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确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概念解析
共和
有两大基本特征:
1、政府机构和最高首脑由选举产生
2、民众参与国家事务
---摘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
就现代民主政治而言,共和是在自由、平等、民主和法治等现代政治理念基础上的共和,在法治国家就表现为宪政,所以也称之为“宪政共和”。
一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诞生:
(1)标志: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3)意义: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2.国旗、纪年:中华民国釆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符合世界潮流)。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三条 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 (注:新疆省在二十二行省里面)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二章
人民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三权分立
政党政治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
1.背景:辛亥革命后,专制政权瓦解,各类政党、 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
2.过程:
(1)开始尝试:辛亥革命后(概况:见历史纵横)
(2)遭到破坏:“宋案”与“二次革命”
A.“宋案”过程:
①国民党成立,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阁;威胁到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②1913年春,宋教仁遇刺。③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被镇压;
B.二次革命:
①性质:辛亥革命的继续
②结果: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
(3)名存实亡: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4)袁氏独裁,复辟帝制:1915年,袁世凯称帝遭到反对,袁死后出现军阀混战局面。
(二)政党政治:北洋政府时期
3.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的特点?
⑴党派迅速分化组合(多变);
(2)政党林立,政治倾向大抵为激进和保守两派;
(3)国民党力量强大,立场激进;
(4)政治形式上活跃,但任何政党都未进入国家权力的核心;
(5)受执政者打压,政党政治的实践以失败告终。
4.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为什么不能成功。
原因:①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
②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
③政党仓促成立(不成熟),且党争不休;
④国民缺乏参政素养;
⑤中国没有形成适合代议制民主的政治环境;
⑥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
从北洋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
1.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发展成军阀混战、军阀割据局面,政治格局混乱
2.1924年-1927年,国共合作,发起国民大革命
①目标:反帝反军阀
②高潮:北伐
3.政府变化: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1926年12月-1927年8月)武汉国民政府----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7月宁汉合流,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12月,东北易帜:标志着北伐的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形式统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结束。
4.南京国民政府(1928--1949)
①地位: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
②政权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1.训政时期:
A. 背景: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8年东北易帜,北洋政府统治结束。
B. 开始:1928年,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
(1)内容:以党代政,党掌握实权,剥夺人民权利。
①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②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 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五权分立的五院制即依此而设;
③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则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2)评价:①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 ②实质上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C.发展:1946年11至12月,国民党违背重庆政协协议,一党包办召开“国民大会”,制定《中华民国宪法》;制宪国大和《中华民国宪法》是非法的。
D.结束: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建总统府,进入“宪政”时期。
(三)一党专政: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2.实行“宪政”:
①标志: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进入“宪政”时期。
②内容: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③结果:崩溃---原因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代表,“宪政”外衣下实行独裁统治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角度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政权与制度建设
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政党政治发展
从“训政”到“宪政”,实行一党专政。
宪法性文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约法》
《训政纲领》和
《中华民国宪法》
政治特征
孙中山缔造了民主共和制(三权分立和内阁制)
⑴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⑵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政党政治的尝试;⑶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破坏民主共和,实行独裁统治
披着“训政”“宪政”的外衣,实行国民党专制和蒋介石独裁统治
1.土地革命时期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1)背景:1927—1930年夏,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
(2)探索:1931年11月,召开中华苏维埃大会
①制定宪法大纲,通过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
②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政权性质?)
③大会选举产生毛泽东临时政府主席
(3)评价:建立起全国性的苏维埃政权(形成与国民政府对峙局面),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1)背景:抗日根据地的不断扩大,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2)措施: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设置各级参议会,并选举产生边区政府委员;实行三三制原则。
(3)意义: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三三制”原则:在民主政权组成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代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
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材料一: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
材料二: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第三条 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 年满十八岁, 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及文化程度的差别,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
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思考:上述两个材料在政权建设上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取消资本家、富农等阶级阶层的参政权利和政治自由,限制民主革命力量的发展,扩大苏维埃政权的对立面。
团结开明地主和民主人士,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原因:⑴革命形势(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不同;⑵指导思想不同:前者政权建设受苏俄革命和政权建设影响较大,后者反映党独立自主地探索政权建设模式。
3.解放区人民政权的建立
(1)行政区
①背景:解放战争的胜利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继承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经验。
②措施: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在行政区设置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③意义: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1)概念: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2)过程:
1949年《共同纲领》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建立。
1957年以后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思想影响,“文革”十年。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82年宪法
初步确立
正式建立
遭到破坏
恢复完善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2)地位:1954年以前代行人大职能。1954年以后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存在。
(1)过程:
八字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49年
1954年
1956年
1982年
十六字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政协二次会议,确定政党制度
新政协召开,代行人大职能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时间
发展历程
1947年
内蒙古自治区设立
1949年
《共同纲领》的规定
1954年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1984年
《民族区域自治法》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个坚持”
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4)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1)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2)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材料一:“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 ——民盟主席张澜
思考:材料一中的“新制度”指的是哪项制度?它在我国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
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地位:它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问题探究:
拓展: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政体
历程:
封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共和制政体(未真正
实现)——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
认识:
1、政治体制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
2、民族独立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
3、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国情,不能照搬西方模式
4、在党的领导下民主政治建立并不断发展完善
1.1911年10月16日,湖北军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约法规定: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法司等部分构成……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信教、居住等自由……都督由人民公举。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B.它实施了伏尔泰关于国家政体的主张
C.它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原则一致
D.它是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精神制定的
答案 C
课堂检测
2.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宋教仁说:“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B.旨在维护民主共和的革命成果
C.体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D.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答案 B
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在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 )
A.世界各国基本政治制度
B.最为完善的法律制度
C.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制度
D.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答案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