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25 17:2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
形成与发展
教学
目标
1、了解先秦的政治文明
2、理解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3、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4、分析古代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1、夏朝
⑴建立: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⑵制度创新:启继禹位,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商朝:内外服体制
⑴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⑵外服:王畿四周。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有限。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反映了夏商时期政治制度的哪些特点?
家天下;
具有神秘色彩;
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有限。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3、西周
⑴分封制:
①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②内容:a、分封对象: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
b、主要封国:鲁、齐、燕、卫、宋、晋。
c、诸侯权利:再分封、世袭土地和权利、较大的独立性。
d、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e、贵族等级:“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③影响
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周文化范围。
消极:西周后期,导致诸侯国势力膨胀,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
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
——顾炎武
“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族遗民之国)。”
——钱 穆
(三)西周的政治体制——宗法制
1.含义: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大宗与小宗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既有家庭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国与家结合;
大宗与小宗既具有相对性;
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上述材料及图片体现出西周宗法制的何种特点?
西周宗法制示意图
(三)西周的政治体制——宗法制
自武王至幽王,传十二世十三王,基本上行嫡长子世袭制。
?????????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
《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
──?班固《白虎通义》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
——《吕氏春秋》
家国同构:"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洽,是一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
探 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对当时有哪些影响?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世卿世禄”的特权)
有利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
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影响深远。
⑷西周政体的特征
①分封制与宗法制、礼乐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部族色彩、世卿世禄,贵族政治)神权色彩,家国一体,等级制度鲜明。
②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
③分封制下,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上》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1.皇帝制度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史记·秦始皇本纪》
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2.秦朝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制示意图
家国一体,家国同治
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国家大事皇帝与公卿廷议,由皇帝最终裁决。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3.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废分封,设郡县,郡县长官均由中央直接任命,在地方上用官僚取代了贵族血缘世袭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毛泽东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议一议】你如何理解标红的两句诗?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秦朝虽然持续时间很短但具有开创性。秦朝建立了一套全新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治理模式,实现了从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国家的转变,这一套制度延续2000多年,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
1.汉朝行政中枢的演变
(1)汉承秦制,中央行政体制仍为三公九卿制。但是,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府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
(2)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设立中朝(或称“内朝”),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3)西汉晚期以后,丞相制被三公制取代,中朝尚书台的权力逐渐增大
(4)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利受到削弱
(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2.隋唐三省六部制
皇 帝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
(起草政令)
(执行 政务)
(封驳审议)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宰相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三省职责分明,相互制约
(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政事堂
中书门下
宰相会议召开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来改称中书门下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3.宋朝
4.元朝
三省职能废弛瘫痪,另设中书门下省“佐天子,执大政”,其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旅行宰相的职权。
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一省制中枢体制
特点:
机构重叠
特点:
丞相权重
(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5.明朝
6.清朝
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丞相制度终结,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废除丞相后,明朝逐步建立起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大量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中枢首脑。
雍正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秦 汉 唐 宋 元 明 清
外朝
丞相
内朝
尚书省-
门下省
中书省
参知政事
枢密院
三司
中书省一省制
废丞相
重用亲信
削弱相权
相权一分为三
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财权
相权扩大
相权消失
君主专制的演进示意图
君权
相权
六部
军机处
顶峰
1.两汉时期
(1)汉承秦制——郡县两级制
太守
郡丞
郡尉
太守开府分曹理事

县令或县长
县尉
县丞
分曹属吏

(二)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2)汉初地方行政体制还包括王国和诸侯国
(3)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不断被削弱,诸侯国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4)东汉晚期,原来的检查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
“推恩令”
内容: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2.魏晋与隋唐
(1)魏晋时期
主要是 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 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2)隋朝:
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3)唐朝:
①唐继隋制,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 ),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②安史之乱后,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
③唐中期后,设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唐朝
节度使
政治上;较大的自主权
经济上;控制着财权
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
割据势力
行省的设立
评价:
形成省、路、 府、州、县的多级行政体制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 机构,掌管一省政务,简称“行省”
后来,行省演变为 地方常设的最咼一级行政机构
3.元朝
(1)明朝:
①废行省,设三司: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
②明朝后期,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4.明清时期
(2)清朝
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
明清时期,形成省、府、县三级级行政体制
课堂小结
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
过渡时期的政治制度变化
大一统王朝国家的政治制度


西周
春秋战国
秦至清
血缘政治
贵族政治
原始民主传统
宗法分封瓦解
各国变法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皇帝制度
中央行政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
皇权不断加强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课堂检测
B
1.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这说明当时(  )
A.君主专制政体不够完善 B.原始民主遗存尚有影响
C.公众舆论决定国家事务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2.“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材料主要表明秦朝(  )
A.等级制度日趋固化 B.监察体制正式形成
C.创立官僚政治体制 D.郡国并行体制终结
C
3.明成祖在设立内阁的同时,又重用宦官。到明朝中后期,在内阁权威扩大的同时,代天子“批红”的司礼监权力也不断上升,甚至出现宦官专权现象。这反映出(  )
A.内阁和司礼监相互制衡、共同决策
B.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C.内阁和司礼监权力扩大削弱了皇权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