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生物与环境---2019-2021年江苏省中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2生物与环境---2019-2021年江苏省中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7-25 12:4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2021年江苏省中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专题2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共27小题)
1.(2021?常州)自我调节能力最弱的生态系统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湖泊生态系统
C.城市生态系统
D.雨林生态系统
2.(2021?常州)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一共有九条食物链
B.最长的食物链中共有五个营养级
C.食物网中数量最少的生物是蛇
D.该食物网中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3.(2021?连云港)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圈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B.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C.生物圈中的生物能影响和适应环境
D.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4.(2021?苏州)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蝗虫具有坚韧的外骨骼,不容易被天敌捕食
B.鲫鱼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小水中的阻力
C.家鸽的孵卵和育雏行为能提高后代的成活率
D.蟒蛇的鳞片可减少水分散失,适于陆地生活
5.(2021?苏州)2020年11月底,苏州作为江苏省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已基本完成试点区内的试点项目建设。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列措施不符合建设海绵城市要求的是(  )
A.植树种草,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B.疏通河道、沟渠,建设并保护湿地
C.采用透水材料铺装城市的绿道、广场
D.大量建设水泥道路,改善城市交通
6.(2021?连云港)下列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食物链通常是由绿色植物开始的
B.食物网中可以包含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C.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增
D.食物链越多,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弱
7.(2020?淮安)2020年6月5日是第49个“世界环境日”,中国确立的主题是“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下列行为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
A.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
B.选用有节能、环保标志的电器
C.不按分类标识随意投放垃圾
8.(2020?盐城)盐城黄海湿地申遗成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人是生物圈中的普通一员”的理念。下列说法与这一理念不相符的是(  )
A.围垦和开发湿地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更能改善环境
B.人类社会应该高速发展,但不能以湿地减少为代价
C.生物圈是人类的繁荣家园,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D.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9.(2020?盐城)下列能够表示完整食物链的是(  )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C.狼吃兔,兔吃草
D.猫头鹰吃田鼠,蛇也吃田鼠
10.(2020?连云港)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就叫作食物链。下列能正确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
A.鼠→蛇→鹰
B.草→鼠→蛇→鹰
C.草←鼠←蛇←鹰
D.阳光→草→鼠→蛇→鹰
11.(2020?连云港)谚语、俗语和古诗词中蕴含着一些生物学原理。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环境影响生物
B.春雨贵如油﹣﹣植物生长都需要无机盐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D.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这两种动物间是寄生关系
12.(2020?南通)晓玲为探究废旧电池对水质的影响,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表:
项目
对照组
实验组
加入无污染河水的量/毫升
1500

加入7号废旧电池的数量/节
不加
1
放入同种生长状况一致的金鱼的数量/条
5
5
该方案中的①应为(  )
A.500
B.1000
C.1500
D.2000
13.(2020?南通)大雨过后,蚯蚓纷纷爬出洞穴。引起这一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水分
B.空气
C.温度
D.土壤
14.(2020?苏州)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的特点是(  )
A.逐级递增
B.逐级递减
C.基本不变
D.随机变化
15.(2020?淮安)“雨露滋润禾苗壮”中影响植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水
D.土壤
16.(2019?泰州)下列不属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
A.能繁殖后代
B.能生长发育
C.能适应环境
D.能随意运动
17.(2019?泰州)松树在寒冷的冬季仍然郁郁葱葱,显示不畏严寒的特性。这是(  )
A.自然选择的结果
B.遗传变异的结果
C.人工选择的结果
D.环境变化的结果
18.(2019?泰州)菠萝是南方水果。在泰州很难生长。影响菠萝生长和结果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温度
B.水
C.阳光
D.空气
19.(2019?泰州)下列各项中。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
A.草→鹿→野兔→狼
B.草→昆虫→食虫鸟→蛇
C.阳光→草→昆虫→食虫鸟
D.昆虫→食虫鸟→蛇→猫头鹰
20.(2019?泰州)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形态。下列生物的形态与干旱缺水环境相适应的是(  )
A.枯叶蝶的叶状翅
B.猪笼草的捕虫囊
C.仙人掌的刺状叶
D.老虎身上的斑纹
21.(2019?盐城)下表所示猫和鼠的生命现象,与相应的生物特征不相符的是(  )
选项
生命现象
生物特征
A
猫吃老鼠
营养
B
猫生猫,鼠生鼠
生长
C
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
变异
D
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进洞里
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
A.A
B.B
C.C
D.D
22.(2019?盐城)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需要全人类的关注与合作。下列做法与导致结果不相符的是(  )
A.大量使用农药→酸雨
B.大量砍伐森林→土地沙漠化
C.使用含氟制剂→臭氧层破坏
D.外来物种入侵→本地物种灭绝
23.(2019?盐城)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成分关系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该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存在着食物关系的四种生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A→B→C→D
C.若某种有毒物质进入乙后,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D
D.从功能上看,图中丙所示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24.(2019?连云港)如图表示生态系统部分成分间的相互关系(甲、乙、丙表示三类生物成分)。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表示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
B.乙表示消费者,包括人和各种动物
C.丙是能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D.甲、乙、丙三类生物成分能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25.(2019?连云港)留住碧水蓝天,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在成为人们的共识。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工业废水要加强治理,生活废水随意排放
B.治理废气和用清洁能源不能减轻大气污染
C.保护生物圈中的自然环境不利于保护生物
D.建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
26.(2019?连云港)食物链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有关食物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是由藻类、苔藓等低等植物开始的
B.位于食物链第2个环节的生物通常是植食性动物
C.食物链遭到破坏不可能危及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D.食物链只表示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与能量流动无关
27.(2019?南通)蝴蝶多在白天活动,蝙蝠多在夜晚活动。造成这种生活习性差异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空气
B.水分
C.阳光
D.温度
二.多选题(共1小题)
28.(2020?苏州)2020年5月27日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登顶成功。登顶过程中,随着海拔升高,空气越来越稀薄,当海拔超过8000米时,对人类来说,就意味着进入了“死亡地带”。限制人类在“死亡地带”存活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A.氧气
B.阳光
C.温度
D.水分
三.解答题(共2小题)
29.(2021?常州)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将开始向大海排放福岛核废水。核废水中残存的氚具有放射性,对海洋生态系统及整个生物圈造成巨大的危害。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属于
 
 ,该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
 
 。
(2)图中的顶层食鱼鱼类是第
 
 营养级,该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
 
 流动的;核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在生物体内富集最多 
 。
(3)日本政府指望依靠海洋的
 
 能力来解决核废水的危害。若海洋中的动植物因放射性物质发生变异或死亡,将导致生态系统难以维持
 
 。
(4)你对日本政府做出此项决定的态度是: 
 。
30.(2020?南通)海安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如图表示某稻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分析,图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青蛙、蚱蜢等动物属于 
 。
(2)图中有 
 条食物链。写出包含青蛙的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
(3)图中含能量最多的生物是 
 。该生态系统中所需的能量最终都来自 
 。
(4)为提高水稻品质,稻农通常会利用青蛙等天敌防治农田害虫,这种防治方法称为 
 防治。
2019-2021年江苏省中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专题2生物与环境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7小题)
1.【解答】解:A、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很。缺乏高大的植物,动植物种类虽然比森林生态系统少,但依然是非常丰富的。草原在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不符合题意;
B、湖泊生态系统由淡水体与其中的生物组成,淡水不仅为人类提供饮用、灌溉及工业用水的水源,在调节气候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不符合题意;
C、城市生态系统,属于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其主要的特征是:以人为核心,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自我调节能力最弱,符合题意;
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解答】解:A、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图中食物链有:草→兔→鹰、草→鼠→鹰、草→鼠→蛇→鹰、草→食草昆虫→食虫鸟→蛇→鹰,共4条食物链,A错误;
B、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食草昆虫→食虫鸟→蛇→鹰,共有五个营养级,B正确;
C、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其数量越少,因此在这个食物网中数量最少的生物是鹰,C错误;
D、食物网中只含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D错误。
故选:B。
3.【解答】解:A、生物圈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我们要合理开发和利用。错误;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错误;
C、生物圈中的生物能影响和适应环境,正确;
D、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错误;
故选:C。
4.【解答】解:A、蝗虫具有外骨骼,外骨骼具有保护支持作用,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适应干旱的环境,A错误;
B、鲫鱼身体呈梭型,可以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用鳃呼吸,适于吸收水中的氧气,因此适于水中生活,B正确;
C、鸟类的筑巢、孵卵、育雏等行为,摆脱了卵孵化对环境的依赖,提高了卵的孵化率,育雏提高它们后代的成活率,C正确;
D、蟒蛇属于爬行动物,体表鳞片可减少水分散失,适于陆地生活,D正确。
故选:A。
5.【解答】解:根据海绵城市的含义可知,“植树种草,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疏浚河道、沟渠,建设并保护湿地”“采用透水材料铺装城市的绿道、广场”都有利于海绵城市的建设,而“大量建设水泥道路,改善城市交通改”不利于吸水渗水等,与建设海绵城市无关;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6.【解答】解:A、食物链的起始点是生产者,即食物链通常是由绿色植物开始的,A正确;
B、食物链相互交错,这样多条食物链相连就形成了食物网.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B错误;
C、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C错误;
D、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食物链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强,D错误。
故选:A。
7.【解答】解:A、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能节约木材,减少树木的砍伐,增强二氧化碳的消耗,利于环境保护,A不符合题意;
B、选用有节能、环保标志的电器,利于环境保护,B不符合题意;
C、不按分类标识投放垃圾,不利于环境保护,C符合题意。
故选:C。
8.【解答】解:A、围垦和开发湿地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破坏环境,破坏生物圈,A符合题意;
B、人类社会应该高速发展,但不能以湿地减少为代价,是为了保护生物圈,B不符合题意;
C、生物圈是人类的繁荣家园,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我们要爱护它,C不符合题意;
D、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保护生物圈,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解答】解:ABD、螳螂、蝉、黄雀,大鱼、小鱼、虾米,猫头鹰、田鼠、蛇,都是动物是消费者,都缺少生产者,因此食物链不完整,ABD不正确;
C、狼、兔子是消费者,草是生产者,狼吃兔子,兔子吃草表示的食物链是草→兔子→狼,食物链完整,C正确。
故选:C。
10.【解答】解:A、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该链状结构没有生产者,不能构成食物链。A错误;
B、该链状结构正确的表示了生产者草与消费者鼠、蛇、鹰它们四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B正确;
C、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该链状结构箭头方向指向错误。C错误;
D、阳光是非生物部分,既不属于生产者也不属于消费者,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D错误。
故选:B。
11.【解答】解: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意思是白蚁在大堤内挖洞影响了大堤的牢固性,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错误;
B、“春雨贵如油”说明植物生长都需要水分,B错误;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草原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C正确;
D、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这两种动物间是捕食关系,D错误;
故选:C。
12.【解答】解: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为探究废旧电池对水质的影响,设置水中有无废电池为变量,其他条件相同。所以①为1500。
故选:C。
13.【解答】解: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大雨过后,雨水把土壤缝隙中的氧气排挤出来,土壤中的氧气减少,蚯蚓在土壤中无法呼吸,为了呼吸蚯蚓纷纷钻出地。
故选:B。
14.【解答】解: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传递(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和散失(各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过程。由于各营养级生物呼吸作用的散失等原因,能量沿食物链(网)传递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的。
故选:B。
15.【解答】解:影响植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雨露滋润禾苗壮”,体现了水(非生物因)影响了生物禾苗的生活。
故选:C。
16.【解答】解:据分析可见:A、B、C都属于生物的特征;A、B、C不符合题意;
D、运动不属于生物的特征,如植物不能运动,动物可以运动,D符合题意;
故选:D。
17.【解答】解: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如松树在寒冷的冬季仍然郁郁葱葱,显示不畏严寒的特性,因此冬季松树仍然郁郁葱葱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选:A。
18.【解答】解: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非生物因素温度对植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菠萝在南方生长得得很好,在北方生长不好。主要是南方、北方温度不同造成的。
故选:A。
19.【解答】解:A、食物链起点是草,属于生产者,终点是狼,狼吃鹿和野兔,但是野兔不吃鹿,A错误;
B、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所以该链状结构构成一条食物链,B正确;
C、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C错误;
D、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该链状结构没有生产者,D错误。
故选:B。
20.【解答】解:A、枯叶蝶的体色与体形与一片枯叶非常相似,目的是为了与环境颜色一致,避免敌害发现,属于保护色,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B、猪笼草的捕虫囊能够捕食昆虫,是它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C、仙人掌一般生活在沙漠地区,环境极其干旱,仙人掌茎变得非常肥厚,叶成刺状,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
D、老虎身上的斑纹属于警戒色,可以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到攻击。这是长期适应环境的表现。
故选:C。
21.【解答】解:A、猫吃老鼠。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A正确;
B、猫生猫,鼠生鼠,属于遗传现象。B错误;
C、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变异现象。C正确;
D、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进洞里的现象,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正确。
故选:B。
22.【解答】解:A、大气污染,燃煤排放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气体,二氧化硫形成酸雨,对生物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污染原因和结果不相符,错误;
B、大量砍伐森林使土地沙漠化,正确;
C、使用含氟制剂破坏臭氧层,正确;
D、外来物种入侵造成本地物种灭绝,正确;
故选:A。
23.【解答】解:A、呼吸作用是指在线粒体里把有机物分解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所以①③④表示呼吸作用,A正确;
B、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图乙中A数量最多,即A位于第二营养级,D的数量最少,位于最高营养级,因此生物的是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A、B、C、D,构成的食物链正确的是:甲→A→B→C→D,B错误;
C、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D的生物数量最少,其营养级别最高,体内有毒物质积累得最多,C正确;
D、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可以和大气之间进行双向物质交换,可以确定甲是生产者;甲和乙均有物质流向丙,丙从动植物尸体或腐烂组织获取营养维持自身生活,因此丙是分解者,乙直接消耗有机物获取营养,则乙是消费者,D正确。
故选:B。
24.【解答】解:A、甲表示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A正确;
B、乙表示消费者,包括人和各种动物,B正确;
C、丙能分解甲、乙的遗体遗物中的有机物,形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进入生态循环,丙是分解者,C正确;
D、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甲、乙、丙三类生物成分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缺少非生物成分,D错误。
故选:D。
25.【解答】解:A、工业废水要加强治理,生活废水不能随意排放,错误;
B、治理废气和用清洁能源能减轻大气污染,错误;
C、保护生物圈中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保护生物,错误;
D、建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正确;
故选:D。
26.【解答】解:A、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即绿色植物开始,A错误;
B、位于食物链第2个环节的生物通常是植食性动物,B正确;
C、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食物链遭到破坏可能危及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C错误;
D、食物链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两个营养结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D错误。
故选:B。
27.【解答】解:由分析可知,蝴蝶多在白天活动,蝙蝠多在夜晚活动。可见影响蝴蝶、蝙蝠生活习性的环境因素是受光照影响形成的昼夜节律。
故选:C。
二.多选题(共1小题)
28.【解答】解: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空气稀薄、氧气含量较少,因此导致人体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少,血液运输的氧气减少,为了适应高原生活氧气较少的环境特点,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多,可以运输更多的氧气。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约6℃,限制人类在“死亡地带”存活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氧气和温度。
故选:AC。
三.解答题(共2小题)
29.【解答】解:(1)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是生产者,图中浮游植物属于绿色植物是生产者。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和能量。因此该生态系统能量和有机物都来源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2)食物链表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食浮游动物的鱼类→底层食鱼鱼类→顶层食鱼鱼类。图中的顶层食鱼鱼类是第五营养级。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也能够沿着它们进行积累,核废水中的在生物体内富集最多的生物是顶层食鱼鱼类,这说明食物链对有毒物质具有富集作用。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若海洋中的动植物因放射性物质发生变异或死亡,将导致生态系统难以维持生态平衡。
(4)对日本政府做出此项决定的态度是:坚决反对。原因是海洋环境生态系统将会受到破坏;海洋生物将会受到污染;人类食用污染的海产品,将会产生各种疾病;影响渔业发展。
故答案为:(1)生产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2)五;食物链;顶层食鱼鱼类;
(3)自我调节;生态平衡;
(4)坚决反对(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0.【解答】解:(1)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因此,图中的水稻属于生产者。青蛙、蚱蜢等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属于消费者。
(2)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该食物网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水稻→蚱蜢→青蛙;水稻→蚱蜢→螳螂→青蛙;水稻→蚱蜢→螳螂→食虫鸟;水稻→蚱蜢→食虫鸟,其中包含青蛙的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水稻→蚱蜢→青蛙。
(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从固定在生产者体内的太阳能开始,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能量在沿食物链各个环节的传递过程中,流动的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生产者水稻是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所含能量最多。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
(4)为提高水稻品质,稻农通常会利用青蛙等天敌防治农田害虫,这种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叫做生物防治。常用的方法有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等。
故答案为:(1)水稻;消费者
(2)4;水稻→蚱蜢→青蛙
(3)水稻;太阳能
(4)生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