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1100011658600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5课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四单元第 15课《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本课通过四个子目(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小说与戏曲、科技)讲述明清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概况,从而说明明清社会经济、文化与社会转型的关系。
【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理解明清社会经济、文化与社会转型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时空观念】通过《明清经济与文化》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明清经济与文化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史料实证】通过不同类型的史料提出问题、设置问题,实证明清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特点;从经济、文化角度理解明清社会经济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原因,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反映了君主专制强化与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征;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中西对比,突出明清时期中国未能完成转型的原因,以史为鉴,培养对当今中国社会的热爱之情,培养爱国爱家的情怀。
【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明清经济与思想文化各领域的变化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2.难点:从世界发展趋势的角度认识明清社会经济、文化与社会转型的关系。
【课前预习】学生根据导学案完成自主学习部分,梳理本课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那些让人产生心理错觉的历史事件——播放图片,教师叙述:
1、文艺复兴三杰与江南四大才子生活在同一时期;当达芬奇在绘制自行车草图时,唐伯虎正沉迷于琴棋书画;
2、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把国王推上了断头台;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开启了又一个帝王统治的时代;
3、乾隆皇帝与华盛顿总统也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且死在同一年,乾隆实行闭关锁国,华盛顿在国内进行了各项改革;
4、纽约现代化的股票交易所诞生时,乾隆皇帝拒绝了英国使团的通商要求......这些事件,分明发生在同一时期,心理感觉却完全在两个时代——为什么西方世界在这段时期走向近代社会,而中国却仍然局限在古代社会?进入本课学习。(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强烈的几组图片,引入本课学习,意在从一开始就对学生形成心理冲击,带着惊异和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课堂教学环节设计】
探究主题:变与不变——明清转型机遇的错失
一、以文化之变看经济之变
二、以“异域之眼”看社会之变
三、以世界之变看明清之不变
【教学环节一:以文化之变看经济之变】
(一) 文化之变选取明清进步思想家的言论,史志,以及明清小说及其研究作品作为史料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从史料中得出信息,了解明清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新变化。
1、穿越时代与进步思想家对话,提炼其思想主张。
“李贽: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 ——《藏书》
黄宗羲: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
王夫之: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顾炎武: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黄宗羲:世儒不察, 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明夷待访录》
王夫之: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问“进步思潮与传统儒学相比有何变化?有何关系?”理清明清进步思潮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2、阅读教材 84页顾炎武的《肇域志》。回答,材料描述了什么历史现象?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明朝时期在徽州地区传统的贱商习俗已经得到改变。
3、出示明清时期的小说作品及其研究。如下:史料一“你如今年纪长大,岂可坐吃箱空?我身边有的家资,并你父亲剩下的,尽勾营运。待我凑成千来两,你到江湖上做些买卖,也是正经。”王生欣然道:“这个正是我们本等。”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八
史料二《金瓶梅》对田赋货币化的叙事,是从耗羡之银这个角度讲起的,田赋货币化开启了明清田赋征收的弊端......小说情节大量描写白银的使用不单纯是货币交换,而重要的是白银货币化在整个社会全面铺开形态的自然显现。明代正处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迁表现在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诸方面,而以白银货币化为主线完成了这一启动。这一切都可以从《金瓶梅》这里找到原生态的材料。——郑铁生《<金瓶梅>与白银货币化》
学生阅读史料回答问题,教师总结: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社会上传统的重农抑商的观念有所淡化,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一种充满商业气息的社会风气正在形成。通过本部分内容的探究,由学生概况明清时期文化之变的特点:追求个性自由的市民意识的萌发(人文主义色彩);反专制的早期启蒙思潮、反对抑制工商业发展的工商皆本、反对僵化理学的经世致用、重利的社会风气、婚姻观念变化......
教师总结设问:新思想、新观念、新意识、新风气的出现体现了文化之变的主要内涵。通过这些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明清时期的经济、社会领域发生了什么变化?进而进入第二部分内容的学习。
(二)以文化之变看经济之变
1、通过文化领域的新变化推导经济领域的变化;
2、呈现经济之变的内容
表现
具体内容
农业持续发展
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如玉米、甘薯)、
突破传统单一经营,农业多种经营兴盛(江南)、
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商品化加强
私营手工业占主导
生产的专业化和区域化、手工工场出现;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商品经济繁荣
白银货币化、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商业资本集聚、形成商帮、工商业市镇兴起
赋役制度变革
“一条鞭法”“摊丁入亩”放松了对农民人身控制,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3、探究资本主义萌芽。
史料一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次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明神宗实录》卷 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史料二......夫妻两口,别无男女。家中开张织机,......拿上市去,人看时光彩润泽,都增价竞买,比往常每匹平添许多银子。因为有这些顺溜,几年间就增上三四张织机。......不上十年......开起三四十张织机,又讨几房家人小厮,把个家业收拾得十分完美。 ——冯梦龙《醒世恒言》
(1)两则史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有何史料价值?分析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
(2)将小说等文学作品引入史学研究时,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总结本部分探究结论:通过明清时期赋役制度变革“一条鞭法”“摊丁入亩”放松了对农民人身控制,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学论著、史志、官方实录以及一些文学作品,我们发现明清时期的经济和文化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具有近代化的倾向;以上是我们以中国的视角看中国得出的结论,那么国外有没有相关的史料可以佐证呢?进入第二环节的探究。
【教学环节二:以“异域之眼”看社会之变】
1、 史料来源“燕行录”,说明:朝鲜王朝与清朝保持着频繁的使节往来,其来华使节回国后要向国王汇报出使情况,从而留下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记闻(“燕行录”),对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都有详略各异的记述。对比两国史料,有助于我们丰富对历史的理解。
2、探究史料:
中国史料摘编
康熙五十一年以“朱熹升配大成殿东序为十一哲”,以兹表彰。乾隆五年下诏说,程朱之学“得孔孟之心传......循之则为君子,悖之则为小人;为国家者由之则治,失之则乱,实有裨于化民成俗、修己治人之要。”雍正皇帝在上谕中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朝鲜史料摘编
嘉庆年间,朝鲜学者柳得恭来中国购朱子书,拜访纪晓岚。纪告诉他:“迩来风纪趋《尔雅》、《说文》一派,此等书遂为坊间所无,久为贵副使四处托人购之,略有着落矣......此数书多在南方,故求之不易。”他感慨“程朱之学不讲,似已久矣。” 当朝鲜使臣看到北京王公贵族公然到隆福寺等地开店买卖牟利的时候,做诗句云:“车声马迹厂西东,金宝珠玑四海通。百队旗亭谁是主?王公多是数缗翁。”
(1)中朝两国的上述记载有哪些不同?请简要说明。
(2)依据材料,简述“燕行录”的史料价值。
(设计意图:选取朝鲜使者出使中国留下的见闻记录“燕行录”为探究史料,呈现外国人眼中这一时期清朝民间的真实情况,结合清朝的官方史料形成对比,中外史料互证,引导学生形成对明清时期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变化情况的认知,认识到这一时期明清社会存在的社会转型因素。)
【教学环节三:以世界之变看明清之不变】
1、选取历史地图《坤舆万国全图》的视频简介作为切入点。学生观看,回答这一时期的西学东渐所反映的世界之变的主要表现。教师提问:世界之变对中国的影响在前面内容的学习中涉及到的有哪些方面?从而得出:新航路开辟后,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西学东渐等现象说明中国当时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而中国是如何面对机遇的呢?
2、处理学案上的探究题:
材料二:十四、十五世纪,东西方不少国家进入封建社会末期,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在封建母体中孕育。在欧洲,意大利威尼斯等城市出现工场手工业......在中国,到明代中叶,东南沿海一些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这表明世界历史正在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然而,在这关键的时期,中国与欧洲国家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政策,导致中国由先进转为落后,与西方国家拉开了差距。——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教材 81-82页“问题探究”《清高宗实录》、《清仁宗实录》(1)根据材料二,“关键的时期”是什么时期?这一时期欧洲国家采取了怎样的内外政策?
(2)结合上述材料,中国采取了哪些“与欧洲国家截然不同的政策”?这些政策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导致其由先进转为落后?
3、播放中西对比的一组图片结合学案上的大事年表,概况这一时期中西方发展的阶段特征。以世界的视角看中国,阻碍明清社会向近代化转型的因素有哪一些?
小组探究,呈现探究结果。得出结论:以世界之变为参照,明清的不变导致其错失了向近代转型的机遇。
(设计意图:以明清官方实录以及相关历史图片和自制大事年表作为学习资源,引导学生站在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去认识明清社会的变与不变。)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所学,围绕“变与不变”这一主题,构建本课思维导图。
【结束环节】
回顾本课,总结历史教训。教师:西方国家走向近代化,是几个世纪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多方面因素共同汇聚、成长的结果。14-19c的中国,面临着世界之变的良好外部环境,社会内部经济和文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存在向近代化转型的内外部因素;可是制度、政策的落后、对传统的固守,最终将新的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明清转型机遇的错失,预示着中国社会正在滑向危机边缘。及至鸦片战争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中国经历了从“变亦变”到“不变亦变”的被迫转型的剧痛。历史不会重来,历史的教训必须铭记!音乐烘托,提炼升华,出示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的“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作为总结,实现历史价值观的渗透,培养家国情怀,彰显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