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白杨礼赞》课件(苏教版八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白杨礼赞》课件(苏教版八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1 20:4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课题
作者简介
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
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他的
代表作有《子夜》、《春蚕》、
《林家铺子》等。
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
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
时代背景
本文写于1941年3月,正处于抗战的相持阶段。1938年底他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重点词语

问题导入:全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①“礼赞”是表示崇敬和赞美。全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
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第1节“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节“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
的一种树。”
  第6节“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
树。”
第8节“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节“……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用肯定句式,感叹语气,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对全
篇来说起了定下基调,领起全文的作用。
用肯定的转折句,把白杨的“极普通”和“不平凡”统一起来。
用否定句,“决不是平凡的”,进一步强调“不平凡”。
用因果句,说明赞美白杨“不平凡”的原因,点明白杨的象征
意义,把抒情推向高潮。
把白杨与楠木进行对比后,用语气高昂的祈使句来“高声
赞美”白杨,立场鲜明,感情十分炽烈!
为什么要五次反复礼赞白杨呢?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②作者为什么要五次反反复复地礼赞白杨呢?你看文
中哪些语句明显地告诉我们礼赞白杨的真正用意?
第8节告诉我们礼赞白杨的原因“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
象征了北方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
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板书设计1
一赞
二赞
白杨生长的环境 ——黄土高原
白杨:傲然耸立 像哨兵似的 极普通,
   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
三赞
白杨自身的外形 ——力争上游
白杨:笔直向上  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 极普通,
   然而决不是平凡的
白杨内在的气质
板书设计2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四赞
我赞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
因为不但象征民族解放,
尤其象征斗争中的精神。
五赞
赞美白杨树语句分析1
1、全文五次赞美白杨树,作者赞美白杨什么?课文第一
小节就开门见山地说“我赞美白杨树!”在全文起何作用?
①从内容来讲:首赞白杨,赞美它的“不平凡”。
  ②从结构来讲:点明文章描述的对象——白杨;定下全文的基调
——抒发赞美之情;提出讴歌白杨的主线——白杨树的不平凡。
  总之,第1小节起了统领全文的作用。
2、为什么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作者从哪几方面
来展述它的“不平凡”?
①从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来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课文的2、3、4三节)
②从白杨树的外形,
来赞美白杨树“决不是平凡的树”。(课文的5、6两节)
③从白杨树内在的气质,
来进一步赞美“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并点明赞美白杨树的原由。
(课文的7、8两节)
第2节分析:生长的环境?为什么要描述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1、白杨树是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 作者是从哪
几个方面来描绘的?找出对应关键词语。
2、作者为什么要描述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呢
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
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白杨树是生长在“雄伟”“伟大”黄土高原上。
1、色彩:黄绿错综。2、幅员:无边无垠
3、地势:坦荡如砥。
描写部分
外形特征
气质和战斗风格
白 杨 树




笔直、
绝无旁枝
笔直、一律向上
绝无旁逸斜出
片片向上
几乎没有斜生的
有银色的晕圈
微微泛出淡青色
努力向上发展
力争上游
倔强挺立
参天耸立
不屈不挠
第5节板书
第5节分析找出能分别象征这三句口号的语句加以说明
1939年中共提出三大政治口号:坚持抗战,反对投降;
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请大家
在第5节中找出能分别象征这三句口号的语句加以说明。
“倔强挺立、不折不挠”象征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
“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象征了坚持团结,
反对分裂
“丫枝一律向上,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
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解释了“力争上游”,“向上”
即“进步”,“倒垂”即“后退”,这些词语象征了坚持进步,
反对倒退
第7节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 杨树
1、第七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引用、对比、反问、排比
2、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
杨树
作者列举了七个褒义词“伟岸”“正直”“朴质”“严肃”
“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树的
品格、气质。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
的艺术写照。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
此及彼,就是借物咏人的写法。
1、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
的伟丈夫”中“树中的好女子”与“树中的伟丈夫”
在文中的具体含义与作用。
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树种进行对比。修辞方法是“比拟”[拟人]。
树中的好女子指婀娜多姿的秀丽美;树中的
伟丈夫指高大雄伟的阳刚美。
作用是为了更突出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
“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的阳刚美。
第7节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有什么作用
1、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 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这组反问句有什么作用
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联想到
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一句启发读者由树及人的联想。
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性格联想到
北方农民。
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联想到坚强不屈守卫
家乡的哨兵。
层层深入,使主题得到升华。深刻揭露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主要是步步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组排比反问句,结构相似而有所变化,内容相近而不断深化,清楚地表明本文歌颂和赞美的真正对象是“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和抗日军民。至此,作者反复赞美白杨树的目的基本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清楚明确。
四个排比反问句的句式变换
1、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
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反问句
难道你就只觉得……
难道你就不想到……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陈述句
你不应该只觉得……
你应该想到……
你也应该联想到……
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
寓答于问,以反问句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
因此,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
重读和停顿。
1、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
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
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
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
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
动派,呼应篇首。
用一句话概括这5段文字的内容
阅读(一)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
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
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
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
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
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
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
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
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外部形象)和内在气质(内在精神)
分析一下这段的结构特点,并据此在原文上用“‖” 分层。并概括层意。分析一下这段中运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2.分析一下这段的结构特点,并据此在原文上用“‖”
分层。并概括层意。
3.分析一下这段中运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总分总,……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微微泛出
淡青色。‖这是……
①总写白根据树的特点。②-⑤从干、枝、叶、皮四
方面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外在形象。⑥⑦写白杨树的内
在气质。
第一层,二层是描写。作用:形象地表达白杨树的
外形特征。第三层是议论。作用:揭示了白杨树的
内在气质(内在精神)。
本段从哪些方面对白杨树的外形进行了怎样的描写?
本段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4.认真体会,突出白杨树外形特点的词有:______,
突出白杨树性格特点的词有:_________,白杨树生
长环境恶劣的词语是:__________
(只写序号)
A.紧紧靠拢 B.笔直 C.片片向上 
D.倔强挺立 E.努力 F.北方风雪的压迫
ABC
DE
F
5.本段从哪些方面对白杨树的外形进行了怎样的描写?
本段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从干、 枝、叶、皮对白杨树的外形进行了描写,采
用了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
补全《白杨礼赞》第七自然段后四句。
6.补全《白杨礼赞》第七自然段后四句。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
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
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________________
__,至少也象征了_________?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
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_______,就像
这白杨树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哨兵?难道
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_____________
___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那种精神和意志?
朴质,严肃,坚强不屈
北方的农民
坚强不屈
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
靠紧团结,力求上进
纵横决荡
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
默写
7、默写:
如果美是专指“_____”或“ _______”之类而言,那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它______,正直,
_____,_______,也不缺乏_____,更不用提它的
________与______,它是______________。
婆娑
旁逸斜出
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伟岸
朴质
温和
严肃
坚强不屈
挺拔
树中的伟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