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一、课标要求
1、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主要讲述降水的概念、形式、测量、类型与分布规律与测量。这些属于世界地理总论部分,是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基础,也是上节可《多变的天气》的自然延伸,也是学习第四节《世界气候》的基础,承上启下,极为重要。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降水颇为熟悉,且思维活跃,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同时本节课是在《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基础上进行的,故学生具备学习方法迁移的基础。
四、学习目标
1.了解降水的概念与形式。
2.能使用降水资料绘降水柱状图、并读出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分布图并分析归纳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五、教学过程
【生活情境,导入课程】
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图片,左图是我国西北地区的民居,右图是我国江南的民居。同学们注意到它们房顶的差异了吗?西北地区民居的房顶是平的,有一些上面还晾晒了粮食,而江南民居的房顶是有一定坡度的。这是为什么呢?
【过渡】西北地区降水较少,屋顶设计成平顶,说明不用太考虑排水的问题,与西北地区相比而言,江南地区降水多,有一定坡度利于排水。降水的多少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很大,我们来看这样一些谚语。
【教师讲解】瑞雪兆丰年。春雨贵如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些谚语体现了人们对降水会影响人类的农业生产的认知,是劳动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还有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这体现了降水会影响人类的生活。除此之外,降水还会影响工业生产和交通。
【教师讲解】当降水太多,会引发水灾,在山区有时还会形成山洪引发泥石流。降水太少,也会发生旱灾。因此,合适数量、合适时间的降水是人们所期盼的,也是自然和人类和谐共处的体现。
说到降水,你会想到什么呢?在自然界中,降雨是降水最常见的形式。凡是空气中的水汽冷凝并降落到地表的现象都统称为降水,所以降雪也是降水的一种形式。那么冰雹呢,对,冰雹也是一种降水的形式。因此我们说,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都是降水。人们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划分出降雨的等级。教师简单介绍降水等级。
【过渡】降水量的多少是如何测量的,你知道吗?
【教师讲解】教师说明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并提供相关资料,并引导学生绘制降水柱状图,带领学生读图析图,培养读图能力。
【学生】接收指令,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
【教师指导】同学们学会降水量柱状图的读图方法了吗?我们来试一试。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多?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少?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降水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问题】
由此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为接下来的讲解奠定基础,
【教师讲解】教师依次提供全年多雨型,夏雨型,全年湿润型,冬雨型的降水柱状图,让学生分析得存结论。
【过渡】在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多少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教师讲解】教师介绍等降水量线的阅读方法。
看看这幅等降水量线图,我们来试着判读一下,完成图下的问题。与判读等高线和等温线的方法相同,A点在1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上,所以它的降水量是100毫米。B点位于50毫米和1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之间,所以B点的降水量数值在50到100毫米之间。C点降水量在250到300毫米之间。D点在200到250毫米之间,所以C点比D点的降水量多。
【过渡】由图可见,等降水量线数值有的地方大,有的地方小;有的地方等降水量线发生弯曲,有的地方平直,它的分布究竟有什么规律?
我们来看这幅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怎么找出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可以根据图例中不同颜色表示降水量情况,判断各地降水量的多少,进而总结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师生互动】从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中,我们可以找到世界的“雨极”,世界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齐,称为雨极。
这幅图是乞拉朋齐的树桥,从图中可以看出这里的植被非常茂盛。
1816年,位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乞拉朋齐,一年里下了20447毫米的雨量,夺得了世界
“雨极”的称号。以后来自世界各大洲的降雨量记录,都远远落在它的后面,可望而不可及。时隔99年以后,也就是1960年8月―1961年7月,乞拉朋齐再一次以26461.2毫米的成绩,打破了他自己的记录。
世界上降水最少的地方是智利的阿塔卡玛沙漠,被称为世界的干极。这个地区气候极其干燥,经常连续几年不降雨水,是世界上最为干燥少雨的地方。据气象记录,1845-1936年,这里没有下过一滴雨。
【过渡】下面我们放眼世界,从整体上来看一看世界的年降水量分布有什么规律,回答完下面的问题,再整理一下思路,我们就能得到答案。
【设置问题】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
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3、我们再来比较北半球中纬度
A、B、C、D、E
五个地点的降水和景观差异差异。
通过分析上述问题,得出结论
【得出结论】
1、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1000毫米以上,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200毫米以下。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3、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降水的形式,降水量的测量,讨论了降水对我们的影响,学习了降水的季节变化,自己绘制了降水量柱状图,数形结合是一种数学研究的思想,在地理这门跨文理的学科中,也要运用这种思想帮助我们探索自然的奥秘,这也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最后学习了如何判读等降水量线,归纳了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
六、拓展作业
七、板书设计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一、降水的变化
1、形式:雨(主要形式)、雪、冰雹等
2、类型:全年多雨型
季节变化小
夏雨型
季节变化大
全年湿润型
小
冬雨型
大
二、降水的分布
1、赤道多,两极少。
2、回归线附近,东多西少。
3、中纬度地区,沿海多,内陆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