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和蛇》(两则)教学设计
备课人:枣庄三十四中学 孙 亚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了解寓言及特点及《伊索寓言》;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Iyh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概括、判断、想象等思维能力。j:A
3、情感、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做农夫一样有善心的人,警惕蛇一样的恶人。[o
教学过程:>
诱思导学
一、情境导入,出示目标
1、以蛇为话题导入新课:你对蛇有什么认识,当有人说蛇,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2、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寓言及其特点
(2)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
(3)思考我们如何做人
二、自学指导、学生自学
1、资料助学——了解常识r$
(1)关于寓言。<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一般篇幅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起源于民间传说。。
(2)关于《伊索寓言》。`友情提示:请参考课下注释,要了解更多请参阅《动态新课堂》P58.
2、出示提纲,学生自学
走进课文@︿v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①读懂故事,并能复述。
②查字典、词典解决字词。推荐重点词语。
③体会寓意。
(2)这则寓言故事比较简单,下面请两位同学上讲台,不看书把故事 复述一下。一个同学复述讲述的部分,另一人复述农夫的语言。要求复述人物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
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复述进行评价。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复述时要抓住“血的教训”话的语气沉重一些。
板块过度:寓言是一个魔袋,虽然很小,却能拿出很多东西;寓言是一个魔豆,虽然很小,却能长成参天大树;寓言是一个魔杖,虽然很短,却能变出很多宝物……寓言很美,美在简洁,美在内涵,美在语句。
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一则寓言
1、浏览第一则寓言,此则寓言共三节,请分别用一句话把每节大意概括出来。
2、你认为农夫和蛇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精讲精炼
3、人们常说“好人有好报”,可是这个善良的农夫为什么没有得到好报呢?f0~H;
4、怎样理解农夫临终所说的话?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仅仅限于这句话?
5、农夫临终所说的话,作者是否将“恶蛇”误写为“恶人”?为什么?
拓展提高
6、你想对这位农夫说些什么?对蛇这样的恶人,你怎样看待他们?
7、依照下面思路,自主学习第二则寓言:
(1)速读课文,概括每节大意。
(2)思考讨论:文中妻子讲话前后农夫对蛇的态度有何不同?
(3)思考讨论:应汲取的教训是什么?
(4)思考讨论:如何看待蛇的话?
(5)思考讨论:两则寓言写作上的共性有哪些?
(6)思考讨论:本文是在宣扬“冤冤相报”的思想吗?面对仇和很,拟持什么态度?请借助名言警句或俗语来回答。
8、你能说出带“蛇”字的成语或俗语吗?
谨记寓言 学会做人rrZ!
面对此种情况你该怎么做?id2
1、面对坏同学敲诈你的零用钱。H\1J!
2、面对大街上不时遇到的乞丐。9)2
达标测试
1、 完成《动态新课堂》60页的题目
2、你还读过哪些寓言故事,有什么收获?讲给大家听听。
课堂小结:我们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蛇”,不做盲目的“农夫”。吃一堑,长一智,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蛇”之心不可无。对于真正的恶人,该出手时就出手!
课下作业
奇思妙想 故事新编
大胆想象以农夫和蛇为主角编一则《新农夫和蛇》的故事。
(共16张PPT)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 文
八年级 上册
(北师大版)
农夫和蛇
伊索
农夫和蛇
学习目标
2. 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让学生做农夫一样有善心的人,警惕蛇一样的恶人
1. 了解寓言和《伊索寓言》等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寓言的内容及寓意
农夫和蛇
寓言及其特点: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① 一般篇幅比较短小。
②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③ 常用夸张或拟人等表现手法;
④ 从简单易懂的故事中体现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
一、文学常识:
农夫和蛇
二、走进作者
伊索
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最终遭到杀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腊寓言故事。
农夫和蛇
三、整体感知
1、此则寓言共三节,请分别用一句话把每一节大意概括出来
⑴善良的农夫救了蛇
⑵蛇咬死了农夫
⑶点名寓意
2、农夫救了蛇,按理来说蛇应该做(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但是蛇却咬死了农夫,这是为什么呢?这就体现了蛇的性格特征是残忍的。
⑶
3、人们常说:“好人有好报”,可是这个善良的农夫为何没有得到好报呢?
提示:因为怜悯恶人,才会受到如此的恶报啊,这句话令人深思,同时也点明了寓意。
4、如果你是农夫,你想对农夫说些什么呢?
不要怜悯象蛇一样的恶人,恩将仇报(忘恩负义)是蛇一样恶人的本性,善有善报不一定适用于恶人,与中国成语“养虎为患”有类似的相通之义,同学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分辨是非,怜悯心要有,但是要有针对性。例如:失学者,贫穷者,弱势群体,孤寡老人,四川地震残疾人等等都需要我们的爱心。
农夫和蛇
1. 恩将仇报(忘恩负义)是像蛇一样的恶人的本性。
2. 不要指望向恶人施善他会还你仁义。
3. “善有善报”不一定适用于恶人。
4. 成语“养虎为患”正是这则寓言的诠释。
四、按照第一则的思路,自主学习第二则寓言并进行探究
农夫和蛇
农夫和蛇(二)
1. 默读课文后讲述一下这则寓言中的故事。
农夫
蛇
儿子被害
差点被劈死
和解
不和解
仇恨
仇恨
2. “我一见到那被你用斧子劈开的石头,就对你没有好感,同样,你一见到你儿子的坟墓,就会想起对我的仇恨,难道不是这样吗?”这一段是蛇不和解的理由,请讨论:这个理由对吗?它说明了什么
3 从这则寓言中你还得到了什么启迪?
2. “我一见到那被你用斧子劈开的石头,就对你没有好感,同样,你一见到你儿子的坟墓,就会想起对我的仇恨,难道不是这样吗?”这一段是蛇不和解的理由,请讨论:这个理由对吗?它说明了什么
农夫和蛇
不对,这是蛇的歪理。
首先,是前提错了:是蛇先施恶于人,才有了人的报复;
第二,仇恨的深浅不一样,蛇伤人致死后果严重,农夫劈蛇未遂,后果轻微。
现在受害的一方主动和解,施害一方应该“感激”才是施害一方拒绝和解,正说明他本性凶残恶毒,并且自以为强大,能压倒对方。
农夫和蛇(二)
农夫和蛇
从农夫和蛇(二)中得到的启迪:
1. 对没有改变邪恶本性的仇敌,不要报有幻想。
2. 在恶人面前,你的“和解”(示弱)举动,可能反而助长他的嚣张气焰。
3. 要看穿似乎头头是道的歪理背后的本质。
4. 向比你强大的敌人求和是不明智的。
农夫和蛇
课外延伸:
这则寓言也告诉我们:人世间,善人有善人的道德准则,恶人有恶人的处世哲学,正所谓“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宽容和懦弱只会助长本性凶狠残忍的恶人的气焰,我们要时时学会洞穿恶人的处事逻辑,善于用勇敢和智慧同一切邪恶斗争,来保护我们的人身安全,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
农夫和蛇
测评题:
给下列字注音:
冻僵( ) 隆( )冬 怜悯( ) 劈( )开
2.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怜闵 残忍 隆冬 B. 砍柴 版斧 放弃
C. 苏醒 尹索 守候 D. 纠缠 劈开 仇恨
3. 《农夫和蛇》选自 ,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 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4. 寓言是以 或 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形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 或 。在创作上常运用 和 等表现手法。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 。
jiāng
lóng
mǐn
pǐ
D
《伊索寓言》
希腊
劝喻性
讽刺性
生物
非生物
夸张
拟人
哲理
作业:
谢谢! 再见!
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中第二、三题。
农夫和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