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一面》课件(苏教版七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一面》课件(苏教版七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1 20:4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阿累
(1881-1936)
鲁迅:
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与进步青年
鲁迅遗体1936年10月19日
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1909年1月生,江苏涟水人。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同文书院学习过,毕业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 “右翼剧联”, 同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因参加工人罢工被捕判刑,1935年经人保释出狱,旋赴马来西亚,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活动,被官方侦悉,迫令出境。1936年复返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1937年,抗战开始,参加新四军。此后一直在部队和地方做文教和行政工作。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厅长、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1983年离休。
1. 内山完造和内山书店
2. 关于《毁灭》和《铁流》
Home
内山完造(1885-1959), 日本岗山人, 20多岁来到中国, 起初在上海贩卖药品, 兼售书籍, 开设了内山书店, 自起汉名邬其山。 鲁迅与内山结交约在1927年底, 两人友谊甚深, 过从甚密。 内山书店曾经是鲁迅躲避国民党反动派通缉的秘密住所。 鲁迅接待客人, 也多在内山书店鲁迅和内山曾数度合作, 半过版画展览。 鲁迅曾为内山的作品《活中国的姿态》作序, 并有《赠邬其山》五律一首。 抗战胜利后, 内山回到东京, 致力于中日友好活动。 1959年9月, 内山以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身份来华访问, 因脑溢血去世。 依其生前意愿,葬于上海。 内山书店亦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场所,勒石纪念。
1. 关于《毁灭》和《铁流》
2. 作者介绍
Home
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 鲁迅十分重视十月革命以来的苏联文学, 尤其注重介绍反映联国内革命战争的作品。 鲁迅着力推荐的作品是法捷耶夫的《毁灭》和拉菲摩维奇的《铁流》。 这两部小说写的都是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斗生活。 鲁迅认为“这两部小说, 虽然粗制, 却并非滥造, 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 实在够使描写多愁善病的才子和千娇百媚的佳人所谓 ‘美文’, 在这面前淡到毫无踪影。” 鲁迅甚至说, 他爱《毁灭》,“就像亲生儿子一般”, 并说“实在是新文学中的一个大炬火”, 是社会主义文学的“一部纪念碑的小说”。鲁迅把这类作品看作是战斗的无产阶级渴望的精神粮食。因此他一方面鼓励曹靖华翻译《铁流》, 一方面“经过不少艰难’亲自翻译《毁灭》, 并且自费印刷出版。
1. 内山完造和内山书店
2. 作者介绍
Home
词语积累
地窖:
储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赫然:
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在课文中有鲜明的意思。
懊悔:
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莽撞:
鲁莽。言语、行动粗率而不审慎。
踌躇:
犹豫,拿不定主意。
摩挲:
用手抚摩。
颓唐:
精神不振作。
打眼:
引人注目。
憎恶:
憎恨,厌恶。
虐待:
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揩油:
比喻占公家或别人的便宜
踱:
漫步行走
抖擞:
振作
1. 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 找出本文的六要素,并根据六要素复述课文.并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 你认为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如何?
复述课文,弄清事情的六要素。
时间:
1932年秋天的一天
地点:
内山书店
人物:
我,鲁迅,内山完造
起因:
因接班还要等半个钟头,到内山书店躲雨、歇歇。
翻看书籍,内山老板殷勤接待,买书缺钱,与鲁迅会面、交谈并接受赠书。
结果:
从“一面”中受到巨大的鼓舞和影响。
经过:
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38)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
第二部分(39-43)写这“一面”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
一层(1-2)
二层(3-17)
三层(18-38)
交代会面的时间、地点、作者的身份和事情的起因。
记叙内山老板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难。
详写同鲁迅的一次会面
会面
请说说你对内山老板、作者有什么印象,课文中哪些地方能够表现出来?
掌握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作用。
跳读课文,找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仔细阅读,细心体会。
这三处外貌描写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
都突出了一个字:“瘦”
不同点:
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因而人物形象比较“模糊” 。
第二次是在近处观察,刻画得比较具体、细致,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
第三次更近了,观察更细致,鲁迅的形象也更加完整清晰。
文章还有哪些地方写到了鲁迅先生的“瘦”呢?
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
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
他的手多瘦啊!
文中这些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些外貌描写抓住人物的特征来写,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从这些外貌描写中我们更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崇高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力量,长期投入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把自己毕生的力量都献给了中国革命解放事业.
问题探究: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 “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起头呢?
2. 你怎么理解“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这一句话?
“一面”给了“我”极大鼓舞,使“我”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对我的关心、鼓励,鲁迅先生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品质,这些都是“我”在种种艰苦和险恶面前坚强不屈的力量源泉。
本文的题材(文章写作所选择的材料)和语言有什么特点
理解讨论
1. 题材典型,以小见大,所写的事情极为平常,但具有典型意义,于细微处见鲁迅的伟大品格。
2. 语言感彩强烈。
谈一谈:学习了《一面》后,你对鲁迅先生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鲁迅有着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自嘲
鲁迅
拓读: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
交流收获
欣赏了课文中的外貌描写,你在描写人物方面有了什么收获呢?(明日日记中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