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阅读下面这个寓言,谈谈它能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故事导入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出发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险象环生。梢公说:“船小负载中,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渡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不舍得丢,梢公又说:“有弃有取 ,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也就是说诚信的重要。“一诺千金”流传至今,作为学生,我们要努力做到诚实守信,礼貌待人。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世说新语 方正》
陈太丘/ 与友/期(qī)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shě)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zāi)!与人期行,相委(wěi)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cán),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 与友 /期(qī)行, 期/日中。过中不 至,太丘/舍(shě)去, 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丢下他而离开。
去:古意:离开 ;今意:往、到。
相约而行。
期:古意:约定;今意 :期望。
到达
才
嬉戏,玩耍
正午时分
地名作人名
过了正午
今年,当年
疏通文意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好同行,约好正午(见面),正午过了那个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就不再等候离开了,陈太丘走后那人才至。元方当时才七岁,在门外嬉戏玩耍。
客/问元方:“尊君/在 不(fǒu)?”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zāi)!与人期行,相委(wěi)而去。”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同“否”
等待
不是人
古意:丢下、舍弃 ;今意:委屈、委托。
那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了你好久你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便生气的说:“(你父亲)真不是人啊 ,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
离开
疏通文意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cán),下车/ 引之。 元方/入门不 顾。
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就
感到惭愧
诚信
古意:拉;
今意 :引导,带领。
古意:回头看 ;
今意:照顾
元方说; “你跟我的父亲约好正午。你正午不到, 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就是没有礼貌。”那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己家的大门。
疏通文意
家君:
尊君:
敬称(称呼别人的)谦称(称呼自己的)体现对别人的尊重。
称自己的父亲。
称别人的父亲。
问题探究
1、同样是称呼陈太丘,元方和友人有什么不同?
敬词有(别人)
谦词有(自己)
①
②
⑤
⑧
③
④
⑥
⑦
⑨
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贤弟
2、“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是个不守信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
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
3、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
问题探究
4、“友人惭,下车引之”“惭”和“引”表现了什么?
“惭”字写出了“友人”已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尽显人物羞愧的神情。
“引”字则表明了友人想对元方表示自己的友好,以示悔意。
知错能改
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
5、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仪的品质。 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出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明白事理(懂礼识仪),性格直率,聪敏
问题探究
6、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①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
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他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这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所以我觉得元方最后的举动略显失礼。
①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
②我们要懂礼仪,语言文明,学会尊重他人。
③要知错能改,善于反思自己的缺点错误。
④我们要学会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
⑤为人要方正,办事光明磊落,坚持原则。
课文启示
1、通假字:尊君在不
2、古今异义:
陈太丘与友期行
太丘舍去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通“ 否”
古:约定 今:日期
古:离开 今:前去,前往
古:拉 今:引用
古:回头看 今:照顾
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
3、重点语句翻译: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正午过了那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 那人才到。
(2)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你父亲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课堂检测
3、重点语句翻译:
(3)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礼貌。”
(4)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那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课堂检测
4、补充括号内省略的内容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 )不至,太丘舍去,去后(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 )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 “非人哉!与人期行, 相委( )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
家父
您(友人)
我
你
元方
友人
元方
家父
您
一、朗读课文,体会文言和现代汉语的不同,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故事。
《咏雪》: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课后题答案
课后题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他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
一、朗读课文,体会文言和现代汉语的不同,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故事。
课后题答案
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一、朗读课文,体会文言和现代汉语的不同,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故事。
课后题答案
二、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你有不同看法吗?
谢太傅对两人的答案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作者也没有直接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课后题答案
二、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你有不同看法吗?
“撒盐空中”一喻好, 盐的颜色与雪相近 柳絮灰白,与雪色不同
“柳絮因风起”一喻好, 雪随风飞扬的姿态与柳絮类似 而盐 从空中下落是垂直状态。
课后题答案
三、《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课后题答案
四、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俄而” :一会儿
“拟”,相比。
“未若”,比不上。
“去”,离开。“乃”, 才
“期”,约定。“委”,舍弃
课后题答案
五、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与“家君”,前者尊称对方的父亲,后者谦称自己的父亲。下列表格列出了一些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其中有一些尊称和谦称。读一读,说说它们分别用于指称谁。
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家父、家严、家君——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自己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