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练习题
一、单选题
下列实例中,用热传递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
用热水袋暖手,手的温度升高
B.
用锯条锯木板,锯条的温度升高
C.
两手相互摩擦,手的温度升高
D.
用手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铁丝的温度升高
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由静止到运动,物体的内能增加
B.
物体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C.
物体的机械能越大,其内能就越大
D.
温度越高的物体,其内能越大
古人锻造铁器要经过加热、锻打和淬火将热的铁器放入水中为之降温三个过程,关于改变铁器内能的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加热和锻打属于热传递,淬火属于做功
B.
加热属于热传递,锻打和淬火属于做功
C.
加热和淬火属于热传递,锻打属于做功
D.
加热和淬火属于做功,锻打属于热传递
学完热学知识后,晓明提出以下观点,其中错误的是
A.
“水太热不能喝”,其中的“热”是指温度
B.
“水汽化时要吸热”,其中的“热”是指热量
C.
“开水和冷水之间发生了热传递”,其中的“热”是指热量
D.
“壶中的水被烧热了”,其中的“热”是指内能
两个物体接触并发生热传递,实质上是内能从
A.
能量多的物体传给能量少的物体
B.
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
C.
质量大的物体传给质量小的物体
D.
热量大的物体传给热量小的物体
如图所示是古人锻造铁器的过程,关于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加热和锻打属于热传递,淬火属于做功
B.
加热属于热传递,锻打和淬火属于做功
C.
加热和淬火属于热传递,锻打属于做功
D.
加热和淬火属于做功,锻打属于热传递
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则
A.
它的热量增加了
B.
它的内能增加了
C.
它一定吸收了热量
D.
一定是别的物体对它做了功
冬天,人们穿上新的棉衣、羽绒服,都会感觉很暖和,这是因为
A.
新衣服内部充满了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
B.
新衣服内部的纤维干净,导热性很差
C.
新衣服给了人体大量的热量
D.
夏天也可以用棉衣包裹冰块,能加速冰块的熔化
小军帮妈妈煲鸡汤时,联想到了许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鸡汤香气四溢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
鸡汤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C.
煲鸡汤过程中,限压阀转动,此过程的能量转化与内燃机的做功冲程相似
D.
锅内鸡汤沸腾时,气压升高,沸点升高
下列生活实例中,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
冬天用热水泡脚变得暖和
B.
古代人利用钻木取火
C.
冬天人们在室外晒太阳感觉暖和
D.
医生用冰袋给发烧的病人降温
下列由日常生活联想到的物理知识中正确的是
A.
炒鸡块时,不断翻炒鸡块是利用了做功的方法使鸡块内能增加
B.
鸡汤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C.
我们不敢大口喝热气腾腾的鸡汤,是因为汤含有的热量较多
D.
向热汤中滴入香油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是由于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下列过程中,通过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加的是
A.
水沸腾时水蒸气顶起水壶盖
B.
电烙铁通电发热
C.
汽油机的做功冲程
D.
用热水泡脚,脚感觉暖和
二、填空题
如图,一只瓶子内装有一些铁屑.我们既可以通过振荡,也可以通过加热,使铁屑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从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来看,前者是通过??????????的方法,后者是通过??????????的方法来增大铁屑的内能的.如果你没有看到内能改变的过程,仅凭铁屑温度的改变,能否确定采用了什么方法改变了铁屑的内能???????????填“能”或“不能”,这是因为??????????.
如图所示,B是一个被销钉锁住的活塞,气缸A密封有压缩空气,C是一支温度计.若活塞与气缸壁之间没有摩擦,当把销钉K拔出后,将观察到活塞向右移动,温度计的示数??????????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原因是??????????.
的冰熔化成的水,要吸收热量,这说明质量相等的的冰与的水相比,冰的内能比水的内能??????????;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中,分子平均动能??????????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小杨同学在测量室外温度时发现温度在不断升高,在这个过程中,温度计内的水银柱慢慢升高。对于温度计内的水银柱而言,它的??????????填“密度”“质量”或“内能”在增大,这是通过??????????方式增大的。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则此时的温度计示数为??????????。
生活中,当我们拔掉自行车轮胎气门芯时,一股气流从气门冲出来,并伴有潮湿的小水珠。对此现象,有人认为是车胎里有水,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实质上是当我们拔出气门芯时,车胎内的压缩空气迅速膨胀对外做功,使其______减小,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而形成的小水珠。
三、实验探究题
如图所示是探究改变物体内能方式的实验.
烧瓶内盛少量水,给瓶内打气,在瓶塞未跳起前,瓶内气体的内能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这是通过_______填“热传递”或“做功”的方式改变了瓶内气体的内能.
继续打气,当瓶塞跳起时,观察到瓶口有“白雾”出现.这是因为瓶内气体对外做功后,内能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温度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瓶内气体中所含的水蒸气放热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了小水珠,这一过程中,瓶内气体的内能转化为瓶塞的_______能,这是通过_______填“热传递”或“做功”的方式改变了瓶内气体的内能.
实验探究和推理都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比如科学猜想,往往是以一定的事实和已有知识为依据,通过推理而提出来的.
请你根据内能的概念,结合所学知识,就“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提出合理猜想,给出推理性结论并说明推理依据参照示例:
【示例】物体内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推理依据: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越大,物体内能越大.
物体内能的大小还可能与物体的________有关.
推理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a杯中水量较少,b、c、d杯中的水量相同,根据内能的知识,分析比较各杯中水的内能的大小.
________杯中水的内能最大,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两杯中水的内能不好比较,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提出“水和空气哪种物质的导热性能好”的问题后,小明进行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水的导热性能好;
猜想二:空气的导热性能好。
为了验证猜想,小明用两个相同的牛奶瓶,都装入热牛奶,一个放在温度与室温相同的水中,另一个放在空气中,为了尽量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他把两个瓶都用木块垫起来,放在同一个桌面上,如图所示,实验时他每隔一定的时间记录一次甲、乙两温度计的示数,得到的数据如表:
时间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甲的示数
70
60
53
47
42
39
37
35
34
33
乙的示数
70
66
61
58
55
52
50
48
46
44
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
对甲、乙两个瓶中的牛奶,除了要控制它们的初温相同外,还要控制它们的__________相同。
热牛奶放在水中温度下降是通过__________的方式来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内能。
进一步分析表中甲的示数,小明又发现,在冷却过程中,牛奶冷却的快慢前后并不一致,是越来越__________的。
如果有一天,你要喝一杯奶茶,下列两种冷却方法中,效果较好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A.将滚烫的奶茶冷却5分钟,然后加适量冷牛奶
B.先将适量的冷牛奶加进滚烫的奶茶中,然后冷却5分钟
物理学中我们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若小明用“冷却速度”来表示物体冷却快慢,则“冷却速度”可定义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冷却速度。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
A、热水袋的温度高,用热水袋取暖,内能由热水袋转移到手,属于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故A符合题意;
B、锯木板时锯条发烫,克服摩擦力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故B不符合题意;
C、两手互相摩擦时手发热,克服摩擦力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故C不符合题意;
D、用手反复弯折铁丝,对铁丝做功,铁丝弯折处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解决此类问题要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热传递过程是能量的转移过程,而做功过程是能量的转化过程。
2.【答案】B
【解析】
3.【答案】C
【解析】
4.【答案】D
【解析】“水太热不能喝”,其中的“热”是指温度,故A中观点正确;
“水汽化时要吸热”,其中的“热”是指热量,故B中观点正确;
“开水和冷水之间发生了热传递”,其中的“热”是指热量,故C中观点正确;
“壶中的水被烧热了”,其中的“热”是指温度,故D中观点错误.
5.【答案】B
【解析】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传递的是热量而不是温度,其传递方向由温度决定,即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A、C错误,B正确.D的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物体间不能比较热量的大小.
6.【答案】C
【解析】解:
用铁锤锻打工件,工件会发热,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用火对铁器加热,铁器从火中吸收热量,把铁器放在水中淬火,铁器向水中放热,所以加热和淬火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故C正确。
故选:C。
7.【答案】B
【解析】解:
A.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只有在热传递的过程才有意义,故A错误;
B.一个物体的质量不变,温度升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它的内能一定增加了,故B正确;
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功,也可能是吸收了热量,故CD错误。
故选:B。
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是状态量;
内能大小跟物体的质量、状态、温度有关;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内能、温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掌握,要注意物体吸热或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但物体的内能增大,不一定是由物体吸热或温度升高引起的。
8.【答案】A
【解析】解: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新衣服内部纤维蓬松,充满空气,而且是难以流动的,所以具有很好的保温效果,减慢人体热量的散发,人穿着感觉暖和。棉衣的主要作用是阻碍热量的传递,因此用来包裹冰块,可以使冰块不易熔化。
9.【答案】B
【解析】解:煲鸡汤时,鸡汤香气四溢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正确;
B.鸡汤沸腾以后,吸收的热量,部分汤中的水汽化,鸡汤质量减少,因为温度不变,所以其内能减小,故B错误;
C.煲鸡汤过程中,限压阀转动,此过程的能量转化情况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与内燃机的做功冲程相似,故C正确;
D.水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因此锅内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升高,故D正确。
故选:B。
10.【答案】B
【解析】解:
冬天用热水泡脚变得暖和,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钻木取火,是对木头做功增加了木头的内能,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冬天人们在室外晒太阳感觉暖和,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医生用冰袋给发烧的病人降温,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11.【答案】D
【解析】解:A、炒鸡块时利用了热传递的方法使鸡块内能增加,故A错误;
B、正在沸腾的鸡汤,温度虽然不变,但不断吸收热量,所以其内能增加,故B错误;
C、我们不敢大口喝热气腾腾的汤,是因为汤的温度高,而不能说是汤含有的热量多,故C错误;
D、向热汤中滴入香油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属扩散现象,是由于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造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12.【答案】B
【解析】解:
A、水沸腾时水蒸气顶起水壶盖,是水蒸气膨胀对壶盖做功,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壶盖的机械能,所以水蒸气的内能减小,故A不符合题意;
B、电烙铁通电时,电流做功,将电能转化为内能,使电烙铁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而发热,故B符合题意;
C、汽油机的做功冲程,是高温高压的燃气膨胀对外做功,燃气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故C不符合题意;
D、用热水泡脚,脚从热水吸收热量,使脚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这是通过热传递使物体的内能增加,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做功是能量的转化过程,而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过程。
本题考查了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区别是本题的关键。
13.【答案】做功?
热传递?
不能?
做功与热传递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14.【答案】变小?
空气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下降
15.【答案】小?
不变
16.【答案】内能
热传递
32?
17.【答案】内能?
液化
【解析】解:当拔掉自行车轮胎气门芯时,车胎内的压缩空气迅速膨胀对外做功,使其内能减小、温度降低,而周围空气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飘散在空中。
故答案为:内能;液化。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一是做功,二是热传递,对物体做功克服摩擦做功、压缩气体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据此分析回答。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改变物体内能方法做功、液化的了解与掌握,身边处处皆物理,平时学习时多观察、多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18.【答案】增大?
做功?
减小?
降低?
液化?
机械?
做功
【解析】略
19.【答案】质量?
温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内分子数量越多,内能越大?
杯中水的质量最大,温度最高?
、杯中水的质量小,温度高,b杯中水的质量大,温度低
20.【答案】在水中冷却比在空气中冷却效果要好?
质量?
热传递?
减少?
慢?
?
单位时间内降低的温度
【解析】分析可知,在水中冷却速度更快,所以在水中比在空气中冷却效果更好;
在研究空气和水的导热性时,应该保证其他条件相同,除了保证牛奶的初温相同外还要保证牛奶的质量相等;
由于水与牛奶瓶有温度差,所以要发生热传递,即热牛奶温度下降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减少其内能的;
随着牛奶温度下降,周围水的温度升高,使牛奶冷却的速度变慢,所以当实验时间较长时,相同时间内牛奶降温的速度逐渐变慢,即冷却速率变慢;
根据中的结论,物体冷却速度随时间推移先快后慢,本质原因是温度差逐渐缩小;奶茶热的时候温度下降得快,后来越来越慢,开始先让它保持较高的温度,可以在五分钟内放出更多的热量,然后加入冷牛奶,利用热传递使其再次降温,故选A;
根据题意可定义冷却速度: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单位时间内降低的温度。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