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新文化运动
学习目标: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文化
旧文化
新知导入
一个18岁的中国青年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考场里有个考生聚精会神地念着自己的八股文,每到得意处便大喝一声:“今科必中!”这个青年在一旁看得发呆,心想若是此等迂腐之人考中举人得了势,不知会把国家搞成什么样子。从此之后,他对封建制度深恶痛绝,踏上了寻求真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1915年9月,这位曾投身于辛亥革命的志士在上海创办了一本名为《青年杂志》的月刊,不久改名为《新青年》。正是这本杂志高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拉开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的序幕,这场思想启蒙运动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新文化运动。
1.背景
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深受知识阶层欢迎
袁世凯实现独裁专制,规定“ 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
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知讲解
旧道德主要是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辛亥革命后百姓门户前的对联
专制思想仍旧根深蒂固
鲁迅的《药》描述的人血馒头
愚昧
迷信
华老栓是市镇市民,夫妻辛勤操持着一个小茶馆,是普通的劳动人民。他的儿子华小栓患有严重的痨病,他不去求医,却相信别人说的人血馒头可以治病。于是他千方百计去找人血,他拼命积攒铜钱,只想着尽快把人血馒头取到手,好医治他儿子的痨病。至于流血的是谁?为什么被杀以及人血馒头到底能不能治病?他不用也根本没有去想过这些问题。
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登了一则新闻,有一女子唐氏19岁,许配张家 ,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唐氏自杀殉夫成就烈女称号
贞节牌坊
封建礼教
民国时期的闹剧
? 1913年12月23日冬至,刚刚登上民国正式大总统之位的袁世凯来到天坛举行祭天仪式,仪式按传统方式进行,袁世凯身着十二章衮服,称帝之野心昭然若揭。
专制思想仍旧根深蒂固
三从四德
未嫁从父
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
德
言
容
工
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号召人们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
1937年10月1日, 陈独秀在《东方杂志》34卷发表《孔子与中国》,明确表示:“在现代知识的评定之下,孔子有没有价值,我敢肯定地说有。”
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不对?
合作探究
“吾国之维也,·······,帝制也,共和也,······,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用心·······
国人思想倘未有根本之觉悟,直无非难执政之理由。”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 ——陈独秀
终身以“新青年”自居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横眉冷对千夫指”
获有36个博士学位的“中国自由主义之父”
陈独秀
李大钊
胡 适
鲁 迅
《新青年》的创办
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1917年《新青年》迁到北京,慢慢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李大钊、鲁迅、胡适、陈独秀
主要阵地:
领袖人物: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代表阶级:
资产阶级激进派
“北李南陈,两大星辰。
漫漫长夜,吾辈仰承!”
蔡元培北京大学校长
“囊括大典
网罗众家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北大校徽
辜鸿铭
鲁迅
李大钊
蔡元培
陈独秀
胡适
“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
(2)提倡民主与科学
Democracy
(德先生) (赛先生)
Science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民主
科学
民主: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
神。也包从西方传入的社会科
学理论。
两大旗帜(口号)
科学:
愚昧
专制
反对
反对
提倡
提倡
民主
科学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阶段
内容
代表作
作者
后期
(1917
—1919)
前期
(1915
—1917)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敬告青年》
陈独秀
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狂人日记》
鲁迅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
《文学革命论》
陈独秀
《狂人日记》
鲁迅
宣传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
《布尔什维主义
的胜利》
《庶民的胜利》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3)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胡适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胡适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文章文体自由,形式自由,这样可以注入新的内容和新的精神。
陈独秀主张:文学革命
一、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二、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三、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胡适主张:文学改良
一、须言之有物; 二、不摹仿古人;
三、须讲求文法; 四、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务去滥调套语; 六、不用典;
七、不计对仗; 八、不避俗字俗语。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
局限性:
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
?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溥仪和婉容
西餐馆中的新派男女
步出舞厅的新派男女
敞篷汽车
独立的
平等的
个性解放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探索
三个阶段
学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
学器物
学制度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洋务运动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时间:1915年
标志: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提倡民主与科学
是一场文学革命
主阵地:北京大学《新青年》
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课堂小结
新文化运动
兴起标志
《新青年》杂志创刊 1915年
旗帜(口号)
“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
主要阵地
《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学。
意义
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
1、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相比,主要“新”在( )
A、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C、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
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B
课堂练习
2.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基本条件是( )
A、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北洋军阀用封建思想维持统治
C、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民主政治
D、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A
3.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其主要目的是( )
A、宣传马克思主义
B、打破封建束缚
C、学习西方文化
D、进行文化革命
B
4.史学界认为,新文化运动是戊戌
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主要是指:
A、反对尊孔复古
B、继续反封建
C、主张民主共和
D、向西方学习
B
5.蔡元培“兼容并包”教育方针的实( )
A、鼓励学术研究,缓和政治派系矛盾
B、听任各种思想的自由发展
C、让具有各种思想的学者前来任教授
D、倡导和传播资产阶级文化
D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