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堂教学资料:桥之美(教学设计+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堂教学资料:桥之美(教学设计+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1 22:27:32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请以“桥之美,美在   ”的句式说话。
  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    
听读课文,感受美:
结构
配乐
美点寻踪
积累字词
和谐( ) 点缀( ) 纤( ) 细
煞( )风景 孕( )育
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度悲伤、愁苦或极度快乐 ——
停止脚步——
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
xié
zhuì
shà
yùn
美感
销魂
驻足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失之毫厘,谬miù以千里)
读一读
xiān
注音:
归纳词语:
请以“桥之美,美在   ”的句式说话。
  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    
听读课文,感受美:
结构
配乐
美点寻踪
积累字词
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桥,谈谈喜欢它的原因。
体味‘‘桥之美’’
茅盾故乡乌镇的石桥——
与密密的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密与疏
江南乡间石桥——
与桥头的细柳飘丝形成对照。
阳刚与阴柔
长桥(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
与宽阔的水面
宽阔与狭窄
风雨桥(廊桥)——
安与险
与桥下的
急流飞瀑
桥与景——对照美
阅读第五段,思考:
写了哪几种桥,作者认为它们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清明上河图里的桥——浓缩美
庄稼地里小径尽头的小桥——恬静美
索桥——险峻美
桥与景——协调美
桥美、环境也美,在画家眼里不一定能构成完美的图画
南京长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
成昆铁路上的直线桥
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描写性语言,充满诗情画意,语意蕴涵丰富,有着极其鲜明的个性色彩。请找出文中有关句子,加以品味。
语言品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在你的印象中,一定也有许多桥
很美,请把它描绘出来.
文章结构
桥之美
第一部分:总概说明对象和角度
第二部分:举例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第三部分:总说桥之美及其普遍的美学意义
(总-分-总)
美点寻踪
小结
乌镇石桥  密密苇丛
令人舒畅
江南石桥  细柳拂丝
阳刚和阴柔对比鲜明,令画家销魂
长桥与水面配合,打破了单调感 ! 
长桥卧龙
湖水苍茫
风雨桥
安闲、自在
飞瀑急流
小桥---
乌镇石桥------
江南石桥-----------
长桥卧龙-----------------
风雨桥--------------------------
画中桥------------------------------
索桥----------------------------------
桥 环境
流水、人家
密密的苇丛
细柳拂丝
湖水苍茫
飞瀑流泉
街头市集
高山峡谷
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源于桥在不同环境下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小结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
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




险中有美
  1、收集一些有意思的桥名的由来,如西湖的断桥名因何起。
2、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故事与传说等。
课外作业
作者简介:
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现代作家. 江苏省宜兴市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巨大影响的画家.他的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有《春雪》及《狮子林》、《长城》等。《桥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 :理解桥美在何处。
●教学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比较阅读法。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去过江南吗?(有,那你能不能给我们描绘一下江南的景色呢?)没有,那今天我想带大家领略一下江南的美景?(播放一段水乡的视频)水乡最多见的就是桥,我们一般说到的都是桥的使用价值,作为交通的工具可以供人行走。那同学们有没有从美术家的角度来欣赏他呢?(学生回答没有)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我国著名画家吴冠中的《桥之美》,看看在画家的眼中桥美在哪里?
二、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
吴先生在文中都说到了那些桥?这些桥中你最喜欢那座桥?为什么
乌镇苇丛上的石桥 石桥与苇丛配合显得疏朗开阔
江南乡间的石桥 石桥与细柳配合显得和谐统一、销魂
苏州的宝带桥 长桥与水面配合打破了单调感
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风雨桥与苇丛配合给人安闲、自在之感
清明上河图中的桥 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
索桥 险,富有弹性的线
南京长江大桥 一道直线,为了画长江大桥,曾爬上南京狮子山
钱塘江大桥 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但处理不好六和塔与桥的关系,构不成画面
鹊桥 意义好、形式也自由,生动活泼
我们一般在写作文的时候,会将意思一致的放在同一段中来,那么同学们看,在文章中那些桥都在一段呢?作者是为了说明什么呢?
教师归纳板书,举乌镇石桥、江南乡间的石桥、宝带桥、风雨桥是为了说明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清明上河图中的桥是为了说明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
索桥是为了说明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
这些也就是吴先生眼中的桥之美
举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他们构不成画面,是为了说明桥无环境衬托不美
鹊桥归结全文,说明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那么第一和第三段也就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桥之美,大家看这篇文章的结构是不是很清晰了(教师归纳板书)
三、比较阅读
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说明文有很大区别,试具体说明。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
学生明确:
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描写桥的语句,看看和《中国石拱桥》中的有什么不同
例如:(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修辞手法用的好“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赋予了人的动作。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使用了描写的写作手法,而不是单调的说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作者在文中巧妙地引用或化用了许多古诗文。语言优美,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设计的表格是学生更直观的明白两篇的不同之处
四、布置作业 学了《桥之美》你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学生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有的领悟到: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有的领悟到生活周围本身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有的领悟到: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一个人不光要有美的外表还要有美的心灵,要关心集体爱护他人,一个孤立的人光想着自己的人是不美的,
板书设计:
乌镇苇丛上的石桥 疏朗开阔
江南乡间的石桥 和谐统一、销魂
苏州的宝带桥 打破了单调感
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安闲、自在之感
清明上河图中的桥 浓缩的画图
索桥 险,富有弹性的线
南京长江大桥 一道直线,为了画,曾爬上南京狮子山
钱塘江大桥 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处理不好
鹊桥 意义好、形式也自由,生动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