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一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件(24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一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件(24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26 16:0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标要求】

通过本课元学习,了解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发展、完善过程和重大意义。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导入新课】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中华民族各族代表欢聚一堂
《爱我中华》歌词:“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导入新课】
依据图片和教材回答:
1.歌词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这一主题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的?
3.它是如何确立的,实行的原因有哪些?
4.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947—1966):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978—2012):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2012——现在):
第13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知识结构】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概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建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
前提、时间
空间
形式和权利
地位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实行原因
(1)历史因素: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习近平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09月29日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实行原因
(3)近代中国:面对民族危机,各民族同甘共苦在革命战争中结下深厚的友谊
带手铐脚镣劳作的西藏农奴
被剥下的人皮
(2)近代中国: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外,加之地处边陲,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实行原因
(4)民族问题重要性: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5)党的重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
(6)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和地方自治的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民族问题上提出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指出“被压迫民族具有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决的权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8卷
列宁强调“实行民族和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行彻底的民主主义。保证一切民族和语言的完全平等,取消任何民族特权,不得侵犯少数民族权利,实行广泛的区域自治和完全的地方自治。”
——《列宁选集》第22卷,第139页
建国后,我国在民族问题上遵循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打破了多民族国家必然采用联邦制的固定思维模式,在单一国家结构下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地方政府体制结构》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5年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47年5月1日
内蒙古地区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成为建国后第一个省一级自治区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实行原因
(7)实践经验:抗战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对民族问题的探索
(8)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求,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2、建立
(1)法律依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年宪法: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1955.10
1965.09
1958.10
1947.05
1958.03
(2)自治区的建立
1984
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
1990
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1997
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民族区域治治制度的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在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新疆达坂城风力发电机组
少数民人大代表
敦煌至格尔木铁路
1.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4.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2013年西藏墨脱公路通车
新疆的风力发电机组
课堂小结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历史背景
建立标志及实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习近平思想
作用
发展表现
十八大以来
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十九大报告
1.1965年,中央人民政府正式设立西藏自治区。这一举措对形成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意义在于
A.实现了自治区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B.民族地区享有完全独立的自治权
C.民族地区享有完全独立的立法权
D.建立了基层民主制度
【课堂练习】
2.习近平指出,“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少数民族独享的自治
B.我国五个省级自治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爱国统一战线发展
3.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乌兰浩特召开。会议通过了《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内蒙古自治政府暂行组织大纲》等重要文件。内蒙古自治政府是
A.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少数民族自治政府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少数民族自治政府
C.蒙古民族完全独立自主的自治政府
D.蒙古民族与众多少数民族联合的自治政府
4.近年来,我国政府在2万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大力组织实施“兴边富边行动”,以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
A.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B.民族平等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C.国家的支持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原因
D.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