
③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颜氏家训》
__选择①。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每个人都需要朋友,而朋友的好坏有时候甚至能决定人生的成败。诚实的朋友会让你感觉到忠实可靠,虚伪的朋友则令人失去对他的信任;忠贞守信的朋友会认真完成你的嘱托,让你免去后顾之忧,油嘴滑舌的朋友则会敷衍塞责,令你提心吊胆;正直宽容的朋友会指出你的缺点,包容你的无心之失,圆滑狭隘的朋友则会在有利可图时盲目吹捧,在你无意冒犯时心生怨恨。所以,我们要结交品行正直的朋友,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达到更好的人生状态。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让讲规矩成为新常态
①钱穆先生写过一篇叫“做人的规矩”的文章,说:“诸位将来离开学校踏入社会,谋到了一项职业,做甚么应该像甚么,应该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模范。人有人的样子,也便是有规矩了,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诚哉斯言!讲规矩确实是人生的最高艺术。
②一个人应该讲规矩。一个讲规矩的人,为人处世才会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有君子的气度,有“人的样子”。这样的人,有操守,识分寸,知进退,懂轻重,是一个靠谱的人,一个明白的人,一个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现代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契约精神的社会,对个体的规矩意识有着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讲规矩,不但有损人品,有亏德行,而且寸步难行,注定一事无成。
③一个家庭应该讲规矩。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家庭的规矩串联起来,影响着社会风气,影响着全民的公德素养,影响着国家文化。不难发现,很多民间规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美好理念。我们的家庭不但应该践行规矩,保持对规矩的敬畏和重视,让规矩在家庭教育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应该承担主要的传承责任,通过言传身教把有价值的规矩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④一个政府也应立好规矩,维护规矩。“依法治国”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理念,“法”即规矩。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先立规矩后办事应是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则,也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基础。自古以来,凡躬订良法者,必定要考虑到它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故需谨慎研判,反复论证。今天我们的政府在立规矩这件事上,理应有更严谨的态度、更专业的精神,令规矩更有前瞻性、现实性。
⑤政府和政府官员须带头守规矩。手握公权力的人坚决按规矩办事,不仅体现了一种品德和修养,更表现了一种政治上的清明与成熟。须知规矩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朱元璋曾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活?”有言位居显赫者最快活,有言富甲一方者最快活……朱元璋均不满意。唯有大臣万钢答道:“天下守法度者最快活。”朱元璋大悦。法度就好比我们的规矩,守规矩者,不越法纪“雷池”,绝无“暗室亏心之忧”,自然能坦坦荡荡,光明磊落。
⑥清代画家沈宗骞有一句名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我们不但要懂规矩,守规矩,还要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让讲规矩成为中国的新常态。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个人、家庭、政府和政府官员,都应该讲规矩。__
7.按照要求,补充任务表格中的对应内容。
第①段的作用:__引出论点。____
第②③④段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换?请说明理由。
__不能,因为第②③④段分别从个人、家庭和政府的角度论证应该讲规矩,它们之间是递进关系。__
8.下面对相关论据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守规矩的重要性。
B.荀子《劝学》中的“木受绳则直”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规矩所起到的作用。
C.“东施效颦”的事例可以用来论证不守规矩的危害性。
D.“商鞅立木”的事例可以运用到第④段中,论证立规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9.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举例论证。列举朱元璋和大臣之间的问答事例,有力地论证了“手握公权力的人坚决按规矩办事,不仅体现了一种品德和修养,更表现了一种政治上的清明与成熟”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__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春别曲
[唐]张籍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①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①杜荀鹤:唐代诗人。字意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品悟妙处】
10.这两首诗中的一、二两句描写景物时都注重“着色”,请从“染”和“匀”两个字中任选一个,结合诗句赏析妙处。
我选“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染 “染”字夸张地写出了长江春水之碧绿,色彩之浓重。
示例二:匀 “匀”字赋予雨以人格,细密、轻柔的雨将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感悟诗情】
11.《春别曲》中诗人埋怨江头之橘为什么不把友人的行舟拴住,以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惜别之情;《闽中秋思》中__一、二两句描绘风雨中的芭蕉声,表达离乡愁绪(或三、四两句美好的山水风景与不堪行走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