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同步练习(word版含解析 4课时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同步练习(word版含解析 4课时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26 07:31:39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
1.《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载,公元230年,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材料表明东吴(  )
A.实行宽松的商业政策 B.孙权重视海外经济利益
C.统治范围已远达海外
D.民间与亶洲已有交往
2.如图是晋朝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章:“晋归义羌侯”印。由此可知(  )
①西晋时有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 ②西晋实行了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 ③西晋被少数民族所灭 ④少数民族内迁使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由此可知(  )
A.东晋门阀政治的发展
B.东晋出现了分裂割据
C.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D.皇权与相权实现了合理制衡
4.著名学者易中天曾说,“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南北朝的历史意义,我认为那就是: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的有了。什么没了?五胡。什么有了?南北”。这说明(  )
A.汉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单向融合导致五胡的消失
B.南北分野对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C.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
D.民族交融是导致民族消失的根源
5.在两汉,江南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南朝时则有稻、麦、黍、粟、菽、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北方作物大量移植南方。这表明(  )
A.两汉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B.南朝时江南地区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C.江南地区的土地利用率有较大提高
D.江南的农业发展水平已经超过北方
6.学者苏秉琦指出:“‘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但不止是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其意在说明(  )
A.五胡入主中原改变了民族的分布
B.五胡内迁促进中原人民南迁开发江南
C.充满活力的少数民族比汉民族先进
D.在战乱和流徙中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7.“(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材料突出说明,北魏孝文帝(  )
A.重视汉族文化
B.注重学以致用
C.锐意改革旧俗
D.潜心文学创作
二、非选择题
8.人口流动反映了社会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为4~6世纪中国境内民族迁移示意图。
材料二 《晋书》记载:“昔中原丧乱,流寓江左(江左: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庶有旋返之期,故许其挟注本郡。”东晋政府允许侨人(侨人:指寓居南方的北来人口)登记户籍,注明本人的原籍,并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时北方统治者面对大规模民族迁移所采取的措施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南方东晋政府对民族迁移所采取的措施及影响。
课时作业5
1.解析:材料未提及东吴的商业政策,故A项错误;孙权派遣将士赴夷洲与亶洲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当时夷洲地区的经济并不发达,故B项错误;东吴人民与夷洲、亶洲人民有往来不意味着东吴的统治范围扩大到海外,故C项错误;材料中表明会稽民间与亶洲有往来,故D项正确。
答案:D
2.解析:从材料中的“晋朝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章”可知,西晋时有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且西晋实行了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①②正确;西晋虽然被少数民族所灭,但材料中没有体现,③错误,④不符合史实。由此可知,A项正确。
答案:A
3.解析:材料反映了东晋政权依靠南迁的世家大族维护统治,这是门阀政治发展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没有导致分裂割据,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世家大族对皇权有一定的冲击,君主专制受到削弱,C项错误;D项中的“合理”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A
4.解析:“汉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单向融合导致五胡的消失”说法是错误的,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双向交融,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南北分野对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不是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故B项正确,C项错误;民族交融不会导致民族消失,而是形成新的民族,故D项错误。
答案:B
5.解析:材料说明南朝时江南的农作物品种增多,土地得到有效利用,故选C项;A、B两项材料均未体现;“北方作物大量移植南方”说明南方受到北方影响,但未体现南方的农业发展水平已超过北方,排除D项。
答案:C
6.解析:材料“‘五胡’……带来的……不止是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说明五胡内迁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故选D项;据材料“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可知,学者强调的是五胡内迁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影响,A、B、C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D
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推崇,故选A项。
答案:A
8.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可知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从塞外迁移至中原地区,中原汉人进一步迁往江南,结合史实可知此时期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推动少数民族汉化的措施,如颁布均田令、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第二小问“影响”,结合史实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第(2)问根据材料二可知南方东晋政府采取了允许侨人登记户籍,免除赋役的措施。东晋政府的措施有利于社会安定,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答案:(1)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
(2)措施:东晋政府允许侨人登记户籍,免除赋役。影响:有利于社会安定,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课时作业8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选择题
1.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并成为黄巾起义的工具。而东晋道教代表人物葛洪认为黄巾军领袖张角“诳眩黎庶,纠合群愚,招集奸党,称合逆乱”;同时强调“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信道求仙者应“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葛洪的主张(  )
A.体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B.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C.反映了下层民众的诉求
D.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2.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这表明当时(  )
A.文化观念呈现多元化
B.儒学失去了正统地位
C.道家思想被普遍奉行
D.“三教合一”有了新的发展
3.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4.如图人物是魏晋时期著名诗人图像,他的诗折射出现实生活的(  )
A.田园风情
B.民族融合
C.政治黑暗
D.战乱频繁
5.李泽厚在评价某位诗人的成就时,认为“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拘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获此评价的诗人应当是(  )
A.孟浩然
B.杜甫
C.李白
D.白居易
6.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得完全一致;在千福寺壁画中,他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说明吴道子的宗教画(  )
A.吸收融合外来的绘画方式
B.借鉴民间风俗画表现手段
C.重视线条描绘的写实风格
D.具有浓郁的世俗化的倾向
7.敦煌莫高窟壁画有三大特点,“在内容上,中西方同类神像同在一窟。在风格上,敦煌式西域风格与传自南朝的秀骨清像的汉式风格并存……在立体感表现上,印度明暗法与中国的色晕法,各展风采”。从材料可知,敦煌莫高窟文化(  )
A.是中外文化交汇的产物
B.是历经数世纪锤炼的结晶
C.使中外文化趋于一致
D.使中外文化的差异性扩大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的译经、抄经已达到超越前代的新境地。宗教的发达,必然引起对宗教经典的大量需求,只靠抄写显然已不能解决问题。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宗教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传统的传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了,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图书复制技术。唐代不仅有了对印刷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在社会迫切需要和已具备的物质条件的历史背景之下,雕版印刷在唐代得到应用,并且有了初步的发展。
——摘编自《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 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曾深刻指出:“雕版印刷之术之勃兴,尤于文化有大关系。故自唐室中晚以降,为吾国中世纪变化最大之时期。前此犹多古风,后则别成一种社会。”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张舜徽曾分析道:“自印刷之术日新,致用之途益广,便民垂远,为效甚宏。然其影响后世,有利有弊。由于得书甚便,学者多置之不观,苏东坡为《李氏山房藏书记》,即尝慨乎言之。故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衰,似故创物造器者之所不任咎也。”
——摘编自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雕版印刷技术在唐代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雕版印刷技术的使用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课时作业8
1.解析:材料只谈到儒家和道家,未提佛教,所以与“三教合一”无关,A项错误;葛洪反对张角,强调“忠孝、和顺、仁信”,这对社会和谐发展是有利的,B项正确;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葛洪的思想对统治阶级是有利的,有利于稳固统治,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答案:B
2.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非汤武而薄周孔”可知,官方意识形态受到挑战,这说明文化观念上不再是儒学一统天下,即文化观念呈现多元化,故本题选A项;儒学在汉武帝时期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以后,其在古代一直居于正统地位,故排除B项;当时只是一些人崇尚“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并不能说明道家思想被普遍奉行,故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体现。
答案:A
3.解析:道教与佛教的地位不断变化,但是儒学因为符合统治者需求,始终受到统治者重视,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C项正确。
答案:C
4.解析: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折射出的现实生活是田园风情,故选A项。
答案:A
5.解析:根据“最强音”“似乎没有任何拘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可知,该诗人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再结合“盛唐”可知,该诗人应是李白,故选C项。
答案:C
6.解析:“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体现了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D项正确;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并未体现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宗教画借鉴民间风俗画表现手段,排除B项;材料反映吴道子宗教画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并非“写实”,排除C项。
答案:D
7.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集多种文化于一窟,故选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D两项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A
8.解析:第(1)问,归纳每句话的含义即可。第(2)问,据材料“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自印刷之术日新,致用之途益广,便民垂远,为效甚宏”“故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衰,似故创物造器者之所不任咎也”归纳总结。
答案:(1)原因:宗教文化发展的推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需要,图书复本需求量增加的促进;旧的手抄图书复制技术的落后;纸、墨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的进步。
(2)影响: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模式;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们对知识的记诵能力。课时作业6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选择题
1.通过秦末、隋末农民战争的史实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
A.实现了改朝换代
B.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C.帮助农民夺回一些土地
D.使封建王朝名存实亡
2.唐太宗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既用秦王府旧人,也用东宫旧仇;既用高祖遗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  )
A.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B.统治者的革新魄力
C.统治集团的开放性
D.科举制的发展完善
3.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4.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不是在各族之间争战、割据的基础上进行的交融,而是在统一政权下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而逐渐进行的交融。以下史实中,能够证明材料观点的是(  )
A.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
B.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平叛
C.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为渤海郡王
D.唐太宗派兵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
5.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经济文化交流,唐蕃会盟使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是指(  )
A.唐朝实现了对吐蕃的有效管辖
B.汉藏两族的融合进程大为加快
C.唐蕃之间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军事同盟
D.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得到了巩固
6.唐朝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是(  )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朋党之争
7.下表是五代时期各政权的部分信息,据此可知当时(  )
朝代
建立者
王位继承情况
存在时间
后梁
朱温
次子杀父继承
17年
后唐
李存勖
养子杀父继承
14年
后晋
石敬瑭
病逝传位侄子
12年
后汉
刘知远
病逝传位幼子
4年
后周
郭威
病逝传位养子
10年
A.王位大都是非法继承
B.开国君主皆死于非命
C.儒家伦理道德已尽失
D.战争多发且政治混乱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鞫(jū,审问)案禁系”之权。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材料二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吴兢《贞观政要·卷二·论求谏第四》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
课时作业6
1.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农民起义历史作用的分析评价能力。解题时要抓住“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等关键词,故选B项。
答案:B
2.解析:材料体现了唐太宗在用人方面具有包容开放的一面,故选C项;宗法制突出的是血缘纽带关系,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唐太宗的用人理念,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涉及科举制,排除D项。
答案:C
3.解析:材料反映了从北朝到唐朝中期,饮茶习俗在北方从被嘲笑到变得流行,且茶叶多来自江南地区。联系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和文化影响力的上升,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A项的“南茶开始北运”,排除;B项错在“趋于一致”,排除;南宋时南方经济超越北方,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4.解析:“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为渤海郡王”是通过羁縻政策实现的民族交融,故选C项;A、D两项体现的是各族之间的争战,排除;“回纥出兵助唐平叛”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
答案:C
5.解析:A、B、C三项皆表述有误,会盟后双方为甥舅关系,是平等友好的,故选D项。
答案:D
6.解析:应注意分析“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出现了藩镇割据,故选A项。
答案:A
7.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五代时期的王位继承存在子弑父以及传位侄子、养子等情况,且各政权存在时间普遍较短,这表明这一时期政局动荡,政权更迭频繁,故选D项;A、B两项仅涉及后梁、后唐两个朝代,均排除;“已尽失”表述绝对,排除C项。
答案:D
8.解析:第(1)问“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一“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可以归纳为增加人数,增设下属部门,扩大职权等。第(2)问第一小问“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二“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可以归纳为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第二小问“分析”,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唐太宗通过御史制度约束官吏。从材料二“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等信息可以归纳为自省、纳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
答案:(1)主要特点:增加人数;增设下属部门;扩大职权(赋予审问拘禁权力)。
(2)主要原因: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
分析: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纠正决策失误;以御史制度约束官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课时作业
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择题
1.汉和帝永元十三年诏曰:“幽、并、凉州,户日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材料中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  )
A.社会重学人才辈出
B.世家大族垄断官位
C.选官方法公平科学
D.察举制度盛行不衰
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的官爵和门第。隋唐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九品中正制的完善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4.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
5.唐代皇帝将老子李耳追认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明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  )
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
C.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
D.配合政治统治的需要
6.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后下发到门下省时,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出唐代(  )
A.三省体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B.三省体制有利于科学决策
C.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
D.门下省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
7.下表是公元780年唐朝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它的实施(  )
A.使税制更加紊乱
B.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
C.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二、非选择题
8.宰相制度是古代中国传统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史记·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1)据材料一概括宰相的基本职能,并指出汉代中央官制的名称。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初宰相制的弊端及其成因。唐太宗对宰相制进行了怎样的改进?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宰相权力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课时作业7
1.解析:汉代实行察举制,孝廉属于察举制的标准,B项正确;A项属于先秦时期选官制度;C项属于魏晋时期选官制度;D项属于隋唐时期科举制度。
答案:B
2.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魏晋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按门第出身选官,世家大族垄断了官位,因此出现材料中大族子弟刚刚成年,甚至“年未弱冠”就授予官职的现象,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答案:B
3.解析: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A项排除;察举制是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B项排除;C项是隋唐时期的中央行政制度,与题干无关;科举制的推行取代了凭门第家世做官的九品中正制,为九品中正制服务的谱局也就失去其政治作用,继而逐步消失了,故D项正确。
答案:D
4.解析:题干信息“隋唐时期”“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结合所学可以知道,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C项正确;A项是秦朝的举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不符合“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排除;D项是选官制度,不符合“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排除。
答案:C
5.解析:根据材料“唐代皇帝将老子李耳追认为其始祖”“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的做法是为了配合政治统治,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故D项正确。
答案:D
6.解析:给事中魏征不肯署名导致太宗的诰敕没有颁行,反映出三省体制对皇权有一定的限制,故A项错误;皇帝的诰敕遭到门下省的驳斥,说明门下省在行使审议的权力,这有利于科学决策,故B项正确;给事中属于门下省官员,门下省负责审议,C项错误;D项材料体现不出来。
答案:B
7.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取消了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简化了收税名目,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这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C
8.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可知,丞相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和总领百官。第(2)问,由材料“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可见唐初宰相制行政效率低下。由材料“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可见成因是程序繁琐;相互牵制。由“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可以答为:设政事堂或三省长官合署办公。第(3)问,结合所学,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中国古代宰相权力变化的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
答案:(1)职能: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或据材料具体展开)。
官制:三公九卿制。
(2)弊端:行政效率低下。
成因:程序繁琐;相互牵制。
改进:设政事堂或三省长官合署办公。
(3)趋势:相权逐渐削弱。
原因:加强皇权的需要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