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对“中医药文化”的定义,莫衷一是。一般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我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可概括为心、手、脸三个层面。
“心”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中医药的本体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中医药学吸收了中国哲学的精气学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气学理论。
“气”是《黄帝内经》应用得最广泛、最普遍的概念,认为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天地和气,命之日人”,以阴阳二气为中介说明人与自然密切相关,而有“生气通天”之说,又以五行之气说明人体内部五脏之间的资生制约关系等。中医药学“气一元论”本体观,可以关照到整体、分化、内在矛盾和相互作用,是一种关系性思维;西医吸收了古希腊机械唯物主义的原子论和元素论本体观,注重的是粒子、实体、组合、可分解性和外部作用,是结构性思维。
中、西医学的差异只是一个结果,而这个结果的制造者是隐藏在两大理论体系背后的虚静、直觉、象数的思维方式。虚静是一种內向思维方法,与西方世界将主体和客体相对立的认知方式不同,虚静跨越了认识事物的主客体二元对立关系,让心智进入“无思”“无念”的虚静状态,调动潜意识储备的信息和能量进行认知思维的过程,也就是通过虛心静神的体证方法回到先天本然,保养太和真朴之气。《黄帝内经》
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最根本的养生智慧,既是养生方法,也是养生原则。.
中医药文化的价值取向是调和致中,“中和”
是《周易》中给人们提供的从时间、空间、条件、关系等全方位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中庸》更明确地界定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将“中和”思想提升到天下之大本和达道的高度,
认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医用药疗疾的目的是“去其偏胜,得其中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中医药文化的道德观念是仁心仁术,
“医乃仁术”是中医学的基本命题。历代医家皆以“医乃仁术”为行医宗旨和医德的基本原则,
“医以活人为心,故日,医乃仁术”(明代王绍隆
《医灯续焰》)。这就界定了医学的宗旨与质,是“仁”和“术”两个方面,“仁”是“术”的前提,“术”
是“仁”的体现。
“手”层面的文化就是中医药文化的制度、行为、管理,我们现在做得比较多的是“手”层面的建设,也就是行为规范管理制度的建设。行为规范属于中医药文化的制度
文化层面,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中医药从业人员行为,上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在中医药实践中的行动指南及处理各种关系的行为模式。
“脸”层面的文化就是中医药文化的环境形象,而“脸”的建设是我们比较薄弱的环节,我们中医院应该展现给社会一个明显的标志性形象。环境形象属于中医药文化的物质文化层面,是将内隐的核心价值外显为有形物质实体,形成代表中医药文化的物质形态和环境形象。它的功能就是让人们认准中医的门,找对中医的人,通过环境形象引起视觉注意,对中医药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大致定位。
中医药文化建设各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在操作上要注意如何平衡各方面的关系。如果只考虑“脸”的部分,这样的文化就是虛浮没有根基的表面文化;如果只强调了“手”的方面,忽略了“心”和“脸”的建设,那样的文化就是机器文化,自身没有动力,完全靠外力的约束,也谈不上外显出来的精神面貌了;而“心”的建设才是第一位的,
“心”的建设就是打造大家的凝聚力、创造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向着共同的愿景目标努力,那么制度和规范就变成一种不须扬鞭自奋蹄的自律行为,展现在外的形象也自然传递了共有文化的精神气质。
(
摘编自张其成《认识中医药文化的内涵》
)
材料二:
振兴和发展中医药,必须正本清源、澄清事实,讲好中医药故事,传播中医药文化,展示中医药文化魅力,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中医药的价值和贡献。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把握受众心理和传播规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中医药,增加中医药文化的趣味性,让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例如,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是一味中药。到底是山茱萸还是吴茱萸呢?根据诗中描述,九月已经立秋,天气寒凉。吴茱萸是一味温
里药,用于胃塞、脾胃虚寒等病症。而山茱萸是一味补虚药,主要是补肝肾、精血,用于精血不足等病症。由此推断,此处的茱萸是指吴茱萸。如果把这样的内容植入电视节目、知识竞赛之中,寓教于乐,很容易激发人们学习中医药的热情。比如。把中医药文化与流
行音乐巧妙结合,让很多年轻人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兴趣。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挖掘中医文化经典的“宝库”,把中医文化应用于日常生
活。中医不是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而是源于丰富的临床和生活实践。例如,《黄帝内经》
云:“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古人的健康长寿之道,包括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心态平和等理念。这与现代医学倡导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互为印证。由此可见,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极高的生命智慧,是中华民族祖先留给子孙后代的珍贵遗产。学好用好中医药文化经典,对于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意义重大。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从娃娃抓起,持续开展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推动中医
药文化进校园,让中医药文化在青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例如,我国组织编写了《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旨在让中小学生在整体观念、君臣佐使、辨证论治、阴阳五行、药食同源等中医思维的影响下,形成正确、客观、科学的中医药文化认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责任,使中医药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摘编自白剑峰《让中医药文化更有魅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医药学“气一元论”本体观,是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学气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B.虚静是跨越认识事物的主客体二元对立关系,使心智进入静神状态的内向思维方法。
C.《黄帝内经》强调的健康长寿之道与现代医学相同,都源于丰富的临床和生活实践。
D.开展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用中医思维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形成中医药文化认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医药文化,就是指能够体现中医药本质和特色的内在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
B.中医用药疗疾强调“中和”,并由此形成了“医乃仁术”的行医宗旨和基本原则。
C.中医药文化在“脸”层面的文化建设方面,将内隐的核心价值外显,工作做得最多。
D.传播中医药文化,可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中医药故事,使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医药文化内涵的一项是(3分)
A.中医药有效降低了新冠肺炎轻症患者转为重症、危重症患者的发生率,提升治愈率。
B.中医崇尚和谐,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阴阳平和的健康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
C.中医坚持以“中”为导向、以“和”为原则,实行四诊合参,辨证求本的诊疗方法。
D.中医药的“君臣佐使”,即多元用药,强调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画线语段的论证特色。(4分)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
简要分析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
”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祧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
去见你娘来。
”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撇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
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日: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文本二: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燜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檻,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自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
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
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
“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
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
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
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
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
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文本三:
宝玉笑道:“你爱打就打,
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自性情不同。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气时拿他出气。就如杯盘,原是盛东西的,你喜听那一声响,就故意的碎了也可以使得,只是别在生气时拿他出气。这就是爱物了。”晴雯听了,笑道:“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来我撕。我最喜欢撕的。”宝玉听了,便笑着递与他。晴雯果然接过来,嗤的一声,撕了两半,接着嗤嗤又听几声。宝玉在旁笑着说:“响的好,
再撕响些!”正说着,只见麝月走过来,笑道:“少作些孽罢。”宝玉赶上来,一把将他手里的扇子也夺了递与晴雯。晴雯接了,也撕了几半子,二人都大笑。麝月道:“这是怎么说,拿我的东西开心儿?”宝玉笑道:“打开扇子匣子你拣去,什么好东西!”麝月道:“既这么说,
就把匣子搬了出来,让他尽力的撕,岂不好?”宝玉笑道:“你就搬去。”麝月道:‘“我可不造这孽。他也没折了手,叫
他自己搬去。”晴雯笑着,倚在床上说道:“我也乏了,
明儿再撕罢。”宝玉笑道:
“古人云,‘千金难买一笑’,
几把扇子能值几何!”一面说着,一面叫袭人。袭人才换了衣服走出来,小丫头佳蕙过来拾去破扇,大家乘凉,不消细说。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照应了“木石前盟”的神话。
B.诸人提出用“翼然”给亭子命名,贾政说不如用个“泻”,而宝王认为不如“沁芳”新雅。
C.贾政对宝玉“沁芳”的题名及题对看似未置可否,其实并不满意,只是外客面前不便训斥。
D.“晴雯撕扇”暗用了夏桀宠妃妹喜的典故,不仅暗示了晴雯的惨死,也预示着贾府的最终败落。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运用了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刻画了宝玉的外貌。
B.对宝玉服饰的两次描写都是从林黛玉的视角来写的,基本采用了从上到下、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顺序,自然顺畅,也符合观察顺序。
C.宝玉的出场采取了反复亮相的方法,先描写其服饰后描写其容貌,不仅写出了宝玉的形象特点,也突出了他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
D.“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
-脉香”,对仗工整,意境优美,“借”和“分”两字生动传神,突出表现了沁芳亭的环境特点。
8.在“晴雯撕扇”中增加麝月这一人物,如何理解?
(4分)
9.文本一“宝黛初逢”、文本二“试才题对”和文本三“晴雯撕扇”分别表现了宝玉
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14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日:“惜乎,
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及孝景立,广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武帝立,广为未央卫尉,后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射杀追骑,得脱。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寬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元朔八年,广将四千骑出右北平,行可数百里,匈奴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为圆陈外向胡急击之夫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
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懈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
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广从大将军卫青击匈奴,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
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
行。右路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使长史问广失道状,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
急贵广之幕府对簿,广日:“诸校尉无罪,
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薄。”至莫府,广谓其
麾下日:“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
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日:传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乃为圆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
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懈
B.广乃为圆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
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懈
C.广乃为圆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
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懈
D.广乃为圆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
/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户侯,即食邑万户的侯爵,与毛泽东词中的“粪土当年万户侯”之“万户侯”语义有所不同。
B.磨下,在主帅的旌麾之下,即部下;旧时亦用作对将帅的尊称。文中的“麾下”指部下。
C.二千石,官秩等级。因所得俸禄以米谷为标准,故以“石”称之。文中“二千石”指郡守一级。
D.传,汉代称儒家“六艺”为经,其他贤人著作为“传”。文中的“传”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3分)
A.李广因擅长骑马射箭,在萧关之战中杀敌很多而得重用;讨伐吴楚叛军时,李广夺取了敌军战旗而大显功名;跟随文帝外出,又因表现勇敢得到文帝高度赞扬。
B.李广被俘后,先是装死,然后瞅准时机,夺得胡儿的善马和弓箭,策马飞奔几十里,虽然伤病在身,后面又有几百骑兵追杀,但最终他射杀了追上来的骑兵而脱身。
C.李广带领四千骑兵遭遇了匈奴四万骑兵的围攻,他的部下惊慌失色,而李广沉着应战,从容部署,表现了有勇有谋的大将风度,其超乎常人的勇敢令军士佩服不已。
D.李广跟随大将军卫青-同从东道抗击匈奴,因为道路稍有些迂回绕远,水草少,义没有向导,李广的部队迷了路,落在了大将军后面,致使李广被大将军问责。
13.李广“其身正”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3分
)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牛》)
(4分)
(2)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谏逐客书》)
(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旅思
陆游
支遁①山前看月门,葛洪②井上听松声。
废亭草满青骡健,野店灯残宝剑鸣。
万事竟当归定论,寸心那得愧平生。
悠然酌罢无人语,寄意孤桐一再行③。
【注】①支遁:东晋佛教学者,曾欲买山隐居。②葛洪: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擅炼丹术,葛洪
井是其炼丹用井。③孤桐:代指琴。一再行:
指奏乐一两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和诗人的行踪,又借用典故委婉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志趣。
B.颈联直抒胸臆,“竞当”“那得”
语气坚定,表明诗人平生所做一定会无愧于心。
C.诗人悠然自酌,但因酒后无人对话,诗人感到悲苦沮丧,只好寄意孤桐,自娱自乐。
D.诗歌紧扣题目,书写旅途中的所见所思,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章法整饬谨严。
16.诗中使用“支遁山”“葛洪井”的典故,用意何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表现“谦受益,满招损”意思的两句是“
,
”。
(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写“不为生事”原因的两个句子是“
,
”。
(3)舟,在古诗中是常用的意象。
《登岳阳楼》
(杜甫)、
《念奴娇·过洞庭》
(张
孝祥)中都有“舟”的诗句,分别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上下五千年而文脉不绝,根本在于一代代华夏子
孙典籍为媒、________、接续前行。典籍是国之瑰宝,不能只是活在藏书馆、学者论著中,还应该活在年轻人心中。
《典籍里的中国》,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达对典籍进行
了
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播出时广受欢迎,_________。围绕中华典籍中
的名篇为中心,以对话塑造“故事讲述场”,其成功的关键是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造成的。宋应星与袁隆平跨越百年握手,撒贝宁与司马迁跨越千年对······节目的创新演绎,为我们识读古籍经典、触摸中华文化打开了新的可能。孔子编《书》,伏生护《书》,晁
错学《书》,令人难忘。其中,
“百岁老人”伏生生逄乱世,历经大起大落,一生舍命守
护《尚书》,终将其传于天下。
《典籍里的中国》,就是典籍的传播者、转化人,在_________的典籍中探赜索隐、披
沙拣金,通过电视独具优势的语境转换,让更多人爱上典籍,自觉传承中华文化,让民族
文化根植内心,_________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薪火相传
万人空巷
卷帙浩繁
春风化雨
B.口耳相传
风靡一时
蔚为大观
春风化雨
C.口耳相传
万人空巷
蔚为大观
潜移默化
D.薪火相传
风靡一时
卷帙浩繁
潜移默化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围绕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为中心,以对话营造“故事讲述场”,成功地使传统典籍更
加可亲可感。
B.以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为中心,以对话塑造“故事讲述场”,使传统典籍
可亲可感,是成功的关键。
C.围绕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以对话营造“故事讲述场”,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是其成功的关键。
D.以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为中心,以对话塑造“故事讲述场”,成功的关键是使传统典
籍更加可亲可感造成的。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本题共1小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题。
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
做中国建筑的“文法”。____________,
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
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
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
“文章”
也可因不同的命
题,_____________。
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
节选自《中国建筑的特征》
)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3个字。(4分)
(三)《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本题共1小题,5分)
22.指出下列结社雅号指谁?
(5分)
(1)潇湘妃子(2)稻香老农(3)蘅芜君(4)蕉下客(5)枕霞旧友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马克思墓志铭上有一句至理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
改变世界。”毛泽东也说:“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
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里说,马克思有两个重要发现,即发现人类历史的发
展规律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积极致力于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回顾建党100周年,陈独秀的《新青年》为觉醒时代、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李大钊为成立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人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将革命进行到底》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改革开放的中国,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
2012年习主席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20
年脱贫攻坚全面完成。
结合材料,以“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东省淄博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对“中医药文化”的定义,莫衷一是。一般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我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可概括为心、手、脸三个层面。
“心”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中医药的本体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中医药学吸收了中国哲学的精气学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气学理论。
“气”是《黄帝内经》应用得最广泛、最普遍的概念,认为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天地和气,命之日人”,以阴阳二气为中介说明人与自然密切相关,而有“生气通天”之说,又以五行之气说明人体内部五脏之间的资生制约关系等。中医药学“气一元论”本体观,可以关照到整体、分化、内在矛盾和相互作用,是一种关系性思维;西医吸收了古希腊机械唯物主义的原子论和元素论本体观,注重的是粒子、实体、组合、可分解性和外部作用,是结构性思维。
中、西医学的差异只是一个结果,而这个结果的制造者是隐藏在两大理论体系背后的虚静、直觉、象数的思维方式。虚静是一种內向思维方法,与西方世界将主体和客体相对立的认知方式不同,虚静跨越了认识事物的主客体二元对立关系,让心智进入“无思”“无念”的虚静状态,调动潜意识储备的信息和能量进行认知思维的过程,也就是通过虛心静神的体证方法回到先天本然,保养太和真朴之气。《黄帝内经》
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最根本的养生智慧,既是养生方法,也是养生原则。.
中医药文化的价值取向是调和致中,“中和”
是《周易》中给人们提供的从时间、空间、条件、关系等全方位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中庸》更明确地界定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将“中和”思想提升到天下之大本和达道的高度,
认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医用药疗疾的目的是“去其偏胜,得其中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中医药文化的道德观念是仁心仁术,
“医乃仁术”是中医学的基本命题。历代医家皆以“医乃仁术”为行医宗旨和医德的基本原则,
“医以活人为心,故日,医乃仁术”(明代王绍隆
《医灯续焰》)。这就界定了医学的宗旨与质,是“仁”和“术”两个方面,“仁”是“术”的前提,“术”
是“仁”的体现。
“手”层面的文化就是中医药文化的制度、行为、管理,我们现在做得比较多的是“手”层面的建设,也就是行为规范管理制度的建设。行为规范属于中医药文化的制度
文化层面,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中医药从业人员行为,上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在中医药实践中的行动指南及处理各种关系的行为模式。
“脸”层面的文化就是中医药文化的环境形象,而“脸”的建设是我们比较薄弱的环节,我们中医院应该展现给社会一个明显的标志性形象。环境形象属于中医药文化的物质文化层面,是将内隐的核心价值外显为有形物质实体,形成代表中医药文化的物质形态和环境形象。它的功能就是让人们认准中医的门,找对中医的人,通过环境形象引起视觉注意,对中医药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大致定位。
中医药文化建设各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在操作上要注意如何平衡各方面的关系。如果只考虑“脸”的部分,这样的文化就是虛浮没有根基的表面文化;如果只强调了“手”的方面,忽略了“心”和“脸”的建设,那样的文化就是机器文化,自身没有动力,完全靠外力的约束,也谈不上外显出来的精神面貌了;而“心”的建设才是第一位的,
“心”的建设就是打造大家的凝聚力、创造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向着共同的愿景目标努力,那么制度和规范就变成一种不须扬鞭自奋蹄的自律行为,展现在外的形象也自然传递了共有文化的精神气质。
(
摘编自张其成《认识中医药文化的内涵》
)
材料二:
振兴和发展中医药,必须正本清源、澄清事实,讲好中医药故事,传播中医药文化,展示中医药文化魅力,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中医药的价值和贡献。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把握受众心理和传播规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中医药,增加中医药文化的趣味性,让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例如,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是一味中药。到底是山茱萸还是吴茱萸呢?根据诗中描述,九月已经立秋,天气寒凉。吴茱萸是一味温
里药,用于胃塞、脾胃虚寒等病症。而山茱萸是一味补虚药,主要是补肝肾、精血,用于精血不足等病症。由此推断,此处的茱萸是指吴茱萸。如果把这样的内容植入电视节目、知识竞赛之中,寓教于乐,很容易激发人们学习中医药的热情。比如。把中医药文化与流
行音乐巧妙结合,让很多年轻人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兴趣。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挖掘中医文化经典的“宝库”,把中医文化应用于日常生
活。中医不是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而是源于丰富的临床和生活实践。例如,《黄帝内经》
云:“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古人的健康长寿之道,包括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心态平和等理念。这与现代医学倡导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互为印证。由此可见,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极高的生命智慧,是中华民族祖先留给子孙后代的珍贵遗产。学好用好中医药文化经典,对于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意义重大。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从娃娃抓起,持续开展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推动中医
药文化进校园,让中医药文化在青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例如,我国组织编写了《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旨在让中小学生在整体观念、君臣佐使、辨证论治、阴阳五行、药食同源等中医思维的影响下,形成正确、客观、科学的中医药文化认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责任,使中医药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摘编自白剑峰《让中医药文化更有魅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医药学“气一元论”本体观,是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学气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B.虚静是跨越认识事物的主客体二元对立关系,使心智进入静神状态的内向思维方法。
C.《黄帝内经》强调的健康长寿之道与现代医学相同,都源于丰富的临床和生活实践。
D.开展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用中医思维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形成中医药文化认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医药文化,就是指能够体现中医药本质和特色的内在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
B.中医用药疗疾强调“中和”,并由此形成了“医乃仁术”的行医宗旨和基本原则。
C.中医药文化在“脸”层面的文化建设方面,将内隐的核心价值外显,工作做得最多。
D.传播中医药文化,可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中医药故事,使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医药文化内涵的一项是(3分)
A.中医药有效降低了新冠肺炎轻症患者转为重症、危重症患者的发生率,提升治愈率。
B.中医崇尚和谐,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阴阳平和的健康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
C.中医坚持以“中”为导向、以“和”为原则,实行四诊合参,辨证求本的诊疗方法。
D.中医药的“君臣佐使”,即多元用药,强调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画线语段的论证特色。(4分)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
简要分析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
(2)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3)本题考查根据文本观点进行推断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材料的观点,其次理解选项句子的意思,看其是否和材料的观点一致。
(4)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议论文的论证特点,不仅包括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使用,也包括论证的结构特点。通读相关材料,从以上特点入手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
【解答】(1)C.“《黄帝内经》强调的健康长寿之道与现代医学相同”错。原文在材料二”《黄帝内经》云……这与现代医学倡导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互为印证”,可见《黄帝内经》中强调的健康长寿之道与现代医学观点是相互印证,而不是相同。
(2)A.“中医药文化,就是……”以偏概全。材料一原文是“一般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我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可见选项是“我”认为的内容。
B.“并由此形成了”强加因果,材料一原文是“中医药文化的价值取向是调和致中,‘中和’是《周易》中……全方位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历代医家皆以‘医乃仁术’为行医宗旨和医德的基本原则”,强调中和是其价值取向,仁心仁术是其道德观念,二者并无因果关系。
C.“‘脸’层面的……工作做得最多”错,材料一原文是“我们现在做得比较多的是‘手’层面的建设,也就是行为规范管理制度的建设”,是说“手”做得比较多。
故选:D。
(3)中医药文化内涵包括“调和致中”“中和”“多元用药”等。
A.是中医药在治疗新冠肺炎疫情方面的作用,没有涉及到中医药文本的内涵。
故选:A。
(4)这段文字结构很清晰,首先提出论点,“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把握受众心理和传播规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中医药,增加中医药文化的趣味性,让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然后用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提到的“茱萸”到底是山茱萸还是吴茱萸和把中医药文化与流行音乐巧妙结合为例来论证论点。
论证语言平实,如“吴茱萸是一味温里药,用于胃塞、脾胃虚寒等病症。而山茱萸是一味补虚药,主要是补肝肾、精血,用于精血不足等病症”,语言既有专业性又通俗易懂。
论证手法多样,如“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运用王维诗歌中的内容引出关于“茱萸”的论证,这是例证;“如果把这样的内容植入电视节目、知识竞赛之中,寓教于乐,很容易激发人们学习中医药的热情”,运用了假设论证,用“如果”假设句式分析论证。
(5)材料一说“一般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材料二说“古人的健康长寿之道,包括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心态平和等理念”,从宏观上看,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天地和气、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等思想。
材料一第二段说“中医药学吸收了中国哲学的精气学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气学理论”,中医药学的“气学理论”吸收了中国哲学的精气学说;材料一第四段说“‘中和’是《周易》中给人们提供的从时间、空间、条件、关系等全方位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中庸》更明确地界定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将‘中和’思想提升到天下之大本和达道的高度,认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医药文化“调和致中”的价值取向吸收了《中庸》的“中和”思想;材料一第四段说“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中医药文化的道德观念是仁心仁术,‘医乃仁术’是中医学的基本命题”,中医药文化的道德观念“仁心仁术”,受儒家“仁爱”的思想影响。这些是从微观上看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答案:
(1)C
(2)D
(3)A
(4)①论证结构清晰,先提出观点,再举例分析论证;论证语言平实准确。
②论证手法多样,用例证法,用王维诗歌论证;运用了假设论证,用“如果”假设句式分析论证。
(5)①从宏观上看,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天地和气、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等思想。
②从微观上看,中医药学的“气学理论”吸收了中国哲学的精气学说;中医药文化“调和致中”的价值取向吸收了《中庸》的“中和”思想;中医药文化的道德观念“仁心仁术”,受儒家“仁爱”的思想影响。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
”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祧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
去见你娘来。
”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撇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
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日: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文本二: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燜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檻,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自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
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
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
“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
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
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
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
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
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文本三:
宝玉笑道:“你爱打就打,
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自性情不同。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气时拿他出气。就如杯盘,原是盛东西的,你喜听那一声响,就故意的碎了也可以使得,只是别在生气时拿他出气。这就是爱物了。”晴雯听了,笑道:“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来我撕。我最喜欢撕的。”宝玉听了,便笑着递与他。晴雯果然接过来,嗤的一声,撕了两半,接着嗤嗤又听几声。宝玉在旁笑着说:“响的好,
再撕响些!”正说着,只见麝月走过来,笑道:“少作些孽罢。”宝玉赶上来,一把将他手里的扇子也夺了递与晴雯。晴雯接了,也撕了几半子,二人都大笑。麝月道:“这是怎么说,拿我的东西开心儿?”宝玉笑道:“打开扇子匣子你拣去,什么好东西!”麝月道:“既这么说,
就把匣子搬了出来,让他尽力的撕,岂不好?”宝玉笑道:“你就搬去。”麝月道:‘“我可不造这孽。他也没折了手,叫
他自己搬去。”晴雯笑着,倚在床上说道:“我也乏了,
明儿再撕罢。”宝玉笑道:
“古人云,‘千金难买一笑’,
几把扇子能值几何!”一面说着,一面叫袭人。袭人才换了衣服走出来,小丫头佳蕙过来拾去破扇,大家乘凉,不消细说。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照应了“木石前盟”的神话。
B.诸人提出用“翼然”给亭子命名,贾政说不如用个“泻”,而宝王认为不如“沁芳”新雅。
C.贾政对宝玉“沁芳”的题名及题对看似未置可否,其实并不满意,只是外客面前不便训斥。
D.“晴雯撕扇”暗用了夏桀宠妃妹喜的典故,不仅暗示了晴雯的惨死,也预示着贾府的最终败落。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运用了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刻画了宝玉的外貌。
B.对宝玉服饰的两次描写都是从林黛玉的视角来写的,基本采用了从上到下、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顺序,自然顺畅,也符合观察顺序。
C.宝玉的出场采取了反复亮相的方法,先描写其服饰后描写其容貌,不仅写出了宝玉的形象特点,也突出了他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
D.“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
-脉香”,对仗工整,意境优美,“借”和“分”两字生动传神,突出表现了沁芳亭的环境特点。
8.在“晴雯撕扇”中增加麝月这一人物,如何理解?
(4分)
9.文本一“宝黛初逢”、文本二“试才题对”和文本三“晴雯撕扇”分别表现了宝玉
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从小说的结构、人物形象以及小说的主题等三个方面进行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要从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行为等的语句来分析。
【解答】(1)C.“其实并不满意,只是外客面前不便训斥”分析有误,结合“贾政拈髯点头不语”“贾政听了,点头微笑”可知,贾政其实是非常满意的。
(2)B.“由外而内、由表及里”分析有误。第一处描写既有服饰又有面貌,先写头冠、衣服、靴子,再写面貌,再写配饰璎珞和美玉;第二处主要写头发、衣服、饰品的变化,给人的整体感觉等。因是初次见面,只是描写了外部的服饰打扮和整体印象,体现不出“由外而内、由表及里”。
(3)先看关于麝月的描写,“正说着,只见麝月走过来,笑道:‘少作些孽罢。’”“宝玉赶上来,一把将他手里的扇子也夺了递与晴雯。晴雯接了,也撕了几半子,二人都大笑。麝月道:‘这是怎么说,拿我的东西开心儿?’”“麝月道:‘既这么说,就把匣子搬了出来,让他尽力的撕,岂不好?’”“麝月道:‘我可不造这孽。他也没折了手,叫他自己搬去。’”
从情节上看,宝玉和晴雯正在撕扇子,加入麝月走过来说他们、宝玉夺了麝月的扇子给晴雯撕、麝月抗议、麝月故意提议让晴雯撕整匣子扇子、宝玉让麝月去搬匣子、麝月不去等情节,使情节更加丰富、曲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从人物塑造上看,麝月起到了反衬晴雯的作用。麝月觉得晴雯撕扇子是“作孽”,故意提议“就把匣子搬了出来,让他尽力的撕,岂不好?”,没想到宝玉让麝月去搬匣子,麝月说“我可不造这孽。他也没折了手,叫他自己搬去”。麝月的反应是正常的,而睛雯撕扇子则体现了晴雯骄纵张扬的性格。
(4)文本一主要通过对宝玉外貌的描写和两首《西江月》来展示人物形象。“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祧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写出宝玉外貌的漂亮和性格的“多情”;而《西江月》则字面上句句是对贾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从封建社会阶级伦理道德标准衡量,贾宝玉是个被否定的人物;可是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他却是个和那些国贼禄蠹完全相反的、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所以说词中句句都是反话。贾宝玉不假矫饰地表现自己的天性,在那样的贵族之家处处受束缚、限制,于是就要产生苦闷,就要采取种种方式宣泄,在道学先生们看来这就是“寻愁觅恨”“似傻如狂”了。通过这首词,作者用反面文章把贾宝玉作为一个封建叛逆者的思想、性格概括地揭示了出来。
文本二通过“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展现了宝玉性格的直爽和才思的敏捷。贾政拟了“泻玉”二字做匾额,回头问宝玉,宝玉说“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虽然宝玉很怕父亲,但是也并不一味奉承,而是实话实说,可见他性格直爽;另外他拟的“沁芳”二字确实高出“泻玉”,这从贾政的反应就可以看出,“贾政拈髯点头不语”,可见其才思敏捷;从后面“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也可看出来。
文本三写晴雯拿扇子撒气,宝玉不仅不管她,还说“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气时拿他出气。就如杯盘,原是盛东西的,你喜听那一声响,就故意的碎了也可以使得,只是别在生气时拿他出气。这就是爱物了”,由着她撕扇子,“宝玉在旁笑着说:‘响的好,再撕响些!’”“二人都大笑”“宝玉笑道:‘古人云,“千金难买一笑”,几把扇子能值几何!’”,可见在宝玉心目中,并没有把晴雯当做低人一等的丫鬟,而是把她看做和自己一样的高于“物”的“人”,陪着她玩闹,宝玉没有尊卑等级之分,不以身份压人。表现了宝玉的宽容、大度、率性。
答案:
(1)C
(2)B
(3)①麝月这一人物使情节更加丰富、曲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反衬晴雯的“作孽”,突出晴雯骄纵张扬的性格。
(4)①文本一表现了宝玉的多情和叛逆。“瞋视而有情”“转盼多情”“平生万种情思”等外貌描写表现宝玉多情;两首西江月似贬实褒,表现其叛逆性格。②文本二集中表现宝玉性格直爽(敢于直言),才思敏捷。③文本三表现了宝玉的宽容、大度、率性(平等、任性也可得分)。宝玉没有尊卑等级之分,不以身份压人。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14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日:“惜乎,
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及孝景立,广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武帝立,广为未央卫尉,后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射杀追骑,得脱。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寬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元朔八年,广将四千骑出右北平,行可数百里,匈奴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为圆陈外向胡急击之夫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
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懈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
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广从大将军卫青击匈奴,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
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
行。右路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使长史问广失道状,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
急贵广之幕府对簿,广日:“诸校尉无罪,
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薄。”至莫府,广谓其
麾下日:“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
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日:传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乃为圆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
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懈
B.广乃为圆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
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懈
C.广乃为圆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
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懈
D.广乃为圆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
/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户侯,即食邑万户的侯爵,与毛泽东词中的“粪土当年万户侯”之“万户侯”语义有所不同。
B.磨下,在主帅的旌麾之下,即部下;旧时亦用作对将帅的尊称。文中的“麾下”指部下。
C.二千石,官秩等级。因所得俸禄以米谷为标准,故以“石”称之。文中“二千石”指郡守一级。
D.传,汉代称儒家“六艺”为经,其他贤人著作为“传”。文中的“传”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3分)
A.李广因擅长骑马射箭,在萧关之战中杀敌很多而得重用;讨伐吴楚叛军时,李广夺取了敌军战旗而大显功名;跟随文帝外出,又因表现勇敢得到文帝高度赞扬。
B.李广被俘后,先是装死,然后瞅准时机,夺得胡儿的善马和弓箭,策马飞奔几十里,虽然伤病在身,后面又有几百骑兵追杀,但最终他射杀了追上来的骑兵而脱身。
C.李广带领四千骑兵遭遇了匈奴四万骑兵的围攻,他的部下惊慌失色,而李广沉着应战,从容部署,表现了有勇有谋的大将风度,其超乎常人的勇敢令军士佩服不已。
D.李广跟随大将军卫青-同从东道抗击匈奴,因为道路稍有些迂回绕远,水草少,义没有向导,李广的部队迷了路,落在了大将军后面,致使李广被大将军问责。
13.李广“其身正”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3分
)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牛》)
(4分)
(2)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谏逐客书》)
(4分)
【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不仅考查了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还考查了修辞手法、文学常识等,同时它还着眼于“文中”,涉及对原文整段(篇)内容的了解和文脉的把握。文言句子的翻译一般要遵循以下规律: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翻译要注意留、删、换、调、补、变。
【解答】(1)良庖:技术高明的厨工;岁、月:名词作状语,每年、每月;割:这里指生割硬砍;族:众,指一般的;折:用刀折骨。
(2)择,选择,这里指“舍弃”;却,嫌弃;众庶,民众;明,彰明。
答案:
(1)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因为用刀割断筋肉;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因为用刀砍断骨头。
(2)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君王不拒绝民众,所以才能显示他的恩德。
【点评】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简言之,通读全句,标注要点;关注全文,准确理解;按照词序,对应翻译;调整全句,符合规范。
【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不仅考查了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还考查了修辞手法、文学常识等,同时它还着眼于“文中”,涉及对原文整段(篇)内容的了解和文脉的把握。文言句子的翻译一般要遵循以下规律: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翻译要注意留、删、换、调、补、变。
【解答】(1)良庖:技术高明的厨工;岁、月:名词作状语,每年、每月;割:这里指生割硬砍;族:众,指一般的;折:用刀折骨。
(2)择,选择,这里指“舍弃”;却,嫌弃;众庶,民众;明,彰明。
答案:
(1)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因为用刀割断筋肉;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因为用刀砍断骨头。
(2)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君王不拒绝民众,所以才能显示他的恩德。
【点评】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简言之,通读全句,标注要点;关注全文,准确理解;按照词序,对应翻译;调整全句,符合规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旅思
陆游
支遁①山前看月门,葛洪②井上听松声。
废亭草满青骡健,野店灯残宝剑鸣。
万事竟当归定论,寸心那得愧平生。
悠然酌罢无人语,寄意孤桐一再行③。
【注】①支遁:东晋佛教学者,曾欲买山隐居。②葛洪: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擅炼丹术,葛洪
井是其炼丹用井。③孤桐:代指琴。一再行:
指奏乐一两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和诗人的行踪,又借用典故委婉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志趣。
B.颈联直抒胸臆,“竞当”“那得”
语气坚定,表明诗人平生所做一定会无愧于心。
C.诗人悠然自酌,但因酒后无人对话,诗人感到悲苦沮丧,只好寄意孤桐,自娱自乐。
D.诗歌紧扣题目,书写旅途中的所见所思,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章法整饬谨严。
16.诗中使用“支遁山”“葛洪井”的典故,用意何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用典。用典就是引古事来比今事以抒发情怀的手法。了解用典需要了解典故本身的意义,应借助社会背景、诗人个人际遇和上下文语境来了解作者用典的意图。
【解答】(1)C.“悲苦沮丧”理解错误。诗人酒后借助弹琴抒发情感,表达的是一种无愧于心的坦然和愉悦。故选C。
(2)联系注释可知,支遁是东晋佛教学者,曾欲买山隐居;葛洪是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擅炼丹术。这两个人都是佛道学派人物,他们的人生哲学是消极避世,隐居保身。然而作者陆游却不是这样的人,即使被弃置不用,依然心系国家百姓。此处使用“支遁山”“葛洪井”的典故反衬诗人不会像支遁、葛洪一样隐居避世;再联系下联写景“废亭草满青骡健,野店灯残宝剑鸣”,“废亭草满”写旅店周围衰败的景色,然而“青骡健”却给人奋发之感;“野店灯残”给人荒凉孤寂之感,而“宝剑鸣”则象征着诗人时刻准备为国效力,拳拳报国之心令人振奋;最后看诗人独居旅店的行为,“悠然酌罢无人语,寄意孤桐一再行”,因为心怀坦荡,无愧平生,诗人对月独酌,虽无人陪伴,却并不在意,他拿过琴弦,月下酒后,乘兴抚琴一曲,以寄平生之志,足见诗人以乐寄情、心怀不愧平生之志。
答案:
(1)C
(2)①使用“支遁山”“葛洪井”的典故反衬诗人不会像支遁、葛洪一样隐居避世;②借景抒情,尽管身处“废亭草满”“野店灯残”之中,但亦有青骡尚健、宝剑暗鸣、心忧国家、渴望报国之情;③尽管诗人独酌寂寞,但依然以乐寄情、心怀不愧平生之志。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表现“谦受益,满招损”意思的两句是“
,
”。
(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写“不为生事”原因的两个句子是“
,
”。
(3)舟,在古诗中是常用的意象。
《登岳阳楼》
(杜甫)、
《念奴娇·过洞庭》
(张
孝祥)中都有“舟”的诗句,分别是“
”
“
”。
【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
【解答】故答案为:
(1)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重点字:惧)
(2)举先王之政?
?
以兴利除弊(重点字:弊)
(3)老病有孤舟?
?
着我扁舟一叶(重点字:扁)
【点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上下五千年而文脉不绝,根本在于一代代华夏子
孙典籍为媒、________、接续前行。典籍是国之瑰宝,不能只是活在藏书馆、学者论著中,还应该活在年轻人心中。
《典籍里的中国》,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达对典籍进行
了
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播出时广受欢迎,_________。围绕中华典籍中
的名篇为中心,以对话塑造“故事讲述场”,其成功的关键是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造成的。宋应星与袁隆平跨越百年握手,撒贝宁与司马迁跨越千年对······节目的创新演绎,为我们识读古籍经典、触摸中华文化打开了新的可能。孔子编《书》,伏生护《书》,晁
错学《书》,令人难忘。其中,
“百岁老人”伏生生逄乱世,历经大起大落,一生舍命守
护《尚书》,终将其传于天下。
《典籍里的中国》,就是典籍的传播者、转化人,在_________的典籍中探赜索隐、披
沙拣金,通过电视独具优势的语境转换,让更多人爱上典籍,自觉传承中华文化,让民族
文化根植内心,_________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薪火相传
万人空巷
卷帙浩繁
春风化雨
B.口耳相传
风靡一时
蔚为大观
春风化雨
C.口耳相传
万人空巷
蔚为大观
潜移默化
D.薪火相传
风靡一时
卷帙浩繁
潜移默化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围绕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为中心,以对话营造“故事讲述场”,成功地使传统典籍更
加可亲可感。
B.以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为中心,以对话塑造“故事讲述场”,使传统典籍
可亲可感,是成功的关键。
C.围绕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以对话营造“故事讲述场”,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是其成功的关键。
D.以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为中心,以对话塑造“故事讲述场”,成功的关键是使传统典
籍更加可亲可感造成的。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时注意要从词语意义轻重、意义侧重点、感彩和语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分析。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常见的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中运用修辞的表达效果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解答】(1)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空一用于“中华文化”的留传,再结合“典籍为媒”,可知空一应选择“薪火相传”。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风靡一时:形容一个事物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用于《典籍里的中国》的播出情况,空二应选择“风靡一时”。卷帙浩繁: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篇幅很长。蔚为大观: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多指文物等。用于“典籍”,空三应选择“卷帙浩繁”。春风化雨:比喻良好的教育。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结合“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可知空四不能用“春风化雨”,应选择“潜移默化”。
故选D。
(2)划线句有三处错误。一是“围绕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为中心”句式杂糅,可改为“围绕中华典籍中的名篇”或“以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为中心”。二是“塑造‘故事讲述场’”搭配不当,可改“营造‘故事讲述场’”。三是“其成功的关键是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造成的”句式杂糅,可删去“造成的”或改为“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是其成功的关键”。据此分析,只有C项正确。
故选C。
(3)“孔子编《书》,伏生护《书》,晁错学《书》”是由三个句式结构一致、内容相关的句子构成的排比句,排比句由加强语势的作用,由“编”到“护”再到“学”,内容层层递进,表意清晰。
答案:
(1)D
(2)C
(3)作者运用排比手法,选择了三个句式相近、内容相关、结构相似的句子。层次递进,条理清楚;语气加强,节奏感强;利于情感表达,增强可读性。
【点评】词语运用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意义轻重不同。
(2)意义侧重点不同。
(3)范围大小不同。
(4)适用对象不同。
(5)感彩不同。
(6)语体色彩不同。
(7)语法搭配不同。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本题共1小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题。
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
做中国建筑的“文法”。____________,
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
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
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
“文章”
也可因不同的命
题,_____________。
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
节选自《中国建筑的特征》
)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3个字。(4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
【解答】本文段主要介绍中国建筑的“文法”的特点。第一处根据“我们可以叫它做中国建筑的‘文法’”“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推断,应该是“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第二处根据“大文章如……”“小品如……”推断,应该是“有‘大文章’或‘小品’”。
答案:
①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
②有“大文章”或“小品”。
【点评】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词: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三)《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本题共1小题,5分)
22.指出下列结社雅号指谁?
(5分)
(1)潇湘妃子(2)稻香老农(3)蘅芜君(4)蕉下客(5)枕霞旧友
【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能力。我们平时要多看名著,对其故事情节有大致的了解与掌握。
【解答】(1)《红楼梦》第37回写到,探春组建了“海棠诗社”,林黛玉边说“既然有诗社,那我们这些人都是诗翁了,要先改个不俗的美号才行”。探春笑着说“我已经帮林妹妹想了一个极美的称号——潇湘妃子”。又向众人解释说“当日的娥皇女英曾经把泪水洒落到了泪竹上行成斑,因此那些带斑的竹子又被称为湘妃竹”。而黛玉妹妹现在住在潇湘馆,又素来爱哭,等哪天她想念林姐夫的时候,也会把竹子哭成斑竹。以后我们就她“潇湘妃子”吧!大家听了都觉得起的好,起的秒,而林黛玉自己听了也是低头不语。
(2)李纨居处,被元妃赐名稻香村,其义本好,却挡不住贾府的衰败,李纨自号稻香老农,或许其潜意识里,正是看透了贾府的衰败之势。
(3)《红楼梦》中宝钗居住的“蘅芜苑”,应该就是以花坞为原型描写的,所谓“蘅芜”,就是古人对香花香草的称呼。蘅芜君指宝钗,她住在蘅芜苑,故大家做诗起社时叫其蘅芜君。
(4)探春笑道:“我就是‘秋爽居士’罢。”宝玉道:“居士、主人到底不恰,且又瘰赘。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梧桐芭蕉起个倒好。”探春笑道:“有了,我最喜芭蕉,就称‘蕉下客’’罢。”众人都道别致有趣。
(5)史湘云在诗社里的别号,史家以前有个别院叫“枕霞阁”,湘云以前住过那里,所以大家就给她起了“枕霞旧友”。
答案:
(1)林黛玉(2)李纨(3)薛宝钗(4)探春(5)史湘云
【点评】名著名篇复习,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考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
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地发生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
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
4.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应在平时多加注意。
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
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7.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的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马克思墓志铭上有一句至理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
改变世界。”毛泽东也说:“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
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里说,马克思有两个重要发现,即发现人类历史的发
展规律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积极致力于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回顾建党100周年,陈独秀的《新青年》为觉醒时代、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李大钊为成立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人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将革命进行到底》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改革开放的中国,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
2012年习主席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20
年脱贫攻坚全面完成。
结合材料,以“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写作。第一段提到了马克思和毛泽东的一句名言,引出一个话题即“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解释世界:即用抽象的理论去说明和解释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的合理性,或是用进步的理论去批判哲学家们认为不合理的东西,是对世界的认识,是“知”。改变世界:要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关键是去实践、行动,强调“行”。后面两段是举例,属于近现代人类发展历程中的“发现世界”与“改变世界”的例子。我们认为“解释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基础,“改造世界”是我们的目的,是根本。我们要更加注重后者,即要用理论去改变世界。
参考立意:
(1)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2)解释世界重要,改变世界更重要。
(3)用我们勤劳的双手与智慧的大脑去改变世界。
【解答】解释世界重要,改变世界更重要??????
马克思有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告诉我们,很多理论家往往专注于解释世界,而最重要的是改变世界。我们说,“解释世界”很重要,而“改变世界”更重要。
?何谓“解释世界”?解释世界,就是用深邃的思想与认知,去分析、去解释、去探究世界。何谓“改变世界”?改变世界,就是敢于革除社会与世界的落后与弊端,根治社会存在的问题,敢于创造一个新世界。
??解释世界是重要的。如何解释世界?怎样解释世界?解释世界需要敏锐的头脑、智慧的眼光、超前的思维与觉醒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李大钊、毛泽东、陈独秀都是深刻解释世界的先行者。马克思为何写《资本论》?为何写《共产党宣言》?就是用深刻的哲理与深邃的思想解释世界,让人们看到资本主义社会,是怎样的社会?这个社会是如何存在的?那就是以剩余价值为规律运行的世界。而如何超越资本主义社会?那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陈独秀的《新青年》为何成了五四运动的宣言书?为何给救国救民的青年以方向与引领?就是因为陈独秀等思想觉醒者深刻认识了旧中国之现状、旧中国之落后、旧中国之屈辱的历史,倡导民主与科学,倡导觉醒与奋争,倡导爱国与团结,用思想觉悟,来深刻解释了那个满目疮痍的世界,指明了怎样拯救之未来。
??我们说,解释世界是很重要的,这是认识世界的基础;而解释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变世界。为何说改变世界才是根本目的?解释世界,只是认识世界现状与本质,而改变世界才能拯救世界,才能改天换地。毛泽东说过:“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100年前的中国,是个什么样子?八国纷争,军阀混战,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如何才能拯救中国?中国的未来在哪里?100年前的中国,有很多进步人士,到法国、日本、俄国勤工俭学,去寻求救国的道路。他们的目标就是救国救民,拯救世界。孙中山为了改造世界,成立同盟会,驱除鞑虏,驱除军阀;李大钊为了改造世界,倡导俄国革命,奔走于北大建党与工人运动;毛泽东为了改造世界,发动驱张运动,发动秋收起义。为何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就是要用枪杆子改造旧中国,建立新中国。
??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是怎样的关系?解释世界,是理论的、言语的、理性的;而改变世界,是实践的、行动的、创造的。解释世界,是改变世界的准备,是积淀,是基础;而改变世界才是目的,才是归宿。
?
?从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到成立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从《将革命进行到底》,到中国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胜利;从小小红船上13名共产党员的擘画,到今天中国走向繁荣昌盛的巨轮;从习主席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到今天全国脱贫攻坚全面完成;从振兴我国的两弹一星工程、863计划,到今天的月壤采集、火星探测成功,无不蕴藉着“解释世界”的思想睿智与“改变世界”的坚定决心。
??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是历史的两个巨轮,缺一不可。世界永远充满着未知与未解,需要我们去解释与解谜;世界也永远充满着问题与难题,更需要我们去改造与改变。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世界怎样解释?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世界这样改变。
【点评】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