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册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单元测试(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册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单元测试(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26 07:5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单元测试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单选题
1.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四书》中说:“若使地球未辟,泰西不来,虽后此千年率由不变可也。”他这样说的真实意图是 (??? )
A.?阐述历史进化的必然性???????????????????????????????????????B.?论证维新图强的必要性
C.?说明中华文明的停滞性???????????????????????????????????????D.?批驳革命共和的荒谬性
2.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提高商品关税税率;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这主要反映了
A.?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收回关税自主权 B.?中国海关关税自主化的努力与实现
C.?关税自主极大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D.?人民反帝爱国斗争取得了全面胜利
3.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这种观点在研究中国近代化的问题上叫“危崖转石”(转石效应)的史学范式。在中国近代史上符合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A.?新文化运动??????????????????????????B.?辛亥革命??????????????????????????C.?洋务运动??????????????????????????D.?戊戌变法
4.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与西方列强按照当时通行的国际惯例发展着近代外交,但同时仍继续和朝鲜、越南等国保持着朝贡关系。这反映出清政府
A.?外交体制尚在转型之中 B.?外交方略富于灵活性
C.?奉行"中体西用"原则 D.?已放弃了"华夷观念"
5.近代前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屡屡侵犯,龚自珍与魏源分别代表了两种态度:前者指陈中国本身的问题在于皇帝制度与科举文化;后者则从西洋文化制度,寻找彼伸我黜的原故。两人的思想都
A.?侧重于引导国人关注世界 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D.?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
6.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到1884年累计核收船舶运费1713.7万两,加上跌价竟争使外商收入大大减少,中国少溢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这表明招商局的创办
A.?控制了中国航运市场 B.?实践了"实业救国"
C.?扭转了中国外贸逆差 D.?具有外争利权的作用
7.林则徐通过翻译资料来了解英国,他对英国人士反对鸦片贸易的言论格外倾心,对英国国王要求商人尊重中国法律的规定特别看重。以致到鸦片战争爆发后他还没有意识到英国会发动鸦片战争。材料表明林则徐
A.?天朝上国思想仍很浓厚 B.?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正确
C.?对国际形势一无所知 D.?对英国国情了解不深入
8.1943年改订新约运动中,废除的英美在华特权有:领事裁判权、一些驻兵权、内河航行权、英籍海关税务司权等,同时废除《辛丑条约》,将天津、广州的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的各种权益归还中国。这表明
A.?政府致力于摘掉贫弱帽子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C.?中国获得平等的国际权益 D.?中国反法西斯战争作用巨大
9.“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材料所反映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 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
C.?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 D.?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10.有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的民众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在某种意义上是固有的爱国主义的表现。这一看法
A.?否定了农民反帝爱国运动的作用 B.?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较为客观
C.?主要强调清政府在运动中的作用 D.?忽视了当时阶级矛盾的客观存在
11.《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是“田产均耕”的土地制度,按人口平分土地,土地所有权归公。它一方面抓住土地所有权不放,另一方面作出“剩余归公”的原则规定,农民剩余劳动所生产的一切都收归国家。这反映出《天朝田亩制度》
A.?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契合资本主义发展潮流
C.?实现土地和产品平均分配 D.?严重脱离农民实际要求
12.1834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提出,清政府“在思想上极为愚蠢而且在道德上极为堕落,梦想他们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民族,完全不了解国际法的原理和实践,所以该政府不能够由文明国家按照它们中间所公认的和实行的那些规则加以处理或对待”。该言论旨在
A.?为发动对华侵略辩解 B.?联合欧美列强威胁中国
C.?向中国要求平等权利 D.?指责晚清政府保守落后
13.甲午战后,列强在中国获得了大量矿产资源开采权,而日本在这场瓜分中国市场的争夺中几乎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直到1899年方才开始有机会染指中国内陆的矿产资源。这是因为
A.?列强眼红日本的巨额战争收益 B.?日本开矿技术没有优势
C.?甲午战争激起中国的民族愤恨 D.?中国内陆矿产十分有限
14.清政府于1850年10月至1851年5月,共调兵13600名并放银超过一百六十万两到广西。该举措的目的是
A.?大力发展近代军事工业 B.?镇压大规模反清运动
C.?防范英法发动全面战争 D.?阻挡法国殖民者侵略
15.19世纪70年代起,湖北、广东等省土铁“营运渐稀”,广东花生榨油业“相形见绌,销路愈滞”,东南各省“旧日之糖,销路日微”。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东南各省传统手工业产品滞销
C.?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D.?列强疯狂掠夺原材料和农产品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之洞(1837—19092,1889年12月任湖广总督,开启了十九年的督鄂经历。他在工业、交通、军事、教育等方面采取了许多举措。1890年,在湖北筹建汉阳铁厂、汉阳枪炮广(湖北兵工厂)等,创建两湖书院。“汉阳造”成为中国近代军工最有代表性的名词,军阀混战和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大量使用“汉阳造”。1891年,湖北织布厂、汉阳铁厂开工兴建,设方言商务学堂、湖北舆图总局。1893年,设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1895年,筹练自强军,扩充湖北枪炮厂,设武备学堂。1897年,卢汉(京汉)铁路借用比利时款项。1898年,创设汉口商务公所、制麻局,撰《劝学篇》,派学生游学日本。1899年,修武昌南北江堤,设农务局。1901年,设学务处综理湖北全省学堂事务。1902年,在武汉大修堤防,使武汉逐渐成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1905年,京汉铁路建成,筹设川汉铁路于武昌,使武汉成为九省通衢之城。1906年,开办湖北印刷局。张之洞成就了武汉,被后世称为“武汉城市之父”。
——摘编自《督鄂年谱》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之洞督鄂期间的举措。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张之洞督鄂期间的举措。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叶企孙(1898—1977年),名鸿眷,字企孙,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被当代人赞誉为“大师的大师”。
叶企孙出生于上海书香门第家庭,自幼受到国学熏陶和西学东渐的影响。20世纪初叶的中国受尽西方列强欺凌,叶企孙时常为此而忧愤,认定以“科学救国”为己任。1918年他赴美学习,23岁发表论文《普朗克常数的测定》,被称之为“一个伟大的进步”,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十余年。1923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4年3月,不忘祖国仍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叶企孙,毅然决定回到上海。1926年,他被聘入清华任教,便着手创建了清华大学物理系。自从走上物理这门学科,他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中国教育及科学事业,在清华开展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教学、科研活动,对学生教育方法得当,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科学家。仅抗战前毕业50余人学生中,就涌现出了许多的杰出学者,如:理论物理学家王竹溪、彭桓武、张宗燧、胡宁;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施士元、钱三强、何泽慧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9位曾是叶企孙的学生。因此有人称他为“大师的大师”。
——摘编自《叶企孙的贡献与悲剧》《中国教育报》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叶企孙“科学救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叶企孙被誉为“大师的大师”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代最初流传下来的《春秋》等经典文献,都是用古篆文写成的。古文经学依托先秦古文经典,强调文字训诂。为了研究与推广,一些经学家用通行的隶书来解读古文的经典,形成夸文经学。他们从现实政治出发,常常附会经义。古文经学家视孔于为一史学家,六经都是前代的史料,孔子只是前代文化的保存者,“迷而不作,信而好古”,六经的次第应当按史料产生的早晚排列。夸文学家视孔子为教育末、政治家,六经只是孔子“托古改制”的工具。孔子所着重的不在于六经的文字事实,而在于经学的微言大义。六经的次第当然要按程度的浅深而排列。今文经学在西汉受到尊崇,东汉时被古文经学超越。
﹣﹣摘编自周予同《中国经学史讲义》
材料二 成丰年间,夸文经学得以复兴再起,井成为学术的主潮。魏源指出,烦琐考据是“锢天下聪明知慧使尽出于无用之一连”,西汉令、古文本是一家,大同小异不过什一。六经皆圣人忧惠之书,治经当探求圣人的微言大谊(义),以求通经致用,以经术为治术。
﹣﹣李军《论清代夸文经学的创立复兴及其思想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汉朝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区别,分析西汉今文经学受到尊崇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魏源思想特点,说明其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解析】【分析】康有为认为,如果西方列强没有入侵,中国社会可以永远也不改变,言外之意就是,如今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必须改变,由此可见,康有为的真实意图是论证维新图强的必要性,故B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改革维新的必要性,没有体现历史进化的必要性,故排除A;
CD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故排除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四书》中 的言论 为背景材料,考查了顺应中国的近代思想潮流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2.【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到南京国民政府提高关税税率,再到新中国成立后规定: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这勾画出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政府为实现海关关税自主化所做出的努力和结果,B选项正确;
A选项表述只关注到了材料中的一个历史阶段,以偏概全,并且根据所学知识,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改订新约运动,只是在1930年形式上收回关税自主权,但海关管理权仍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中国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是在新中国成立后,A选项错误;
C选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材料仅体现关税自主化,不能体现人民反帝斗争取得了完全自主,故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海关关税税率变化为背景材料,考查了近代中国反侵略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3.【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洋务运动引入西方技术,随之而来的是西方的思想冲击中国,而且在洋务运动影响下,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产阶级出现,引发了政治、思想领域的变革,因此洋务运动符合“转石效应”,C正确;
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戊戌变法不属于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 “转石效应” 为背景材料,考查了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4.【答案】 A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一边被卷入近代国际关系体系,一边仍然坚持传统的宗藩体系,说明的是清政府外交体制尚在转型之中,A正确;
BC与材料无关,排除;
D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清政府仍然坚持“华夷观念”,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晚清外交状况为背景材料,考查了晚清外交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5.【答案】 D
【解析】【分析】材料“前者指陈中国本身的问题在于皇帝制度与科举文化;后者则从西洋文化制度,寻找彼伸我黜的原故”表明两人的思想都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故D正确;
龚自珍的思想侧重于“反求诸己”,魏源着眼于“知彼”,故A错误;
龚自珍与魏源都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其主张也没有脱离自身阶级局限,故B错误;
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是“中体西用”,且认为中国的制度和文化是“体”,这与题干中龚自珍的思想不符,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 龚自珍与魏源 的思想 为背景材料,考查了近代社会变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6.【答案】 D
【解析】【分析】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使外商收入大大减少,这说明招商局的创办起到了与外商争利的作用,故选D;
A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
轮船招商局属于洋务企业,洋务运动不是为了”实业救国“,而是为了学习西方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排除B;
C项内容无从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为背景材料,考查了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7.【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对英国国王要求商人尊重中国法律的规定特别看重。以致到鸦片战争爆发后他还没有意识到英国会发动鸦片战争”可得出,林则徐对西方侵华的本质意图认识不足,对英国国情了解不深入,故D项正确;
根据“他对英国人士反对鸦片贸易的言论格外倾心,对英国国王要求商人尊重中国法律的规定特别看重”可得出“浓厚”“一无所知”的说法错误,排除AC;
材料不能说明渠道不正确,排除B。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 林则徐对英国的了解和态度为背景材料,考查了近代中国反侵略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8.【答案】 D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列强同中国废除部分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D正确;
A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
B与材料无关,排除;
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 改订新约运动 为背景材料,考查了近代中国反侵略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9.【答案】 B
【解析】【分析】“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选B;
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
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C;
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以列强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为背景材料,考查了近代西方侵略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10.【答案】 B
【解析】【分析】从材料“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的民众联合力量所推动”“爱国主义的表现”可以看出,作者既看到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性,又看到其愚昧性。所以答案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 某学者言论为背景材料,考查了义和团运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11.【答案】 D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平均分配土地,一方面不触动封建私有制,另一方面实行土地国有制,这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脱离实际,故D项正确;
该规定将所有的剩余产品收归国家,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此时仍然属于小农经济范畴,但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是资本主义,故该规定与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相违背,故B项错误;
该规定具有空想性,未能实现,故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 《天朝田亩制度》 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12.【答案】 A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该政府不能够由文明国家按照它们中间所公认的和实行的那些规则加以处理或对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律劳卑的这番话是为发动侵华战争做辩解,希望通过战争将中国拉进西方人所认为的文明国家,A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体现联合欧美列强威胁中国,B选项排除。
向中国要求平等权利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
律劳卑的这番话主要是为发动侵华战争服务,指责清政府保守落后是表面现象,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 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 的言论为背景材料,考查了近代西方侵略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13.【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判断出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后攫取大量的侵略权益,激起了民族愤怒,C项说法正确。
A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信息“直到1899年方才开始有机会染指中国内陆的矿产资源”,可以排除。
B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可以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以 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为背景材料,考查了近代西方侵略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14.【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1850年10月至1851年5月”“广西”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值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调兵镇压,故选B;
大力发展近代军事工业是在19世纪60年代,与题干不符,故排除A;
英法发动全面战争是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与题干不符,故排除C;
1850年10月至1851年5月,法国并未侵略广西,故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太平天国运动 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15.【答案】 A
【解析】【分析】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起,‘营运渐稀’……‘销路愈滞’……‘销路日微’”可知中国传统手工业的生产和经营不断萎缩,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列强实行经济侵略,故选A项;
东南各省传统手工业产品滞销是现象不是原因,排除B项;
鸦片战争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且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传统手工业提供劳动力和市场,有利于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
列强疯狂掠夺原材料和农产品,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国门被打开,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 (1)举措:兴办一系列近代化企业;主持修建铁路(卢汉铁路,贯通京汉铁路);编练新军;大力兴办新式教育;派人出国学习(派遣留学生);进行机构改革;注重城市发展。
(2)简评:初步奠定了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为我国重工业开了先河;使武汉逐渐发展成为“九省通衢之城”:培养了大批近代化人才;促进了军事的近代化;使武汉由商业重镇变成国际贸易商埠。
【解析】【分析】(1)举措:根据材料中“筹建汉阳铁厂、汉阳枪炮广”“湖北织布厂”可知,兴办一系列近代化企业;根据“卢汉(京汉)铁路借用比利时款项”“京汉铁路建成,筹设川汉铁路于武昌”可知,主持修建铁路(卢汉铁路,贯通京汉铁路);根据“筹练自强军”可知,编练新军;根据“创建两湖书院”“设方言商务学堂”“设自强学堂”“设武备学堂”可知,大力兴办新式教育;根据“撰《劝学篇》,派学生游学日本”可知,派人出国学习(派遣留学生);根据“设学务处综理湖北全省学堂事务”“创设汉口商务公所、制麻局”“设农务局”可知,进行机构改革;根据“在武汉大修堤防,使武汉逐渐成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张之洞成就了武汉”可知,注重城市发展。
(2)简评:根据材料列举的张之洞督鄂期间的举措,运用唯物史观,从经济进步、城市发展、人才培养和军事近代化等方面分析可知,初步奠定了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为我国重工业开了先河,培养了大批近代化人才,促进了军事的近代化,使武汉逐渐发展成为“九省通衢之城”,由商业重镇变成国际贸易商埠。
故答案为:
(1)举措:兴办一系列近代化企业;主持修建铁路(卢汉铁路,贯通京汉铁路);编练新军;大力兴办新式教育;派人出国学习(派遣留学生);进行机构改革;注重城市发展。
(2)简评:初步奠定了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为我国重工业开了先河;使武汉逐渐发展成为“九省通衢之城”:培养了大批近代化人才;促进了军事的近代化;使武汉由商业重镇变成国际贸易商埠。
【点评】本题以 张之洞督鄂期间的举措 为背景材料,考查了中国近代经济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17.【答案】(1)背景:家庭教育的影响;西方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的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民主革命的影响;近代经济的发展。
(2)原因:具有强烈的时代担当、家国情怀,人格高尚;在物理学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是伟大的教育家,科学研究的组织者、倡导者;营建氛围,为国储オ。
【解析】【分析】(1)背景:根据材料“自幼受到国学熏陶和西学东渐的影响”可知,家庭教育的影响和西方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20世纪初叶的中国受尽西方列强欺凌,叶企孙时常为此而忧愤”可知,民族危机的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叶企孙受到民主革命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经济的发展为叶企孙科学救国奠定物质基础。
(2)原因:根据材料“叶企孙时常为此而忧愤,认定以‘科学救国’为己任”“1924年3月,不忘祖国仍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叶企孙,毅然决定回到上海”可知,叶企孙具有强烈的时代担当、家国情怀,人格高尚;根据材料“23岁发表论文《普朗克常数的测定》,被称之为‘一个伟大的进步’,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十余年”可知,在物理学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根据材料“1926年,他被聘入清华任教,便着手创建了清华大学物理系。自从走上物理这门学科,他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中国教育及科学事业,在清华开展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教学、科研活动”可知,是伟大的教育家,科学研究的组织者、倡导者;根据材料“对学生教育方法得当,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科学家”可知,营建氛围,为国储オ。
故答案为:
(1) 背景:家庭教育的影响;西方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的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民主革命的影响;近代经济的发展。
(2) 原因:具有强烈的时代担当、家国情怀,人格高尚;在物理学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是伟大的教育家,科学研究的组织者、倡导者;营建氛围,为国储オ。
【点评】本题以叶企孙活动事迹为背景材料,考查了近代中国政治等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18.【答案】(1)区别:文字和传本不同(前者古篆文,后者隶书);研究方法不同(前者重文字训诂,后者重阐发应用);对六经认识不同(性质不同,排序不同);对孔子的评价不同。
原因:服务现实政治需要;董仲舒改造儒学(儒学自身的发展);隶书字体易于接受传播。
(2)特点:调和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强调经世致用。影响:发扬了今文经学关注现实的传统;促进了传统儒学的更新;引领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启发了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面向世界,向西方学习)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根据题干“..都是用古篆文写成的..一些经学家用通行的隶书来解读古文的经典..现实政治出发,常常附会经义。古文经学家视孔于为一史学家,六经都是前代的史料,孔子只是前代文化的保存者..视孔子为教育末、政治家,六经只是孔子“托古改制”的工具。孔子所着重的不在于六经的文字事实,而在于经学的微言大义。六经的次第当然要按程度的浅深而排列…”进行分析概括。
一问根据材料一“..都是用古篆文写成的..一些经学家用通行的隶书来解读古文的经典..现实政治出发,常常附会经义。古文经学家视孔于为一史学家,六经都是前代的史料,孔子只是前代文化的保存者..视孔子为教育末、政治家,六经只是孔子“托古改制”的工具。孔子所着重的不在于六经的文字事实,而在于经学的微言大义。六经的次第当然要按程度的浅深而排列…”从文字与传本、研究方法、对六经认识及对孔子评价进行分析;二问结合所学从服务现实政治、儒学发展及隶书字体特点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魏源与《海国图志》,根据题干“西汉令、古文本是一家,大同小异不过什一…治经当探求圣人的微言大谊(义),以求通经致用,以经术为治术”进行分析。
根据材料二“西汉令、古文本是一家,大同小异不过什一…治经当探求圣人的微言大谊(义),以求通经致用,以经术为治术”可知魏源思想调和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强调经世致用;二问结合所学从关注现实、推动儒学更新及向西方学习进行分析阐述。
故答案为:(1)区别:文字和传本不同(前者古篆文,后者隶书);研究方法不同(前者重文字训诂,后者重阐发应用);对六经认识不同(性质不同,排序不同);对孔子的评价不同。
原因:服务现实政治需要;董仲舒改造儒学(儒学自身的发展);隶书字体易于接受传播。
(2)特点:调和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强调经世致用。影响:发扬了今文经学关注现实的传统;促进了传统儒学的更新;引领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启发了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面向世界,向西方学习)
【点评】本题考查了传统文化发展演变的相关知识 , 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