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前秦
东晋
一、淝水之战
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1、前秦的疆域
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在北方的流亡移民当中选拔精壮者,加以严格训练培育出的一支军队,为东晋时期战力最强的主力军)8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
在决战即将爆发时,东晋将领提出要前秦军队稍稍后撤,以便晋军过河交战。苻坚认为在晋军渡河时发动突然袭击,定能一举获胜,随即命令军队后撤。
北府军,又名北府兵,是中国东晋时谢玄主持创立的一支军队,一开始权力几乎只属于陈郡谢氏家族,后数度易主,并成为南朝军队主力。
看图讲故事
风声鹤唳
以吾之众旅(军人),投鞭(马鞭)于江,足断其流。
——《晋书》苻坚载记下
余众弃甲宵遁[dùn
](连夜逃跑),闻风声鹤唳[lì],皆以为王师已至。
——《晋书》苻坚载记下
见部阵整齐,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有惧色。
——《晋书》苻坚载记下
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
学典故
想一想
淝水之战,苻坚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这是为什么呢?
前秦:
①骄傲轻敌。
②军队内部有很多其它少数民族的人,不够团结,军心不齐。
③前秦战线过长,指挥不当。
东晋:
①战略得当。
②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
战争名称
地点
时间
双方
结果
特点
影响
淝水之战
淝水
383年
前秦(
87万)vs
东晋(8万)
以少胜多
东晋胜
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阅读“淝水之战”一目,完成下表
一、淝水之战
使东晋王朝统治局面相对稳定,南方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想一想:淝水之战与在此之前哪几次战争特点非常相似?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前秦
东晋
北朝
南朝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建立:
___世纪后期
439
都城:
(今山西大同)
____族拓跋部
2、北魏统一北方:
鲜卑
4
平城
____年
北魏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前秦呢?
A.停止战争,巩固北方
B.继续战争,
统一全国
√
当时,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鲜卑族
汉族
生产方式
以游牧为主
以农耕为主
社会形态
落后的奴隶社会
先进的封建社会
生活方式
逐水草而居
定居
政治制度
欠缺完备
比较完备
总的认识
相对落后
相对先进
“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最终被先进民族的先进文化所征服。”
——马克思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平城
洛阳
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迁都后产生了什么影响?
从以下备选项中找出孝文帝公元494年迁都洛阳的原因有哪些,请把你选择的答案填入括号内。
①迁都洛阳的原因有:(
);
②
迁都洛阳的意义有:(
)。
A、B、E、F
C、D、G
A、平城地理位置偏北、交通闭塞、粮食供应困难
B、洛阳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C、促进了北方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发展
D、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
E、为了便于接受、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
F、为摆脱鲜卑贵族的束缚
G、为后来的汉化改革打下了重要基础
假如你是孝文帝,在迁都后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呢?
材料一
今欲断诸北语(鲜卑语),一丛正音(汉语)。”
——《北史·魏咸阳王禧传》。
推行汉化措施
材料二
(学习中原服饰)制定官吏的冠服。妇女的服饰也有了规定,大抵模仿南朝。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四
孝文帝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子女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材料五
依《周礼》制度,班之天下。
——《魏书·高祖纪》
说汉语
穿汉服
通汉婚
习汉礼
《孝文帝出行图》。画面中所有的人都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反映了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北魏的衣冠制度。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改汉姓
根据以上材料,说一说孝文帝汉化措施有哪些?
1、说汉语
2、穿汉服
3、通汉婚
4、改汉姓
5、习汉礼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丰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孝文帝的改革起到怎样的作用?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融合的过程,包括
、
、
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一种进步历史现象。
经济生活
风俗习惯
语言文化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成为农业居民。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就座方式:
“席地而坐”
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服,本来是便于骑马打仗的小袖上衣和窄腿裤子;传入中原后,适应汉人的衣着传统,袖子逐渐变宽,裤腿也变得肥大,像喇叭一样。裤褶服成为那时南北流行的服装,不仅打仗时穿,平时也穿。这种变化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互相影响。
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北魏骑兵俑
zhe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3.北朝的统治者学习汉人实行君主专制
1.少数民族开始过定居生活
,学习汉人的农业生产方式
2.汉人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食物、服装、用具
民族交融
从P95找出北方民族交融表现在哪些方面?
4.文化交流方面:少数民族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受到汉族的喜爱
5.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根据所学,请你谈谈对魏晋时期民族关系的理解?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鲜卑族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融进中华民族历史中,请站在中华民族大立场上对于这位皇帝的改革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