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古诗词专题复习:王安石作品专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古诗词专题复习:王安石作品专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26 11:11: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王安石作品专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张良
王安石
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
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
脱身下邳世不知,举国大索何能为。
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
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
从来四皓①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
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②疑。注:①四皓:即商山四皓,秦氏隐士,居住于商山深处的四位白发皓须、德高望重、品行高洁的老者。②绛灌:汉绛侯周勃和颍阴侯灌婴的并称,均辅佐汉高祖定天下,建功封侯。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侯”一联是说张良面容美好,气质儒雅,像女性,但是他却身世显赫,祖上世代做韩国宰相。
B.“倾家”一联叙述张良为报韩国国被灭之仇,倾尽家产,应该被称为真正的壮士,在博浪沙中伏击秦王。
C.“素书”一联,阐述了张良天赋奇才,并非黄石公所教,体现了作者不拘泥历史敢抒己见的风格。
D.“固陵”一联,是说张良出口献策,而他在捕捉项羽的过程中,面对强大的项羽如同婴儿一般,以此突出捕捉项羽的不易。
2.这首诗从正面和侧面两方面塑造了张良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正面描写包括人物的言行、心理、肖像描写,侧面描写包括环境烘托、反衬等。
【解答】(1)D.“面对强大的项羽如同婴儿一般,以此突出捕捉项羽的不易”错,“捕取项羽如婴儿”是用夸张的手法,将项羽这个叱咤风云的人物比作小儿,表现了诗人对张良的极度推崇。
(2)正面描写有:“留侯美好如妇人”句从外貌的角度描写张良,“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叙述张良为报韩国国被灭之仇,倾尽家产,应该被称为真正的壮士,在博浪沙中伏击秦王。是从复仇、刺杀秦王的家国情怀的角度表现张良。“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两句是从在楚汉之争中所立下的奇功的角度表现张良。侧面描写有:“从来四皓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写汉朝一统后张良所表现的非凡才智。四皓指隐居商山的四位须眉皆白的老人,高祖曾召而不应,此联用四皓受张良召唤来辅佐太子,侧面写出了张良的感召力。“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疑“历代史家都以贾谊为年少才高,然王安石却说他“才能薄”,分明是用此来作一反衬,烘托出张良的才智绝伦。综合以上分析,整理回答即可。
答案:
(1)D
(2)①正面描写。“留侯美好如妇人”一联塑造了张良美好、气质儒雅的形象;“倾家为主合壮士”一联塑造了张良为韩复仇,不畏强暴,刺杀奏王的义士形象;“固陵解鞍聊出口”一联塑造了一个运等帷幄,决胜千里的智者形象。
②侧面描写。“从来四皓招不得”一联用四皓受张良召唤来辅佐太子,侧面写出了张良的感召力;“洛阳贾谊才能薄”一联,用才高八斗的贾谊相比张良,才干不足,从侧面塑造了张良才干突出的智者形象。
赏析:
??开头两句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留侯美好如妇人”,虽是出于《史记?留侯世家》中太史公所说:“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然王安石特举出此点以为起调,分明是要与后面所说的张良之奇功构成对照。“五世相韩韩入秦”句更明显地带有反衬的意味。张良的祖父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亲相釐王、悼惠王,故说“五世相韩”,然“韩入秦”三字将韩国为秦并吞,张良失去了贵胄公子的地位等家国之痛、身世之感都包括入内,于是引出下文博浪椎击的描写。史载秦灭韩后,张良年尚少,然弟死不葬,为报韩仇,悉以家财求刺客,后东见沧海君,得力士,埋伏于博浪沙中(在今河南原阳县境内)以椎击秦始皇,误中副车,始皇大怒,下令大索天下,于是张良变更姓名,亡匿下邳。”倾家”四句就写了张良的这段经历,但并不是平铺直叙,而带有强烈的感彩,这里不仅对张良的忠于韩国给予了高度评价,而且提到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对于张良也无能为力,从而赞扬了他的勇敢与机智。
“素书”两句写张良在圯(桥名,一说是水名)上遇黄石公事,这个故事史书中记载得有声有色。《史记?留侯世家》上说:张良在圯上遇一老翁,翁命良为他拾取堕履,良长跪而进,遂相约五日后相见,届时良往,翁已先至,斥之而去,复约五日后相见,如此者再,至第三次,翁授良《太公兵法》一卷,曰:“读是则可为王者师,后十三年,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这个故事颇有传奇色彩,因而引起了后人的怀疑,司马迁在《留侯世家》后说:”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王安石在此则彻底否定了这种说法,以为张良之深通兵书乃得自天赐而非传自黄石公,言外之意是说张良的奇才异智为其天赋而并非仰仗黄石公的指点。这正是王安石论史的特识处。
“固陵”两句是述张良在楚汉之争中所立下的奇功。据《史记?项羽本纪》载:汉高祖五年(前202),刘邦追项王至阳夏(今河南太康)南,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约定共击楚军,而信、越兵不至,楚击汉军,刘邦退守固陵,形势万分危急,遂用张良计,许韩信、彭越封地,信、越遂出兵,大败楚军。”解鞍聊出口”是形容张良从容不迫而出奇制胜;“捕取项羽如婴儿”是用夸张的手法,将项羽这个叱咤风云的人物比作小儿,表现了诗人对张良的极度推崇。
“从来”两句便转入了汉朝一统后张良所表现的非凡才智。汉高祖晚年欲废太子,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吕后甚恐,求教于张良,良令太子召商山四皓入辅,四皓指隐居商山的四位须眉皆白的老人,高祖曾召而不应。一日,四皓侍太子见高祖,高祖曰“羽翼成矣”,遂辍废太子议。这两句即咏此事。据史载,四皓之来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而王安石说”为我立弃商山芝”,显然是为突出张良而作的想象之词。
???咏史至此,似已将张良一生的功业说尽,然结句忽宕开一笔,去写贾谊之事。洛阳人贾谊深得汉文帝赏识,为太中大夫,数上疏陈政事、言时弊,文帝欲以谊任公卿之位,为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等人所忌,乃遭诋毁,出为长沙王太傅,迁梁怀王太傅而卒,时年仅三十三岁。
???历代史家都以贾谊为年少才高,然王安石却说他”才能薄”,分明是用此来作一反衬,烘托出张良的才智绝伦。然细析其中之意,也不是泛泛之言,张良功成名就后遂弃世学仙,欲从赤松子游,而正是这种视富贵如浮云的态度,使他成为汉高祖功臣中很少几个不受怀疑而得善终的人物。就这一点而言,他比知进而不知退的贾谊要高明得多。王安石另有《贾生》诗一首,就指出了贾谊缺乏高蹈出世的旷达胸怀。可知这二句诗虽写贾谊,其实未尝离开张良,而且正是顺次写来,由功成写到身退,全诗便神完气足。
??咏史之作贵在能有高度概括史实和捕捉典型事件的本领。王安石这里选取了张良各个时期的主要活动,用极精炼的语言写出,如在灭秦和楚汉之争中,张良屡建奇功。然此诗中仅取了固陵议封韩、彭之事,正因为这一战至关重要,直接引出了垓下之战,为汉高祖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又如写招四皓事,略去种种细节,只写四皓之初征不至而用良计得招至,抓住了要害,突出了张良的作用。
??咏史之作往往融入诗人自己的感情和见解,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重新理解和评判,此诗也不例外。诗人写出了自己的体会和见解,不受史书的拘限,如“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一句就是对史书记载的否定,写固陵出奇谋而说“解鞍聊出口”,述太子招商山四皓则云“为我立弃商山芝”,都是凭着想象,用夸张笔墨写出。唯其如此,这篇诗作的意义就超过了一般史实的复述。诗中分明寓有在当日纷扰的政治斗争中作者自己的切身体验,结合王安石在推行变法中屡遭毁谤,最后终于辞官归隐的经历,则诗中对贾谊才薄的叹息与对张良高蹈出世的颂扬,
正表达了他自己的深切感慨与立身大节,把咏史和抒怀巧妙结合。
??至于此诗的音调高朗,语言畅达,起承绾合妥帖有序,都很明显,毋庸整述。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由近及远描写绿草如茵,天气晴好,山花烂漫,温暖和煦,表现出旖旎山色。
B.颔联以“纵横”“高下”为对,且运用数词,使画面清晰可辨,构织了一幅和谐匀称的画面。
C.颈联运用对偶,以“鸡鸣”、“犬吠”写乡村荒野之幽静,侧面写出村民的悠闲恬适,意象鲜明,意境清幽。
D.从诗题“即事”看,全诗直书所见,是信笔写来的随意之作,表现诗人此时百无聊赖的?心情。
15、试谈谈诗歌结尾两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表达的情感。(3??分)
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14、(3?分)D
15、(3?分)诗歌的尾联运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源”(或世外桃源)这一典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武陵源的赞美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宁静优美,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用典?1?分,情感?2?分,共?3?分)
春?风
(宋)王安石
一马春风北首燕,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两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北首:向北。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辛夷:木笔花,又叫迎春花。
14.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写身在北首之燕地,心中的熟悉感和温暖感却不同以往,画活了志趣心境,落入敌手的山川,春天正与国中无异。
??B.颔联写春风吹拂,江面水波荡漾;阳光普照,江水波光粼粼。远眺水天相接处,阳光随着波涛的涌动仿佛在漂浮、游弋、升腾。
??C.“浮”写出了春风、江水、阳光的融合,赋予动态的景象以静态的美感。阳“浮”与尘“涨”,正是南方人看北方景色的不同之处。
??D.颈联写柳色嫩黄,阳光染就,田间新绿,幻成雨水催成;生动警奇,以方块文字和音律,裁成一幅田园图画,奇丽壮阔。
??E.全诗写景细腻,感情真挚,字字句句洋溢着对祖国由衷的热爱。经过作者精心锤炼,立意新颖,对仗工稳,用字精确。
15.尾联“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两句,平实的笔触中蕴涵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
?
?
答案:
14.CD(选C得2分,选D得3分)
【解析】C.应是“赋予静态的景象以动态的美感”。
??D.“奇丽壮阔”错,应是“清新明丽”。
15.诗人来到此地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和对祖国旧山河
??的热爱。(3分)诗人以不见辛夷花作结,含蓄地
??表达了国土被占的愤恨之情。(3分)
??【解析】诗人以不见辛夷花作结,故意写出错觉,这
??个新意写法需要重点分析。另外,借助注释,可以看
??出故土被占的愤恨之情。
【诗歌鉴赏】
????在春风中一马北上前往燕地,却疑是置身在旧日山
川。阳和气息浮动在树外的沧江水面,尘土飞扬原野尽头
升腾起野火之烟。日色带来嫩黄刚上柳梢,春风催着新绿
渐渐归田。回头却不见辛夷开花,才觉得看花是在去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