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 综合练习(2)(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 综合练习(2)(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7-27 11:3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章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2)
一、选择题
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常用方法,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有机物:甲烷、二氧化碳 B.盐类:烧碱、纯碱C.混合物:自来水、冰水共存物 D.氧化物:水、二氧化锰
2.为探究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某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下列实验:①向试管中加少量稀盐酸,插入X,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②在①所得溶液中插入Y,无明显现象;③在①所得溶液中插入Z,溶液由浅绿色变为无色。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正确是( )
A.Z>X>Y B.X>Y>Z C.Z>Y>X D.X>Z>Y
3.归纳和演绎是重要的科学方法。下列归纳和演绎合理的是( )
A.有机物是一类含碳化合物,所以CH4、CO2都是有机物B.硫酸、盐酸电离时都能产生H+,所以电离时能产生H+的化合物是酸C.金属Fe、Zn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金属都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D.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水是氧化物
4.下列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所用试剂或方法
A
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
通入氧气、点燃
B
除去氯化钠中少量的氯化银
溶于水、过滤
C
验证锌、铜、金的金属活动性
加盐酸
D
除去生石灰中少量的碳酸钙
加水或盐酸
5.不纯的锌6g(含杂质金属M)和不纯的铁6g(含杂质金属N),当他们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时,最终得到氢气都是0.2g,则M、N可能是( )
A.Mg、Cu B.Fe、Al C.Al、Mg D.Cu、Mg
6.a、b、c三种酸分别与足量的金属Mg充分反应,生成等质量的H2,反应消耗a、b、c的分子数目之比为3:6:2。下列关于a、b、c的推理合理的是(HX、H2Y、H3Z分别表示三种酸)( )
A.a、b、c三种酸溶液中的H原子数目:c>a>bB.a、b、c与金属Mg反应的速率:b>a>cC.a、b、c的相对分子质量:b<a<cD.a、b、c可能分别为H2Y、HX、H3Z
7.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种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A.①分别向等质量的Mg和Cu中加入足量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B.②分别向等质量且足量的Zn中加入等质量、不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C.③分别向等质量的Mg和Zn中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D.④分别向等质量的Mg和Zn中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且定量的稀硫酸
8.小金归类整理了一些常见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部分反应条件已省略),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利用反应①可制得NaOH B.利用反应②可检验CO2C.Ⅰ中的反应说明制取氧气有多种途径 D.Ⅱ中的反应说明氧气具有还原性
9.如图围棋棋盘上有五枚棋子,代表铁、稀盐酸、氢氧化坝、碳酸钙、硝酸银五种物质相邻棋子间的连线表示物质间可以反应,已知与戊的反应中:甲-戊的反应类型不同于其它几个反应:丙-戊反应能产生一种气体。且该气体还能与丁反应生成沉淀。则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10.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
A.CuCuSO4Cu(OH)2 B.SSO2H2SO4
C.FeFeCl3AgCl D.CCO2CaCO3
11.下列实验中,实验原理和主要操作方法都符合实验目的的是验目的( )

12.如图,甲和乙分别是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实验只能通过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判断反应是否发生B.甲实验试管口向下倾斜可防止生成的水倒流,也有利于将试管内的空气完全排出C.甲、乙两实验中,都应先使试管、玻璃管均匀受热,再通入气体,以防止发生爆炸D.甲、乙两实验中,氢气和一氧化碳都将氧化铜变成游离态的铜,都发生了置换反应

二、填空题
13.氯化镁在化工、冶金、食品、医药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是一种重要的原材料。某学习小组同学在学习了酸、碱、盐的知识以后,对生成氯化镁的方法加以归纳和整理,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X、Y是常见的盐类物质,试推断它们的化学式:X__________、Y___________。
14.某气体可能由CO、H2、水蒸气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小科利用下图的装置探究其成分,已知无水硫酸铜遇水会变蓝色。

(1)甲装置中盛放的液体是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无水硫酸铜不变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原气体中一定含有________(填化学式),同时乙装置中黑色固体变________色。
15.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红色固体,这些红色固体是什么物质?某科学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得知,反应温度不同,氢气还原氧化铜的产物可能是Cu或Cu2O,Cu和Cu2O均为不溶于水的红色固体,但氧化亚铜能与稀硫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u2O+H2SO4===CuSO4+Cu+H2O。为探究反应后的红色固体中含有什么物质?他们提出了以下假设:
假设一:红色固体只有Cu;假设二:红色固体只有Cu2O;假设三:红色固体中有Cu和Cu2O。
请回答有关问题:
(1)取少量红色固体,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若无明显现象,则假设    成立;若看到溶液变成蓝色,且仍有红色固体,则能否支持假设三?    (选填“能”或“不能”)。
(2)现将3g红色固体加入足量的稀硫酸中,反应后的溶液过滤,称得烘干后的滤渣质量为1.4g,则原红色固体中含有什么物质?    。
16.请按要求完成下列金属性质的实验:

研究一:金属与酸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1)实验测得反应中产生的气体的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请根据t1-t2时间段反应速率变化,说明化学反应速率受________等因素影响。
研究二:金属与盐溶液反应过程中的相关变化。
(2)某同学用硫酸铜溶液把“铁勺”变“铜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3)在一定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图描述相关变化曲线,一定不正确的是________。

17.如图中的a、b、c、d是初中科学中常见的四种不同类别的物质,连线的两物质(或其水溶液)都能发生化学反应,分别生成甲、乙、丙、丁四种物质(部分生成物已经略去)。其中甲是标准状况下密度最小的气体;乙为氯化物,是家庭做菜时必要的调味品;a为常见的单质,它的制品在生活中应用极广,其组成元素是合成人体血红蛋白所必需的;c中含有三种元素,c和d相混时会产生蓝色絮状沉淀物丙。
(1)c的化学式是_____ ___。
(2)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_。
(3)c与d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___ _____。


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
1.D
2.A
【解析】在稀盐酸中插入X,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X应该为铁),说明X>H;在①所得溶液中插入Y,无明显现象,说明YX。综上所述,Z>X>Y。
3.D
【解析】A、有机物是一类含碳化合物,所以CH4、CO2都是有机物,有机物是一类含碳化合物是归纳,所以CH4、CO2都是有机物是演绎,但是含碳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有机物,有机化合物主要是由碳元素、氢元素组成,是一定含碳的化合物,但是不包括碳的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等的物质,所以归纳和演绎不合理,A错误;B、硫酸、盐酸电离时都能产生H+,所以电离时能产生H+的化合物是酸,由于酸式盐电离时也能产生H+,所以电离时能产生H+的化合物不一定是酸,归纳不合理,B错误;C、金属Fe、Zn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金属都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金属Fe、Zn不能代表所有金属,不能得出金属都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结论,C错误;D、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水是氧化物,氧化物概念正确,水化学式是H2O表示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所以,归纳和演绎合理,D正确。
4.B
5.A
【解析】由金属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求出,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0.2g氢气时,需要消耗各金属的质量如下:

质量为6g的两种金属混合物制取0.2g氢气,应取6g两边的质量对应的金属各一种。由于Cu不与稀硫酸反应,若混合物中含有Cu,则另一种金属的质量小于6g。因此金属M应取Al、Mg、Fe中的一种;金属N应取Zn、Cu中的一种。
6.D【解析】2HX+Mg===MgX2+H2↑,H2Y+Mg===MgY+H2↑,2H3Z+3Mg===Mg3Z2+3H2↑,生成氢气质量相等,说明消耗的氢原子的个数相等,假设产生的氢分子的个数都是3个,则消耗HX分子6个,消耗H2Y分子3个,消耗H3Z的分子个数为2个,因反应消耗a、b、c的分子数目之比为3:6:2,故a、b、c分别为H2Y、HX、H3Z。
二、
7.C
8.D
9.A
【解析】丙-戊反应能产生一种气体,且该气体还能与丁反应生成沉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铁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但氢气不能与其他物质产生沉淀,所以丙-戊反应只能是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甲-戊的反应类型不同于其它几个反应,只有铁与盐酸反应属于置换反应,其他反应都是复分解反应,所以甲是铁,戊是盐酸,丙是碳酸钙,丙-戊反应能产生一种气体,且该气体还能与丁反应生成沉淀,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钡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所以丁是氢氧化钡,剩下的乙属于硝酸银了。
10.D
11.D
【解析】A、除去粗盐中的泥沙要用过滤的方法,错误;B、分离水和酒精用蒸馏的方法是根据沸点不同的原理,错误;C、稀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无法鉴别,错误;D、加过量铁粉可以除去硫酸亚铁中的硫酸铜,利用金属活动性差异的原理,正确。
12.B
【解析】A、乙实验也可通过玻璃管中固体颜色的变化判断反应是否发生,错误;B、甲实验试管口向下倾斜可防止生成的水倒流,也有利于将试管内的空气完全排出,正确;C、甲、乙两实验中都要先通气体,再加热,错误;D、乙装置中反应物没有单质,不是置换反应,错误。
二、填空题
13.(1)①Mg+2HCl===MgCl2+H2↑;③Mg(OH)2+2HCl===MgCl2+2H2O
(2)MgCO3;BaCl2
14.(1)浓硫酸(或浓H2SO4)(2)CO;红
【解析】(1)甲装置为吸收水蒸气装置,则盛放液体为浓硫酸。
(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无水硫酸铜不变色,则说明没有水生成,即原气体中没有氢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即原气体含有CO,一氧化碳有还原性,能使氧化铜还原成铜,乙装置现象为黑色固体变成红色。
15.则假设  一  成立;三?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
(2)?   Cu和Cu2O  。
16.研究一:(1)温度研究二:(2)CuSO4+Fe===FeSO4+Cu(3)B
17.(1)NaOH(2)Fe+2HCl=FeCl2+H2↑(3)复分解反应
【解析】甲是标准状况下密度最小的气体,则为氢气;乙为氯化物,是家庭做菜时必要的调味品,则为氯化钠;a为常见的单质,它的制品在生活中应用极广,其组成元素是合成人体血红蛋白所必需的,则为铁;a和b反应可生成氢气,则b为酸,b和c反应可生成氯化钠,则b为盐酸,c中含有三种元素,则c为氢氧化钠,c和d相混时会产生蓝色絮状沉淀物丙,a和d反应可生成丁,则d为铜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