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26 07:5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辛亥革命 教案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学习目标
01.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及三民主义的内容,形成从革命酝酿到武装起义,再到民国成立的时空线索,形成近代民主革命的时空特征。(时空观念)
02.分析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影响。(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新产阶级的局限性
学习过程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体制内改革”
1“清末新政”
正是1901年后王朝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的进行的改革,极具讽刺意味地加快了精英阶层的政治觉醒的过程。与其说这些改革有利于孙中山等激进分子的活动,不如说它们更多地加速了王朝的覆灭。
——【美】魏斐德《中华帝国的衰落》
(1)背景:《》签订后,遭受重创的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2)内容:
①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
②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
③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
④推行教育改革,废除,兴办,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3)结果:未取得太大进展,清政府仍处于困境之中。
(4)失败的原因: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5)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腐败的政府,中国才有希望,转而支持革命。
2.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3.“预备立宪”
(1)背景: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2)目的:遏制革命势力,维护清朝统治。
(3)过程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积极推进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此后,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
结果:皇族内阁的出台证明预备立宪是个骗局。
评价:20世纪初,面对国内外压力,清政府被迫宣布“预备立宪”,其目的并非实行民主政治,而是缓解统治危机,最终实现“”。“预备立宪”加剧了中央与地方之间、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二)“体制外的革命”
1894年 兴中会 的成立
1905年8月 同盟会成立
1905年11月 三民主义
1911年4月 黄花岗起义
1911年11月 武昌起义
内容
对应的纲领
具体主张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推翻清王朝
实现民族独立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创立民国
推翻帝制
建立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平均地权
核定地价国民共享
思考:革命是必然要发生的吗?中国还有没有其他选择?为什么?
政治根源: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权威下降,面临巨大的政治危机。
阶级基础: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组织准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并建立统一的革命政党。
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动员新军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物质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三民主义)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共和肇始
(1)背景
阶级基础:资义发展快,资阶力量强
群众基础:人民反帝反封建情绪较高
现实条件:保路运动——兵力空虚
(2)经过 1911年10月10日,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占领武汉,辛亥革命爆发。
(3)结果
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任都督。随后,全国有十几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2、政权旁落
2月12日,宣统帝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清王朝结束
2月13日,袁世凯声称赞成共和,孙中山提出辞职
2月15日,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探究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一章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别。
第三、四、六章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第五章 国务员(内阁总理)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体现的内容和意义
生:从法律内容上看: 倡导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从法律性质上看: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从目的看: 限制袁世凯独裁(直接) 维护共和制度 (根本)
从法律意义上看: 从法律上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制的建立,标志着法治取代了人治,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探究2“查世界历史,选举大总统满场一致者,只华盛顿一人,公为再见,同人深幸公为世界之第二华盛顿,我中华民国之第一华盛顿。”
——《参议院为选定临时大总统致袁世凯电》1912年2月15日
思考:革命成果旁落,是意外还是必然?为什么?
革命成果旁落是必然的。
原因:①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没有明确反对帝;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的权利。没有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且难以实现;
②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破坏,力量强大。资产阶级不敢正面去反对帝国主义而只是狭隘的排满情绪;也不敢从根本上去改变封建的经济基础,只满足于清帝退位。
③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a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b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c没有建立独立的革命军队。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积极 性质:它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建立起共和政体。
经济上: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笼。
社会风俗:剪辫易服、放足、行握手鞠躬礼,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消极
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夺;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板书设计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体制内改革”
(二)“体制外的革命”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共和肇始
2、政权旁落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积极 (二)消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