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学资料:《囚绿记》(课堂实录+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 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学资料:《囚绿记》(课堂实录+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1 22:41:42

文档简介

《囚绿记》课堂实录及备课实录
1\《囚绿记》实录片段
趁着教研组活动的余热,我今天在三班上了一节自学指导课,同样是《囚绿记》,由衷的为学生的智慧而欢喜。这里对当时的课堂片段做个记录。
片段一:
师:看来每位同学都有了自己的读书方法,我发现在这些不同的方法中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要先通读全文,对文章的大意有个了解。那么,下面就请读法相近的同学自行组成学习小组,先通读全文,扫除文字障碍。然后商量一个“切入点”,共同学习探究。好吗?
(学生立即活跃起来,组成了8个学习小组,课堂先是一片沉静,学生都在读文。随即声音渐出,开始了小组学习。在此时,我走动于各个小组之中,了解学习进程,解答问题。)
片段二:
师:先请各个小组交流一下本小组学习课文的切入点是什么。
生1:我们小组是以作者对常春藤态度的变化作为切入点来学习的。
师:很好,这是一个很好的线索。阅读散文,抓线索显然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生2:我们小组是以围绕常春藤来学习的。
师:你是说,你们小组主要赏读了文中有关常春藤的描写,并从中感悟文章的主旨的吗?
生:是的。
师:嗯,非常好。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点”。.还有哪个小组来说?
生3:我们小组是扣住题目中的“囚”字为学习的切入点的。
师:很聪明啊。“囚”字可以衍生出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文章的主旨也就出来了。还有别的切入点吗?
生4:我们小组是以文章语言为切入点,在赏析的过程中总结文章的主旨的。
师:不错。本文的语言的确是很精美的,而且满含着作者的情感。这是一个很有效的阅读方法。还有吗?
生5:我们是抓住了历史来读的。
师:你的意思是说,以探究文章的“背景”为切入点来学习课文的吗?
生:是的。
师:很好啊!不过,这里我想给你一个补充。所谓的背景,不仅仅是指写作的时代背景,还包括作者当时所处的生存环境和个人情感状态。这些“个人背景”也可以帮助我们来很好的把握课文的主旨。
片段三:
师:常言道:“条条大道通罗马。”下面我们就请从同样切入点研读课文的小组分别来交流你们的学习所得,看我们对文章主旨的认识是否也是殊途同归的。
生1:文章一开始讲到作者选择了一个很不好的房间,完全是因为对常春藤的喜爱。所以,作者一开始对常春藤的感情是“喜爱”。
师:你能把能表现这种喜爱之情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吗?(板书:喜爱)
生1(读)。后来由于太喜欢了,作者就把常春藤牵到房间里了。
师:那感情发展到了哪个阶段了呢?你能概括吗?
生1:非常喜爱。
生2:热爱。
生3:文中有个词语很好,是“自私”。这种爱是自私的。所以,作者的感情由喜爱发展到了想占有它。
师:很好。(板书:占有。)
生1:再后来作者看到常春藤向外生长,就有些恼怒了。但在他离开北平的时候,还是放了它,并且对它充满了敬佩之情,说它“永不屈服于黑暗”。
生4:我觉得她没有说全。作者恼怒之后,看到常春藤几近枯萎了,心里充满了歉疚。所以,这条线索中还应该增加一个“愧疚”。最后回忆这件事情的时候,他有说“怀念绿友”,所以,作者对常春藤最后的感情是“怀念”。
2、《囚绿记》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
  1、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
  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 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 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 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
  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主旨。
  2.反复读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感知散文的语言风格。
  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诚挚、朴实。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中国现代散文(1918~194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四卷,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问题说明】
  “囚绿”就是作者囚禁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过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作者居室。因为常春藤是绿色的,故简称“囚绿”。本文通过写作者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课文分析】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段解: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1937年夏天)。单独成段,说明这事情让作者难忘。
  我住在北平①的一家公寓②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③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④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段解:作者介绍所住公寓的大小、地面、墙壁、天棚、窗户、窗帘,突出其简陋的特点。
  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⑤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句解:光照时间长,小屋内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⑥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的。〔句解:屋简陋、狭小、炎热而作者却选择了它,并且感到喜悦而满足,给读者留下悬念,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了。〕
  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⑦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⑧。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句解:选定此房的原因。〕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⑨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⑩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 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句解:作者这样热爱绿色,让伙计感到非常惊奇。〕
  段解:作者因为窗外有常春藤而选择了此房居住。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 ,它是快乐。〔句解: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 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 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 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 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句解: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段解:“我”怀着喜悦与满足的心情选择了这狭小而潮湿的房间是因为有一绺(liǔ)青藤为伴,不再孤独,陌生的“我”与绿叶“对话”,忘记了不快;象征生命、希望、快乐的绿色滋润“我”那颗等焦了的心。这一部分为下文写“囚绿”作了充分铺垫。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 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 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的茎 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段解:绿色让“我”快活地度过两个月,让“我”感悟到了绿色对处在逆境者的重要性。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 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 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 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 的声音,婆娑 的摆舞。
  段解:观赏常春藤伸须展叶,变青变老、雨中摆舞,“我”感到慰安与希望。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 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 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 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 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段解:为了这绿色装饰简陋的房间,抚平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我”自私地囚住了这绿色藤的两枝柔条。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 ,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 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句解:作者酷爱绿色是有渊源的。〕段解:“囚绿”后,绿色枝条旺盛地生长景象,给“我”带来了空前的喜悦。
  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句解:由“绿色”到“绿友”,称呼的变化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 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句解:对“绿友”爱之深,恼之切。〕
  段解:“绿色”固执地向阳方向生长,辜负了“我”的爱抚与善意,损害了“我”的自尊心。恼恨后,我决定仍囚住它。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 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句解:“魔念”是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灵。〕   
  段解:青藤失去阳光后嫩黄、细瘦、娇弱,“我”虽然产生了恻隐之心,但魔念占了上风,我仍不肯放绿。   
  第二部分(8~11):囚绿。作者着(zhuó)意表现他囚绿的固执和青藤不甘被囚的执著。
  我是原打算七月尾就回南京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 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段解:作者原先打算七月末回南京离开北平时,恢复青藤的自由。
  卢沟桥事件 发生了。〔句解:点明写作背景。〕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 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 于烽烟四逼 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 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句解:发自内心的对自由、光明的呼唤。〕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句解:祝愿天下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永久幸福。〕
  段解:第三部分(12~13段):放绿。作者“放绿”的同时是呼唤自由与光明。点出了文章的主题。
  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 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段解:本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思绿。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3、《囚绿记》主备课活动实录
海安县南屏初中初三语文备课组
2007年12月14日上午,海安县教育局召开了教师每周半日研修活动观摩研讨会。教育局领导柳夕浪、陈海量、於德甫以及各镇初中语文中心教研组组长等一行人,来到南屏初中,现场观摩了该校初三语文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
  这次集体备课由备课组长张瑞元老师主持,备课组成员有:陈昌贵、杨生萍、郁娴、贲友晖、陈加琴老师,同时邀请了初一、初二年级的语文备课组长薛梅、夏永华老师参加研讨,王建富校长也参加了研讨活动。备课内容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囚绿记》一文,以下是活动过程实录。
  张瑞元:各位老师,今天我们初三语文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现在开始。今天的活动主要有四项内容:一、就上一次主备课教案《绿》施教的情况作一个交流。二、请本周主备课人郁娴老师说课。三、对郁娴老师提供的主备课教案《囚绿记》展开集体研讨,以便各人形成个性化的教案。四、布置下周主备课任务。下面进行散文《绿》的教后交流,先请上周的主备课人陈昌贵老师来谈谈吧。
  陈昌贵:“圈点读书”是第一次在本单元明确提出来。虽然我们以前指导学生做过这件事,但是不全面,所以说这一课我着重从圈点勾划的角度来指导学生如何学生圈点批注:第一、进一来明确圈点符号。主要是看课文后面的探究练习,它提供了一些规范性的符号。第二、让学生扶着拐杖来实践,同时将批注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批注,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三、根据这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或者是课本的空白之处进行再圈点再批注,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最终让学生会学、善学,以致于乐学。
  杨生萍:在教学当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深文浅教。就这个问题,我谈谈自己的看法。这篇现代文写于1924年,属于早期的现代文,距离现在年代比较久远,作为一篇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它能够用生动的语言,多角度、多层次写出梅雨潭绿的特点,而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深的,那么如何才能化深为浅教好这篇课文呢?在教学中我尝试着从这样两个角度着手,我感到效果还是很不错的。第一,就是理清思路,抓住线索。很明显本文的线索是情感线索,开篇“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结尾“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我就引导学生抓住“惊诧”“绿”这两个词来理解,作者为什么由“惊诧”到“不禁惊诧”,那么他又是怎样写惊诧?答案很明显,从多角度由山边到梅雨瀑再到梅雨潭,多层次从梅雨潭水的深度、质地、色彩这样几个方面,抓住这点之后,梅雨潭绿的奇异与醉人就呼之欲出了。第二,以读促析,深入理解。本文的语言非常优美,运用了很多比喻,运用了联想的手法,华丽的词藻当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通过指导学生去读,认真反复地去读要求学生将文章中作者的感受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感受,比如说让学生感受明油的亮、鸡蛋清的软,十二三岁小姑娘的明媚,那么在读的过程中就读出了对绿的喜爱、倾慕、神往之情。总之,这两个步骤巧妙地结合使用,使得学生既走进了文本又走出了文本,真正感受到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郁娴:学生在赏析比喻的修辞时,起初赏析不到位。有的学生说运用了比喻,就使得所写的事物更形象、生动了;有的学生说写出了绿的特点,有的学生说抒发了作者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我和学生归纳出欣赏比喻修辞手法的方法,统一用这样的句式表达: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什么事物什么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后来学生赏析比喻的修辞,就全面到位了,学生有了深层的理解,更觉文章的美了,有不少同学竟然能背诵了。
  张瑞元:通过《绿》的教学,我有两点收获。第一,教会了学生用圈点的方法来读书。以前我们的同学学习圈点读书法一直不到位,我曾经批评过我的学生,我说你做题目的时候,读书的时候为什么不圈点,试卷全是一片空白。我统计过,我们班的学生只有15%的学生生会在书上圈点勾画,尽管我一直强调圈点重要,可是学生就是不圈点,我就一直在想是什么原因呢?通过教《绿》这一课,我才发现,其实圈点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它要建立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才会圈点。在《绿》的教学中,我就教学生怎样赏析优美的词语,怎样赏析优美的句子,学生会赏析了之后他就会圈点了。这一课教完之后,我发现我们班会圈点的学生多了。我又思考一个问题,中考的时候,现代文阅读,可以不可以在试卷上圈点呢?第二,我补充了一道很有意义的仿写训练,课文第3段末尾有这一段文字:“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朱自清在这里写了两句,当时我产生了这样一个灵感:让学生模仿这两句的格式再写一句,构成一组排比句。结果发现好多学生写出来的句子很好,比如有位同学这样写:“我若能举你为镜,我将赠给天上的仙女,她必能一展美丽的容颜。”有的写道:“我若能酿你为酒,我将赠给辛勤的农夫,他必能被深深地陶醉。”还有位学生写道:“我若能化你为五彩,我将赠给多情的画家,他必能创作出惊世的杰作。”我建议大家也可以给学生补充这个练习。在教学中也有一点“失”,我觉得我在教《绿》这篇课文的时候,“读”这个环节没有到位,尽管老师范读,学生自读,但是这篇散文的确是很耐读的,只有反反复复地去读,才能品出其中的味儿。难怪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传统语文教学方法里面“多读”这个手段,我们在语文教学当中还是要紧紧抓住的,我在这篇课文教完之后,总觉得“读”意未尽,这篇课文能再增加半个课时,把它再读一下,可能效果会更好。
  贲友晖:教《绿》这一课时,我认为有一个环节的处理还是比较科学的,现在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篇散文作者朱自清通过对梅雨潭绿的描写来抒发对绿的强烈的喜爱、赞美之情。那么作者为了抒发这种强烈的感情,在第三节对梅雨潭的人称发生了变化。如何引导学生来理解这一变化,是教学的难点,我是这样来引领学生突破这个难点的。那就是引导学生来比较阅读。通过比较,学生有了切身体验,感觉自己就好似作者在与梅雨潭面对面交流,作者完全融进了文章之中,完全融进“绿”之中,强烈的抒情需要使作者不自觉地改变了人称。如若改用第三人称“他”、“它”、“她”,就达不到表达强烈感情的效果。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们很快突破了这一难点。
  陈加琴:我在实施这个教案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整体感知文章之后,这篇文章的“文眼”是什么?在请同学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开始学生不能回答出来,我发现学生对“文眼”这个词理解不是太到位的,于是我就解释了一下“文眼”这个词。“文眼”就是文章的眼睛,在文章中它是作者感情升华的表现,往往蕴含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整篇文中起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的作用。它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也可以景物。做了解释之后让学生找出 “文眼”,就显得较容易。这是一篇写景散文,跟我们以前学的《白杨礼赞》文体相似。我们这个教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让学生找出文眼,文眼这个词学生可能不理解,我们也是先解释一下。后来跟《白杨礼赞》做了一个比较,发现文章的文眼跟线索其实是一回事。
  张瑞元:俗话说“教无定法”,刚才我们就上次主备课教案《绿》的实施情况交流了一下,综合各位的发言,我们发现,统一的教案虽然经过研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需要根据我们教者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情况,做一些个性化的处理,这样才能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这些思考还要及时地把它们记下来,充实我们的教案。下面我们进行今天的议程,对《囚绿记》教案进行研讨,先请主备课人郁娴老师说说《囚绿记》的教学设计。
  郁娴:各位老师,首先我先谈谈对这个教材的解读,《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借常春藤抒发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往,赋予常春藤象征义,象征着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由于本文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景物的灵性,很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所以被选编在九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学会读书”单元。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散文上要求学生会“欣赏”、鉴赏”散文。我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学习作者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阅读散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巩固圈点批注等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的主题是教学的重点。本文语言含蓄蕴藉,又基于对学情的考虑,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因此,引导学生明确本文的象征义,培养学生的阅读散文的能力,是本文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学生圈点时往往捕捉不到重点词句,批注时也缺少个性表现,语言表述也难以做到准确、完整,对课文的理解也很肤浅。
  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指导学生由题入文,解题析题,整体把握全文,然后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以此为突破口来实现对文章内容、情感、思想意义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使学生在理解文意、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掌握“欣赏”“鉴赏”借物抒情散文的方法。
  教学方法及手段: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训练,互动交流,老师分析小结。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学过《绿》,也积累了不少古诗句,我想让学生用一句话或一句古诗描绘心中的绿,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他们对绿的认识,为理解文本打下基础。然后,我就板书课题,为了培养学生看题、审题的习惯,我提问“绿”在本文中指什么?“囚绿”又是怎么回事?这样也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首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一个建议,让他们标出段序,用圈点的方式划出生字、生词,查阅工具书,自主扫除文字障碍,这时出示一个小黑板学生读后完成生字词练习。完成这个练习之后,再请学生通读课文,思考: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分别写了什么?请模仿”囚绿“这样的结构概括。这样设计既降低了概括内容的难度,又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思路是(赏绿——囚绿——释绿)。然后再问:在这一过程中表达作者对绿有怎样的感情。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喜爱。这为下文讨论绿的特点起过渡作用。
  (三)赏析语言,概括特点
  作者既然喜爱绿,文中一定有不少句子描写绿的,请找出描写常春藤被囚前后的句子,有感情朗读,圈点出关键词语,用加批注的方法概括其特点。这样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更精确地概括出常春藤的特点,也巩固了学生圈点批注的读书法。引导学生概括出被囚前的状态,被囚后的状态学生应该也能找出。概括绿的特点为:蓬勃、向阳、执著,这就为下文归纳其象征义做准备。第二个问题:作者既然因爱而囚绿,最后为什么又要释放绿色?其内在原因是因为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所感动。外在的原因是:卢沟桥事件发生,提前离开。
  (四)分析手法,感悟主旨:
  请同学说说这段历史,我想这篇文章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写的。通过回忆这段历史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这是理解常春藤象征意义的关键。学生讲完了这段历史,我想假如学生讲得不够完整的话我们可以点拨,激发学生去深思,然后再追问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找出文中表明原因的句子。学生找出这些句子之后问,你能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揣摩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吗?假如学生想不到,还可以学生回忆我们学习过的《白杨礼赞》,《白杨礼赞》的作者也是怀着一种赞美之情,赞美白杨树,它采用了象征的手法,目的是借白杨树赞美西北的抗日军民。那么再联系我们这篇文章,它也是采用象征的手法,那么作者借绿色象征了什么呢 老师指导一下:象征意义的归纳,必须抓住事物的特点,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展开联想,寻找出相似点,最后归纳并板书象征意义。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向往光明自由、坚贞不屈的精神。然后教师概括:作者借赞美绿色来赞扬我们的民族,赞扬我们民族的精神。另外,为了让学生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训练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我还设计了一题,找出文中有“言外之意”的句子赏析并作批注,说说你的理解。如:(1)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这句话“瘦黄的枝叶”象征我们危难的祖国,“向它致诚意的祝福”就是祝愿天下向往光明自由的人得到永久的幸福,祝福祖国的明天,希望祖国象常春藤一样获得自由,祝愿祖国的明天繁荣昌盛。(2)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这句话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获得解放。
  (五)总结归纳,概括方法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赋予其象征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作者对生命的热爱,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灵魂”。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归纳出读懂一篇借物抒情散文的方法,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事物的特点:联系当时的环境,展开联想,寻找相似点,明确象征义,把握文章的主旨。那么作为读懂抒情散文方法关键,我归纳三句话:抓住关键句,寻找相似点,明确象征义。
  (六)课后作业
  (1)在学过的文章中,哪些文章运用了象征手法?你能举出两例加以说明吗?
  (2)请以你最熟悉的一物为描写对象,用托物抒情的手法写一段话,不少于100字。
  课备好了之后,我也有点困惑,这篇文章篇幅也不短,象征义的揭示也很含蓄,因此必须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才能解决以上的问题,那么一堂课45分钟,是否能够顺利地完成,我还没有太大的把握,这只是我个人不成熟的一个初案,希望能够得到各位老师的帮助,来完善我的教案,优化我们的课堂。
  张瑞元:郁老师的说课非常生动,每个细节都说得很具体。她刚才提出了一个问题,这篇课文的篇幅比较长,一课时能否可以学完,其实这也是我们的困惑。你在教案中设计了三步读,第一步是自读,第二步是通读,第三步是有感情地朗读。我想假如考虑到时间不够的话,我们每一步读的时间可以紧缩一点,不一定面面俱到,比如说自读的时候,主要作一个整体感知,让学生知道写了一件什么事,能够用一句话把这件事概括出来。在第二步通读的时候,也只完成一件事,就是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在第三步感情朗读的时候,把握住作者对常春藤的喜爱之情,把握住常春藤的象征意义,教者适当地做些点拨。我个人认为,这三步读的时候,一步读解决一个问题,抓住一个重点,可以节省很多时间,突出阅读的重点、难点。
  杨生萍:我感到郁老师这个问题还是有办法解决的。因为她在备课的时候思路是非常清晰的,首先就是说由题入文,整体感知。其实我们在第一步自读的时候应该舍得多花点时间,可以由文题入手让学生去读,读的时候就做好圈点勾划,做一点批注,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然后在第二步分析常春藤的特点,感悟它的特点的时候,能够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言。作为初三的学生,应该有这种简单的概括能力。在理解了常春藤之后,在这个时候可以适时地把历史背景、人物介绍放进去。因为学生对抗日战争这个历史还是比较熟悉的,那么如果这时候,能够插入一些多媒体,利用多媒体平台,我们可以从网上找到有关日军侵华的视频播放,展示一些图片来介绍,介绍历史背景,介绍作者,那么这样的话就可以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对常春藤的象征意义应该很快就能解决。那么这样一步步地做下来,我们省下来的时间做什么,是言外之意的理解,再次批注还有反复的朗读,那么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就能够到位了,所以说学习这篇课文时间还是可以的。
  贲友晖:我认为有些环节可以在课前完成,因为初三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阅读习惯。比如说:字词的训练我们初三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来达到掌握的目的。再说作者相关背景的介绍,我们也放手让学生课前准备,因为学生已拥有一定的教学资料,同时不少学生还可以上网搜索,这样还可以培养学生检索信息的能力。这样,我们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理解常春藤的外形特点及象征意义。
  夏永华:在教学中,有必要对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作一个简要介绍,我们还看到巴金曾经对陆蠡作了一个评价,特别提到这么一句话,说他“有一颗黄金的心”。这个黄金的心是什么呢?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与理解,我们可以理解到黄金的心就是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这种民族精神,就是不向日本侵略者投降。这种引题的方法也是一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另外在第二个板块,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扫除字词障碍方面,我很赞成贲老师的想法,可以放到课前让学生提前预习,课上可以以老师检查的形式出示一块小黑板,检查学生对字词的书写和拼音的掌握情况。我觉得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三、四两块,赏析语言特点和分析手法感悟主旨,这两块我看教学过程中可以简化环节,突出这一课的主题,这一课的主题就是让学生把握象征手法,我昨天接到这个教案,发现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赏析语言 特点这一模块,作者既然写绿,文中一定有不少描写绿的句子,找出这些句子然后朗读,圈点关键词加批注,这个环节要求太多,学生一下子把握不了,那么可以细化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因为上面说了,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绿的什么感情,就是喜爱,那么既然喜爱的话,文中哪些句子表明了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其实喜爱之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表现,例如描写绿的句子也是表明作者的喜爱,还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也是表达对它的喜爱。包括文中一些言外之意的句子,也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可以把这些典型的句子找出来,让学生去批注,然后选择其中的几句去读,读出喜爱之情。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是说,既然喜爱为什么喜爱,找出文中表达作者喜爱绿的原因的句子,这些句子里面就涵概了绿的特点,也要运用上一课学到的方法就是圈点批注的方法,寻找关键句、圈点关键词,这也是我们要求学生掌握的一种能力,就是准确提取信息的能力。这样到文中去找,其实文中就有这些词,囚绿之后在第十段就有“固执”一词,这里是一个贬词褒用,可以解释一下,坚持已见,永不改变。这里已经体现了常春藤的一种精神,还有第十三段有个“永不屈服”,就像这种词语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来。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用一组排比句来总结一下爱绿的原因,自已写了一下,作者之所以爱绿,是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是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是因为绿永不屈服于黑暗,是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得到精神的鼓励。也为下面第四个环节做铺垫。第四个环节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老师提问。这是文章的主旨吗?这篇文章是单纯的借物抒情吗?是作者最终的写作目的吗?这不是,因为这篇文章最终的是更深一层地揭示绿的象征意义。这样我们就能够顺利地过渡到第四个环节,就是象征意义,我很赞同的就是,郁老师刚才说是让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像初二下学期就有《白杨礼赞》这篇文章,不同的是《白杨礼赞》作者在最后揭示了象征意义,学生从文中能找到,而这篇文章呢,学生要根据绿的特点,然后展开联想与想象,还要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自己去总结出来。
  张瑞元:其实这一段网上的资料是挺多的,我们可以把对作者的介绍和写作背景结合起来,我刚才听了你的这番话以后,我觉得这些资料对理解课文的主旨特有帮助。
  刚才听夏老师发言的时候,我心里有个疑问,这篇文章我们一般地认为它采用了象征手法,参考书上又讲,借物抒情。我想向大家请教,一个是象征手法,一个是借物抒情,不知道这两概念之间是个什么关系。我把这篇文章与茅盾的《白杨礼赞》做对比,对比后我发现这篇文章是借常春藤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抒发对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精神的赞美,与《白杨礼赞》的象征手法是有区别的。阅读现代文,学生应该能对文章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作出一个判断,那么我们怎么判断它,是用八个字来判断还是用四个字来判断,是说它是象征手法还是借物抒情,我想请哪位提供一个标准答案。
  於德甫:我在对学生讲的时候,如果学生说是歌颂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我会肯定;学生说是表达作者对生命的热爱,我也会肯定。只要学生有自主的见解,分析得有一定的道理,我们都应该充分鼓励。你们说《囚绿记》跟《白杨礼赞》运用的象征用法一样吗?
  杨生萍:不一样,《白杨礼赞》它是明确指出象征意义,在这篇文章当中它后面根本没有写,还有在提到对自由、光明、生命感悟的时候,我就想这样去教,书上是说由于卢沟桥事件的发生,他就提前离开了,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问学生,如果没有泸沟桥事件的发生,我不打算南归的话,作者还会不会释绿呢?倒数的第四小节不是有这样一段话“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我仍旧不放走它”,那么到最后它到底会不会释绿呢?如果能把这个问题回答到位的话,那么学生对他、对生命、对自由、对光明的感悟就更深刻了。
  薛梅:我认为假如不南归,假如他一直在北平的寓所,他不会释绿。文章中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於德甫:“囚绿”实际上是爱绿,如果要纵绿,那么最后他肯定会做出一个选择,那学生一定会有不同的回答,也就是说他释绿也对,不释绿也有道理。
  杨生萍: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常春藤死掉,也就是说如果到最后眼睁睁看着常春藤将要死的时候肯定会释绿。如果是一个对生命、对自由、对光明执着追求的人,这一定会有一个很明确的举动。对本文主旨的理解,爱常春藤就是热爱生活,爱绿就是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还有就是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囚绿”能不能看成它是一种对生命的扼杀?有没有这种理解?有,有这就要从哲学角度来理解了,主观上是因为爱,客观上是扼杀了。陆蠡作为一个追求自由、光明的、民主的战士,他的举动,他的文章都能真实地反映他的心理。其实,文中还有很多有言外之意的语句,那么在讲到这个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前面有关的语句都拿出来问一问,比如说他上面有“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这些话都有助于文章主题的挖掘。所以我说,前面的问题都可以把它压缩,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让学生自己解决,而后面这些内容是对理想、对生命,对自由的感悟,要把它深化。可以让学生说,让学生写,这样一是可以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第二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能力也有所增强。
  这一课,我最怕的就是对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的把握。郁老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就认为教学难点在这里,就是如何把握言外之意。不过如果你介绍写作背景,介绍作者介绍充分,前面的铺垫到位,后面就能水到渠成。
  昨天晚上我在备课的时候,我认为文章写常春藤执着、向阳的特点很快就能概括出来,对常春藤的赞扬之情也不言而喻,下面我就想问学生作者仅仅是为赞扬常春藤而写的吗 它有什么深层的用意 由这句话引入作者,引入写作背景,引入深层含义,文章这样一步到位。这是从作者这层面一层一层深入的,它是由浅入深来进行的。前几天我和夏春燕代表我校去长春参加信息技术与多媒体课堂整合优质课比赛,我的感触很深,在最后评奖时有一个听课活动,听的是沈阳的一个老师的课,她上的是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她的那个多媒体运用得比较好,在课堂上她展示了一是当时日军侵华的画面,二是当时全国掀起的抗日高潮的画面,然后再加上教师的配乐朗读,这二方面做到位之后,那么我爱这土地,这个“爱”通过读,通过看,不用说学生其实已经能深切感悟了。这一节课,我们也可以仿照这种方法,也就是说在介绍历史背景,介绍作者的时候其实不用花很多的时间,放一小段当时日军全面侵华的视频,展示一组日军侵华的烧光、杀光、抢光的残酷的画面,然后再来几段全国各界抗战的图片,那么陆 蠡他当时南上,他怎么去抗日,最后怎么就义,也就自然地引出来了,同时也会给课堂营造出一种悲愤的、激昂的气氛。气氛上来了,学生读文章的时候,也能读出那种感受,我想这样意义就会更加深刻了!
  贲友晖:在备课时,我设计了“走近作者心”这个环节,也就是说要让学生领悟作者内心是痛苦的,是压抑的。从书上我们也可以找到相关的语言,比如说第五小节有这样一句话“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疲倦的”,我们就要理解他为什么是孤独的,他为什么又是陌生的。通过对作者对感情的感悟应当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如何加深对这种情感的认识、体验,那么我在设置的时候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朗读来体会感情。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的读如:自读、集体朗读、变换角色来读从而体验、感悟作者对常春藤的喜爱之情。
  陈加琴:本课的作业设置,我找了一篇与这篇文章文体相同且是同一历史时期的文章《闲读梧桐》,设置了一些题目,练一练可以让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巩固。
  薛梅:张老师刚刚谈到了借物抒情与象征手法的区别。回到这个问题上我想请问初三的老师,你们在实施这篇课文的教学时,对这个环节如何操作?是准备按照郁老师准备的这个教案实施,还是……象征还不讲?
  杨生萍:我想讲。
  薛梅:如果是我,我也会讲。在平常阅读训练甚至中考中还是能够涉及到这类题型的。那么怎样落实这个训练点,让学生学有所得呢?刚才郁老师说了,就是引导学生回忆《白杨礼赞》,刚才夏老师也说这种方法比较好,我也很赞同,毕竟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构建新的知识,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生成。我想这个引导不是简单的一带而过,而是启发学生回忆《白杨礼赞》这篇课文,由白杨树的自身的生长环境、外部外形,内在气质等等的描写,过渡到理解它的象征意义。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会分析常春藤的象征义。至于如何分析常春藤的象征义,我想可不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说。学生通过回忆白杨礼赞这篇课文,应该能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出这篇课文中常春藤的象征义。进而学生自然而然能够总结出把握象征手法的一般方法。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方法,比教师的给予更有效。假如说有的班级学情不是太理想的话,老师可适当讲解。另外,具体的象征义也可以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不必执著于那几个词。
  张瑞元:我觉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他自己领悟出来的,而不是我们老师教给他的,或者是我们强加给他的,我想教学这篇课文,在导入的时候,可以采用情境导入法,到网上去找一些资料,试想,如果学生看了南京大屠杀画面,再看了对作者陆蠡的介绍再把夏老师从网上找的那段文字打印出来,让学生自己先去看多媒体,教师无须先讲,再让学生来读《囚绿记》,学生自然而然能悟出文章的主旨,悟出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热爱生命,坚贞不屈的精神,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的话,这样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因为这是学生“自求得之”的,而不是我们老师分析出来的。否则,我们用答案的方式来告诉学生文章运用了什么手法,常春藤它象征着什么,这样的课堂应该说是失败的。
  陈昌贵:情景的介绍,上次我在网上也看到过的,美国有人专门把南京大屠杀拍成了一部纪录片,这个纪录片对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很有帮助,如果在学习时把一些画面切入进去,学生就有了更切近的感悟。这样带着民族在困难时期的一种悲愤之情,再来看这篇文章,可能更容易理解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的对“绿”的那份独有的情感,独特的感受,而且能够体会作者运用的其实是一种曲笔,就是那种不是很直接的方式,不像茅盾在《白杨礼赞》中借白杨来直接地来歌颂抗日军民。
  张瑞元:各位老师,刚才我们通过对郁娴老师的主备教案的研讨,通过我们互相的碰撞,收获还是挺大的。我个人觉得最起码在这几个方面有更明晰的认识:第一,对教材的把握更加准确了。对这篇文章的结构、线索、象征手法的运用,特别是对文章的主旨以及重要语句的含义,以及怎样引导学生去分析有了更明晰的认识。第二,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具体,而且我们还准备了一个情境导入,使我们更加直观地进行现代文阅读,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求得之,这样,我们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就可能更加容易了。第三,在我们集体研讨的时候,有很多教学中的困惑得到了解决。第四,由于大家都贡献了聪明才智,我们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大家对同伴的发言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这样使我们的备课更为充分。在这里,我想给大家再提几点要求:第一,我们要用好主教案,在教学中要融入各位独立思考,融入创造孽性的发挥,要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根据各个班级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去进行教学,使我们集体备课成果有所体现。第二,要贯彻落实有效课堂的原则,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教者适时进行引导点拨,加强语文课的阅读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训练。使我们的课堂效率得以提高。第三,各位把这份教案在施教的过程中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问题及时记载下来,要勤于动笔。有的时候,我们在教学当中会有很多灵感,可是这些东西稍纵即逝,不注意积累它马上就消失了,我们应及时把它记下来,下次集体研讨的时候再做一个交流。下周请贲友晖老师主备第六单元的第三课《环球城市,风行绿墙》一课,要求在下周一之前把教案拿出来。我们今天主备课活动就到这里了,谢谢大家!(共35张PPT)
山间的绿色
悬崖边的树
石缝中的小草
与作者接触
陆蠡(1908~1942)原名陆考原,字圣泉。现代散文家翻译家,爱国主义革命烈士。主要从事进步文艺工作,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作品有散文诗《海星》等。
值得骄傲的朋友
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
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
——巴金
囚绿记
授课教师:张华
自由朗读
在感受本文质朴,含蓄而又优美的语言的同时结合以下问题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中哪几段照应标题写“囚绿”?
“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可以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寻绿
放绿
囚绿
走进那一抹绿
观绿
怀绿
(8-12)
(1-4)
(5-7)
(13)
(14)
1 为什么要“囚”绿?
3 在作者眼里绿有着怎样的性格?
文本探究
2 囚绿之后,这绿有哪些变化?
常春藤的特点:
柔弱但却
蓬勃
向阳
固执
★ 面对如此的“绿囚”作者为什么又要“放绿”
品评那抹绿
放“绿”的原因
回南 恢复自由
卢沟桥事件发生
烽烟四逼中的旧都
开释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写作意图:
“绿”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的精神是相通的,所以,文章借讴歌“绿”来赞扬中国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蓬勃、 向阳、 固执
生命、希望,坚贞不屈的抗战精神,追求光明、自由


绿
拓展“那抹绿”
请看这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
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
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史蒂芬·威廉·霍金
  他因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把轮椅上达40年之久,他身残志不残,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知道他的人。
  
刘伟,十岁时因不小心触摸到高压电,永远失去了双臂后,他开始锻炼自己的双脚。经过长时间艰苦练习,他双脚可以穿鞋、穿袜子、拿勺子吃饭,甚至写字。上学后的刘伟还在课余时间练起了游泳,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获得了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百米蛙泳项目的冠军。19岁时,他又选择了音乐。他为了练钢琴,脚经常磨破、抽筋,通过不懈努力,他克服了常人所不能克服的困难,“我比谁都用心,比谁都努力。”经过两年练习,刘伟用脚弹钢琴已达到七级的水平,创造了奇迹。“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出色地活着。没有人规定钢琴只能用手演奏。”刘伟在东方卫视10月份达人秀的总决赛上,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总冠军。
北京市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后返回北京,顽强生活,潜心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作品主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等。
“绿”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抒写那抹绿
借鉴本文的写法,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能融入个人的感情经验更好。(300字左右)
再 见