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6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同步练习
(训练时间:40分钟)
基础训练
?如图示意某土壤剖面,甲、乙、丙代表不同的土壤区域,丁代表底层基岩。据此完成1-2题。
1.该土壤剖面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区域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土壤有机质来源于自然地理要素中的(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成土母质
某高山苔原带海拔2140~2210米处,近几十年来草本植物入侵严重且区域差异明显。图一示意该山苔原带不同海拔和坡度条件下的草本入侵程度,图二示意不同土壤颗粒含量随草本入侵程度的变化。读图完成3-6题。
3.该山地山麓的自然植被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热带季雨林
C.热带雨林
D.苔藓、地衣
4.草本植物入侵面积最大的区域位于(
)
A.较低海拔处的缓坡
B.较高海拔处的陡坡
C.较低海拔处的陡坡
D.较高海拔处的缓坡
5.随着草本植物的入侵,土壤(
)
A.孔隙增大,水分增加
B.孔隙减小,水分减少
C.孔隙增大,水分减少
D.孔隙减小,水分增加
6.土壤按照质地来划分,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下列关于这三类土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砂土成分以砂粒占优势,故保水、保肥能力差
B.黏土颗粒较小,土壤透水性差,但保水、保肥能力强,是农业生产最理想的土壤质地
C.壤土颗粒大小适中,既透气透水,又蓄水保肥,是农业生产的理想土壤质地
D.不同的农作物对土壤的质地要求不同
7.读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是由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水分等物质组成。
(2)土壤中的矿物质(无机盐)源于____________,包括岩石碎屑、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3)土壤中的有机质来源于有哪些?
(4)土壤的空气来源于________,但其_______与大气明显不同,它不连续,各处成分__________,且湿度__________。它存在于未被__________占据的空隙中,它的含量取决于__________的增减,土壤水分是__________渗入土壤内部,充填土壤中的空隙,形成土壤中的水分。
能力提升
敦煌气象站位于敦煌绿洲西侧约7km处,所处地为平坦的沙石戈壁滩,以东风为主。下图表示某年8月22—23日(两个典型晴天)敦煌戈壁气象站测得的不同深度(10cm、20cm、40cm、80cm)土壤湿度的日变化。读图,完成8-9题。
8.图中表示10cm深处土壤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④代表的土壤湿度最大值出现在(
)
A.日出前后
B.午夜时分
C.正午前后
D.日落前后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把甲、乙、丙、丁四份质地不同的土壤堆成形状大小相同的圆锥体,在其中三个土堆上覆盖一层相同的草皮。通过模拟实验观测相同降水强度下土壤质地、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量的关联性。读实验相关数据和土壤质地的三角坐标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甲土壤属于(
)
A.砂土
B.壤土
C.黏土
D.粉土
11.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土壤质地(
)
A.砂粒与黏粒比重接近
B.黏粒比重小,砂粒比重大
C.粉粒与黏粒比重接近
D.砂粒比重小,黏粒比重大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④⑤
13.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某考察队到素有新疆“湿岛”之称的伊犁河谷进行了野外调查,通过对不同植被下土壤剖面的采样,分析了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见下图)。研究还表明,气候条件和人类干扰强度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以及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转化,从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
(1)比较典型草原与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变化的异同点。
(2)推测伊犁河谷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海拔变化的总体特点并解释其自然原因。
(3)考察队发现,与同纬度的内蒙古草原相比,伊犁河谷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偏高,试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1.B
2.C
3.A
4.C
5.D
6.B
7.(1)矿物质
有机质
空气
(2)岩石的风化作用
(3)动植物的遗体、动物排泄物及其部分分解的有机质和腐殖质,以植物组织为主。
(4)大气
性质
不同
大
水分
水分
大气降水
8.D
9.A
10.B
11.B
12.C
13.A
14.(1)相同点: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不同点:典型草原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下降幅度大,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幅度较小。
(2)特点:土壤有机碳含量大致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原因: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残体的速度变缓使土壤中有机碳含量较高。
(3)与内蒙古牧区相比,伊犁河谷受地形影响降水丰富,植被茂盛,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多;伊犁河谷海拔高,人类活动干预少,植被破坏少,土壤有机碳的流失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教学设计
课题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一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核心素养目标:1.通过图文资料,理解土壤及其物质组成。(综合思维)2.通过野外实践活动,掌握土壤剖面。(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3.运用图文资料,掌握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综合思维)
重点
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剖面和要形成因素。
难点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石灰岩小山丘和气候图解密自然奇景----菲律宾保和岛“巧克力山”山丘之奇:只长草、不长树;旱季草转褐色。思考:1.保和岛的植被类型是什么?热带雨林2.
巧克力山为什么只长草不长树?土层薄,岩石裂隙多,不利于保水。
学生思考土壤对植被的重要意义
从土壤相关知识引出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讲授新课
(承接)同学们,农业发展离不开土壤,土壤给我们孕育了花花世界,那么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一、土壤及其物质组成
1.土壤的概念(图片导入)土壤孕育树木图土壤是位于地球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土壤的厚度一般为数十厘米到两米。2.土壤的组成(图片导入)土壤图观察土壤后记录、判断组成(图片导入)土壤实验记录表(图片导入)土壤的组成理想土壤:最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的体积组成土壤矿物质:45%,土壤的物质基础,构成土壤的“骨骼”;土壤有机质:5%,有机质的含量作为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空气:20%~30%,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和肥力因素,存于土壤空隙中。水分:20%~30%,土壤空隙中存在的各种空气混合物。土壤中水分和空气有很大的流动性。土壤生物:土壤生物均生活在土壤孔隙之中。3.土壤的形态(图片导入)土壤的形态图土壤的形态包括土壤的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孔隙状况和干湿度等。颜色:土壤颜色变化可作为判断和研究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肥力特征和演化的依据。土壤颜色也是土壤分类和命名的重要依据之一,如黑色表示土壤腐殖质含量高,腐殖质含量减少则呈灰色;红色表示土壤中含较高的赤铁矿或水化赤铁矿。质地:土壤颗粒的组合特征,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等。结构:土壤颗粒的胶结情况,有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和片状结构等。松紧度:土壤疏松和紧实的程度。孔隙:土粒之间存在的空间。它是土壤水分空气的通道和仓库,决定着气液两相的共存状态,并影响着土壤的养分和温度状况。干湿度:土壤的干湿程度,反映土壤中水分含量的多少。二、土壤剖面(图片导入)森林土壤剖面图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自然土壤中,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为复杂。(图片导入)典型自然土壤的剖面结构1.有机质层
(图片导入)森林土壤剖面图一般出现在土壤表层,分为凋落物层、腐殖质层和泥炭层。有机层一般出现在土壤表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主要组成为枯枝落叶层和部分分解的有机碎屑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
(图片导入)森林土壤剖面图因淋溶作用而使土壤物质发生迁移和损失的土层。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
(图片导入)森林土壤剖面图土壤物质积累的地方。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母质层和母岩层
土壤形成的原始物质基础。(图片导入)森林土壤剖面图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坚硬的岩石二、土壤的形成因素(图片导入)土壤成土过程示意1.
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养分状况和酸碱度,影响土壤的质地。土壤是在岩石风化基础上形成的。基于花岗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含砂多。基于石灰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黏土多。2.
生物(图片导入)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图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也就是决定性因素。生物循环: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植物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图片导入)枯枝落叶和草甸植被图不同植被类型进入土壤的有机残体性质和数量是有差异的。木本植物以枯枝落叶形式堆积于土壤表层,草本植物以枯残根系进入土体上部。仅从植物有机残体数量看:木本植物: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草本植物:草甸植物>草甸草原植物>草原植物>荒漠草原植物>荒漠植物3
.气候温度高
+降水多=风化强度大、速度快;微生物活动旺盛。(图片导入)土壤图湿热环境:土壤形成速度较快,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比如亚马孙河流域。干冷环境:土壤形成速度较慢。冷湿环境:有机质积累多,土壤肥沃。如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干热环境:土壤有机质积累少,土壤肥力低。如撒哈拉沙漠地区。4
.地形高度、坡度、坡向影响光照、热量和水分、物质的转换。(图片导入)坡度地形图陡峭的山坡土层较薄;低洼地土层较厚;阳坡土壤较阴坡干燥等。5.
时间土壤发育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图片导入)土壤图自然状态下,形成20cm厚的可耕作土壤,一般需要100~
1000年。东北平原黑土:每形成一厘米厚黑土需时200年以上,而东北平原的黑土厚度则达到了1米。6.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培育耕作土。人类活动可以通过改变某种成土因素或各因素间关系,来改变和控制土壤发育和演化的方向,人类活动影响是双向的。如:东北黑土的形成除气候因素以外,与耕作制度有关,东北一年一熟,农作物消耗土壤养分少,南方地区一年两熟到三熟,农作物消耗土壤养分多。(图片导入)水稻土图水稻土指在长期淹水种稻条件下,受到人为活动和自然成土因素的双重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耕作土壤。(图片导入)知识联系图问题:土壤侵蚀、沙化、荒漠化、次生盐渍化、土壤污染。举例: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地盐碱化等(图片导入)破坏土壤图(图片导入)土壤知识结构
学生思考得出土壤的概念学生分析总结土壤的组成学生分析总结土壤的形态学生分析总结森林土壤剖面图学生思考总结有机质层
学生思考总结淋溶层
学生思考总结淀积层
学生思考总结母质层和母岩层
学生思考总结成土母质学生思考总结生物学生思考总结气候学生思考总结地形学生思考总结时间学生思考总结人类活动
让学生学会据图分析问题得出概念让学生学会分析事物的形成原因让学生学会分类地理事物让学生学会主动参与实验,思考问题得出结论让学生学会根据理论图来分析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学会根据教学内容来思考现实中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事物的形成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事物的形成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事物的形成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事物的形成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事物的形成原因
课堂小结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0张PPT)
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图文资料,理解土壤及其物质组成。(综合思维)
2.通过野外实践活动,掌握土壤剖面。(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3.运用图文资料,掌握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综合思维)
新课导入
解密自然奇景----菲律宾保和岛“巧克力山”
1.保和岛的植被类型是什么?
2.
巧克力山为什么只长草不长树?
石灰岩小山丘
山丘之奇:只长草、不长树;
旱季草转褐色。
月
思考
热带雨林
土层薄,岩石裂隙多,不利于保水。
土壤的厚度一般为数十厘米到两米。
土壤是位于地球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一、土壤及其物质组成
1.土壤的概念
新课讲解
观察土壤后记录、判断组成
2.土壤的组成
新课讲解
小组成员
?
实验时间
?
土壤样本编号
?
内容物
?
土壤颜色
?
土壤手感
?
湿试法测试土壤
?
pH值
?
土壤实验记录表
实验用具:
土壤样本(标号)
比色卡
pH试剂
烧杯
蒸馏水
滴管
纸巾
小勺
……
理想土壤的组成(体积比)
土壤的组成
空气
矿物质
水分
有机质
(肥力)
土壤生物
最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的体积组成
新课讲解
土壤的物质基础,构成土壤的“骨骼”;
有机质的含量作为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和肥力因素,存于土壤空隙中。
土壤空隙中存在的各种空气混合物。土壤中水分和空气有很大的流动性。
土壤矿物质
45%
土壤有机质
5%
水分
20%~30%
空气
20%~30%
土壤生物均生活在土壤孔隙之中。
新课讲解
3.土壤的形态
颜色
质地
结构
松紧度
孔隙
干湿度
土壤的形态
土壤的形态包括土壤的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孔隙状况和干湿度等。
颜色:土壤颜色变化可作为判断和研究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肥力特征和演化的依据。土壤颜色也是土壤分类和命名的重要依据之一,如黑色表示土壤腐殖质含量高,腐殖质含量减少则呈灰色;红色表示土壤中含较高的赤铁矿或水化赤铁矿。
质地:土壤颗粒的组合特征,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等。
结构:土壤颗粒的胶结情况,有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和片状结构等。
松紧度:土壤疏松和紧实的程度。
孔隙:土粒之间存在的空间。它是土壤水分空气的通道和仓库,决定着气液两相的共存状态,并影响着土壤的养分和温度状况。
干湿度:土壤的干湿程度,反映土壤中水分含量的多少。
新课讲解
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
自然土壤中,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为复杂。
森林土壤剖面图
二、土壤剖面
新课讲解
有机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
母岩层
A1
A2
凋落物层
典型自然土壤的剖面结构
新课讲解
有机层
腐殖质层
有机层一般出现在土壤表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主要组成为枯枝落叶层和部分分解的有机碎屑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森林土壤剖面图
1.有机质层
一般出现在土壤表层,分为凋落物层、腐殖质层和泥炭层。
新课讲解
淋溶层
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森林土壤剖面图
2.淋溶层
因淋溶作用而使土壤物质发生迁移和损失的土层。
新课讲解
淀积层
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森林土壤剖面图
3.淀积层
土壤物质积累的地方。
新课讲解
母质层
母岩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坚硬的岩石
森林土壤剖面图
4.母质层和母岩层
土壤形成的原始物质基础。
新课讲解
成土母质
生物
气候
地形
时间
人类活动
土壤成土过程示意
二、土壤的形成因素
新课讲解
土壤是在岩石风化基础上形成的。
基于花岗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含砂多。
基于石灰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黏土多。
是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养分状况和酸碱度,影响土壤的质地。
1.
成土母质
新课讲解
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也就是决定性因素。
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
植物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
生
物
循
环
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2.
生物
新课讲解
仅从植物有机残体数量看:
木本植物: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
草本植物:草甸植物>草甸草原植物>草原植物>荒漠草原植物>荒漠植物
不同植被类型进入土壤的有机残体性质和数量是有差异的。木本植物以枯枝落叶形式堆积于土壤表层,草本植物以枯残根系进入土体上部。
新课讲解
温度高
+
降水多
风化强度大、速度快;微生物活动旺盛。
湿热环境
土壤形成速度较快,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比如亚马孙河流域。
干冷环境
土壤形成速度较慢。
冷湿环境
有机质积累多,土壤肥沃。如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
干热环境
土壤有机质积累少,土壤肥力低。如撒哈拉沙漠地区。
=
3
.气候
新课讲解
高度
坡度
坡向
影响光照、热量和水分、物质的转换。
山地到低平洼地,成土母质颗粒由粗到细,依次分布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陡峭的山坡土层较薄;低洼地土层较厚;阳坡土壤较阴坡干燥等。
4
.地形
新课讲解
土壤发育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5.
时间
自然状态下,形成20cm厚的可耕作土壤,一般需要100~
1000年。
东北平原黑土:每形成一厘米厚黑土需时200年以上,而东北平原的黑土厚度则达到了1米。
新课讲解
人类活动
(2)不合理利用:土壤退化
(1)有利影响:合理利用,良性循环
性状
生产
问题:土壤侵蚀、沙化、荒漠化、次生盐渍化、土壤污染。
举例: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地盐碱化等
6.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培育耕作土。人类活动可以通过改变某种成土因素或各因素间关系,来改变和控制土壤发育和演化的方向,人类活动影响是双向的。
土壤是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产物。
土壤的形成是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东北黑土的形成除气候因素以外,与耕作制度有关,东北一年一熟,农作物消耗土壤养分少,南方地区一年两熟到三熟,农作物消耗土壤养分多。
水稻土指在长期淹水种稻条件下,受到人为活动和自然成土因素的双重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耕作土壤。
新课讲解
破坏土壤
(土壤侵蚀)
土壤污染
荒漠化
水土流失
盐碱化
开矿
新课讲解
土壤知识结构
土壤
生物
母岩
气候、地形
时间
人类活动
有机质
水分、空气
矿物质
新课讲解
小
结
课堂小结
1.下列各项农业生产措施中,有利于保护土壤的是(
)
A.大量使用化肥
B.用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
C.实行稻草还田
D.将废弃农用地膜埋入土壤中
课堂练习
C
课堂练习
2.红壤是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植被下的土壤,呈红色,其主要特征是富含铁、铝氧化物,呈酸性。观察“红壤剖面”图,分析红壤形成地区的气候条件。
红壤发育地区高温多雨,这种气候使得成土母质中的原生矿物风化、分解,其中可溶性产物随下降的渗透水淋失而流失,使上部土壤呈酸性;
铁、铝氧化物溶解性差,在干湿季节交替中不断发生下移上返的过程而富集,呈红色。
新课讲解
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
2.6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