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课件(苏教版七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课件(苏教版七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1 21:3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刘绍棠:现代作家,40多年的文学生涯,他致力于“中国气 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的文学创作。他描写了五彩纷呈的京东北运河的民俗风情:如拜花堂、入洞房、滚喜床等,无不体现了故乡的风土人情美。他的《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向我们展示了在280里的运河 滩上演绎的世事沧桑、风土人情,读起来让人感到荡气回肠,耳目一新。代表作有《青枝绿叶》《蒲柳人家》《蛾眉》。
簸(bò) 箕(ji)
烙(lào)饼
阖( hé)家
疙(gē) 瘩(da)
鬏(jiū)
渍(zì)
中(zhòng)彩
捅(tǒng)进
大吃大嚼(jué)
玉米糁(shēn)
涿(zhuō)州
秫(shú)秸(jiē)
糖 黏(nián)
鬼 祟(suì)
打 更( gēng )
抠(kōu)
假设我们在北京某一个著名旅游区举行 了一个北京民俗文化节。其中的一个内容就是请初到北京的游人过一个具有北京风味的传统春节。现在你就是文化节的举办人,请你根据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的作品《本命年的回想》所叙述的过春节程序进行还原,列出一套过春节的主题活动程序。
(根据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内容分层,起一个小标题。)
腊月初一:
炒年货
预热
腊月初八:
吃腊八粥
买糖果
增温
腊月二十三:
挑绒花
杀牲畜
备食物
送灶神
换门神
发烧
正月初一:
大年三十:
除夕守岁
红 火
拜新年
过年(大年)
假如你是这次民俗文化节的一个解说员,就刘绍棠先生这篇作品内容,请你向游人讲解一下春节某一习俗的来历或传说。
(跳读课文同时调动知识储备,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项,展示有关的习俗或传说。注意口语交际的技巧。)
游客同志们,大家好。热烈欢迎你们光临我们的游览区。参加我们北京的民俗文化节。刚才大家度过一个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春节。在这里我给大家拜年了,祝福大家:合家欢乐,幸福美满。我想大家一定被除夕夜吃饺子习俗吸引住,其实关于这个习俗有着丰富内容:饺子为“扁食”,又叫“水点心”、“煮饽饽”(bō)。
。 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制钱等包进馅里。吃到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一年走红运。最后我也把这个美好的祝愿送给大家每一个人 。谢谢!
如果你是一位外地游人,在这个民俗文化节中,你非常高兴的过了一个京味浓郁的春节。现在,这儿正举行乡土文学欣赏,就以《本命年的回想》为脚本。请你任意选取认为写的最生动、最富有情趣的地方朗读,并说一说生动、有情趣在哪儿。
如“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
“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是叠词,“土炕烫得能烙饼”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过年炒花生、瓜子很多,渲染了过年的喜庆气氛。

如果现在记者要采访你,问你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传统春节有什么意义,在这隆重热闹的气氛中又传达着哪些期盼?
寄予的期盼:
辛苦一年,欣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果实;
展望未来,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关系,和和美美共奔前程。
延伸课外 比较今昔
 讨论 交流:
   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现在过年又出现哪些新的方式
未来的年会是怎么过呢
课外延伸
立夏时的鸡蛋,端午的粽子似乎渐渐离我们远去,过年的年味儿也越来越淡,甚至有些年青人已经不知道有这样传统的节日,倒是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样的洋节成了年青人常过的时髦节日。据报载韩国曾打算将“端午节”申请为该国的“文化遗产”,针对这种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