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各阶级的救亡图存运动
1840-1842
鸦片战争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
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C60S-90S边疆危机
地主阶级
抵抗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地主阶级洋务派
洋务运动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
戊戌维新运动
农民阶级
义和团运动
失败
第19课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狭义上指的是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
广义上指自19世纪末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进行的一系列的革命运动,开始于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结束于1912年清帝退位。
概念阐释:
庚子之变后的中国,风云际会,出现了革命、改良、朝廷三方格斗角逐的社会政治格局。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自主阅读教材第一目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思考革命派,改良派(立宪派),朝廷(清政府)是如何挽救此时社会危机的。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背景)
清政府:第一阶段(1901-1906):《辛丑条约》签订后,“新政”改革;
第二阶段(1906-1912):革命运动高涨之际,1906年,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激化阶级矛盾。
立宪派:积极推进立宪运动——转向革命
革命派:组织准备:兴中会——中国同盟会
思想宣传:三民主义
武装斗争:黄花岗起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核心
推翻满清政府统治
(民族革命)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政治革命)
解决土地问题
(社会革命)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前提
保障
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
中国人民要求民主权利
中国人民要求发展经济
意义: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反映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局限:未明确反帝、无彻底土地纲领
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速度为15%。这促使中国资产阶级真正形成一个独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利用商会有组织的参与地方或全国性的经济与政治活动。
史料二: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史料四:
四川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
1911年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诱捕保路同志会蒲殿俊、罗纶、张澜等人,屠杀请愿民众,制造“成都十二桥血案”,简称"成都血案"。九月八日,成都附近的保路同志军揭竿而起,围攻成都,全川同盟会员借机发动了武装起义。
孙中山曾说:“若无四川保路运动,武昌起义要迟一年半载。”
必要性 ①政治:
可能性 ②经济:
③思想:
④组织:
⑤军事:
偶然性 ⑥时机:
民族危机加剧,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使阶级矛盾激化
民族资义经济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
民主革命团体、政党的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黄花岗起义
四川保路运动。(导火线)
【归纳】辛亥革命的背景
偶然与必然促成的辛亥革命的爆发
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
★武昌
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四个省宣布独立
1.爆发:1911.10.10 武昌起义
南北两个政权对峙
2.政权:1912.1.1 中华民国成立
WHY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过程)
南北和谈
袁世凯
西方列强
逼迫
武力威胁
政治诱和
讨好
支持
清政府:
孙中山:
西方列强:
袁世凯:
清帝退位
让位袁世凯
扶持袁世凯为新代理人
逼清帝退位——革命“大功臣”
当上大总统——最高掌权者
讨好西方国家——得到西方的支持
四方博弈的结果
3.南北和谈
4.清朝灭亡 1912.2.12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
——《清帝退位诏书》
末代皇帝溥仪
3岁登基,6岁退位
1912.2.12,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清王朝统治宣告终结
1912年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4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5.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
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权利。
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主权在民
平等自由
责任内阁制
6.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专权
材料: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天足兴,纤足灭 …… 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新陈代谢》
(1912年3月5日的《时报》)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
建立了共和政体和共和国。
促进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性质: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
的民族民主革命。
意义:
皇帝倒了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袁世凯……在1916年当了皇帝,但是,只当了83天,就在全国人民的反对声中倒台并且一命呜呼了……次年的张勋复辟寿命就更短,只不过12天。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梁启超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民国二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戴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戴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范小芳等《戴季陶传》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有效;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告各友邦书》节选(1912.1)
吴玉章回忆道:“在南京临时政府中,不仅原来的官僚政客毫无生气,并且有些革命党人也在他们的影响下,开始蜕化,逐渐地丧失革命意志,而一味追求个人的官职和利禄去了。” ——转引自金冲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分析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影响范围有限
没有明确反帝目标,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未改变;
缺乏先进的革命政党的领导(科学革命纲领、发动人民群众、组织严密)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对内:政治: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经济: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对外:
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也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C
1. 孙中山认为,“社会问题在欧美是积重难返”“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世界”。这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理性主义
课堂检测
2.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
A.以和平的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D.为中华民国的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A
3.“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中国人的思想也由此而获得了一次巨大的解放。”材料中的“一次巨大的解放”主要是指( )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D.宣传了维新变法的思想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