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单元测试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单选题
1.郝胥黎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仅适用于自然领域,严复的译著《天演论》却将其发展为不仅是自然界所遵循的普遍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所遵循的普遍规律。严复这一做法
(???
)
A.?旨在重建中国的文化体系
B.?意在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C.?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D.?为“托古改制”作了舆论准备
2.1877—1879年,清政府陆续正式派驻了驻伦敦、华盛顿、东京、圣彼得堡等外国首都的公使,办理华侨等事务。1877年清政府在新加被设立的领事馆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以后逐渐增多。这些现象表明
(???
)
A.?清政府抛弃了“华夷观念"
B.?国人思想得到较大解放
C.?近代外交意识逐渐形成
D.?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3.1861年,清政府建立了总揽外交事务的总理衙门。当其时,君臣朝野之间往往视之为不祥之物,“士大夫顾清议者多耻预其选”。同时,当时对于这一机构的说法是“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
(???
)
A.?总理衙门在当时被视为临时性机构
B.?传统外交观念仍有极大的历史惯性
C.?清政府重视政治体制的传承与完善
D.?对外战争的失败导致士大夫普遍排外
4.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洋务企业,诞生于1890年,由晚清名臣张之洞在担任湖广总督期间创办。根据下图所示,选址在汉阳,张之洞的主要考虑是
(???
)
A.?便于官府监督管理?????????B.?节约原料运输成本?????????C.?吸引商人投资合办?????????D.?带动军用企业发展
5.19世纪末20世纪初,江阴有贡生吴听胪创办的华澄布厂,长沙有监生禹之谟创办的织巾厂,巴县有秀才杨海珊创办的火柴厂,厦门有生员孙逊创办的电灯公司等。这些现象反映了
(???
)
A.??
传统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B.?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官督商办企业的迅速发展????????????????????????????????????D.?新式工业居于主导地位
6.中英《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这一规定
(???
)
A.?有利于东印度公司对“公行”的竞争?????????????????
?B.?有利于广州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C.?事实上宣告了中国闭关政策的破产??????????????????????D.?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海关推行“自由贸易”
7.读下表。表格信息反映出部分年份中国棉纺织品进口数量统计(???
)
?
1872年
1881年
增长率(%)
棉纱(万担)
5
17.1
244
棉布(万匹)
1224.1
1493.1
22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中国棉纺织业大量采用洋纱
C.?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在不断增加
D.?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8.《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对日赔款2亿两白银。条约签订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贷款,并激烈争夺中国铁路的投资权,还在5年之间投资新建了800多家工矿企业。这说明
A.?列强通过多种方式缓解清的财政危机??????????????????B.?中国已经彻底地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C.?资本输出渐成为列强攫取利益的方式??????????????????D.?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9.洋务运动较早建立的军工厂基本在上海、天津等地,后来兴建的绝大多数军工厂则在汉阳、兰州、济南、奉天等地。洋务派的军事工业布局的调整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的出现????????????????????????????????????B.?保证了军工业稳健发展
C.?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D.?是基于国防战略的考虑
10.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对外交涉事务的不断增加,各省自主设立了洋务局、交涉
局之类的机构,作为对外交涉的职能部门。这反映出当时
(????
)
A.?天朝上国观念已经消亡???????????????????????????????????????B.?民族国家意识仍需加强
C.?缺乏国家层面外交机构???????????????????????????????????????D.?中央对地方丧失控制力
11.有学者指出:“戊戌政变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新学家们带来的最深远的“解放作用”是
(???
)
A.?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B.?传播西方政治学说的启蒙意义
C.?指导维新变法的实践经验????????????????????????????????????D.?启示知识分子继承改良道路
12.有学者根据研究成果绘制了《日本分配使用清政府支付的甲午中日战争赔款简表》(如图所示)。据此可推知,日本这一做法
(???
)
A.?使清政府丧失了财政的主导权?????????????????????????????B.?颠覆了传统的东亚国际秩序
C.?为国际局势持续动荡埋下伏笔?????????????????????????????D.?意味若列强瓜分中国的开始
13.鸦片战争后,在列强要求下,清朝的自称不再是奉天承运的“天朝”,而改为了“大清国”,“19世纪,列强把外部的‘国’(概念)强行塞进了中国,一些中国人的思想因此被搅乱了”。这说明(???
)
A.?中国传统观念受到冲击???????????????????????????????????????B.?清朝主动顺应世界潮流
C.?中西方文化的逐步融合???????????????????????????????????????D.?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14.现代新儒家的开山者梁漱溟尖锐地指出,康有为“数十年来冒孔子之名,而将孔子精神丧失干净”。这一论述旨在强调康有为(???
)
A.?对传统儒学的改造彻底???????????????????????????????????????B.?援引西学发展传统文化
C.?借助孔子减少变法阻力???????????????????????????????????????D.?对儒学的现代建构有限
15.史学界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关系的讨论一直十分激烈。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对腐败落后的清政府造成自身维护统治的压力而被动地展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探索,并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从这一方面来看,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下列支持这一观点的选项是(
?)
A.?《天朝田亩制度》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B.?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吸收了西方宗教思想
C.?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秩序????D.?《资政新篇》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16.据《上海制造局译印图书目录》统计,洋务运动期间,上海制造局译西书以兵学、工艺、算学、兵制为最多;《西学书目表》所录江南制造局译刊的矿政、工政、兵政、船政类书籍多达74种,官制、学制等都无译书。这反映出洋务运动(?
)
A.?排斥西方社科类著作
B.?未能准确认识晚清困境
C.?推动晚清出版业转型
D.?以发展近代军事为核心
二、非选择题
17.武汉的历史,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是我国最大的棉布产区,商品率很高。乾嘉时代,苏松布虽主要销往北方市场,其次才销往汉口镇,但每年经由汉口集散分销的苏松布数量仍然可观,并由此形成兴盛且意义重大的吴楚米布贸易。
——摘编自《明清江南经济发展与社会》
材料二?
为了解决铁厂的原料、燃料,大冶铁矿和马鞍山及萍乡煤矿等一批近代工矿企业随之出现了;为了广开煤源,他一再鼓励鄂、湘、川诸省“各该州、县煤户乡民早筹资本,踊跃开采煤矿”;为了解决铁厂科技人才,他兴办各类学校,大量向外选派留学生;为了解决汉阳铁厂的产品销路问题,他又奏请清政府将正在筹建中的芦汉、粤汉与川汉铁路所需的材料“悉归汉厂自造”。
——赵葆惠《张之洞与汉阳铁厂》
材料三?
武钢根据党中央发布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对企业内部体制进行改革。公司招聘了计划劳资、财务处的处长,矿山机修厂和房产公司招聘了厂长、经理,行政处招聘了43名正副科长,反映都较好。进一步落实经济责任制,制定了比较完整的考核办法,根据奖金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原则,对分配形式和内容进行了改进。在新的形势下,1997年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发起成立武钢股份,股份公司于1999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改编自《中国钢铁工业年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口在乾嘉时代的经济地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论述汉阳铁厂的创办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
(3)依据材料三,指出武钢经济体制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简述这一改革得以实施的思想理论背景。
18.世纪末年的忧虑
19世纪末的中国该往何处去?1899年,国人给出了答案:
山东农民朱红灯竖起了“天下义和拳兴清灭洋”旗帜。10月,赵三多等人喊出“扶清灭洋”的口号,被清廷招安纳入民团(义和团)。
流亡海外的孙中山,向避居东京的梁启超提议联合组党革命。梁启超给康有为写信:“国事败坏至此,非庶政公开,改造共和政体,不能挽救危局。今上贤明,举国共悉,将来革命成功之日,倘民心爱戴,亦可举为总统。”
甲午年弃官的末代状元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历经周折,于5月23日,正式开车纺纱。湖广总督张之洞派长孙张厚琨和两湖书院学生赴日留学,渐成传统,成就了黄兴和李四光等很多革命家和科学家。
问题:
(1)依据材料和所学,请指出1899年中国所面临的形势。
(2)根据材料,概括中国社会主要阶层应对时局的重大行动。
(3)你如何看待1899年国人的所作所为?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材料二: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观点,并对这一观点进行评价。
(2)材料二中“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主要指哪三次战争?材料中对三次战争失败原因的表述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引入社会学,这做法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潮流,C选项正确。
严复“翻译”《天演论》与重建中国文化体系无关,A选项错误;
严复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引入社会学领域,意在推进维新变法运动,不是要“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B项错误;
借助进化论宣传维新思想与托古改制方法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
郝胥黎
言论
为背景材料,考查了维新思想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2.【答案】
C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知,清政府相继设立了驻外的办事处,体现出清代的外交逐渐融入世界,近代外交意识逐渐形成,C正确;
A项表述绝对化,排除A;
材料不能体现国人思想的变化,排除B;
当时没有对外开放,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
清政府派驻公使,办理华侨等事务为背景材料,考查了近代中国外交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3.【答案】
B
【解析】【分析】总理衙门作为中国近代的外交机构,它的设立引发了社会舆论的非议,体现了传统的外交观念历史惯性的巨大,B正确;
A片面解读材料,排除;
题干主旨是时人对总理衙门这一新生机构的排斥,与政治体制传承无关,排斥C;
D项中“普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
总理衙门
设立为背景材料,考查了近代外交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4.【答案】
A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附近,汉阳铁厂选址选在了武昌附近,武昌是政府所在地,这说明张之洞选址主要考虑便于官府监督管理,故选A;
如果B项成立,那么汉阳铁厂就不会建在汉阳,而会建在马鞍山煤矿或者大冶铁矿边上,故排除;
汉阳铁厂是军用企业,不大存在吸引商人投资合办的考虑,排除C;
仅凭地图信息,无法看出汉阳铁厂对其他军用企业发展的作用,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
汉阳铁厂
为背景材料,考查了近代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5.【答案】
A
【解析】【分析】贡生、监生、秀才等传统知识分子创办近代工厂,说明其价值取向发生变化,A正确;
题干列举的工厂数量较少,无法证明某一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因此不能据此得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B;
材料所列工厂不属于官督商办企业,排除C;
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占据主导,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贡生、监生、秀才等传统知识分子创办近代工厂为背景材料,考查了中国近代思想观念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6.【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在广州经商,不再经过十三行,而是自由贸易,事实上宣告了中国闭关政策的破产,C正确;
条约中并未提及东印度公司,排除A;
《南京条约》签订后,贸易中心逐渐转移到了上海,排除B;
协定关税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关税,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进行分析即可。
7.【答案】
B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的是中国进口棉纱数量从1872年到1881年显著上升,这说明当时中国的棉纺织业大量采用洋纱,B正确;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A排除;
C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
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中国进口棉纱数量从1872年到1881年显著上升进行分析即可。
8.【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列强争相向中国贷款,并激烈争夺中国铁路的投资权,……投资新建了800多家工矿企业”,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1895甲午战争后列强资本输出的侵略特征,故C正确;
材料中列强的行为加大了清财政危机,排除A;
近代中国始终没有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排除B;
材料是反映了列强在华投资,非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情况,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列强争相向中国贷款,并激烈争夺中国铁路的投资权,……投资新建了800多家工矿企业”进行分析即可。
9.【答案】
D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是,洋务企业军事工业布局从沿海发展到内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布局的调整是基于国防战略的考虑,故D正确;
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是在甲午战后,故A错误;
“保证了军工业稳健发展”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洋务企业军事工业布局从沿海发展到内地。进行分析即可。
10.【答案】
B
【解析】【分析】从材料“各省自主设立了洋务局、交涉
局之类的机构,作为对外交涉的职能部门”可以看出,当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代表国家的对外机构,而只是各地自行设立相关机构,这反映出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意识仍需加强,B正确;
“已经消亡”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C项只是对材料的表面的理解,排除;
材料不能体现出“丧失控制力”,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各省自主设立了洋务局、交涉
局之类的机构,作为对外交涉的职能部门”
进行分析即可。
11.【答案】
B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维新派宣传的资产阶级思想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极大反响,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更多有识之士开始思索救国救民之路,维新派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具有启蒙意义;主张君主立宪,提高了民众的参政热情。故答案为B项。
A项,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从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已经开始,排除;
C项,该项属于“实践”,不属于“解放作用”,排除;
D项,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在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要想救国必须另寻他路,而且接下来的事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不是“继承改良道路”,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结合维新思想德影响
进行分析即可。
12.【答案】
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从表格信息可看出,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将清朝支付的战争赔款大部分(84.6%)用于扩充军备,导致日本军国主义日趋膨胀,这有利于日本的进一步扩张,可推知为后来国际纷争与局势持续动荡埋下了伏笔,C项正确;
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且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
由于缺乏东亚各国综合实力对比数据,无法判断“东亚国际秩序”的变化状况,B项错误;
D项所述与史实不符,故可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将清朝支付的战争赔款大部分(84.6%)用于扩充军备
进行分析即可。
13.【答案】
A
【解析】【分析】列强的侵略和冲击使清政府放下了“天朝上国”的观念,并且“国”的概念的传入是部分国人思想产生混乱,由此说明中国传统观念受到冲击,故答案选A;
清朝是被迫卷入世界潮流,排除B;
材料反映了外来文化的影响,没有体现中西文化的融合,排除C;
题意没有涉及救亡图存的内容,不能说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清朝的自称不再是奉天承运的“天朝”,而改为了“大清国”,
19世纪,列强把外部的‘国’(概念)强行塞进了中国
”进行分析即可。
14.【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数十年来冒孔子之名,而将孔子精神丧失干净”可知梁漱溟认为康有为借助孔子的名望为他进行维新变法减少阻力,但是康有为只是借用了孔子的名声,没有将孔子的精神发展为现代儒学,没有把儒学传播发扬,即对儒学的现代建构有限,故答案选D,排除C;
改造彻底说法绝对化,A错误;
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数十年来冒孔子之名,而将孔子精神丧失干净”进行分析即可。
15.【答案】
C
【解析】【分析】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这一运动之所以推动近代化,主要是打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故C项正确;
A和B没有体现出民主革命的作用;
D项措施根本没有实施,谈不上促进近代化。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结合洋务运动背景、主要目的中进行分析即可。
16.【答案】
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可知,《上海制造局译印图书目录》所印书籍主要是技术类书籍,政治、社科类较少,《西学书目表》所录江南制造局译刊的技术类书目同样占据绝大多数,这反映了洋务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体西用”的思想,也说明洋务派并未认识到中国政治制度的弊端和落后,故答案选B项;
洋务派所译印的西方社科类著作较少,表明洋务运动比较关注西方科技,不太关注西方政治,但其并不是排斥西方社科类著作,故排除A项;
材料主要体现洋务派刊印的书籍种类,没有出版业转型的具体信息,故排除C项;
材料中洋务派翻译的书籍既有矿政、工政,也有船政,并不是以军事著作为主,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所印书籍涉及领域、结合洋务运动内容、根本目的、指导思想等?进行分析即可。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
(1)苏松布集散分销地;吴楚米布贸易的集散地;清代名镇。
(2)推动了关联工矿企业的创办;促进了近代化学校的建设;培养了近代人才;促进近代铁路交通的发展;促进了洋务派军用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进步。
(3)变化: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
背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逐步形成。
【解析】【分析】(1)经济地位:根据材料“乾嘉时代,苏松布虽主要销往北方市场,其次才销往汉口镇,但每年经由汉口集散分销的苏松布数量仍然可观”可知,武汉是苏松布集散分销地;根据材料“并由此形成兴盛且意义重大的吴楚米布贸易”可知,武汉是吴楚米布贸易的集散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汉是清代名镇。
(2)进步作用:根据材料“为了解决铁厂的原料、燃料,大冶铁矿和马鞍山及萍乡煤矿等一批近代工矿企业随之出现了”可知,推动了关联工矿企业的创办;促进了近代化学校的建设;根据材料“为了解决铁厂科技人才,他兴办各类学校,大量向外选派留学生”可知,培养了近代人才;根据材料“为了解决汉阳铁厂的产品销路问题,他又奏请清政府将正在筹建中的芦汉、粤汉与川汉铁路所需的材料‘悉归汉厂自造’”可知,促进近代铁路交通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阳铁厂作为洋务派重要的民用企业,促进了洋务派军用工业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阳铁厂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进步。
(3)变化:根据材料“武钢根据党中央发布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对企业内部体制进行改革”可知,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体制转变的思想背景一方面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另一方面是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逐步形成。
故答案为:(1)
苏松布集散分销地;吴楚米布贸易的集散地;清代名镇。
(2)
推动了关联工矿企业的创办;促进了近代化学校的建设;培养了近代人才;促进近代铁路交通的发展;促进了洋务派军用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进步。
(3)
变化: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
背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逐步形成。
?【点评】本题以武汉为切入点,考查了中国古代近现代有关武汉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8.【答案】
(1)国内:(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运动兴起。国际: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华民族危机深重。
(2)农民阶级:组织义和团,扶清灭洋;海外知识分子:试图联合,主张共和革命;国内知识分子:走出国门,学新知识;官僚集团:兴办民族工业,开展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
(3)答题思路:做了什么(史实——为什么这样做(能基于时代背景和阶级诉求与救国举措分析——怎么看(体现社会转型、历史使命,指出得失与地位)
较高层次:能结合所学或引用材料,指出当时中国社会主要阶层表现出的救亡图存的不同行为与共识,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利益诉求、立场与经历有关;他们对时局的不同思考和行为,是时代的群像与缩影,为民主革命转型奠定了基础。
一般层次:能引用材料,能指出时代和人物间的简单关系,但未能结合共同的时代环境分析他们各自的诉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三层次:未能结合所学或引用材料,仅指出1899年的形势,就事论事。
其它情况:脱离主题和材料,无条理的叙述。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天下义和拳兴清灭洋”…梁启超提议联合组党革命…国事败坏至此,非庶政公开,改造共和政体,不能挽救危局”结合1899年前后近代中国的相关局势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进行梳理概括。
(2)根据材料“山东农民朱红灯竖起了…流亡海外的孙中山,向避居东京的梁启超提议联合组党革命…甲午年弃官的末代状元张謇…湖广总督张之洞派长”根据题意从农民阶级、国内国外知识分子、官僚集团、民族资产阶级进行归纳即可。
(3)可根据材料对各爱国阶级、群体的活动进行概括,并结合时代环境从阶级立场、人物经历、对社会转型影响进行客观认识评价,条理清晰,层次明确。
故答案为:(1)
国内:(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运动兴起。国际: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华民族危机深重。
(2)
农民阶级:组织义和团,扶清灭洋;海外知识分子:试图联合,主张共和革命;国内知识分子:走出国门,学新知识;官僚集团:兴办民族工业,开展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
(3)
答题思路:做了什么(史实——为什么这样做(能基于时代背景和阶级诉求与救国举措分析——怎么看(体现社会转型、历史使命,指出得失与地位)
较高层次:能结合所学或引用材料,指出当时中国社会主要阶层表现出的救亡图存的不同行为与共识,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利益诉求、立场与经历有关;他们对时局的不同思考和行为,是时代的群像与缩影,为民主革命转型奠定了基础。
一般层次:能引用材料,能指出时代和人物间的简单关系,但未能结合共同的时代环境分析他们各自的诉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三层次:未能结合所学或引用材料,仅指出1899年的形势,就事论事。
其它情况:脱离主题和材料,无条理的叙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知识迁移能力。
19.【答案】
(1)观点: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的发生根本上是因为中国不愿“与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而导致的。评价: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是站在西方立场上做出的结论)没有看到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英国急于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而导致战争爆发的。
(2)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表述:不正确。理由:三次战争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落后(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强盛的资本主义)。
【解析】【分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爆发根本原因的观点可以在材料中直接找到答案即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在评论这一观点时首先强调这一观点是错误的,然后明确指出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与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
(2)在回答“三次战争”时要注意“19世纪”这个时间限制,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然后要明白三次战争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全方位的落后而非材料中所说的“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等。
故答案为:(1)
观点: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的发生根本上是因为中国不愿“与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而导致的。评价: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是站在西方立场上做出的结论)没有看到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英国急于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而导致战争爆发的。
(2)
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表述:不正确。理由:三次战争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落后(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强盛的资本主义)。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由材料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得出观点,第二小问首先明确观点的正误,然后论证分析,最后指出原因,难度较大。
(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由材料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得出第三小问要根据所学知识从本质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