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甫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杜甫
登高
1.反复诵读,感知沉郁顿挫的诗风。
2.把握意象,品味萧瑟悲凉的意境。
3.体味情感,赏析情景交融的手法。
学习目标
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清]杨伦《杜诗镜铨》
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明] 胡应麟《诗薮》
《登高》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可谓“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金性尧(当代古典文学家)
经典评论
一、抓作者(知人论世)
杜
甫
杜甫:字 ,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自称 ,曾担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 诗人。其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 。
其诗因 ,被誉为“诗史”。
子美
少陵野老
杜工部
现实主义
“诗圣”
记载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且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二、抓题目
登高是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活动之一,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有吃“重阳糕”、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簪菊花等习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到58岁去世,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此时恰逢九月初九,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这首诗写后三年,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三、抓诗句及注释(“三么”)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请用几个词概括。
凄楚、悲伤、痛苦、
孤独、沉郁、顿挫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首联中有哪些意象?它们有什么特点?传达出怎样的情感?诗人的视线又是如何变化的?
2.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在外,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有阔大胸襟的诗人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3.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尾联中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首联中有哪些意象?它们有什么特点?传达出怎样的情感?诗人的视线又是如何变化的?
2. 颔联中有哪些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3.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尾联中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1.首联中有哪些意象?它们有什么特点?传达出怎样的情感?诗人的视线又是如何变化的?
诗人以 的视线,通过 意象,描绘出 的意境,映照出诗人 的情感。
凄凉萧瑟
急风、高天、哀猿等
孤独
自上而下
情感
急(凄冷)
高(人渺小孤单)
哀(凄凉、悲哀)
清(冷清)
白(惨白)
飞回(孤独)
视线变化
仰视 上
俯视 下
(动静结合、视听结合)
意象
风——
天——
猿啸—
渚——
沙——
鸟——
2. 颔联中有哪些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落木——
长江——
秋天飘落的树叶。(人生之秋)
滚滚长江,浩浩东流。(时间从不止息)
人生短暂
时间永恒
对比
(时光易逝,壮志难酬)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
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天高猿啸哀,
不尽长江来。
无边落木下,
渚沙鸟飞回。
天高猿啸哀,
这样换好不好?为什么?
3.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悲
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繁霜鬓,
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悲秋常作客,
两 悲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登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南宋评论家罗大经《鹤林玉露》
01
作客
02
常作客
03
秋时常作客
04
悲秋时常作客
05
万里悲秋常作客
作客悲
01
登台
02
独登台
03
病中独登台
04
多病中独登台
05
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台悲
3.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身逢乱世、时值深秋、漂泊他乡、年老多病、孤苦无依。登高望远所见,不禁引发诗人的感慨,倍感自身孤苦,身世飘零,思乡思亲,忧国忧时。
4.尾联中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杜甫是一个爱喝酒的人。
昔日的他,喜时喝酒:“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忧时也喝酒:“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九日》)
清酒,乃酒中之冠,冬酿夏熟,属于好酒系列。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李白《行路难》
“浊酒”与“清酒”相对。
浊酒,未提酒糟,酒色浑浊,属于不太好的酒,价钱也便宜。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4.尾联中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今日的他,想借酒消愁,却因贫病交加,不得不戒酒。如此,愁何以解?无解!只能郁结于胸。苍老的杜甫久久不能释怀,一直积郁到3年后生命的终结。
写景
抒情
风天猿鸟,凄凉孤独
落木长江,沉郁哀婉
悲秋登台,悲愁苦痛
三忧不断,忧愤无奈
景中含情
直抒胸臆
情景交融
首联: .
颔联: .
颈联: .
尾联: .
五、全诗小结
沉郁顿挫
1.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一个满头白发,老泪纵横,年老体弱, 形容枯槁的老诗人,在深秋时节颤颤巍巍地独立高台之上。
四、拓展
2.有人把这首诗比作“三秋图,杜甫心”。
你怎么理解?
三秋:季节秋、生命秋、国家秋
杜甫心:
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
处穷破之境而无厌世之心。
课堂小结
全诗通过描绘诗人登高所见秋景,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诗人描绘了自然之秋的悲凉,抒发了人生之秋的感伤和家国之秋的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