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声音是什么
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
A.
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
B.
使音叉振动尽快停下来
C.
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
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以下实验不能阐述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
A.
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音叉能激起水花
B.
将纸屑放在发声的喇叭上,看到纸屑在“跳舞”
C.
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近悬挂的小球,小球被弹开
D.
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密闭的玻璃罩内,逐渐抽掉里面的空气发现声音越来越小,直至几乎听不见
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
只要闹铃振动,就可以听到铃声
C.
听不见闹铃声了,是由于闹铃不再振动
D.
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剧烈了
如图所示,号称“天下第一鼓”的山西威风锣鼓队正在表演。当队员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时,鼓声就消失了,其主要原因是( )
A.
手不能传播声
B.
手吸收了声波
C.
手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D.
手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下列实验活动,能探究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A.
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B.
把一台正在发声的小收音机用塑料袋密封后浸没在水中,仍能听到播音
C.
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些纸片在纸盆上,看到纸片不断跳动
D.
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2025年我国将实现宇航员登月计划,在月球上漫步的宇航员须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 )
A.
月球上真空不能传声
B.
月球上只能传递超声波
C.
月球上声音传播速度快
D.
月球上宇航员声带无法振动发声
如图所示为北京天坛公园里堪称声学建筑奇观之一的圜丘。当游客站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下列关于声音变得特别洪亮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
声音变成了超声波
B.
圜丘上装有扩音器
C.
建筑师利用了声音的折射原理
D.
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了加强
在月球上宇航员之间不能直接交谈是由于
A.
人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变化,人的发声器官不能正常发出声音
B.
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人的听觉器官受到影响
C.
月球上没有空气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D.
由于穿着宇航服,直接交谈不方便
如图,小明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细绳两端绕在食指上,再用食指堵紧双耳。当小华用铅笔敲击衣架时,小明仍能听到敲击衣架的声音,这是因为(
)
A.
没有将双耳完全堵住,有声波从空隙间传入人耳
B.
主要是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引起手的振动使人听到声音
C.
声波经细绳、食指传入人耳,使人听到声音
D.
是小明产生的幻觉,食指堵住双耳,声波是无法传入人耳的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真空不能传声
B.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C.
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D.
喇叭发音时,放在纸盆上的纸屑在上下跳动,说明纸盆在振动
考场上,监考老师宣读考生守则的声音是由老师的声带______产生并通过______传入考生耳中的。花样游泳运动员,能潜在水中听到音乐而舞蹈,说明______能够传声。
如图所示,是王爷爷为孙子制作的一只会“吹口哨”的纽扣。先将绳子转绕缠紧,再将绳子拉开、收拢交互进行,就会听到“嗡嗡”的声音。此声音是由于纽扣周围空气______而产生的,并通过______传入人耳。
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敲响右边的音叉,会看到的现象是竖直放置的泡沫小球______.如将上述装置由宇航员带到月球表面做实验,则会看到泡沫小球______,这说明了______.
如图甲所示,将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激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______产生的;如图乙所示,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声音可以在______和______中传播。
在飞机失事搜寻过程中,搜救舰船在定位和测量海深时都要用到超声测位仪(如图所示),它是利用声可以在________中传播来工作的。若海水的深度是6.75
km,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
m/s,则测位仪发出信号后需经过________s才能接收到信号。
在一根正在输水的长铁水管的一端用力敲一下,在远处的另一端最先听到的声音从______中传来,最后听到声音从______传来。(选填“空气”或“铁”或“水”).
一部科幻电影中有这样的场面:一艘飞船在太空中遇险,另一艘飞船在前去营救的途中,突然听到了遇险飞船的巨大爆炸声,然后看到爆炸的火光。请你给导演指出这个场景中的两处科学性错误:
(1)______。
(2)______。
如图,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瓶内。
(1)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瓶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将会______(选填“逐渐增强”、“逐渐减弱”或“保持不变”);
(2)假设玻璃瓶内的空气全部被抽出,则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手机发出的声音;
(3)分析实验现象,可得结论为______,这一结论的得出主要运用了______(选填“推理”、“归纳”或“控制变量”)的方法。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实验中:
(1)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______;(选填序号)
A.推理法B.类比法C.控制变量法D.转换法
(2)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______;
(3)敲击图乙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乒乓球弹跳起来,这个现象说明了??????????.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并由此推理可知:???????????.
参考答案
1.C
2.D
3.A
4.C
5.C
6.A
7.D
8.C
9.C
10.C
11.振动?
空气?
水
12.振动?
空气
13.被弹起;静止不动;月球上是真空不能传声
14.振动?
气体?
液体
15.液体;9
16.铁;空气
17.(1)太空中没有空气,声音没有传播介质,所以无法听到爆炸声;
(2)声音传播速度比光速小,应先看到爆炸火花
18.(1)逐渐减弱;
(2)不能;
(3)真空不能传声;?
?推理
19.B?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将微小的振动放大?
空气能传播声音
20.(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在桌面上撒一些碎纸屑;(3)铃声越来越小;真空不能传声。
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